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宏观经济对政卷市场产生的影响?

龚如英 2019-12-21 20:57:00

推荐回答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扩展资料: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原则:1、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2、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3、“急则治标”是指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处理短期经济问题,如刺激经济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应付外部冲击等;“缓则治本”是指通过结构政策与经济改革处理长期经济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参-宏观经济政策。
齐智军2019-12-21 21:03:4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赵风萍2019-12-21 22:02:11
  • 一、宏观政府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二、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三、影响政府职能配置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扩展资料:政府职能配置的合理化与法律化: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政府职能配置更多聚焦于“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的问题,涉及政府的职责与功能,涉及政府部门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等问题。从行政法学的视角,政府职能配置更多关注行政主体管理特定行政事务的权力与义务,如何根据事务的类型来确定行政主体的权限,相对聚焦于政府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权限配置,关注如何将行政事务有秩序地分配给各个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组织法制始终是行政法治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政府职能配置的合理化与法律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其体现为:我国长期以来将对行政组织和政府职能加以规范的法律法规视为“内部法”,或认为其“不是法”,忽略其法律属性;缺少对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定位,职能交叉、职能分工不清晰等现象客观存在;政府职能法律化程度较低,存在以“三定”方案界定政府职能,以规范性文件增设政府权力的现象。政府职能。
    龙小芳2019-12-21 21:21:41
  •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对实体经济及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对于财政政策,证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加敏感,我国常用的货币政策按照近期的使用频率分别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非常大。
    齐景嘉2019-12-21 21:08:25

相关问答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的最基本功能。就一般情况而言,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两点:一是经济衰退,二是自然灾害。政府财政赤字一旦发生,就必须想办法予以弥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弥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措施:即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和举借国债。第一种方式不仅不能迅速筹集大量资金,而且重税会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使国民经济趋于收缩,税基减少,赤字有可能会更大。第二种方式则会大幅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因而会导致无度的通货膨胀并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第三种方式则是最可行的办法,因为发行国债筹资仅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招致无度的通货膨胀,同时还可迅速、灵活和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所以举借国债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方式。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利用国债,政府还可以灵活调剂财政收支过程中所发生的季节性资金余缺。政府财政收入在1年中往往不是以均衡的速率流入国库的,而财政支出则往往以较为均衡的速率进行。这就意味着即使从全年来说政府财政预算是平衡的,在个别月份也会发生相当的赤字。为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许多国家都会把发行期限在1年之内一般几个月,最长不超过52周的短期国债,作为一种季节性的资金调剂手段,以求解决暂时的资金不平衡。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一国的经济运行不可能都永远处在稳定和不断增长的状态之下。相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政策的失误、国际经济的影响等,经济运行常常会偏离人们期望的理想轨道,从而出现经济过度膨胀通货膨胀严重和经济萎缩通货紧缩现象,这时候,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经济干预,以使经济运行重新回到较理想或预期的轨道。自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以来,运用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已成为普遍现象,其中国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逐渐成为国债主要的功能。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此,本文谈几点认识: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2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3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二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其一,货币政策仍在相当程度上服从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原则难以保证。一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被动地服从于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目标。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宏观调控仍带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够有效地逆经济风向行事,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只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推波助澜作用。二是中央银行缺乏相对于财政部门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常常通过间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门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同时,财政信用的发展,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央行的资金实力,直接导致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三是金融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权限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干预。其二,货币政策错位调控经济。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主要是在总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它主要是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进行调节。当前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没有明显侧重点,突出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经济总量调节作用受到财政干预而被削弱后,大量进行结构调节,货币政策的作用被无限度扩大,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却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结构调节的作用。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承担了80%以上的资金聚集和供给任务。金融作用日趋明显。②国家财政下降,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税源狭窄,征管效果差,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③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过多,使得行政和事业费用支出增长过快,而财政的投资不足,影响了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其三,财政政策功效与货币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一是税收的“刚性”特征导致企业以贷缴税。在财政收支“刚性”的特征作用下,国家和地方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因此,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从紧,地方政府会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缴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这样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不良循环。二是财政补贴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三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善和理顺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极端,出现政策偏差错位,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还要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金融部门则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央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但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地方政府从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对象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结合点应当一方牵连着财政收支的结构管理,另一方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因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向央行透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此时以财政政策为主动性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性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结合点也随之变动。在目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债的发行和运作,从而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从国债的规模来看两种政策的协调。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有效内需。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其规模大小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如美国联储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1990年以来,总资产中约有82%是国债。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年,将超过3000亿元,这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在国债利率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做好协调。国债利率可采取浮动利率,随时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以吸引投资者,调动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国债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质量上得到有效的运用。再次,国债品种应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即中、长、短期三种类型的品种均衡发展,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实施调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应当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美国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35%左右。目前,以我国现状看,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5-10年,这样可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加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度扩大、引导和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其一,作为财政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在扩大有效内需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运用财政转移性支付手段,如扩大财政补贴、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稳定社会经济,防止消费需求过度下降。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税率、税制等政策工具调节,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投资退税或所得税返还等措施,确保激活投资需求。此外,政府的财政投资行为也需按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和扩大农村内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资源开发等。其二,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尝试进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央行的贷款利率,调动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积极性,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可以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再贴现规模,择优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当然,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需考虑到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总之,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协调使用的主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
答:1.GDP变动长期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与该国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股票平均价格变动与GDP变化趋势相吻合。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市场呈上升走势。 2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行情下跌。 3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证券市场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4转折性的GDP变动――当GDP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当GDP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证券市场亦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我国实际1990年至2003年间,我国证券市场指数趋势与GDP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上涨趋势。但部分年份里,股价指数与GDP走势也出现了多次背离的现象。      2.经济周期变动,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周期相应地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价波动是永恒的。证券市场综合了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这种预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价格。       3.通货变动①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②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③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价格:其一,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其二,经济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同时,原材料、劳务成本等价格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④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使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⑤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所有价格和工资都按同一比率变动,而是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引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因而某些公司可能从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损失。⑥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⑦通货膨胀使得各种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证券投资的风险。⑧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微观影响表现为:通货膨胀之初,“税收效应”、“负债效应”、“存货效应”、“波纹效应”有可能刺激股价上涨;但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恶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股价将受大环境影响而下跌。⑨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负增长,使得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资产状况严重恶化。而经济危机与金融萧条的出现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手段对证券市场的影响1国家预算通过预算安排的松紧影响整个经济的景气,调节供需;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发展,该行业及其企业股票价格随之上扬2税收影响:a、投资者交易成本;b、传递政策信号3国债国债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流向格局有较大影响4财政补贴5财政管理体制6转移支付制度       2、财政政策种类扩张、紧缩、中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①增加收入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②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企业利润增加,促进股票价格上涨。③市场需求活跃,企业经营环境改善,进而降低了还本付息风险,债券价格也将上扬。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①政府通过购买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提高产出水平,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营风险降低,将使得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②居民在经济复苏中增加了收入,景气的趋势更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证券市场和债市趋于活跃,价格自然上扬。特别是与政府购买和支出相关的企业将最先、最直接从财政政策中获益,有关企业的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将率先上涨。③但过度使用此项政策,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时,虽然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但却进而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有可能使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不乐观,反而造成股价下跌。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4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二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政策工具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即使是存款准备金的小幅调整,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B、再贴现政策a、再贴现率:短期政策效应:通过①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量②传导机制,导致商业银行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调整货币供给总量b、再贴现资格条件:长期政策效用: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改变资金流向c、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政府债券,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2选择性政策工具A、直接信用控制:通过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B、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     3、货币政策的运作: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4、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利率影响明显,反应迅速①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率上升,同一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②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增加公司盈利,股票价格也将随之上升。③利率降低,部分投资者将把储蓄投资转成股票投资,需求增加,促成股价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推动股票价格上涨。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市场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①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体现从松或从紧货币政策时,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②当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时,会因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三、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从而从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答:从2019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已是央行今年内的第六次加息了。提起此次加息对股市的影响,笔者看到最多的还是一些市场人士所分析的“影响有限”、“影响不大”之类的分析。实际上,每一次加息,甚至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市场人士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这样:“影响有限”。而从股市行情的演变来看,似乎也都印证了市场人士的分析。如今年的前5次加息消息的出台,首个交易日股指全部表现为上涨。而第6次加息消息的出台,股指仍然是低开后冲高。似乎再次印证了“影响有限”的分析。此外,从今年的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消息出来后首个交易日的指数上涨也是主基调。难道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央行的紧缩银根政策真的始终都是对股市“影响有限”吗?       应该承认,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央行的紧缩银根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并非直接影响,而只是间接影响,不象“5.30”财政部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那样来得直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宏观面来看,央行今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紧缩银根的政策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的银行资金达到了2万亿元人民币,大大地压缩了银行资金的供给规模。又如,6次加息,虽然每次只是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但6次加息的累计,今年共提高了银行存款利率1.62%。而去年末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仅仅只有2.52%,相当于将利率提高了64.28%。这个幅度不可谓不大。更何况进入今年四季度后,一般性的银行贷款基本上停止发放。所以央行宏观调控的措施不能说不严厉。      所以说,这些措施的出台,对股市总是“影响有限”,也许正印证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正是基于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具备着“温水煮青蛙”的功效,特别是国家的货币政策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笔者相信包括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宏观调控对股市的影响不会永远都是“影响有限”,对于这一点,投资者一定要有准备。      首先,它会使行情短期走势出现反复。比如,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调控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引发股指的低开,甚至是大幅低开。如本周初的大跌。并且,从此前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的表现来看,有时大盘在低开后还会出现进一步的探底走势。其次,对直接受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个股短期走势造成影响。如此次加息,银行股、地产股所受的影响最直接,所以,在今天的走势中,银行股、地产股的走势相对较弱。       再者,通过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来对个股的长远走势构成影响。如今年的6次加息,共提高了一年期的贷款利率1.26%。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贷款成本也将相应增加1.26%,这将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费用开支的增加。而且在银行从紧控制贷款发放,甚至如今年4季度一样干脆就停止贷款发放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举对提高企业效益同样构成负面影响。而企业效益的下降,显然会对个股构成不利的影响,如果因此受影响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话,则对整个行情的演变也会产生影响。       此外,宏观调控措施接连不断的出台,也会动摇投资者对后市的信心,降低投资者对行情的预期,这也会间接影响行情的发展。至少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之下,投资者会对明年行情的高度不敢表示乐观。你如果觉得这一答案,并不能够使你满意,你就在提示里告知,不必追问,我就可以删去重新作答的。
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缺乏科学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针对我国股市出现的较大幅度波动,可基于线性回归的方法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并从中寻找对股票市场总市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线性回归;股市总市值;因子变量中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除了受市场调节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如货币供给、投资基金数量、期货交易量、利率等。本文选取当前国家经济中十几个变量,通过这些变量对股市总市值进行线性回归,以找出会对当前股市总市值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并对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做出理性预测。一、中国股市的特点中国股市当前几个独有的特点:1.根本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定政策干预市场状况。2.主要的外生变量是: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其中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最为重要、最直接。3.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成长快,不规范,但处于快速变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4.与其他股市一样,中国股市具有周期波动的运动规律。某一时段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相关,在外界作用消失或不变的情况下,股市将按其自身规律运行。可以看出,经济形势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它还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经济形势好,投资者对前景乐观,投资就会积极;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者对前景悲观,投资时就会格外谨慎。此外,财政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改变或部分抵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从而间接地作用于股市。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就会对部分行业、板块产生有利影响;减税同样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公司利润,间接促进股市繁荣。同时,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国家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为股市上涨创造了条件。同时降低利率,降低了储蓄、债券等其他金融商品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了股票投资者机会成本,增加了股市的吸引力,从而有力地推动股市上涨。二、线性回归分析对股市发展的影响线性回归分析是用来分析某种结果的产生和哪种因素存在线性关系,并找出哪些因素对结果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对股市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宏观政策因素,并在原始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变量对股市这个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选取一些变量来对股市的总市值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的变量为:国债现货成交金额、国债回购成交金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大连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上海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保费收入、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上海投资基金成交额、深圳投资基金成交额、黄金储备、国家外汇储备、银行同业间隔夜交易量、银行同业间7天交易量、银行同业间14天交易量。分析结果,因变量总市值与投资基金、股票成交量、流通市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保费、大连商品交易、郑州商品交易的相关性很低。其次,对股市总市值进行线性回归,在回归变量筛选方法上,首先选取逐步筛选法,由表1看出,由于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断变好,其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在不断减少。而且其F检验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所以可以得出自变量的引入对回归方程都有显著的贡献的结论。由表2也可以看出均方误差在不断减少,从侧面揭示了表1中拟合优度逐步提高的原因。且其相伴概率也是均小于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