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征服印度之后,为何不继续向东攻打中国?

樊志辉 2019-12-21 17:55:00

推荐回答

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仅用了13年就横扫了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马其顿王国为为什么在已经征服了印度后选择停止,没有继续东征,甚至征服中国呢?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可以有如下原因:1. 士兵想家的情绪。在亚历山大东进的几年中,这些士兵都跟着他东奔西跑,甚至在与印度的战斗中,许多士兵的都陨落了,更加掀起了一种思乡的热潮。而在沿途上的烧杀抢夺更是让这些士兵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是想解甲归田,回去享受生活,可亚历山大还要求他们继续战斗,此时遭到了大部分士兵的联合抵抗。2.人民的地理知识有限。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搞得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已经很厉害了,而中国正处于分解的春秋战国时代,而亚历山大当时已经征服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对他而言,印度就是最东端。而当时如果亚历山大想继续东征也要经过西藏才能进入中国国界,可此时这个地方对他而言就像个一个未知数,万一耗费大量的人力却得不到对应的的报酬,岂不得不偿失。3. 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在放弃继续东征以后,亚历山大选择了回国重顿之后再继续东征,可在回去之后的没几年却因为意外得病而去世了,享年32岁,在正当壮年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否则现在的世界格局可就不一样了。以上就是亚历山大没有选择继续东征的原因,但是他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齐文良2019-12-21 18:02:5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后勤补给跟不上了呀。古代打仗,战线越长补给越困难,而且亚历山大只管打,又不管治理国家的,所以后面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
    黄益琼2019-12-21 18:54:10
  • 西部当时相对于希腊而言是荒蛮之地,而且非常富庶,要征战当然往富庶的地方征战,而且亚历山大大帝的梦想就是征服整个文明世界,他不可能让大军征战西方而留下波斯这个庞大的隐患。而西方此时对马其顿和希腊是构不成威胁的。
    齐新燕2019-12-21 18:37:23
  • 因为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企图利用这支改编的军队再开展征服活动。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许还有波斯帝国以北地区,也许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不管他的算盘如何,结果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都未能进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33岁。
    黄睿斌2019-12-21 18:20:03
  •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军事天才,在欧洲同样也有这样的军事天才,像亚历山大就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军事天才。他凭借自己出色的个人能力,仅仅用了不到13年的时间,就率领自己的军队征服了欧亚非三个大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马其顿王朝。那么问题来了,那个时候的亚历山大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他不继续向东攻进,打下中国呢?当时的士兵已经无心再战。我们都知道一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必须要有很多的人为自己卖命。当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他们十分的想家,渴望卸甲归田,回到自己的妻儿老小跟前,安度余生。甚至他们还联合反抗亚历山大继续征战,所以即使亚历山大还想向东征服中国。他手下的士兵也不想了。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地理知识的局限性。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搞得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已经很厉害了,而中国正处于分解的春秋战国时代,而亚历山大当时已经征服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对他而言,印度就是最东端。对亚历山大来说,要想进入中国境内,他一定要进入中国的西藏。亚历山大对这个地方并不熟悉,他害怕到时候有不可预知的危险,这样一来可就得不偿失了,就这样亚历山大果断放弃了这个夸张的念头。
    赵首智2019-12-21 18:10:07

相关问答

浙江沿海历史上曾有过连绵漫长的倭患,被认为是明朝时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一场侵略。然而,在数百年正统史观的笼罩之下,诸多史实却也透漏出无法掩盖的微光所谓倭寇,实际上是被误读的一群中国海商,而在他们被掩盖的身份和命运背后,则是中国曾经强劲的民间海洋力量与农耕王朝的对峙、抗争和落败嘉靖大倭寇的真相反海禁的中国海商与海盗上世纪末出版的权威着作《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有倭寇词条,将其明确定义为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在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印象里,倭寇是日本强盗,戚继光则是扫荡倭寇的民族英雄。然而,如果以严谨的态度来钩沉史实,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嘉靖倭患的起因似乎与日本人没什么关系双屿港的主角其实是中葡商人,而谢氏血案的肇事者则主要是葡萄牙人。最早闹出争贡事件的虽是日本商人,乘坐的却是中国船:嘉靖时期,日本根本没有能力造出横渡东海的海舶,抵达中国的那两艘朝贡船也是早年永乐皇帝赠送给日本将军足利义满的礼物。况且,明朝时蒸汽机尚未发明,海船越洋需要依靠季风,一年间往返次数受到极大局限,再加上当时日本正处在战国时期,各地领主混战不止,在这重重阻碍下,连基本的交通工具都没有的日本人想要大举侵扰中国沿海,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场所谓的倭患中领导者的身份。嘉靖年间,御倭官员王忬曾上奏朝廷,历数了最着名的倭寇头目:臣询访在海贼首约有百人,其雄狡着名者,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宁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全是安徽、浙江和福建人。随后的《筹海图编》详列了危害最大的14股海盗首领名字及籍贯等,也是清一色的中国人。明朝官员,福建长乐人谢杰则在《虔台倭纂》中明明白白指出了倭寇首领的真实身份: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可以说,翻遍嘉靖年间的抗倭史料,倭寇首领中的日本人极为罕见,即使有,也是无足轻重的低等小头目。再者,中下层的倭寇中,到底有多少日本人呢?据《嘉靖实录》称: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这已经是史籍中对真倭的最高估计了,其他文献的估计更低。如明代兵部侍郎郑晓称: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而根据一位被倭寇掳去50多天的昆山人的回忆:大抵艘凡二百人,所谓倭而锥髻者,特十数人焉而已。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且根据历史记录,梳着倭人发型的,也很可能是中国人冒充的日本浪人。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这帮被朝廷定性为侵略者的倭寇,却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民间支持和水土融合地方百姓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倭寇深入陆地时若熟路然,甚至与农民杂耕于舟山山阜处,或披蓑顶笠,沮溺于田亩,或云中履,荡游于都市;连本地官兵也与倭寇里应外合,通报军情,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种种异状,让负责剿倭的官员惊呼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高级官员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若真乃外藩入侵,那真是一幅令人绝望的画面。
秦朝,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海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但是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一去不复返,有人说徐福到日本后,就在那里落地生根,成为日本人的始祖。在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日本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历朝历代都上贡中原王朝,经常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到了明朝,日本就不那么安分了。明嘉靖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屡屡受到日本流寇的侵袭,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地区的百姓深受其害。幸好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反击,他带领强大的“戚家军”,屡战屡胜,一举扫平了沿海倭患。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企图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明朝皇帝派军入朝作战,经过7年奋血奋战,终于把日本打回本土,日本才乖乖地平静度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末年,日本卷土重来,悍然发动中日甲午海战,并入侵朝鲜,统治了整个朝鲜半岛。1931年9月18日,日本终于露出自己狐狸尾巴,发动“918”事变,侵犯我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可见,日本屡次进攻中国,都是经过入侵朝鲜半岛,之后再以此为踏板,再入侵中国,因为朝鲜半岛离日本最近,它只要跨过小小的海峡便入侵朝鲜。日本入侵朝鲜,下一步目标必然是中国。日本总是入侵中国,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去进攻日本呢?历史上,朱元璋曾打算攻打日本,给日本一点颜色看看,但是经过军师刘伯温经过分析后,最终还是放弃这个计划。刘伯温给出理由是:日本在明朝初期,还处蛮荒时代,没有很好的良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缺乏淡水资源,而且经常地震和风灾,这样一块地方,就算明朝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日本攻打下来,之后又要开发,又要管理,真是一件吃苦不讨好的事情,划不来,得不偿失。况且,日本民风彪悍,很多人不事农产,如果明朝打下日本,设立了行政机构,恐怕不但不能管理好,而且还随时可能脱离中原的控制,时间长了之后,甚至会反抗中原王朝,从而养虎为患,所以,明朝才随之弃之。关注,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