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财政饭的单位是什么单位

黄珍妮 2019-12-21 20:34:00

推荐回答

省广播电视局,档案局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稳定,只要是市级单位,收入能达到你的要求,高一些。另外你说的发改委国资委,人事厅,省政府外事办、国土局都是公务员编制,那绝对比事业单位待遇还要好。有办法弄进去就是好事。
辛国根2019-12-22 00:21:1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般是事业型单位,是指是公务员类的,其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我们一般的公司等属于企业单位,工资由企业经营收入支付。事业单位包括1、公共社会福利性、单位,医院、学校、图书馆等。1、本身无行政权力,但受有行政权力部门委托,部分代为行使行政行为的单位,如交通局下属的车量检测中心、科研部门等。由行政机关设立的福利性商业机构,宾馆,招待所,警用物资商店、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部门等。
    龙小青2019-12-22 00:37:53
  • 一个现成的编一个不可预期的编,你犹豫什么?再抛开别的看,财政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平均是远远好于日薄西山的质监局下属事业单位。
    童裕孙2019-12-22 00:07:42
  • 各位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个趋势,现在国家要干什么事情,财政也越来越吃紧,体制也在改革,总结下来一句话,以后国家也没钱养闲人了。很多行业事业编在逐步取消中,一些地方公务员聘用制试点,其实现在很多基层公务员也不是那么轻松了,加班是常事,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铁饭碗是你在哪都有一辈子的饭吃,而不是可以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当年工人们也觉得自己一辈子有依靠稳定了,结果大下岗,才过多少年?在公务系统里自然也不能不提高自己。
    齐春宇2019-12-21 23:56:12
  • 到2019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远超过6400万,占全国人口比例为4.68%。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在吃“财政饭”?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供养人员数据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的争论也比较大。日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陈剑提供的一个最新数据是,到2019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远超过6400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6782万人。
    齐明杰2019-12-21 21:20:30
  • 三年之前,我还在内地某省做村镇干部,突然得知邻县几个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已拖欠数月工资,后来了解到,因地方财政缺钱,这几个单位的工资就只能延迟发放了。这在当时给我造成了很大冲击,让我意识到,“铁杆庄稼”的财政饭怕是不能再吃了,因为地方缺钱了。当然,我也相信当地政府也会尽力提升我这些村镇干部的待遇,但是如果地方缺钱,这种提升的幅度恐怕会比较有限,所以,在与家人沟通之后,我就辞去了公职。参考:王陶陶教师工资为什么低?​www.zhihu.com。
    连丽阳2019-12-21 21:02:09
  • 事业单位就是行政辅助人员,进编制,吃财政饭,在大多数地区收入待遇跟公务员就差点奖金,虽然奖金有时也挺多的…学医的话,公务员岗位不多,监狱会招人,很好考,非常好考,别的单位招的不多,基本都是疗养院或者老干部局啥的…事业单位招的很多,竞争不小,基本每年都有一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具体看你们当地公告。
    齐晓怡2019-12-21 20:57:30
  • 财政供养单位的编外人员,也算吃财政饭。没什么可糊涂的,你和单位都很清楚。
    黄盛才2019-12-21 20:40:23

相关问答

向上级汇报应该使用上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或业务部门向所属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的一种行文。如请示、报告。其行文方式有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越级行文三种。1、逐级行文即下级机关仅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行文,是上行文最常用的方式。除特殊情况外,下级机关一般仅向其直接上级机关行文,以保持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2、多级行文即下级机关在必要时,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和更高一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这种行文方式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如遇有重大问题时才可使用。3、越级行文即下级机关在非常必要时,越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仅向更高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越级行文的同时,应将公文同时报给被越过的上级机关。这种方式只能在下列特殊情况下采用:1由于发生特殊紧急情况,如严重自然灾害等,逐级上报会延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的问题;2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请示多次,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3隶属下级机关与上级机关之间有争议而无法解决的问题;4上级机关交办的,并指定越级上报的事项;5对上一级机关进行检举、揭发的问题;6询问与请示极个别的、必要的具体问题等。扩展资料上行文的特点为:1、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公文的具体内容和制定程序必须,符合法律和有关规章的规定,否则无效。2、形式和格式上的规范性。3、公文语体的简明性,观点严谨、鲜明,文字朴实、庄重。4、对机关工作的依赖性。机关工作是公文形成的基础,公文是机关工作的专用工具。5、语气上的谦虚性。上行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79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形成“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调整。1950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年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1976—1979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多次变动中,高度集权始终是这一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二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财政包干管理体制实施后,地方财政的地位逐年上升,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滑,到1993年已下降到22%。这一体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中央财政所得比重较低,宏观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宏观目标的实现。二是由于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拉大了地区间差距。三1994至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1994年,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分税制的重大改革。基本内容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收入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征管机构;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两税”消费税和75%的增值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此后,又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央与地方分享的比例,调整了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比例。2002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及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