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市场由哪个部门审批监管

黎爱峰 2019-11-03 17:39:00

推荐回答

一、简政放权加快推进,但与社会预期还有距离过去一年来,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意味着国务院层面在两年内将下放超过600项行政审批事项,占1700项审批事项的三分之一。对政府来说,削减一项行政事项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对企业和社会来说,削减一项行政审批事项,表明交易成本的急剧下降,企业用于跑审批、跑盖章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投入等将极大地下降。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的一次调研会上,有位企业家告诉我们,过去企业办一项变更手续,至少要耗时半个月以上,而这次变更办理,仅用了一天时间全部办结,企业由此节省的直接成本超过90%。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对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来说,最受欢迎的,倒不是直接的资金、税收等政策扶持,而是少一点行政审批,尤其是少一些前置审批。有的企业甚至认为,资金和税收支持反而加大了不公平竞争,而减少行政审批一视同仁,这才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当然,从实践也看到,由于传统增长方式根深蒂固,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与社会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半个月之前的一次调研会上,有位企业家直指涉及企业项目审批的两个职能部门,设置了互为前置的审批事项。企业无可适从,一项业务办了近八个月没办下来。说到情急之外,这位企业家甚至指出:如果一项业务在一个月内没有审批下来,我就认为这个部门的办事人员已经在暗示要我送礼。其言之切、其情之急,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可能无法想像。客观地说,这种现象并非孤案。因此,在今年有望完成本届政府简政放权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快简政放权力度。按每年平均300项的速度推进,本届政府任期内,完全有可能减少到三分之二以上。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社会资本的活力将会得到充分释放的释放。二、简政放权要与市场监管严格区分开有人会询问,简政放权,是不是意味着政府管得越小越好?这判断不完全对。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简政放权是做减法,而市场监管是做加法。对政府来说,需要在加快简政放权的进程中,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一般来说,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事前把关的手段,市场监管是对市场经营活动进行约束限制的行为,二者在范围、程度上有本质区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监管主要是事中、事后的监管,而不是前置性的审批。对于前置性的审批尽可能做到越少越好,对于事中、事后的监管则需大大强化。而客观地看,一些部门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合为一体的特点比较突出。例如:某些机构既有行政审批权,又有市场监管权。这种“谁审批谁监管”的体制不可避免形成以审批取代监管,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这也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矛盾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然而,当前的很多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异化为类似审批部门。监管不是为了解决和发现问题,而是为了获得企业的相应“公关”,成为捞取部门好处的一个途径。在一次调研会上,有企业家就提出,为什么消防检查这么频繁?而且每次都是在十一半左右过来?其意图不言而喻。企业家直言,如果真是为了帮助企业查找问题,企业并非不欢迎。但只求“公关”而流于形式的监管,还是少来的好。那么怎么办?出路在于需要把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严格分开,加快构建专业性、独立性的监管体系。前置性的行政审批,尽量减少;而事中事后的市场监管,要真正做到位,不能流于形式,尤其不能为得到某些“公关”而检查。同时,要建立市场监管的事后追查机制,发生重大事件后,如果市场监管部门不到位,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刑事带伤。只有这样,才能既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又防止类似上海福喜事件和昆山中荣爆炸事件的重演。三、简政放权要避免“小鬼现象”决策层推进简政放权的决心和力度是比较大的,但越到基层,简政放权落地越有可能走形变样。有的企业家就提出,简政放权最怕“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毕竟所有的事情都要人来做,而在实际操作者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往往使企业面临不同的解释。有位企业家就说,在一个新的政策出来后,企业依据这政策去办理事务,前一天遇到的办事员给了一个解释,企业按此解释做了相应准备;但第二天去,另一个办事员即给了另外一个解释,企业准备好的材料无法办成此事,需要重新准备。这种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使企业在办理业务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对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确有截流意愿。有位企业家提出,过去在市里办事,有办事大厅,跑一圈大体还能办得差不多。而现在有些事项下放到基层后,反而更不方便。衡量简政放权效果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企业是不是更方便,自主权是不是更大。对于企业来说,审批权在哪级不重要,都是政府在审批。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只有两种选择:审批或者不审批。因此,推进简政放权,关键还是要执行到位。一是对于中央简政放权在地方层面被截留的,采取严格的问责,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把地方落实、贯彻中央政令纳入改革程序法的范围,依法追究地方官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二是规范自由裁量权,减少经办人员的主观意愿。在这方面,应尽快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前置审批环节,建立“办事工作日”和“告知承诺”机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实施办法,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实施行政审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同时,按照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资源网上交易、政府效能网上监察的要求,尽快推动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由到部门实地办理加快向网上办理转变。三是构建行政审批改革的社会监督平台,使广大企业和居民成为简政放权的有效监督者,使“最后一公里断头路”尽快打通。
赵驱云2019-11-03 18:01:1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不规范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备受诟病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曾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作出积极的贡献,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以至于很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被民间描述为“戴市场帽子,拿政府鞭子,收企业票子,供官员。
    梅金莉2019-11-03 18:36:05
  • 陕西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是由陕西西咸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成立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根据相关批复要求,交易中心将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西咸、服务陕西、辐射一带一路”,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形成集交易、结算、信息、融资、物流等全程式服务于一体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互联网与大宗商品交易、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的链接、整合和集成优化,抢占“互联网+”的先机和战略高地,促进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互赢合作,服务陕西及周边省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大宗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支持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交易中心将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业务,致力于打造联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人民币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促进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力争将交易中心打造成为辐射全国、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大宗商品定价功能的交易平台。
    龚子龙2019-11-03 18:18:06
  • “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的内涵简析:从字面涵义理解,“谁审批、谁监管”是指依法享有审批许可权的行政主体,对其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事中事后监督管理;“谁主管、谁监管”是指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主体,对其主管事项进行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将二者结合起来看,“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包括两个层级的涵义,即在第一层次上形成了审批与主管的分工,并且只有在确定了审批事项和主管事项,才能分别进行第二层次的监管。谁审批”作为“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第一层次的一个方面,旨在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谁审批”的潜在涵义是“某一事项是否需要审批,需要审批的,由谁审批”。反过来,一旦确定了“谁审批”,实质上也就确认了该事项需要审批。审批与否决定了政府和市场初次调控范围的宽窄。在我国改革进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核心问题,商事制度改革的系列举措正是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呼应。无论是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还是“先照后证”改革,都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量削减审批事项。谁审批”不仅明确了审批事项的主管机关,也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谁主管”作为“四个谁”原则第一层次的另一个方面,旨在指导外部行政权的合理配置。谁审批”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而“谁主管”则与“谁审批”共同确定不同行政权的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谁审批”和“谁主管”分别可进一步阐释为:需要审批的事项,在法律确定的享有审批权限的机关对其审批后,由该审批机关对其行为进行管理;不需要审批的事项,但需要事后监管的,由法律确定某一行政主体具体管理其日常行为。换言之,审批的权力附带了主管的权力,非审批事项的监管主体则由法律另行规定。由此,在行政机关之间形成了审批权和主管权的划分,可视为行政权的二次调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审批机关对审批事项的主管之所以是随附的,在于审批机关具有按照审批要件实施监管的优越性。如果将审批事项交由其他行政机关主管,会造成行政组织冗余和监管效率降低。谁监管”作为“四个谁”原则第二层次的内容,隐含了行政权内部分工问题。一方面,每一组次原则前后两个“谁”的指向确定并且一致;另一方面,当作为行政主体的“谁”落实到具体承担监管事务的“谁”时,行政主体内部应当进行职能分工,由具体的监管机构履行各自职责。换言之,“谁审批、谁监管”中具体承担审批职责和监管职责的机构一般应当不同,但最终的责任均集中到共同隶属的行政主体;“谁主管、谁监管”中以行政主体为主要责任承担者,但具体监管则由主管机关的内设机构实施。适用“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应注意几个方面:在适用范围上,“四个谁”原则目前主要针对商事制度改革涉及的市场监管领域和部门,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过程中应逐步体现“四个谁”原则。在适用程度上,“四个谁”原则虽然强调事中事后监管,但其本源在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界定以及行政权的配置。也就是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十分重要,但切不可因噎废食丢掉事前规制。在适用限度上,凡原则均有例外,实践中难免存在某一机关负责审批另一机关负责监管的情形,从而造成“谁审批、谁监管”中前后“谁”的不一致。在适用效能上,“四个谁”原则的充分执行,在于切实贯彻行政法治原则,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清单管理模式做到审批与主管的紧密对接,避免出现冲突,最大化地运用有限的行政资源实现更高效的监管。
    米士平2019-11-03 17:58:52

相关问答

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篇文章对他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或许可见一斑。从平凡走向卓越36岁之前,刘载望做了两件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事:一是创立了一个行业中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二是打造了一支可以匹敌任何竞争对手的优秀团队。他年轻有为,21岁投身商海,25岁正式起步,27岁正式创业,35岁打造世界幕墙领域航母。十年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他懂得把握先机,2001年,当北京奥运申办成功的消息传来,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江河快速发展的最佳契机——公司业务正式打入北京市场,北京金融街8.57,-0.35,-3.92%,吧富凯大厦成为江河在北京高端幕墙市场的开篇之作。白手起家,忍常人不能忍,容常人不能容。在最初的两年中,刘载望几乎是在北方的几个主要城市“流浪”。公司创办的第一年回家过春节,刘载望面若菜色,身体削瘦,但他没有透露自己在外地创业的艰难生活。直到母亲心疼地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实情。原来,由于资金问题他在北京睡了40多天的地板,连续吃了二十多天的方便面。当父母、亲人知道他在外面办公司时,都坚决反对他冒这样大的风险,并劝他不要走独木桥。但是风华正茂的刘载望相信事在人为,有追求就会有希望,婉绝了他们的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的雏形企业终于在1997年步入正轨。虽然企业收益还不是很好,但他还是把第一年赚的几乎所有的盈利都接济了家乡的亲戚朋友,自己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令人欣慰的是,此后几年,公司在刘载望大无畏精神和不患得患失的心态打理下取得了显著发展,逐渐站稳了市场。1999年,江河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自2004年起,江河连续缔造行业传奇,多次创造并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不断中标全球体量最大、施工最难、技术最新、合同额最高的行业标志性工程。在高端幕墙市场,全球单体合同额4亿元以上的幕墙项目,江河就承建了20项之多。300米以上高楼,有30余项,全是区域标志性工程。10年来,江河幕墙坚持专业化发展,依托“技术领先、服务领先、品质领先、成本领先”之竞争优势,深耕本土市场,同时坚持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注册资本金11.2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建立了50多家分支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有一流的研发设计中心与生产基地。2019年以来,江河幕墙综合实力一直位居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综合实力前两强,已成为中国幕墙市场成长最快、高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建筑幕墙企业,全球建筑幕墙领域技术实力最强、最具竞争优势的专业幕墙公司之一。截止目前,江河幕墙已成为全球高端幕墙行业第一品牌。新的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以“系统创造、集成建设”为经营理念,引领全球建筑系统发展。饮水思源,爱民族,荣江河,利人、利己、利社会”是刘载望的价值观。为此他提出了为人称道的“五报”观点:推动社会进步以报国家;助家乡、母校与社会,双向桥梁以报母校与故里;起家建业报父母;诚信开拓,图强以报学友;利用自己所学实现自身价值以报自己。而刘载望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价值观。1998年,为了母校的发展,他先后在东北大学设立了“江河奖教金”及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刘大阶奖学金”。每年派出最优秀的员工为优秀的青年教师颁发奖金,2019年,刘载望陪同身患癌症晚期的父亲再次来到东北大学,为莘莘学子颁发“刘大阶奖学金”,这是刘载望知恩图报、情系教育的最好见证,也是其父亲刘大阶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永远身影。而这些光辉折射着刘载望及其父亲质朴高贵的情怀,将永远感动、激励并鞭策着后来者……在自己的家乡岳阳,刘载望先后以个人名义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对岳阳县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尽心竭力——而这些捐资活动,却鲜为外界所知。捐资助学的同时,刘载望组织江河连续5年实行大规模校园招聘,解决了数千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问题。2019年,国家人事部特批江河为“全国首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成为国内幕墙行业唯一一家入选单位。自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奥运会以来,江河公司就积极参与奥运工程建设,先后承建了北京奥运射击馆、北京奥运排球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天津奥体中心体育场等奥运主场馆项目的幕墙工程。同时,还相继承建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新址、天津时代奥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北京南站等一批体量大、影响大的知名奥运配套项目。作为奥运项目的建设者,刘载望带领江河公司积极响应北京奥组委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在注重幕墙产品视觉美感的同时,更强调其在节能环保、人居舒适、防噪音、抗震等方面的领先性应用,大胆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在具体施工中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了奥运场馆管委会的一致认可。2019年,江河公司被评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自公司创立以来,累计为国家纳税超过10亿元。2019年5月,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刘载望在第一时间设立江河爱心捐助委员会积极组织公司员工捐款捐物达80多万元,为灾区同胞献爱心,同时对灾后重建等工作予以持续关注,将在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四川省汶川县、什邡市捐资约200万元修建两所“抗震”希望小学,并负责教学设备、学生学费等相关费用。10多年来,刘载望投身的社会公益事业,已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体现着“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崇高目标。而他本人也收获了北京市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顺义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日的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1.2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是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的大型跨国企业,股票代码:601886。目前旗下有江河幕墙、承达集团、港源装饰三个行业领军品牌。江河创建以“系统创造,集成建设”为经营理念,坚持“标准化,系统化,全球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构建以创意设计为驱动,以标准化的制造为依托,以现场傻瓜式安装为模式的新型绿色建筑体系。刘载望,汉族,36岁,湖南岳阳人。自幼勤奋好学,1988年进入岳阳三中就读,1990年,年仅18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张学良将军一手创建的东北大学采矿系。1993年,他毅然在学业中途走出象牙塔,提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1999年2月,他注册成立了北京江河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高端幕墙第一品牌。2019年5月28日,江河幕墙正式更名为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起点进军室内装饰行业,开启产业相关多元化之路。刘载望现任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兼任北京市顺义区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北京市顺义区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东北大学董事会常务董事等。荣获北京市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顺义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