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国与李朝有什么文化交流?

管的宁 2019-11-03 17:52:00

推荐回答

明初,中国便与高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开展了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到高丽,颁布科举程式。诏书说:“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奉王命写成的一部汉方医书。在参考中国和朝鲜医书的基础上,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许浚终于在1610年完成了这部巨著。这本书十八世纪时曾广泛流传于中国和日本,受到中日医学界的重视,为中朝日三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医宝鉴》的编撰与流传,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硕果之一。
赵骥万2019-11-03 17:59: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元复合文化区,其文化发展灿烂辉煌,既融合了多种外来的文化,又保持着本地区文化的鲜明特色,表现了强大的内聚力和兼容力。东南亚文化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究竟占有一个怎样的地位,它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有那些基本特征,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地区重新崛起的历史表明,东亚的传统文化经过革新、转换和改造,保持它的和谐、兼容和协作的精神,发扬它的群体主义的作用,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就能使东亚文化具有更大的凝聚力。东亚地区的这种新文化,与经济、政治因素相配合,对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的经济起飞和迅速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公认的事实。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风云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有以下几点依据:一是现代化就意味着向世界开放,而一个封闭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方向不会变,开放的步伐会逐步加快。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扩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一定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尤其是周边邻国的文化交流。二是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将越来紧密。进入21世纪,在东南亚地区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在文化传播大发展的推动下,当代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传播与交流正以罕见的规模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对东南亚国家发展是巨大机遇,而不是威胁。三是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尤其是当代东盟的建立与扩大、东盟10+3和10+1协商机制的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峰会的召开和东亚区域合作的逐步向前迈步,将使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合日趋密切,并走向协商的机制化。四是在当代网络信息时代下,东南亚文化飞速发展。现代化的交流手段,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广泛兴起,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东南亚国家之间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必将日益加速,传播将更加宽广。现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交流日趋机制化的新局面和新特点。政府、地方和民间并举,特别是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文化考察、考古发掘、图书展销、文艺与武术的演出、青年团体的互访、兴办孔子学院、主办国际体育运动会、博览会与文化旅游等等,内容异常丰富多彩,规模空前庞杂宽泛,频率极其密集。尤其是人员来往与互派留学生,大大推动了东南亚国家间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从全球和地区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东南亚是亚洲文化发展与交流的支柱之一。东南亚国家人民通过更广泛的接触来扩大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认知和精神上的融合,以求和谐共同发展。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已建立了战略互惠或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的交流日益紧密。拥有巨大人口资源和无可限量的繁荣潜能和经济活力的东南亚是中国的重要友邻。尽管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波折和动荡,201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巨大,困难不可低估。但中国经济版图在重新布局的同时,正通过“睦邻”、“富邻”政策增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联系。在当前经济处于全面复苏的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大力发展双边、多边经济合作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必将更上一层楼。我们相信,只要亚洲各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展开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就可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携起手来共同为当代东南亚地区及全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而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必将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主要原因就是党争啊,朝鲜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简直如出一辙,甚至比明朝还厉害,党争已经严重到按地域划分了。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1575年-士林派分裂为东人、西人此后李朝掌权者基本上是东人,为了打击西人党,防止他们重新掌权,所以朝廷原则不用西北出生中期的主要原因是立储和党争,因为东西双方都推出自己的皇位候选人,而最终呢是东人党获胜,从这时候开始东人党就开始打压西人了党争阶段的门阀特色﹐是所谓的“四色”南人、北人、老论、少论。而四色门阀总括起来属于东人与西人两个系统。宣祖大王初年16世纪末﹐由于争夺朝廷的职位﹐引发起沈义谦和金孝元的矛盾。吏曹参议沈义谦因为反对金孝元叙任吏曹铨郎的要职﹐而与金孝元反目﹐从而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东人党金孝元家宅位于汉阳东面的干川洞和以沈义谦为首的西人党沈义谦家宅位于汉阳西边的贞洞﹐此后﹐东人与西人居然成为世代相传的门阀区别﹐延续到士大夫的子孙后代。在东西两党分立的初期﹐东人党占据了政治的主导地位﹐长期掌握朝政﹐将西人排斥在外。因此﹐在执政圈子当中自然也会分立出不同的派系﹐这种分立如同细胞分裂不断在执政派别中持续。宣祖大王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以王世子册立的问题为导火线﹐引发了东人党内稳健派和强硬派的对立﹐即是所谓的南人党与北人党。倭乱结束之后﹐北人党掌权﹐于是又分别分为大北党于小北党。此后﹐支持光海君李珲即位的大北党得势﹐于是又分为骨北党与肉北党。因为帮助仁祖大王推翻光海君的缘故仁祖反正﹐没落了相当长时间的西人党得势﹐执政五十余年﹐直到显宗大王时代﹐同样也分裂为勋西党﹑清西党﹑山党和汉党等。此后﹐令人眼花缭乱的党派之争尚未止息﹐肃宗大王时代的党争被推向高潮。在懦弱的肃宗大王治理下﹐朝臣通过各种手段来排斥异己势力。开始﹐通过王族服制的争论为手段﹐东人的南人党打倒了西人势力﹐重掌了朝政﹐之后又分裂为清南与浊南两派。但是不久之后﹐西人又再反扑﹐以谋反的罪名排斥了南人党﹐再次掌握政权﹐又分裂出少壮派少论与老壮派老论。后来﹐以肃宗大王对张禧嫔的好恶为转移﹐反对册立张禧嫔之子为世子的西人又丧失了权势﹐不过后来随着张禧嫔的失宠﹐西人又再度将南人党赶下台﹐此后的南人党势力终于寿终正寝﹐基本上消声匿迹。此后的朝鲜政坛成了老论派与少论派的天下。此后﹐士大夫的斗争又进入了势道政治阶段﹐而两班阶层经历了相互倾轧﹐也逐渐步入衰亡﹐整个朝鲜王朝终于走进分崩离析﹑国家败亡的末世。这个恕我才疏学浅,没有专门研究过这方面,实在无能为力,建议你去文库寻找朝鲜李朝历史大哥,你还是采纳吧,过期要扣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