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改革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什么利与弊

齐志芹 2019-12-21 18:08:00

推荐回答

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可谓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虽个别地方在实行应试教育的同时也争取与素质教育并行,但应试教育于当今社会才是王道这是个无可厚非的事实。中国教育的利如下,1、自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应试教育”在这近二三十年中起到了选拔与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这么多年来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全文。
赵颖青2019-12-21 18:38:1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弊端: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应试教育”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它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全文。
    黄真宝2019-12-21 19:12:13
  • 这几年教育发展迅猛,教育质量和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也得到不断的培训。弊端是:教师终身制,没有真正打破这一人事制度,改来改去还是不能建立淘汰机制。另外对于教师培训有些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建立严格考核。应试制度还是没有根本改观全文。
    童裕孙2019-12-21 18:54:50
  •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服从权威,服从标准答案而抹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扼杀人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是一种愚民教育。海量作业和各种辅导班,抹杀个人兴趣,压榨人的天赋潜能,最终尚失科学或者人文兴趣,只剩下被娱乐。是一种娱民教育。以工业化生产模式制作人,严重否定了个体差异,违背因材施教原则。基础知识应该有个度,而且需要包含动手实验和社会实践部分。不是缺什么就开什么课。为什么社会有那么多指责90后道德问题,因为没有实践教育嘛。没有组织游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植树环保教育,没有武术行义教育,没有参观庭审的法律教育,书本上的行为只停留在历史的时空或者电视机的那一头。与其让小学生去背什么勤劳勇敢,规章制度,不如让他们观察家长是否垃圾分类,工作生活情况,是否醉驾。这样也可以引导社会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还能学些什么。中国大部分的学生,从第一堂课起,就关心的是考什么,而不是学什么,做什么,可以怎么用。中国的高考场前流行一句话:这次考完的东西我一辈子都不用了,但是就是这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可能就决定我的一辈子。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应该反思吗?难道就要让他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在中国的一代代上重演?学以致用!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当和能当科学家的,不是所有的学科在现在的难度和题海状态下都适合每一个人。人本身就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把本就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领域,让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成为成功的人。而不是用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的题目难度对人进行重新区分,然后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层层的社会分工。尤其在这样一个神化“高考”的宣传背景下,这已经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这样的方式,产出的人可以勉强满足中国以前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是,现在已经不满足了。一方面,中国缺乏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各方面的研究人才。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或者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中高级技工是国家经济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人才储备和供应,中国经济也正处在这样一个将要转型而且不得不转的时期。科研方面我没进入那个层次我真的也不好说太过了。就举一个对比数字:钱老1929年上的大学,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与他同期的也在50年代陆陆续续回国。换句话说,他们那批人从29年上大学到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35年。而中国77年恢复高考,78年恢复留学生派遣,从1977年到2019年,也是35年了,中国大飞机发动机技术还是没能突破。面对这两大现实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教育问题了,而不是再用那些用了几十年的理由来回避困难。国家在战略调整上,显然也认识到了问题,并且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所以,温总理说“中国应该有50%的人进入职业教育”;所以,中国从2019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各省市、各大学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尝试。就目前的效果,以我了解的情况,无论是北京,上海,山东,还是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基本上还是换汤不换药。或者说这些措施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对教育改革认识上的三大误区。第一,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反对和取消高考。有很多人听到教育改革,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认为就是回到文革时代,认为就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了,认为就完蛋了。所谓的“高考改变命运”已经被神化,被当做教条了。改变命运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改变就业,尤其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靠脑力劳动来相对轻松的养活一家。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低收入群体逐渐转向中产阶级的过程。但是,今天的80后有多少真正觉得自己改变命运了,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过着身心愉悦的生活,对工作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感激?现在恰恰出现了一种普遍性的子承父业的局面。对精英阶层来说,这是必然的,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恐怕违背了初衷。既然是改变就业,那就不应该只有考试这一种途径。在一些普通工作领域,就业与职业直接挂钩,职业与职业教育就应该直接对口。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成了中国教育教出来的问题少年的收容所。而社会对高考的崇拜也加剧了职业教育的严重滞后甚至倒退。我想很多现在在普通的中层干部或者稍低一些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以前都是大中专培养出来的,而现在的职校反而在这个层次上不是主力了,这就是教育的倒退。对于低收入群体,改变命运其实最现实的就是进入中产阶级,这也是国家阶级结构走向稳定的重要步骤。而现在的学校普遍宣传的好好考试,升官发财的思想于个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于教育来说是不科学的。所以给职业教育换血,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国企带头,民企跟进,建立或改善一批真正以实践,实习教学为核心的职业技术学校。德国这样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在高中阶段有38%的人进入职校,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也应该至少有45%进入良好的职校。第二,对西方的学习了解不应该是全民英语教育。我们的专家教授们总说,我们比西方落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读西方原典,我们要留学深造,这些我都不反对。我只说两点,一,一个学科的树形发展永远是建立在质疑和创新的基础上,当我们必须得读原典而不敢对翻译的教科书挑错的时候,那么且不说西方人都还没找到一种绝对完美的理论体系,学得再多学得亦不过是一种对权威的维护和继承,在尚失了质疑能力的时候也失去了创新精神。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外国学生的研究只用把时间花在他的专业上,而中国学生需要同时在专业和英语上,别人是专业天赋+努力研究。我们必须是专业天赋+语言天赋+双倍时间。尽管这有些不公平,甚至有些愚蠢。但不可否认,中国有这样的精英做得到,985工程院校的学霸们就是这样的典范。但精英毕竟是少数。所以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中国重点院校里面最后走到这一步的恐怕不到10万,且不说他们即使全部留在国内也还远远不够创新发展。中国每年1700多万进入小学的孩子,最终要把英语作为一生的职业技能或者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的人也不会超过5%。德国和芬兰的孩子在15岁至18岁的时候基本就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并树立起高尚的职业理想。而中国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孩子却要去学自己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这不是走弯路了么。即便是钱学森,钱钟书这些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科学和精神财富的大师也不是从幼儿园开始,连汉语都说不清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的吧。这时候很多人说,学英语对大多数人更多的是了解西方。那我们这里就需要对了解做一个程度划分了,他们的历史哲学,风土人情,文化价值,宗教信仰,就包括他们的教育。我们的记录片,还有翻译的他们的纪录片呈现出来的,这些都属于了解,如果你觉得不够,你还要去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这是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还不够,你要去读原著,那就不再是了解,或者至少对普通大众来说不是了解,这是研究。通过原典甚至西方的报纸,你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结论出来,这是研究成果。如果得不出,那白研究了,最后除了50步笑100步的去嘲笑那些没读过原著的人,其实什么贡献也没做出。为什么30年前,中美教育考察团互访之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现在却是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双方都只看到了学生知识的得到,而忽略了知识的浪费。就是现在的国际权威教育评比机构,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站在西方的教育观上,只需要考察学生知识的得到,却忘了中国教育除了知识的得到,还有知识的浪费。就高中所学,中国学生的确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真正的实用和深入研究上,中国学生的知识浪费也是世界第一。没有太多知识浪费的就是刚才说的那极少数的学霸精英了。当一代人都普遍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再指着某个人了,必须反思整个教育体系,英语对大众来说就是知识浪费首当其冲的学科。而且,有一点我们必须警惕,当我们对一门外语的重视已经超过对母语的重视时,我们就走上了文化被征服的道路。语言,始终是承载一个国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只有立足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上,找到灵魂的归属地,才可以有大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大声说出:“拿来!”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学贯中西的大师。第三,我们的改革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教材和老师。老师不是说要更换,而是要对不足的领域增加,对已有的进行再培训。任何职业都应该是终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尤其如此。不能只依靠教师用书和教辅资料。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是教材的编写人,他们是知识传授的直接行为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引导学生的自主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意识和知识的传输过程。老师不需要想办法的去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教科书的权威,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领域和天赋所在,最终让每个人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提出无数老师也解答不了的问题,那也可以引导他们去自己思考。对知识掌握的考察不是要用分数进行统一标准的区分,而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然后在15-18岁我称之为定向教育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区别教授,应该从职业逆推教材内容,通过减少知识浪费的手段增加实际知识获得。最终让每个人树立起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同时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归属感。这样,教育才算成功。很多担忧中国教育的专家教授,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也从不同程度制定了新的教材,和教学手段。但是这里还是三个问题,一个是刚才说到的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地位不对等。第二是这些专家教授由于长期的学术研究而很难放弃权威的术语,放低姿态的与中小学生平等探讨问题,或者说与中小学老师探讨。让他们这么做也是强人所难,毕竟大家都忙,认知高度也不一样。所以我才呼吁,与我一样关注教育的半吊子书生来进行实践,来尝试编写教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第三,这些专家出身于985,211这类高校,包括他们的学生,都往往站在他们的精英需要来进行改革,我刚才已经说过,对于那些学霸精英来说,他们知识的浪费程度低,所以他们很多都还觉得自己高中的东西非常有用。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方式显然是要出问题的。因为人与人本身就是不同的,让别人都按照你的方式来,最终选出来的是本就跟你一类的人,而跟你不一样的人却成为了这条道路的陪葬品。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某种领域内的,这种知识接受程度不同选拔的是不同程度的专业人才,一种是如道德礼仪,社会常识,科学常识,人文常识这样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且用来对待生活的。我们这些半吊子书生在第一类上肯定还不行,那么就应该在第二类上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国家角度而言,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公民,然后是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从个人角度出发,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人格,心理,身体健康的人,然后是拥有谋生技能的专业人才。综上所述,我把教育改革的方向归纳为“四新”——新型学校,新型教师,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前两点是教育体制改革,属于客观决定条件。对于这个,我相信国家是有决心的,中国是可以做得到的。要给这个新的体制补充内涵就是后两点,教学内容改革。也就是新教材的编写和与之结合的新式教学方法。我们所有立志教育改革的人现在就把重点放在四新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为四新做出贡献。新的学校这个外在物质条件可能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能力,那我们就先把内涵丰富起来,从少数精英推广到普通大众。新的教材编写,这是巨大工程,也是我们自我提升修养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改革研究,历史的教学方法和国外的教育理念,但永远只做参考,不去照搬,任何问题都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习解决。再好的教授所教的再好的内容,都不是我们的,只有我们需要的,我们能用的,能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实际帮助的才是最好的。
    齐方明2019-12-21 18:21:08

相关问答

中国和外国的教育区别:一、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另外,感触颇深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非常强调每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学伊始,学校就对新生发放大量的欢迎册、宣传品和小礼品,突出学校的特色来赢取学生的认同。各种印着明大标志的资料、文具、服装等随处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学期中大量组织社团活动,交流和培养不同国籍学生间的友谊和感情。这些做法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以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中美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美国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根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等权威部门的定义,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美国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从笔者对明大的了解看,美国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也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三、学生管理体制不同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主要是以班提出预约。辅导中心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具体的辅导员进行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尽管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对于学生的求职技巧、社交技巧等服务比较到位,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被动性,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及时,而且,由于没有班导师,将学生的个人生活视为隐私,不加干涉,导致了由于美国校方对学生生活不了解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通过以上比较,并不说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哪个更好,不同的教育体制适合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引进美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先进的思想理念,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在中国猖獗的学术腐败现象。另外,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之外,如果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将会使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兼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会名列世界前茅。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曼Horace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结论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