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女人不宜识字

黄盛忠 2019-12-21 18:08:00

推荐回答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书有《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1、《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全文。
齐新文2019-12-21 18:38:1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他曾经编著过一套书,名字就叫《中国名著精华全集》,书中几乎将中国古代名著精华一网打尽,并给予现代新学问的光照,使得现代人读古代书能真正地取其精华。
    符胜歌2019-12-21 19:12:10
  • 古代的儿童六、七岁左右就要去读私塾了。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1、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2、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3、文涵: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4、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现代语言教材是望尘莫及的。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龚岩栋2019-12-21 18:54:46
  • 汉朝之后,儒家兴起。儒家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一般只有贵族的女眷才识字,剩下的九成九都是文盲。好不容易等到了唐朝科举制,可科举只要男的,所以女的也不用去读书考功名。古代人只求吃饱穿暖就好了,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儒家也讲究重男轻女,基本女人生下来就是男人做家务生孩子的,剩下没别的用了。再说了,宫女更是穷苦人家的女儿,被卖到宫里的,哪会有机会读书?太监也九成九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办法才进的宫,也没几个识字的。
    赵风顺2019-12-21 18:21:02

相关问答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吧东汉之前,中国夏商时期,我们祖先一直都没有停止探索新世界的脚步!到西周时实现了一次跨越,西周的分封天下,使国家的凝聚力比邦国联盟时代的夏商时期加强了一个级别,中国的体量内在的变大了,而诸侯国的广泛分布为进一步的扩大疆域和有效统治域内百姓布下了据点!同时,周天子及其领导下的诸侯军队在和周边民族的战争中又开拓了更多的领地,进一步分封了新的诸侯,新诸侯国复又强化领地,就这样形成了不断开拓的良性循环!春秋时代,周天子式微,但诸侯国强大,开疆拓土的进程不仅没有停止,而且为了自己诸侯国的强大变得更加积极了。战国继续这一进程,而且天下一统的趋势日渐加强!但天下毕竟是分裂的,统治的中心是诸侯国而不是徒有虚名的周天子,每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立国尊严的,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兴崛起的国家秦国,本是边陲小国,经过几百年的四方征战,成为战国最强的国家。短短几百年,像似中国一千多年开拓史的浓缩!并且最终战胜楚国得地千里。战胜赵魏韩,向东方跨越了巨大一步,进一步又战胜了齐国,使西北内陆的秦国直达东海,又进一步征战东北,尽收辽东半岛,使渤海成为中国的内海!这时候,黄河流域还占有着全国80%的人口,城市和经济新进统一的楚国所在的整个长江流域除了几个重要的城镇以外,人烟稀少,几近蛮荒!长江流域支流丰富,地域广阔,几乎是整个北方六国所在的古老黄河流域面积的两倍!!北方六国几乎就是天下了,统一在一起已经是庞然大物了,又合并了这么大面积的长江流域,这基本没开发的地域该要多少时代的开发呀!赋予冒险精神的华夏民族,认为天下应该是被四海包围的,不见大海不止步,意欲踏足整个宇宙,新兴帝国的军队,通过辽阔的楚国故地,继续向南挺进,密布的森林,有毒的樟气,也没能阻止我们祖先前进的脚步,遇山开路,遇河架桥,一路向前,为了运输大量军需物质又开凿了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运河,在战争中又将珠江流域和云贵高原纳入版图!这片辽阔的天地不亚于整个黄河流域,至此,终于来到南海,尽收海内的心,意犹未尽!又顺着海岸涉足了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流域,秦朝的时间太短不够远征的需要,后来汉朝又沿着海岸南行,几乎尽收了越难沿海地区!在西方和北方,秦时获得了河套地区,又来到了祁连山下。汉时,在和匈奴战争时,曾行军于北方无边的草原,知道了北海!复又开辟了河西走廊,在西北广阔干旱的戈壁沙漠面前,也曾迟疑,可是为了千秋万代的大战略,继续了前进的步伐,最终战胜了整个北方草原的霸主匈奴!而且统领了整个西域,在中亚的几个内湖和内海前停住了脚步!至此,北方和西方踏足天涯海角的任务完成!就像今天的人们,知道了地球,还想了解外星球!我们祖先探索新世界的心依然在跳动,血依然在沸腾,!据说我们的使者远历了西方,来到了地中海边,当地商人为了独占东西贸易,谎称不能通行了,,,,,对比东方封建时代和西方资本时代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发现两者的进取开拓精神和力度是相同水平的!东方封建时代的公元128年,正好对应西方资本时代的公元1513年!都实现了发现新世界的任务!西方还逊色一点,,,,,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小孩子手里的一个玩具比成人的获得的王座还要重要,在各自的感受里!我们对历史的自豪可能是远远不够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实现的探索新世界上的跨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那时候的一千万平方公里是现在的七千万平方公里,就如同,现在的一百年是那时候的700年一样的进化发展意义!作为那么有开拓精神的祖先的后人,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他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完成当代全球化的任务,任何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之前,都伴随着新事物对新世界飞跃性的探索!在这,又一次探索新世界的时代,与上边两个时间点同等地位的公元2042年还早,华夏儿女请继续前行吧!!!那时候他们跨越的空间真的有那么大的意义,世界在大趋势上是加速发展的,时代长度也就在不断缩短!而经过细致观察,世界发展中的时代是一组等比数列,公比竟然是黄金分割率0.618,经过我些许的调整,我们以公元1563年尼德兰革命前夜到公元1871年世界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近代的岂止时间,共计308年!为标准!除以黄金分割比例1.618可以得到,资本主义中期截止的时间为公元2062年!第一,地理环境。中国地处地理环境优越,东和南方向有海,东北和北方有平原和大草原,西方和西北有高山和盆地,西南有喜马拉雅山脉。只要越过这些地方地理条件不是严寒就是酷热沙漠和大海,只有西南一点点通往越南缅甸古代也是中国国土,所以没必要花大力气再去扩张,性价比太低。第二,儒家思想。这跟中国受思想教育影响,出师必须有名,不然遭天下耻骂。当然,最主要还是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好战民族虽说战斗力强。好好的有田耕,种种粮喝喝茶弹弹琴作作诗多惬意。天下太平统一了,哪位君主想无故发起战乱。除非拿回自己的土地。第三,中华战乱。中华大地上几千年都是分分合合战乱不断。不是自己这里各国纷战,就是被外族侵略,真正太平没多久,所以无暇顾及外扩领土。首先表明态度,我是中国人也为此自豪。面对这个问题,就感到奇怪,中国从来不侵略外国?那中国是不是自古来就这么大版图啊?大家都清楚,从可以考据的史料中就可以发现,中国历朝历代的版图都是在变化的,以至于我们现在一说自古以来这个概念就是定位于清朝。如从夏朝开始说起,豪无疑问中国的固定统治版图总体是呈稳定扩大的,那么我想问的是这扩大的版图是天上掉下来的?答案很明确,是我们的先辈一代代浴血奋战得来的。当然我们曾经有过的最大版图也是以现在版图为中心向周边扩展的,这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大山大海的阻隔,更取决于当时的通讯交通能力的制约。每一个民族都会尽可能扩展疆域以使自己生存的更好,不会有例外。从中国现有的版图来看,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的先人在历史上是多么的强悍。做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努力发展,保持继续强大,不堕祖先威名,这才是我们永远责任。远了不说,秦统一建立帝国体制以后的三轮大统一,汉唐明都是扩张型的。秦对南越的开拓就不能说是统一,因为那里之前没有中原王朝管辖。汉比秦扩张的范围大,西域那些国家如果不服就会被傅介子这样的英雄换国王,就会被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汉朝在北方对匈奴有自卫反击性质,所以,有人可能会认为汉朝只是自卫。但是,全面了解一下汉朝在四面八方的开拓,你不能说都是自卫反击。而且,汉代开发西南夷,并没有西南什么夷人侵略汉地。而是听说此地通缅甸一带和印度,于是有开拓之心,招抚夜郎,杀且兰王等一系列平西南夷帝国行为自此开始,从此,汉有西南,开始管理这一带。这种行为在当地人看叫侵略,但从文明发展角度说是强势文明的扩张。这种扩张也会带来文明的扩散和发展。否则,你通往缅甸一带和印度的路就被阻拦而不便,文明区域就不相通。但是,请注意,不要把这种开拓与某些民族、国家的屠城、灭绝种族看成一回事,总是有尺度差异。中国汉人开拓的历史霸气是有的,但杀戮相对轻,这是文明与文化的优越,知刚知柔,知恩和威。所以,西南少数民族至今很好生活在那里。唐朝比汉朝扩张大,汉朝是中华帝国秩序的确立,唐朝是中华对东方文明的融汇,并开始交接西部的小东方,曾在波斯建立都督府。也曾有王玄策灭中印度擒杀其国王。六大都护府的建立意味着在汉朝的基础上对亚欧大陆东方的帝国秩序化规模大大扩大了!明朝朱洪武开列了周边不征之国,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文明一面。但明朝海上比唐朝活动范围极大扩张,并曾在东南亚建立宣慰司。虽短暂,却是海洋开拓历史的重要标志。而明朝在海上活动的时候对某些国家之间矛盾的调节也是帝国秩序扩张的表现。当今不扩张领土了。但讲究一个利益边疆。中国的利益边疆已经在全球了!所以,继大明郑和时代建立全球化海军力量乃大势所趋!全球文明秩序要我们与全球人民共同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进行时!这个真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百分百不是侵略了。表明了比远西文明的文明精神、人类共同价值的进步,也可以看做在明代文明基础上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文明在中华。
在我国古代从秦朝开始便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每朝每代都有着自己专属的国号,每一个国号都是不重复,都代表着一个朝代的存在和发展,那么这么多的国号究竟是怎么取的呢?有什么依据呢?秦朝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取国号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实在周朝的时候,秦国的祖先非子就是为周孝王养马的,凭他聪明才智喂养出来的马匹繁殖很快,于是周孝王就将秦谷一带封给了他,所以在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自然就以秦为名定国号为秦。汉朝时根据刘邦的地位来取国号的。我们知道,在汉朝建立以前,项羽把刘邦封为了汉王。之后二人经历了多年的激烈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消灭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刘邦之前就是汉王,所以在建国之后也是以汉来命名国号的。除了汉朝之外还有其他的几个国家也是以先祖之前的官职来定国号的。魏朝是由曹丕建立,之前汉献帝曾将曹操封为了魏公,后曹丕建国后便将魏当作了国号。还有吴国,吴国是有孙权一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的哥哥孙策之前被封为了“吴侯”,所以他也以吴为国号。最后就是晋朝了,司马昭曾经逼迫魏帝将自己封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也就以他的父亲司马昭之前的官职“晋”为国号了。
一  中国娼妓起源1   一说是在虞尧夏禹之时,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前。尚书·虞夏书·益稷》有这样的记载:尧的儿子丹朱,整天玩乐,不干正事,不分黑天白夜,“朋淫于家”。朋淫”就是“群交”。那么,什么样的女子可以昼夜不归,在外面与人群聚性交呢?显然是妓女无疑。依此说,中国的妓女应该是在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2一说是在夏桀之时,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西汉的刘向在他的《列女传》中就有过“夏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四方美女积之后宫,作烂漫之乐”的记载。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也是夏朝最荒淫残暴的君主,但他不是唯一的。夏朝的腐败淫乱是从第三代开始的,“太康失国”就是因为“娱以自纵”所致。孔甲乱夏”,也是因为“淫乱德衰”。君主如此,臣子自不待言,性买卖兴起于此时,也是理所当然的。3一说是在春秋时的齐国,大约在公元前680年左右。战国策·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齐桓公和管仲置女闾的目的是为了“征其夜合之资以富国”。论语·微子》也有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里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这是官办的、以国家赢利为目的的妓院的开始。显然,管仲是见到社会上,有了以买淫为乐的男人、以卖淫为业的女人这样一个性交易市场的存在,才产生了“国营妓院”的想法。这个时代还产生了“营妓”,《吴越春秋》说:“越王勾践输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王为了稳定军心,组建了“营妓”,为前方将士提供性服务。连年发动扩边战争,以武功传于后世的汉武帝,也建立营妓制度,用随军妓女来安定自己的军队,《万物原始》上就有记载:“汉武帝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中国人在2600多年前就有了随军妓女,这也许是世界之最。4清朝人袁枚在《随园诗话·第六卷》,对妓女的起源有另一说。现将原文抄录如下,以资考证。有人问:“妓女始于何时?”余云:“三代以上,民衣食足而礼教明,焉得有妓女?唯春秋时,卫使妇人饮南宫万以酒,醉而缚之。此妇人当是妓女之滥觞。不然,焉有良家女而陪人饮酒乎?若管仲之女闾三百;越王使罢女为士缝纫,固其后焉者矣。戴敬咸进士,过邯郸,见店壁题云:“妖姬从古说丛台,一曲琵琶酒一杯。若使桑麻真蔽野,肯行多露野深来?”上面说到的“卫使妇人饮南宫万以酒”见之于《左传·庄公十二年》。南宫长万,即宋万,又称南宫万,宋国大夫,以勇力事宋闵公。在宋鲁乘丘之役中,鲁庄公用箭射伤并俘虏了南宫万。宋国向鲁国请求释放南宫万,宋闵公用讥讽的语言嘲弄了南宫万,南宫万因此怀恨在心。回国后,南宫万于庄公十二年,不可能与一个有一定财产和地位的男人结婚,充其量也不过是被男人“赎身”而成为他的小老婆。这虽然往往会使这个男人很丢脸或者没面子,但是却并不违反社会制度,因为这只不过是把一个女人从妓院转卖到一个家庭,或者是纳妾时不找良家闺女却偏要找青楼女子。这,怪是怪一些,但是毕竟无伤大雅,于别的男人无妨,社会当然不会大加干涉,笑话、笑话而已。对于低阶层的男人来说,就是明媒正娶一个妓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那个妓女在婚后能够恪守妇道就行。 相反,如果一个男人沉迷于嫖妓之中,甚至连老婆也不要了或者不娶了,社会至少也会严厉谴责他。许多情况下,强大的宗族组织还会“帮助”、“挽救”甚至惩罚他,例如剥夺他的族内地位、结婚权利或者继承权利等等。因为他已经破坏了社会的根本婚姻制度,因此被叫作“不务正业”、“抛家舍业”、“生活糜烂”,甚至是“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等等,等等。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婚姻家庭制度,所以对于低阶层男性来说,娼妓是他们合理合法地宣泄婚前性欲或者婚后剩余性欲的现成对像;对于那些有钱有势或者有权有势的男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来说,娼妓又是他们惟一有可能合理合法地找到的“情人”。这是因为,在那时候,天下的所有女人中,惟有娼妓才可能是懂得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善于交际、情感相对丰富的年轻女性;惟有娼妓才可能跟他们吟诗作对、纵论经纬、对酒为歌。总之,惟有娼妓,才可能与他们兴趣相投,才可能拥有共同语言和情感交流。 这一点也不奇怪,也不是因为妓女们有什么天赋,完全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和性别角色制度所决定的。在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娼妓合法制度、性别角色制度相互结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我们简直无法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它,只好称之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妻妾婢妓尼和谐运作”的制度。 在今天,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它都肯定是罪恶的;但是也不容否认:在社会运行的角度上,它又无疑是和谐的与高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