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利率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

黄满龙 2019-12-21 18:24:00

推荐回答

它们之间实际上是复杂的宏观经济关系,在基本关系上还要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但明白了基本关系才能分析清晰其他关系的影响。基本关系:1、利率:一般来讲,一国提供利率是抑制社会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达到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直接目的。利率上升——融资成本加大——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下降——房产需求下降——房价下跌。利率下降的方向与上述相反。2、汇率:人民币升值,说明国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往往这时由于国内高利率吸引了投资者,国外资本进入中国房地产行业,那么中国的房价应该升高。你这段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是不是与前面的分析冲突呢?也不是,首先,利率的变化对房价的影响是直接的,其传导比汇率快。其次,利率的影响必然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小,但汇率产生的影响受其他因素干扰更大。
齐春敏2019-12-21 18:56:5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看你有分我就和你唠嗑下吧市场利率化对房地产其实没多大影响市场利率化对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是相当利好的中国之所以走到如今这个地步银行危机渐渐显现就是因为市场不利率化所导致房地产这几年的火红走势不得不说是国家搞成这样的他们卖纳税人的地把纳税人的存款借贷给开发商在纳税人的地上盖起房子再卖给纳税人银行坐在着几个环节上睡着也可以挣到不少利息钱然而国家已经过分投资以前每年4万亿的钞票应刷量这四万亿也就是通胀上从我们身上无形的收去的税因为国家财政没有这么多钱印刷钞票造成的通胀率也就是一个隐形的税率在美国要印刷钞票不是银行说的算的这是国家大事因为印刷会导致通胀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从税务上来说印刷钞票等于变相收税所以在美国想印刷钞票得痛过国会然而再中国整是因为市场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银行利率不跟着市场利率走再加上通胀的压力做实业难上加难人们为了保值就大量购买房子中国银行利率现在7粒以上外国大多不会超过1.5粒我们要承担别人4倍的借贷风险和繁重的税务和隐形税率应该的说我们平均有承担大概美国人三倍风险去做实业投资也就是活在美国4个人做实业3个能混走1个混死然而现在的中国4个人做实业3个混死1人混走这样的风险谁还敢去投资最严重的就是成本剧增使之很多有钱的人不敢做实业大量滞留资金本该进入资本市场但因为高风险不敢进入但放着有通胀造成货币贬值所以只能进入房地产保值房价到底该不该降我认为是该降的中国这么多刚性需求真正需求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要怎么遏制这种买很多房子自己不住的显像不是政策能解决的国家应该放手利率市场让市场利率化降低少干预市场让市场风险降低增加投资让市场活起来炒房热钱流入资本市场退出炒房市场房子价格自动冷却你想我买房子只能保值我做实业能挣到钱我还买房子做什么都去做实业了买房子的钱也就流走了国家出台辅助政策限制每人几平方超过后没评方每年上多少税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抑制炒房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因为你要更多的房子可以那么你就得交更多的税有钱的人也有义务交更多的税因为你占有了社会极多的资源那么你也得付出跟多的税也就是说你要买100套都不管你但是一年你要交99套的占有税总之银行利率和房产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你看看原来银行借贷7粒开发商还不是几千万的贷款建房购房者也贷款蜂拥而上那个都是因为开发商和买房子的人的钱都做不了其他的事情了只能去买房子如果做生意干实业能挣到钱自己有住的我干嘛买那么多房子放着吃饱了撑着的也不一定会这么干现在为什么开发商死很多购房热情很低落因为银行现在不在借贷给开发商搞刺激政策因为现在政府意识到搞刺激会把银行搞死因为现在政府和开发商都还不上钱早晚拖死银行还有就是现在炒房周期变长因为以前是即买即卖现在买了后想再卖没5年你得上一大笔交易转让税也就是说炒房周期变成了5年其次因为制造业已经开始衰落如果制造业死了整个中国都得死因为在所有资本市场里只有制造业能创造财富对外输出卖得出东西你才能创造财富其他都不可以所以现在银行不过分刺激市场让市场回归正常利率所以才出现上海自贸区出台正常不贷款给开发商停止大量暗接业务才导致现在房产开始萧条目前来看政府已经感觉到资本市场的衰落所以不得不放弃房地产了永远打强心剂刺激的市场只会在一阵爆发灭亡掉要真正的富有强大制造业才是王道德国美国日本韩国那个不是因为制造业才富有你有听到过那个国家是房地产干起来的不是制造业呢?如果可以请给分写得我手软。
    辛国林2019-12-21 19:38:29
  • 一、银行利率变动与房地产业的关系银行利率降低,信贷金额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当货币供应增长超过房地产商品对货币需要限度之初,作为货币需求者的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商品消费者和投机者,并没有急于将多余的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但当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持币者就会增加对房地产商品的投资或消费。在消费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抢购房地产的行为,推动货币转化为房地产实物商品的替换过程。随着房地产需求持续上涨,在短期内房地产供给刚性的影响下,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交易量不断增加。由于价格的不断上升导致现有价格严重脱离其实有价值,加快房地产经济进入严重的通货膨胀阶段。相反,如果货币供应增长低于房地产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限度,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结果导致房地产商品积压,空置现象严重。二、银行利率变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一般理论认为,银行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呈反比例关系,利率升高时房地产价格降低,利率降低时,房地产价格上涨。其原因:一是当利率升高时,储蓄、购买债券的收益增加,相对的房地产投资收益缺乏吸引力,投入的资金量大大减少,导致房地产价格缺少支撑力,结果必然价格下跌;二是由于利率升高,投资者运用的资金利息成本加大,而在物价没有上涨的情况下,资金的利息成本又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嫁到房地产价格上,房地产投资的收益大大降低,这时的房地产投资就不能说是理想的投资方式。而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量加大,经济开始振兴,投入房地产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从而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目的是减少银行贷款增长的趋势,控制投资增长过快和经济发展过热。这必然将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规模,抑制银行贷款增长的势头。所以,首先波及的将是资金密集型、需要从银行获取大量贷款的房地产业。现在看来,从2019年开始频繁采取的加息措施并没有成功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不过,由于购房贷款期限短则十年,长则二三十年,所以,未来利率的继续调整,可能导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影响,即防止房价过快增长。三、银行利率变动对开发商的影响目前,房地产开发商上市直接融资的还是少数。多数开发商还是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实现间接融资。因此利率的变动导致开发商的财务成本增大,对其资金成本和利润影响比较大。财务成本增加,还可能增加开发商资金周转的困难,在招拍挂市场化出让经营性土地的趋势下,加息使得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概率进一步增加。此外,还有可能迫使开发商加快项目开发周转期,有可能会减少盈利空间,降低价格,以规避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储备的风险。加息意味着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加大,贷款负担加重,以开发商年贷款100亿为例,在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以后,开发商一年增加还款2700万。对于央行加息对目前房产市场的影响,大致分为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加息使得房地产市场开发成本加大,房价会随之上扬:另一种认为,由于大部分房产开发商房产在建项目都存在贷款行为,央行加息使得开发成本加大,部分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可能会由于资金压力,可能会采取降价的方式及早出售自己手中的楼盘。对于开发商,利率提高将加大开发商的成本,会加速地产行业的兼并、组合,中小开发商将更难生存。四、银行利率变动对购房消费者的影响加息给中国百姓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存款利息的增加。但对购房消费者来说,加息会增加成本。一方面,对已购房者来说,加息增加了他们每月支付的购房成本,挤占他们的日常消费;另一方面,对潜在的购房者来说,购房成本的增长,又会减弱他们进入市场的欲望。特别是由于我国信贷消费刚开始,购房者从没有体验过利息波动对个人消费的影响,如果利息的波动,尤其是利息上升幅度较大时,消费者购房支出陡然上升,会导致潜在消费者对购房欲望的减弱甚至停滞,从而导致房地产业的萧条,使整个经济增长放缓。目前,房价并非卖方决定,开发商不会贸然将其转嫁给消费者,房价短期不会因此有明显上涨;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虽然加息增加了购房成本,消费者可能放缓其购房步伐,但此次加息幅度有限,对其影响甚微,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由于目前市场上许多银行推出贷款优惠政策,因此短期来讲,加息对市场需求影响不大,对房价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利率上升,由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降低,资金也存在着从房地产市场流向银行的趋势。因此,整个房地产市场将形成一方面开发商开发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降低的状况,从而达到挤压房地产泡沫的目的。
    黄盛楠2019-12-21 19:14:01
  • 具体要看个人需求以及经济条件,同时可以考虑:第一,第一是要分析当前的房价。看一个城市当前的平均房价,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供求关系,如果是供大于求,意味着房价呈下行趋势,是可以考虑买房的,如果是供小于求,这房价还会出现下幅度上涨,并不太适合买房。第二,看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对房价有直接影响,所以在买房之前先分析下当前的宏观调控背景,再决定什么时候适合买房。第三,看城市的交通建设,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房价除了受供求关系影响,还受交通的影响。交通越便利的地方,相应的房价肯定会越高。第四,看当地中介公司的经营情况,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额直接和中介公司的业绩挂钩,所以中介公司的业绩情况直接能反映当地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第五,看银行的金融政策,主要是看贷款和利息方面的政策。如果贷款利率上浮,利息增加,那很明显意味着你买房子要多花很多钱,适不适合买房子的。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看自己的经济能力了,如果经济能力足够强,什么时候买房都比较合适。
    赖鸿志2019-12-21 18:40:47

相关问答

 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有的主要问题区域发展是当代世界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重大区域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除此之外,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背景,形成了诸多区域经济问题。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原有基础好,再加上率先进行改革开放,享受到国家较多的政策优惠,因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加快,因集聚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等形成的有利因素促使沿海地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相反,内地原有经济基础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改革开放步伐较慢,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使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各区域差异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将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步发展必须审慎决策、认真对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二区域产业成长的同构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供求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基础性生产原料告别了普遍短缺状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割据”的区域经济体系使得发达地区为了保护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大都选择在附加值高、利润大、周期短的加工工业领域来谋划地区发展格局。其结果是地区发展格局缺乏总体科学规划,项目的引进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区际间不能够很好地形成分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结构趋同,反过来又引起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结果浪费大量的资源,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没有投产就开始大量亏损,成了区域发展的包袱。在此情况下,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逐渐表面化。三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不景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飞速上升,这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老工业基地经济的相对衰退,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环境下,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增长不景气,工业生产力日趋萎缩,产品老化、竞争力衰退等。我国老工业区的相对衰退,是历史、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对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的老化和增长乏力等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推进老工业基地的再工业化,重振老工业区的昔日雄风。四区域性贫困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区域性贫困是中国贫困问题最重要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累计投入了扶贫资金3000多亿元,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目前,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整体上摘掉了“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还较低,农村返贫率还很高。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8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山区、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没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区。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因素造成地区差距扩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内在经济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但政府政策也是造成中国地区差别的重要原因,其中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手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可置疑具有财政政策的因素。一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东部地区。从国家所掌握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家预算内和银行贷款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比重逐渐上升;在企业上市权益融资方面,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少,上市融资的规模小,再融资能力不强。外资方面,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吸引着80%以上的外商投资额。还有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显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市场化趋势,有利于国有经济比重较小的东部地区而不利于国有经济份额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因而,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势必对国有企业比重相对较大又长期依靠国家资金投入的中、西部地区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并将拉大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二“两个比重”的下降直接弱化了中央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中央财政困难,中央政府已难以运用转移支付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进行再分配。也就是说,中央财政对抑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人均GDP和人均投资额方面的巨大差距所起的作用已相当有限。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要逐渐缩小地区差距,而实践的结果却是地区差距逐渐扩大的根本原因所在。三不平等、不规范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既不规范也不统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负担高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特区投资的外资生产性企业可以享受“减二免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特区的企业还不受进口许可证的限制,机器设备和其他原材料的进口也均免征关税。这些税收优惠措施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更强的比较优势,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1994年税制改革的一个原则是要公平税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又偏离了这一原则。分税制改革由于受地方既得利益的影响,没有对横向分配做出合理的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收入分成上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扩张能力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而中、西部地区税收返还的数量远远小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由于与税收收入联系不紧,加之这些地区税源少、财政困难,使得优惠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四各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悬殊财政投资重点不同以及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使得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悬殊,这既是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又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是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较发达的公共设施。三、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财政为“庶政之母”,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两大政策之一的财政政策,指的是通过改变公共支出和税收等手段调控总需求,从而达到发展、稳定、实现公平与效率和抑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的一系列策略或措施。财政政策机制往往具有非表面化的特性,在经济、金融、社会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功能,并通过自动调节和逆向调节机理,以政策工具为传导手段来实现其调控的目的和意图。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源配置功能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起着基础性配置作用,市场通过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有效率的环节。但由于存在着市场缺陷和自然垄断等原因,资源在上述方面的配置存在着失效现象,如果不对这种现象加以干预和弥补,必将影响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为干预资源配置失效而发生的财政支出,表现为自然垄断领域的费用和自然垄断状态的出现,将导致市场失效,它只能由政府干预来实现,也就是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因此,公共财政必须为干预自然垄断状况而支出应有的费用;自然垄断状况是市场自发运行的结果,垄断扭曲了市场,是社会资源被滥用和浪费的过程,也是一个市场以大量的资源破坏为代价强制地实现自身要求的过程。垄断破坏了公平竞争,从而要求政府对市场行为加以纠正,这也是政府作用于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一环;政府对垄断企业直接干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这类企业规定最高价限制,或强制拆分成不同的生产经营者。政府限价或拆分往往导致必须对这类企业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并承担提供补助或弥补亏损的责任;此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难以由市场方式解决的公共投资项目,也需要财政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投资或补贴,如防洪堤、城市公共道路、公用桥梁的建造以及森林企业的植树活动等。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控功能的作用调控功能就是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正常现象,通过财政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控制,使其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财政政策之所以具有调控功能,主要是由财政本质决定的。财政本身即具有调节职能,它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的一收一支,改变社会集团和成员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额,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控制不合理的分配现象,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确立市场经济秩序起调控作用,特别是在培育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组织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财政政策可以调节不同种类企业的级差地租,调节部门与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在这方面,财政政策有着其他政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调控首先应遵循宏观间接调控原则,即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由原来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向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发展规划,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市场机制,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三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充当经济稳定器的功能作用稳定发展功能是指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规模或结构来影响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稳定发展功能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济的稳定,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况,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二是指经济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即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加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往往表现为连续运动的过程。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指实现经济在稳定基础上求发展,进而实现高度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财政政策之所以具有稳定发展功能,主要是由财政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主要通过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模式,从而影响社会总供求来实现。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政府可以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巩固社会总供求的动态均衡,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条件下,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控制财政支出,力争实现财政结余,减少财政资金的损失;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避免市场的长期萧条和经济停滞。财政政策的发展功能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实现并通过财政政策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所谓结构调整就是要使资源配置的比例更为合理并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财政政策对于结构的调整功能主要通过运用一系列政策工具,如税收、财政补贴和财务优惠等,诱导部门或企业将资源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方向。通过财政政策推进技术创新,可以一方面通过财政支出政策,适度增加对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教育的投入,推动这些部门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建立鼓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促使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大量投资,同时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入实行适度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四充分发展财政政策推动就业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下岗失业人口和农村潜在的剩余人口,都昭示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若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实施扩张陆财政政策,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明显的。我国1998年增加财政支出1000亿元,就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调整支出的方向可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向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解决就业人数多的行业或产业倾斜可以很明显地推动社会就业。例如,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方面可以迅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将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财政政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若干个要素构成,而每一构成要素又包括不同的内容。财政政策要素的性能只有通过政策要素间的协调才可能转化为政策系统的功能,同时,政策系统的功能也只有通过与客观经济环境相协调才能够产生积极的政策效应。四、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根据全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是要在保持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与灵活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政府政策的角度看,财政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的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针对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现状,要通过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来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对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及其产出效率产生的激励作用,促进全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应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大财政的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促进科技进步、支持自主创新,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节能减排、发展环保产业。二是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支出的力度。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三是增加社会公共性开支,促进城镇化发展。要促进发展城市群,促进特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保持保障性住房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鉴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财政投资政策的方向要进一步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大力支持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乡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建设,突出发展农村教育和卫生等公共物品,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二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一般来说,税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一是税收自身的“内在稳定器”功能。当经济繁荣时,投资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税收会自动增加,而此时的税收会产生一股防止经济过度膨胀的拉力;当经济衰退时,投资减少导致国民收入和消费下降,税收随之下降,同时又形成对投资和消费的推力,防止经济过度衰退而走向萧条,从而实现经济趋于稳定。二是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经济类型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实现有效地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稳步、协调、快速发展等目标。这种“相机抉择”具体形式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减税”和“增税”两个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自从实现国税、地税分设以来,“相机抉择”的税收手段并不是单纯选择“减税”或者单纯选择“增税”,而是实行“有增有减”双向调节。有所不同的是,在一些特定阶段“增”和“减”的幅度大小不同而已。比如,给予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西部地区获得的受惠面最广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所得税和流转税尤其是流转税“产地销货”优惠的双重优惠相比,优惠的范围小得多、优惠的程度低得多,但是,这一优惠政策对于促进广大西部省区经济发展也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税收优惠政策应进一步突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倾斜,在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制定实行产业优惠与区域优惠相结合的优惠税收制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税收制度,赋予这些区域的地方政府更多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政府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税种,从而充分调动这些区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分为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其中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是扶持财力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为进一步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通过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集中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增加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推进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基础建设。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与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适当调整、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办法,扩大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覆盖面。保证各级政府有行使职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四强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助推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但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在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经济学家具体研究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凯恩斯及其后人的投资乘数翅论和加速原理。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有的经济学家着重研究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证明,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推动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最优的路径是发挥区域优势,而发挥区域优势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引导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把投资主体的投资效益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和金融区域调控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调整区域金融投资结构、强化金融行为的区域监控,无疑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金融调控的方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政策性金融与非政策性金融没有彻底分离,抑制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证券交易市场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外资投向在我国地区分布上也严重不均。凡此种种,都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全国统一性又具有区域独立性的金融市场;二是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性利率政策;三是对不同区域的产业实行信贷投向倾斜的政策;四是实行有机协调的区域性财政政策和区域性金融政策;五是严格监管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必须健全区域性开发的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我国政策性区域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建立国家区域性发展银行或基金;另一方面,要加快开发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和拓展。建立区域性商业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再增建证券交易所和区域性金融中心。需要说明的是,财政政策在与金融政策搭配组合的同时,还要注重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其他政策搭配组合,多管齐下,形成调控合力,这样才能使宏观调控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要科学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集权与分权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宏观调控作为国家主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必须权利明晰、职责明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所以,宏观调控权应由中央统一,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权力。区域调控只能是从宏观调控中派生出来的,而不能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相对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也是我国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此,要进一步科学理顺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区域调控的关系,做到既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调控本地经济的积极性,落实好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集权与分权的动态均衡,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合力,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银行贷款年利率与月利率的区别有:1、换算的周期不同月利率是指按月计息的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年利率是指按年计息的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年利率是百分之几%;而月利率是千分之几‰。2、贷款月利率和年利率计算不同年利率:是指存款或贷款一年的利率;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是指存款或贷款一个月的利率;月利率×12=年利率。例如:年利率是6%;那月利率就是6%÷12=5%。月利率和年利率的换算关系是:月利率=年利率/12,相应的年利率就可用月利率×12计算得出。比如某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月利率为1.5%,则对应的年利率换算就为1.5%×12=18%。在民间借贷中贷款利息多说的是月息,比如常见的月息8厘、月息1分5,其实对应的月利率就分别为0.8%、1.5%,换算成年利率即为9.6%、18%。3、贷款的利息不同银行可采用积数计息法和逐笔计息法计算利息。1、积数计息法按实际天数每日累计账户余额,以累计积数乘以日利率计算利息。2、逐笔计息法按预先确定的计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贷款期限逐笔计算利息,具体有三:计息期为整年月的,计息公式为:①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计息期有整年月又有零头天数的,计息公式为:②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本金×零头天数×日利率贷款利息的计算比较复杂:期满一次性还清的,同存款利息的计算。按揭贷款利息的计算,是用年金公式来算月供的,按揭月供的计算公式:A=P{i1+i^n/},A:每月供款;P:供款总金额;i:月利率年利/12;n:供款总月数年×12。扩展资料:贷款利率的高低决定将来还款需要的利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会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各地银行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调整,但对于机构性的贷款公司不受约束,所以贷款时利率的高低是一定要重视的,不然很可能被卷入高利贷的苦恼。银行贷款利率是根据贷款的信用情况等综合评价的,根据信用情况、抵押物、国家政策是否首套房等来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9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年利率——贷款利率。
银行利率调整后,按揭将遵循相应的调整,利率降低抵押还款较少,利率较高的相应住房贷款也将增加,利率调整影响抵押贷款利率。在住房贷款过程中,银行没有完全实施利率调整。当贷款人可以开始储蓄利息时,我们需要在房屋贷款合同中规定利率周期。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新利率的自动实施只要利率变动,每月的还款额将根据利息调整时的新贷款利率自动计算。2,每月利率调整这个月将在下个月进行调整和执行。如果银行在2019年11月22日调整贷款利率,十二月的还款率将按新的利率计算。3年度调整也就是说,今年的调整,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贷款利率;例如,在2019年11月22日,银行调整贷款利率,然后2019年1月1日根据新利率偿还。拓展资料如果你的贷款合同是浮动利率,它就会改变。如果是固定利率,它将保持不变。一切都以合同为基础。浮动利率的实施是通过利率调整来调整的,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变化而变化。1,贷款利率是按照浮动利率计算的。调整银行贷款利率后,对贷款利率进行相应调整。当然,计算对利息的支付没有影响,并且会影响调整后的利率。一般银行利率调整后,贷款利率尚未偿还,利率也相应调整。2,住房贷款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国家七折的偏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是七折,基准利率的变化将是基准利率的七折。国家取消七折项优惠政策,取消尚未还清的贷款利率优惠。当然,对已返还给本金的利息部分没有影响。新政策实施后,国家政策的变化一般是在新政策实施后的一年。假设7折的折扣现在取消,它将能够享受7折,今年和七折的折扣将取消明年一月。调整住房贷款利率的方法:第一,利率调整后,贷款利率将在明年年初调整。二是全年调整,即每一年的还款调整新利率的执行情况。第三,双方同意,他们可以每月调整,而且还可以及时调整利率,也就是说,基准利率调整次日调整贷款利率。公积金贷款利率的调整在每年的1月1日。
四象限模型是分析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工具,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本质上,四象限模型是比较静态模型。四象限模型建立在两个市场划分的基础上,这两个市场分别是房地产资产市场和房地产使用市场。所谓房地产资产市场是指进行房地产买卖是为了投资,而房地产使用市场是指承租或者购置房地产的目的是自己使用。2.四象限在两市场划分基础上,该模型建立了4个象限,Ⅰ象限和Ⅳ象限为房地产使用市场,而Ⅱ象限与Ⅲ象限为房地产资产市场。3.两个接合处在资产市场和使用市场之间有两个接合处:一是使用市场上形成的租金水平是决定资产需求的关键因素;二是两个市场在开发或者建设部分也有接合点。二四象限模型方法的基本意义1.两市场的划分之所以要划分为两个市场,是由于从经济学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分析中可以发现,如果将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将会出现模糊的区域,这时就有必要进行细分,而划分为房地产资产市场和房地产使用市场是基于影响着两个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因素的不同,当然,两个市场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科学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建立四象限模型,使得规范的经济学分析可以进行,即各要素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推演,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对外部要素如何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内部变量的研究。同时四象限模型使得对房地产市场变化的研究可以定量化。二、我国宏观政策与房地产业作用原理1、第一阶段:1998-2002年1998年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有关住房的分配、供应、市场、金融、物业管理、中介、行政管理和调控等七个体系的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实行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代之以货币化分配;明确了居民住房产权的私有化和住房获得渠道的市场化,调动了居民购房积极性,居民住房需求开始集中释放。较好的经济环境,创造了更多的住房需求。同时国家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从供求两方面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国内需求,中国政府将住宅作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截至2002年连续8次降息,给予优惠房贷、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购房,刺激了住房消费。同时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给予包括放宽商业住房信贷规模控制,实行预售房制度,整顿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政策支持,促进了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四象限模型分析:我国经济近些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十分显著。当经济增长时,以及中国政府扩大国内需求,将房地产作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刺激了需求的增长。图1所示的房地产市场四象限模型中的第一象限内的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平移,使用市场的租金水平和需求量将会同时提高或增加。房地产市场租金水平的提高,以及长期利率的下调、房地产预期投资风险的降低、给予优惠房贷、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购房,刺激了房地产投资消费。这些政策降低了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即第二象限内资本化率的曲线向左下方旋转,导致资产价格提高。房地产价格提高,以及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给予包括放宽商业住房信贷规模控制,实行预售房制度,整顿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政策支持所带来的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优惠,促使第三象限的新开发建设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住宅的开发成本和市场供给量,同时,大量的城市拆迁改造增加了房地产市场需求量,在第四象限,开发建设量转化为存量。最终形成使用市场中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资产市场中的转让价格与开发成本之间新的平衡。经济扩张时的均衡方案所形成的矩形在原理市场均衡线之外这一点应该是很明显的。不论是租金、价格、新开发建设量、还是存量,都不能低于初始均衡状态时的原始值。因此,经济增长将使住宅市场呈扩散式发展。如图2所示。图2四象限模式图2、第二阶段:2003-2019年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高的现象,房地产繁荣超过了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呈现出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特点。国家针对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调控信贷、税收、利率、外资、套型结构、市场信息、土地出让与督察制度、土地收益分配管理等领域。具体有“国八条”、“国六条”、“国十五条”等一系列政策,归纳起来调节了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不变,需求降低,则房地产价格势必会降低,这也达到了政府控制房价的目的。但现实中房地产价格没有降低,反而房价涨得更快,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开发商贷款成本增加,但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房地产公司主要是将成本转嫁给了购房者。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这也取决于宏观政策的系统性,能否使得这些调控有效的传导需求供给层面,最终规范房地产的价格。图4四象限模式图3、第三阶段:2019年第三季度-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业历经10年发展“黄金期”,但从2019年底开始出现变化:房价增幅回落,市场交易量明显萎缩。同时,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房地产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严重的影响。2019年10月22日,中央集中出台七项救市措施:下调房地产税率,免征交易印花税,暂免土地增值税,降低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允许地方政府实施项目自救等。通过四象限模型,在经济下滑时期,需求减少。在可供给的房地产数量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的使用需求要与能够用于使用的房地产保持达到相等,租金就会相应的降低。原来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平移,房地产投机与非投机需求都降低,导致第二象限内房地产价格下降,依次又会促使第三象限的新开发建设量的减少,最后导致第四象限内物业存量的减少。当达到平衡状态时,四象限模型整体向原点收缩,与经济扩张时正好相反。如图5所示。图5四象限模式图此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由控到保,重点是支持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宏观政策与房价攀升时期相反,下调房地产税率,免征交易印花税,降低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有利于提高对房地产的需求。允许地方政府实施项目自救,暂免土地增值税等带来的开发成本的优惠,又促进开发量的增加,供给增加,稳定房地产投资。整个变化过程与图2相反的方向变化。三、结束语四象限模型能够追踪分析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影响,用于解释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新均衡状态是非常有效的。弄清国家经济与房地产业作用原理,有利于我国从长期的角度制定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同时,提前预见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所在,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总体态势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其今后的走势做出正确的预期和评价,从而尽可能地提前采取监督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良好运行,有效防止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使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但同时四象限模型也存在缺陷性,这个模型只能表现在某一时的市场均衡状态,而无法反映整个市场从不均衡逐步调整到均衡的动态过程。因而,需要建立一个能反映住宅市场短期动态的住宅市场信息系统和四象限模型配合使用,达到既能描述房地产市场长期均衡,又能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