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面对这一形势的对策。。。

黄登山 2019-12-21 22:04:00

推荐回答

一、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黄盛林2019-12-21 22:54:1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造成通胀的原因前段时间银行大量放贷大量资金进入市场,但实体投资行业不景气人民币升值导致外贸行业不景气这比钱进入股市楼市最近楼市打压股市不景气资金流出造成通货膨胀,中国对应措施比较无奈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储备金慢慢收回市场流动资金师表不治本。
    齐晓明2019-12-21 22:36:22
  • 近期,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攀升,以及物价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成了金融界的热门词汇。那么,中国现在是不是已经陷入通货膨胀?如果物价继续上涨,货币政策方面是否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调高存款利率或存款准备金利率?今年的GDP增长速度会不会因些而放慢?证券市场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们邀请了金融界知名专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王松奇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贺力平教授,一起探讨通胀形势下的货币政策选择。通货膨胀的经典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过程”,不管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只要度量物价水准的指标持续上升,就可以认定经济体系中已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胀苗头已现记者:近期CPI指数持续攀升,央行行长周小川也一再强调目前通胀趋势已非常明显。您认为当前的形势是否就是通货膨胀?王松奇:通货膨胀的经典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过程”,不管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只要度量物价水准的指标持续上升,就可以认定是经济体系中已出现了通货膨胀,日前周小川行长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观点无可非议。贺力平:人们通常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表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前几年中国出现了消费物价的下降,人们谈论通货紧缩;与之相对,现在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相应的用词就是通货膨胀。当然这不是很接近于老百姓所说的通货膨胀,因为普通老百姓所说的通货膨胀可能主要指价格的全面上涨。从目前看,价格水平的上升只发生在某些产品或者某些行业,而另外一些产品、另外一些行业没有上升。这显然不能说是一种“全面的通货膨胀”。但是,作为反映全部商品,或者说影响人们生活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指数,现在的确在上升。新数字是200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一年前2003年1月上升了3.2%。这是年度的价格上升水平,显然与几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已经上升,或者说出现了上升。出现这种上升,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物价水平还会继续上升,或者停留在目前水平围绕3.2%上下细微波动呢?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国内外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价格水平的变化,所以说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目前尚难有定论。遏止通胀预期更重要记者:那么,防范通胀的关键因素在哪里?为防止通胀苗头继续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王松奇: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通货膨胀,首先要区分通货膨胀的类型并研究其生成机理,然后对症下药。从中国2003年物价上涨的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产品涨价对部分消费品价格上升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由两个因素导致:一是近年来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二是去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2002年,近年来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在变动率上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变动率已大体趋同。2信贷扩张速度过快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速增长,若干原材料短缺严重,价格急剧上升并因大量进口导致国外同类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结果迂回影响许多工业制成品工厂成本并对多种产品形成价格上升压力。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币值稳定,当通货膨胀苗头出现,为了遏制物价上涨的惯性效应,货币当局理应作出反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无论是因为粮食减产还是源于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传递效应,都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无关,中央银行能够施加影响的只能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速度及与此相关的部分行业过热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问题。2003年6月,中央曾出台过针对房地产信贷问题的121号文件,这是一个窗口指导性措施。事实证明,其收效并不十分显著。由此看来,2004年中央银行在以抑制信贷过速扩张为调节重点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似乎应当另想一些办法,如在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方面采取一些新的动作等等。贺力平:各种物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是随着经济的增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随着技术的变动,随着贸易开展等等不停地出现的,这是市场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但是,如果出现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尤其是异常的变动,那么往往需要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或者说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各种政策工具,能够起比较大的作用。在这里,应该说明一个重要区别。过去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防止通货膨胀。这一般或粗略地来说,是对的。但是,应该承认,最近20多年,国内外经济学界围绕通货膨胀经过反复研讨得出的一个重大成果是,货币政策调整不仅仅是需要采取紧缩措施去治理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这样做属于一种比较简单的、线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原始的货币政策。新的货币政策原则从根本上说是预防或者逆转通货膨胀预期。现代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预期才是推动通货膨胀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哪怕是在通货膨胀较低的水平上,或者说价格上升速度还比较慢的时候,通货膨胀也势必到来。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较小较弱,货币政策可能会很有作为,而且可以起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是谈论一个高程度、大范围的通货膨胀现象的话,货币政策所应对的对象就是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了,价格水平出现持续不停的爬升,货币当局只能采取很简单的对策,那就是全面收缩的措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有多方面的含义。它可以意味着所有政策性利率水平的上调,所有信贷扩张被限制,所有基础货币的发行被中止。这只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才出现的。目前的情况很不一样。货币当局所面对的很可能是带有某种不确定因素的、轻微程度的通货膨胀预期。对待这种新情况,货币政策取向进行必要的调整是必要的。政策与经济“预测竞赛”记者:最近有人建议央行调高存款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考虑到利率调整的时机问题,您认为利率调整是否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王松奇:在中央银行手中,有价格型工具、还有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作用机制复杂,传导过程曲折;而数量型工具作用机理简单,传导过程简捷。到底选择哪一种工具,全看调节的紧迫程度和目标的预期值域。为适当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过度扩张及降低扩张中生成的金融风险,我们似乎可以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间进行根据选择。变动利率一般要以实体经济部门中企业资金需求有充分的利率弹性为前提。从2003年的情况看,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都成了厚利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些许的贷款利率提升在这些行业的成本支出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靠利率这种价格手段无法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看来,现实的选择只能是运用行政性手段和数量型手段相结合,在行政手段的运用上,中国的监管当局早已驾轻就熟,问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数量型手段。在各个商业银行存在资本、资产、经营状况及风险差异的情况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贺力平:利率调整指的是政策性利率的调整。事实上,如果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那么市场利率水平已经在发生变化了。从最近几个月国内货币市场,包括国债发行市场、资金拆借市场以及一些新的证券发行价格的行情,都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动。引起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参与者,金融机构及投资者们已经考虑到了未来通货膨胀可能有一定不确定性。他们在接受、买卖这些资产和金融工具时候,形成了对买卖有关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新看法和新的回报要求。但我们说政策性利率水平,尤其是那些直接由中央银行来确定的存款利率、货款利率、再融资利率、货币市场回购利率等等,还没有动。显然,货币当局希望要稳定目前资金市场的情况,没有到必须调整的时刻。不用说,利率是货币当局应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预期的一个极重要的工具。这个工具一直在货币当局口袋里,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不能排除这个工具在今年或者说明年不使用。它的使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判断,即要判断人们是怎么看待价格水平的变动、看待经济的走势、看待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等等。综合考虑这些经济因素,不能说现在就应该调整利率。整个形势是变动的,货币当局也要动态地形成新认识和新判断,而且是科学的判断。很多时候需要去预测新形势,与经济环境进行某种“预测竞赛”。可补充说的一点是,目前国内的利率水平比较低,尤其是政策性利率水平较低。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及预期,货币当局如果需要调整利率也相应是比较小的幅度。至于利率调整会不会影响人民币的汇率,这需要看国内利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以及它们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看套利资金的跨境流动性。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国内的利率水平与国际市场并没有突出差距。如果多少有些利率差距会对一些资金持有者的资金流入决策有影响的话,这种影响肯定也是较小的。此外,对资金跨境套利者而言,他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国外利率水平变动的可能性。比如,北美的利率水平目前也处于一个不确定时期。美联储有可能是在今年晚些时候上调其政策性利率。因此,中国上调利率现还没有受到一个很明显的国际环境制约。希希。
    龚家骧2019-12-21 22:18:19

相关问答

一种是您的版本一种是:我的版本。所以今天研究市场经济,就要从哈耶克这里开始。他不仅设计了市场经济,还预言了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甚至他还给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等金融危机淘汰一批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人和经济单位以后,经济会从原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且更加合理,更加强大,总言之就是不要去管金融危机,因为狼对羊群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尽管现实非常残酷。而今天我们研究我们的经济现象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可以了,所以国家发行货币就势必会出现今天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对内就会面临国内的统治危机,对外就会出现日本广场协议以后的经济萧条局面,从而失去民族复兴的机会,而这比国内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所以,中国增发货币的时候,西方国家没有印钞机?不过是想看我们的笑话,一片喊好,我们的领导不懂什么意思,也跟着喊好,美国政府更是不要脸,发现了中国政府的软肋,也增发货币,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不负责任的美元贬值,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就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跟着贬值,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已经严重到影响统治,不跟进手里的美元就是几千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而美元的贬值也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民币的变相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周小川为自己辩解的时候说了一句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很有哲理的话:“我虽然是央行行长,但我说话也不算。以上这就是美国政府怎么把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重担扔给一个发展中国家,他合理的运用经济手段和我们的错误,其用心何止是险恶?只是作为他上次来中国没有达成他预想的目的的一次小小报复,我不知道奥巴马到底想达成什么目的,但最后我们的胡锦涛同志熟练的运用了一个政治家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那就是出访美国,在经济和非经济领域对美国作出一些让步,和奥巴马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过这次是我们找上门去,而我们的温总理也首次出现在信访办,为什么?因为他们真的害怕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时间来检验央行的亡羊补牢的效果,我个人并不看好。
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将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论”。它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转移理论的发展。⑵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年开始的。1984年,黄觉雏发表了“技术创新浅论”一文,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把某种设想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的全过程”,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年,王慎之在“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⑶技术进步理论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但那时的“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所谓的“技术进步”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1986年,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二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3.缓慢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最新发展的理论较少,主要有:⑴技术溢出理论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年,李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技术溢出”的研究成果,当时并未引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技术溢出”问题。至今,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并指导着对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⑵实物期权理论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年引进我国的。2000年开始,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得以丰富,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其中,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灵活性期权包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因此,经过几年的研究,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价领域。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只有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只是简单的罗列。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的论证与评价;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经济规模的论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学科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