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就是资金池期限错配吗

梅铭惠 2019-12-21 18:44:00

推荐回答

①不作期限错配②不做资金池③不做资产池1、期限错配:从平台方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你借了一笔钱,约定好今天要还,可是你下周才发工资,这就产生了期限错配。如果平台有钱还还好说,要是没钱还就只能发布新标来募集资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庞氏骗局。2、资金池:即平台用户的交易资金存放于平台开设的指定账户,平台对这些资金有绝对的管理权限,这样很容易跑路。3、资产池:资产池在机构非标金融资产结构化过程中常常被使用,以多元化权益性资产构成资产包,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产品持续性募集资金,并以动态管理模式保持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平衡。4、虽说从平台角度来看期限错配、资金池、资产池这三项有助于平台快速扩展规模,但是不利于平台长远有序发展,所以陆金所提出了“不作期限错配,不做资金池,不做资产池”三个不能碰原则。
齐智利2019-12-21 18:59: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1、外汇资管经典大骗局之一:外汇旁氏资管私自搭建外汇交易平台,利用虚假的MT4进行包装,伪造平台的监管和资质。搭配一些高大上的营销材料、花点小钱参加外汇展会,租用市中心核心地段的办公室,就可以对外谈客户了。利用私自搭建的黑平台来做外汇资管,对客户进行高额保底保收益,通常年化收益会高达24%到36%,借此来吸引客户投入资金。客户的入金,自然就变成了黑平台口袋里面的钱。最终,形成外汇资管的旁氏骗局。用后来者的入金,补上此前投资者的收益。2、外汇资管经典大骗局之二:客户之间的账户进行对敲在期货和外汇等交易中,有一个名词,叫对敲。对敲就是利用两个不同的账户,一个做多,一个做空。总有一个账户会赚钱,而另外一个账户会亏钱。如果资管和客户谈的条件,是允许客户账户亏损30%。那么,假设资管没有职业道德,他大可以用不同客户的账户进行对敲。赚钱的账户可以和客户分成,亏钱的账户在约定的30%允许条款之内。这意味着,此类资管将可以用客户账户进行稳定的套利。套利的空间,则取决于和客户签订的协议中,约定的账户结算周期、回撤区间等。3、外汇资管经典大骗局之三:资管加点刷佣金,爆仓后跑路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美好,不管是在金融市场,还是在商业合伙中。有些人,满口承诺,虚情假意,自诩为道德高尚,最终玩的可能全是套路。坑了合伙人,再坑客户,此类人在外汇行业有不少。很多外汇资管,可能怀着良好的初心去给客户保底和保收益,可是亏了最终却根本赔不起。有道德一点的,会一步一步去还钱维持信誉,虽然逾期也许很久,但是连本带利还是能够还给客户。这算是真正交易者出身的良心资管了。但是也有没良心的资管,数量很多,初心就很坏。他们是存心准备跑路的,所以敢于给客户开各种各样的好条件。高额保底,结算周期短。等到客户开户入金上钩后,使劲地多加三五个点的点差,进行大批量的刷单交易。不出一个多月,客户账户里面的钱就可能有60%,变成佣金成为外汇资管的钱了。而剩下的,则被市场亏损消耗殆尽。
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初始起步四个发展阶段。在起步阶段,票据托收承付成为解决三角债的主要手段。在规范阶段,票据逐步被商业银行和企业接受。在快速发展阶段,票据成为银行利润重要来源,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在创新发展阶段,票据市场成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相关的案件及操作风险大幅上升,票据中介是一个重要外因。银行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业务需求增加,是票据中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票据案件背后都有票据中介的影子。票据中介可以分为四种:经纪类中介为贴现及转贴现业务提供信息咨询和撮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收取佣金,对银行基本无风险;P2P中介向企业买入票据,通过P2P平台转卖给投资者,对银行无风险;直贴类中介直接向企业买入融资性票据,通过有贸易背景的合作企业或者自己控制的空壳公司,借用、伪造贸易背景,去银行办理直贴,赚取价差,对银行有一定风险;带行类中介通过联合或操纵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同业户,办理不需要贸易背景的光票贴现,再转卖到转贴现市场,进行票据资产错配交易,赚取更高价差,甚至通过清单交易一票多卖违法挪用银行资金,通过空壳公司商票套取银行资金,对银行有很高风险。与直贴类中介合作的风险体现为:一是合规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存在问题;二是操作风险,伪造、变造票据可能流入商业银行;三是法律纠纷风险,如票据中介和真正持票人之间出现纠纷,持票企业可能会挂失票据。与带行类中介合作的风险包括:一是一票多卖风险;二是资金错配风险,中介操纵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票据错配交易,利用短期资金,通过短期双卖或者短期回购业务错配长期票据资产进行交易,如资金链断裂,无法如期买回;三是空壳公司商票信用风险,中介将空壳公司商票通过其操控的金融机构背书后,组织一连串交易层层增加信用套取资金行资金。
资源错配究竟应该如何定义?现实中存在资源错配吗?经济学文献主要从宏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学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彼得??克莱诺教授利用微观层面的生产率差距来定义资源错配,不仅回答了以上问题,更对产生资源错配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究。在微观层面,所谓的资源错配是指在经济体中,不同产业或是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边际产出价值的不相等。很显然,这一现象违背了经济学原理中的基本教条,即,市场经济实现的最优资源分配格局中,不同单位间的边际产出价值应该相同。实际中,资源错配是广泛存在的。在宏观层面,不同国家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全球化背景下,很难完全归因于技术壁垒,相反倒有可能是由资源的不同配置模式所引起。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出低下,正说明资源配置对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微观层面,克莱诺教授测算了中、美、印三国不同部门的边际产出价值分布,发现这三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如果这些错配能够被完全消除,那么中、美、印三国的产出将分别增加115%、43%和127%。如果说资源错配确实存在并且对产出影响巨大,那么产生资源错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克莱诺教授给出了资源错配的五种来源: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存在成本。主要表现在就业和资本市场上的摩擦;第二,通过国有企业而非市场配置资源。以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为例,改制后存活下来的国有企业的边际产出价值,明显高于国企的平均边际产出价值;第三,非正规部门的存在。印度和墨西哥制造业的数据显示,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之间因为技能差异而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错配;第四,贸易成本的存在。估算表明,通过减少国内各州之间农业产品的价格差,美国农业在1950-1997年阶段的产出能够增加98%;第五,不能根据人的才能分配资源。人与人之间的才能是有差距的,而这种差距可能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果。通过降低不同群体间的职业差距,可以有效地提升一国的产出水平。减少资源错配的程度对增加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操作中,因为资源配置模式的多样性以及经济体所处环境的各不相同,人们不可能获得资源最优配置的确定模式来指导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资源错配的研究没有政策含义。相反,相关研究再次启示我们,由于不同部门在资源配置上的动态联系,改革者在政策制定时,应该更加注意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性的改革设计。人物简介:彼得??克莱诺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宏观经济学教授,2019年起任顶级学术期刊美国《经济学季刊》副主编,目前也是《计量经济学》副主编,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和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生产力和商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