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穆鹏程 2019-11-03 15:37:00

推荐回答

很多人都说,孔子说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要以直报怨。把孔子所说的“以直抱怨”很单纯滴理解为我想怎样就怎样。这叫直么?这叫情商低。孔子还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如果不明白这句话,不懂孔子的道到底以什么贯之,就自然无法懂得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的直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信口开河说话不过脑子,美其名曰这叫直心是道场;有人胡作非为造作恶业,说这叫心平何劳持戒;有人懒懒散散荒废度日,管这叫不除妄想不求真;有人变本加厉以暴制暴,然后说这叫以直报怨;……拜托自己寡廉鲜耻的时候不要扣老祖宗的屎盆子,可好?论语里全是疑情,全是机锋,挑出任何两句话都可以参啊。为什么孔子和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叫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放个水,给个提示:曾经有个禅师有两个成就的弟子出门行脚,看到路旁一句死尸,一个留下来埋了,一个径直走过去了。有人问禅师,您这俩徒弟,谁的做法对。禅师说,都对。埋了他的是慈悲,走过去的是解脱……其实山人以为,这个很好理解。先看两者的出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报怨以德。而孔子在《论语》中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道德经》是讲给谁听的?显然是讲给高人听的,是讲给得道的人听的。一般人,看道德经是看不懂的,市面上的所谓白话道德经,对经文进行白话解析,其实大多是胡说八道。一个没有得道的人,去解析道德经,你文化水平再高,基本就是胡来。这就像一个没有开悟的人,想真正讲明白佛经,都是不可能的。一个得道的高人,他心里已经放下一切,世间是非已对他毫无影响。因此,以德报怨是其自然而然的选择,就像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是其自性的自然流露,并非刻意而为。这也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孩子怎么不孝,也大多只有疼爱之意,而不会有危害之心。这个疼爱,是从内心深处生起的,而不是故意的造作。一个未得道的人,想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子的以德报怨,是其慈悲心的自然流露。这一点,靠学是学不来的,要想做到,只能靠修行得道。而孔子的《论语》,是说给我们凡夫俗子听的,这些说法,同时也符合我们凡夫俗子的习气。因为我们凡夫的特点就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以德报德。孔夫子如果不这样讲,我们就很难理解,反而会以为圣人在鼓励坏人作恶,这不利于其教化的传播。所以,圣人施行教化,是根据所教化对象的根机来的。这在佛法中,叫应机说法。孔子教化,其实也是如此。另外,得道高人自身会散发出强大的摄受力,能让其所教化之人心悦诚服,不得不服,从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他们施行以德报怨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也是不会产生相反结果的。我们凡夫俗子则不然,如果也有样学样,来以德报怨,有时可能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龚家骏2019-11-03 16:00: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相同点: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都体现人的心胸宽广。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别人对我们怨恨或抱怨时,我们要以坦诚的态度去对待他。出处:《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2、不同:以直抱怨,是对于与自己有仇怨的人通过正直合理的手段予以打击,更注重公私分明,依然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以德报怨是不记仇怨反而给与自己忧愁的人益处。或许是感谢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磨砺了自身的意志。
    齐月升2019-11-03 18:36:53
  •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该句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假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法律和刑法的使用是法家所提倡,在这种提倡外在压制的形式下,往往忽视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纯善的本性,犹如乌云遮日,被障碍住的是人性。所以儒释道三家皆提倡人性的恢复,善恶皆有因,然后根本都是善的。所以"以直抱怨"在于让迷惑犯错的人忏悔、醒悟,更体现了大慈大悲之心。以德报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内心感恩给我们恩惠的人、事、物。
    黎珊颖2019-11-03 17:59:32
  •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黄益权2019-11-03 16:18:34
  •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齐明德2019-11-03 16:01:39

相关问答

皮肤粗糙怎么办?1、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牛奶、鱼肝油、胡萝卜、苹果、番茄以及绿色蔬菜和干果等,能改善皮肤粗糙程度。其中尤以鸡肝含维生素A最多,胡萝卜还可以促进血色素的增加,是补血养血的佳品。2、多喝纯净水,不渴也喝,排除体内垃圾,排毒养颜,特别是清早起床后空腹饮用。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让水在肠胃振动,加强通便作用。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3、保证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并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劳逸结合。要学会科学生活,养成现代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不偏食,不吃零食,戒烟限酒。4、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5、洗完脸后,不要完全擦干水分,让脸部保持微湿的状态,然后取少量的食盐在脸上按摩,避开眼唇部位,在T字部位多摩擦几下,20秒后用大量的水冲净,食盐的细微颗粒能摩擦掉脸部老化的死皮,使皮肤恢复亮白肤色。6、清洁好肌肤后,将苏打粉混合适量乳液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脸部,进行轻柔的按摩,5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即可,这个方法非常的温和又有效。
外汇管制的国家非常多,遍布全球: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第一类为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即对国际收支的所有项目,包括经济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都进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类国家和地区通常经济不发达,外汇资金短缺,为了有计划地组织稀缺的外汇资源并合现运用,调节外汇供求,通过外汇管理达到稳定金融的目的,外汇管制措施都比较严格。凡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缅甸、巴西、哥伦比亚、伊拉克、阿富汗、摩洛哥、乍得、塞拉利昂、葡萄牙等国家都属此类。据统计,这类国家大约有90个。第二类为名义上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即对非居民往来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付原则上不进行直接管制,尽管事实上还存在一些间接管制。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瑞士、卢森堡等,还有收支持续顺差的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石油输出国家。属于这类的国家和地区约有20多个。第三类为实行部分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这类国家包括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大,有较雄厚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高,如法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等国。还有一些经济金融状况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如圭亚那、牙买加、南非等国。目前,这类国家约有20--30个。外汇管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国际货币制度陷于崩溃,美、法、德、意等参战国都发生了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本币对外汇率剧烈波动,大量资本外逃。为集中外汇资财进行战争,减缓汇率波动及防止该国资本外流,外汇管制各参战国在战时都取消了外汇的自由买卖,禁止黄金输出,实行了外汇管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在战后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又重新实行外汇管制,一些实行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也纷纷实行外汇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实行外汇管制,1932年,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也相继实行了外汇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国立即实行全面严格的外汇管制。1940年,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1个国家没有正式实行外汇管制,外汇管制范围也比以前更为广泛。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基于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原因,继续实行外汇管制。50年代后期,西欧各国经济有所恢复,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从1958年开始,各国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货币自由兑换,并对国际贸易收支解除外汇管制,但对其他项目的外汇管制仍维持不变。1961年,大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表示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所规定的义务,即避免外汇限制而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但时至9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即使名义上完全取消了外汇管制的国家,仍时常对居民的非贸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资本项目收支实行间接的限制。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国又称外汇管理。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限制的一种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政策。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通过控制外汇总量达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后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外汇管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进行限制。广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汇流入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外汇管制依照该国法律、政府颁布的方针政策和各种规定和条例进行。 外汇管制的执行者是政府授权的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另设的其他专门机构,如外汇管理局。外汇管制所针对的自然人和法人通常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各国的外汇管制法规通常对居民管制较严,对非居民管制较松。外汇管制所针对的物包括外国钞票和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和黄金;有的国家还涉及白银、白金和钻石。外汇管制法规生效的范围一般以该国领土为界限。在设立特区的国家中,某些外汇管制法规可能不适用于特区。一个国家对不同国家货币的外汇管制宽严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外汇管制针对的活动涉及外汇收付、外汇买卖、国际借贷、外汇转移和使用;该国货币汇率的决定;该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本币和黄金、白银的跨国界流动。外汇管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分为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两种类型:前者指对本币汇率做出的各种限制,后者指外汇配给控制和外汇结汇控制。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