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何19281937年会是中华民国之黄金十年

辛国江 2019-12-21 19:35:00

推荐回答

1、外交上,开展修订新约运动,废除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2、政治体制上,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基层推行自治,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3、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4、社会层面,梁漱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5、教育层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行,国民识字率有明显提升等等6东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7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天朝30年来何曾有过一个大师!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少却没有一个大师8没有那十年的现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国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后的能够称为大师的人,那个不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蒋中正发起“新生活运动”,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齐晓斌2019-12-21 20:04:5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930年-1936年间,工业部门增长率达到8-9%,尽管估计有这样的增长率,但增长的起点很低,在民国的40年中,整个工业部门在国内生产中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工业成长显著的分别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农业方面,也有以乡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为三大乡村建设政策,并开始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被动享受到的近代经济。此阶段中国经济在官僚资本及私有资本化的历程颇有很大弊端,但在轻工业逐渐成形鼓舞下,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初现端倪。1933年,中国的工厂、手工业、矿业和公用事业的产量,仅构成国内净产值的10.5%。手工业产量占工业部分的67.8%;工厂占20.9%;矿业占7.0%;公用事业占4.3%。估计为4691万的非农业工作人口中,1213万易银7钱1分5厘。上海的金融机构于3月10日一律改用银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币厂的新银元开始流通。在大萧条后期,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在1934年5月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采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个半月,出口即达2亿元之巨,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原币制。有见及此,国府随即于1935年11月4日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改变为外汇本位,以纸代银。央行则随即出台新的货币政策,这对稳定中国货币非常成功,可以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币制改革。中国第一种全面流通的不兑现钞票法币的问世,完成了货币统一并使币值脱离银价,迈入了现代化管理通货。随之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开始加深,相对地,各地地方势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民间及中外银行所存白银和银元纷纷交给政府,半年之间,达国币8亿元。另一方面,纸币则逐渐代银元而为通货。银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约14亿元,自1935年11月法币开始流通,半年之间达9亿余元,到1937年6月达14亿余元。辅币方面上,中央银行于1936年2月开始发行20分、10分、5分镍质辅币及1分、半分之铜质辅币,以完成十进新制,解决当时辅币混乱的状况。可惜国民政府大量发行钞票支付内战军费,法币发行量急剧上升,最大面额高达六十亿元。这使得法币政策的后续实施成为了世界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间接掠夺了大量国民财富,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财政税收方面,国民政府在此时期建立起统一的税务机构。以金融措施针对各地税务机构重叠、税关林立、滥收税政、擅自留中央税款弊病全面整顿,改革税政,统一征收机关,使各项税皆归统税机关征收。在实行关税上力争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的劣势。不过在收入提高的同时,开支也随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内战频繁和腐败大增缘故。右图列出南京政府1928-1937年间九个财政年度的主要收入和支出。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1938年以前数量仍然很大,以后在战争时期,与中央的支出相比急剧下降。但即使把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加在中央政府的支出上,总数也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很小的比例,在1931-1936年期间,仅占3.2-6%。美国可以比较的数字是1929年占8.2%,1933年占14.3%,1941年占19.7%。就国民收入而论,国民政府的支出为数很小,这既反映了国家税收基础的狭窄,也反映了有限规模的现代经济部分,这个部分实际上被要求承担国民政府税收的最大负担。赤字的弥补主要靠借债,1927年至1937年间,政府所借各种内债共达35亿6,700万元。偿债及军费支出占整个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偿债支出占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间,共偿还债款31亿1,000余万元,包括内债22亿1,000余万元,外债6亿3,000万余元,赔款2亿8,000万余元。在1928举行的全国财政会议上,中央政府正式把产生国民收入的65%田赋让给各省。这在当时与其说是一种政策,目的在于改进从北京政权继承下来的公认是混乱的财政管理,不如说是南京政府对政治现实的一种承认。它意味着,为了报答空泛的政治支持,中国的中央政府放弃对一部分经济的任何财政要求。放弃了对一种不公平的田赋制度进行彻底检查的任何尝试,结果是一大部分潜在的农业税收被截留,社会不能将它用于公共福利。国民政府在整理财政的过程中,还建立预算度、推行直接税、废除苛捐杂税和废除厘金。废除厘金方面,1927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但因时局动荡,延至1931年1月1日实行。至1931年6月,各种厘金及由厘金变名之税捐,一律取消,使国内货物得以畅通无阻。在废除苛捐杂税方面,国府1934年7月通饬各省废除苛捐杂税,至1937年的3年间,全国25省市共废除苛杂7,100多种,废除款额达6,700多万元。在推行直接税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暂行条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首先开征的为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得,和公债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面。这四点财政措施,足以纳中国财政于正轨。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1937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据统计,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3年之后才得以恢复。
    齐晓宇2019-12-21 20:18:57
  • 于是咱说:lz是不是把GNP的数据和GDP的搞混了?1、黄金十年期间的中国GDP大致在每年51万美元左右,大致是当时日本GDP的两倍有余。顺便一提,当时日本的国力在世界上的位置远没有如今的程度,和欧美差距很大,也就是人均方面比中国好得多——从当时的中国看,日本是经济强国;从当时的欧美看,日本的经济依然还嫩着呢。2、现在的中国,GDP早在1990年代就超过日本了,现在的GDP大致是日本的三倍左右。勉强超过日本的数据是GNP。注:以上数据是根据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的GDP,以2000年美元价值为准。如果是根据美元的国际汇率进行计算的话,那么账面数据要小得多,中日GDP倍数差距也要小得多。
    龚小虎2019-12-21 19:55:08
  • 所谓的“黄金十年”,也就是从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这十年。在这十年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规模化建设,在经济、外交等方面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成就。但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轻工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工业则没有什么发展呢?首先,轻工业得发展要比重工业的发展要容易得多,因为发展重工业需要很大的本钱,而轻工业则不需要那么多。我们都知道,在“黄金十年”之前,中国经历了多年的内战期间既阻滞了经济的发展,又耗费了国民资本。可以说当时可能是经不起重工业发展那样巨大的资本耗费,所以政府转向了耗资较小的轻工业。凭借着中国地大物博的资源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轻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其次,就是因为当时国内有着很多的买办,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机器,缩短了生产时间,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大量机器的直接引进的方便以及较为廉价的成本,就又再一次的阻滞了重工业的发展。其实,国民政府也有推出重工业发展计划,但那是在轻工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之后。在1935年国民政府拟出三年重工业发展计划。发展肯定是有的,毕竟凭借着我们国内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肯定是能发展的。但是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也导致了很多项目的停工。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一阶段的重工业发展对抗战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樊振纲2019-12-21 19:37:20

相关问答

民国四年是1915年中华民国历与公元对照表民国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历1912年1913年1914年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19年1920年1921年民国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西历1922年1923年1924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西历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西历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民国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西历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民国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西历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1年民国六十一年六十二年六十三年六十四年六十五年六十六年六十七年六十八年六十九年七十年西历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民国七十一年七十二年七十三年七十四年七十五年七十六年七十七年七十八年七十九年八十年西历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民国八十一年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八十四年八十五年八十六年八十七年八十八年八十九年九十年西历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民国九十一年九十二年九十三年九十四年九十五年九十六年九十七年九十八年九十九年一○○年西历2002年2003年2004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
1、外交上,开展修订新约运动,废除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2、政治体制上,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基层推行自治,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3、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4、社会层面,梁漱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5、教育层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行,国民识字率有明显提升等等6东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7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天朝30年来何曾有过一个大师!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少却没有一个大师8没有那十年的现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国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后的能够称为大师的人,那个不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蒋中正发起“新生活运动”,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