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黄金十年”为什么发展的几乎都是轻工业

赵高伦 2019-12-21 20:03:00

推荐回答

第一次甲午战争,直接的结果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被完全摧毁,清政府的立宪基础没有了,最后导致了清王朝的彻底覆灭。中国封建时代结束。赔偿2亿两白银等战后赔款割地,导致中国清王朝后期的革命运动开始向日本倾斜,很多革命团体都是在东京成立开展活动的。相比较在欧美受教育的人来说,在日本活动的革命者更贴近中国的实际情况。第二次抗日战争,直接的结果是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被完全摧毁。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中兴梦想被覆灭,刚刚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被完全摧毁。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被大幅度的加强,欧美的参战更加为他们提供了膨胀野心的资本,也导致了抗战后的解放战争。抗战中,人民武装在37年开始长征的时候的全国不到30万人,发展到抗战结束后的全国在编正规部队160万人,民兵数百万,也是抗战对中国以后政局的影响之一、。总体来说,,日本人总是在中国即将崛起的时候,来这么一下子,依靠技术的优势,直接入侵,占领,掠夺,在摧毁中国基础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
齐昌玉2019-12-21 20:20:1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于是咱说:lz是不是把GNP的数据和GDP的搞混了?1、黄金十年期间的中国GDP大致在每年51万美元左右,大致是当时日本GDP的两倍有余。顺便一提,当时日本的国力在世界上的位置远没有如今的程度,和欧美差距很大,也就是人均方面比中国好得多——从当时的中国看,日本是经济强国;从当时的欧美看,日本的经济依然还嫩着呢。2、现在的中国,GDP早在1990年代就超过日本了,现在的GDP大致是日本的三倍左右。勉强超过日本的数据是GNP。注:以上数据是根据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的GDP,以2000年美元价值为准。如果是根据美元的国际汇率进行计算的话,那么账面数据要小得多,中日GDP倍数差距也要小得多。
    赵高圣2019-12-21 23:54:56
  • 凡是了解一点经济学的网友都知道,钢铁是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大跃进”中才热衷于钢铁还有粮食产量的增长。然而,据说拥有大量西方留学归国经济人才的蒋氏南京政权,却似乎根本没有钢铁生产的意识,不仅自己不建设钢铁产业,而且把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拱手送给外国,结果造成了可怕的“自宫效应”。中国建设近代钢铁工业,是从1890年创办汉阳钢铁厂开始。这个设有两座小高炉、两个小平炉和两个小转炉的工厂,建设了4年才投入生产。从那时起,到1948年,50多年时间,中国生产了760多万吨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7年,就生产了1433万吨钢。更值得注意的是,旧中国生产的760多万吨钢中,大部分并不是自己的民族企业生产的,因为其中的600多万吨钢是日本侵占中国期间,在鞍山、本溪、唐山、大连和上海设立工厂生产的。国民党登台的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也就是国民党所吹嘘的黄金十年中的黄金八年,民族钢产业的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与后来我们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们的人均生铁仅为是印度的0。8,人均钢材是印度的1/27。在这所谓的“黄金十年”,由中国民族资本建成的唯一大型钢铁企业,还是山西军阀建立的西北实业公司。而在抗战发挥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兵工署重庆炼钢厂,则是四川军阀刘湘亲手建立事后国民党中央归还刘湘挪借垫付建厂款75万元,于抗战后交给国民党中央的。这家炼钢厂于1937年1月1日划归军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月8日,重庆炼钢厂3吨电炉冶炼出炭素工具钢4吨。在蒋政权方面,先是国民政府实业部在1928年要在南京附近地区,后是资源委员会1935年要在湖南湘潭建中央炼钢厂,但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没有任何实际结果。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汉阳钢铁厂在北洋军阀时期年钢产量就达到5万吨,但于1925年停止炼钢。国民党接管后,经过十多年的统治,竟然没有使该厂恢复炼钢。到1938年10月21日武汉失守前夕,只将汉阳钢铁厂30吨马丁炉2座,35吨及50吨高架起重机2部及铸锭用模等附属品拆走,运入四川。令人发指的是,汉冶萍自己不产钢,但却将挖出的铁沙,以及炼出的生铁大部运往日本八藩钢铁厂,又铸成杀人武器,用来屠杀中国人。1935年以后,日本在东北鞍山等地建设的钢铁厂陆续投入生产,结果使得旧中国“名义上”的钢产量迅速提高。下表为1927年到1937年中国钢产量含日本产量:年份钢产量铁产量万吨19273.043.719283.047.719292.043.619301.549.819311.547.119322.054.819333.060.919345.065.6193525.778.7193641.481.0193755.695.9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只知道从外国买钢铁,因为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皇亲国戚当然皆大欢喜,也就没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结果导致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工业倒退的情况。例如北洋军阀时期能造炮钢、枪管钢,经过民国“黄金十年”的“大发展”后,反而全不能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1920年全国工矿业国家资本以可比价格计算这里指银元为22260万元,国民党在中国当了十年家,又是继承,又是吞并,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国工矿业的国家资本以可比价格计算这里指银元居然不升反降,老本亏了不少,变成20600万元了。对于这种劣绩,居然还有人大谈什么黄金十年,这面皮当有一墙之厚。下表为中国工矿业资本比重%,1936年数据不含东北1894外国资本60.7国家资本31.2民族资本家资本8.11913外国资本80.3国家资本9.7民族资本家资本101920外国资本70.4国家资本11.4民族资本家资本18.21936外国资本78.4国家资本5.4民族资本家资本16.2有人说蒋介石在1930年代初即策划持久抗战的大计,然而事实上却处处表现出可怕的鼠目寸光,不断地弱己强敌。1931年“9·18”之后,国民党继续为日本资本在中国的扩张提供方便,结果1937年七七事变前关内29%的煤炭产量英资为23%,关内90%的铁矿沙,95%的现代化炼铁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战争爆发,日本资本撤出国统区,结果中国1938年至1939年的钢产量急剧下降到了不足1000吨。这还不算什么,1943年国统区又出了个怪事情:大后方战时工业危机。1943年重庆18家铁厂14家倒闭,4家钢厂也倒了1家。而按1944年4月2日中央日报的报道,机器厂维持经常开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机具约占总数的40%,机器加工业可谓面临崩盘。据1944年7月9日新华日报《贵州企业公司四川参观团的报告》,四川工业50%到70%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于是,一方面,国军缺枪缺炮,另一方面,国统区却既不缺原料,又不缺工人,但钢铁厂、机器加工厂却大批倒闭!这种咄咄怪事在与“英勇抗敌”的吹嘘声相比,也实在是怪异荒唐得可怕,堪称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均能创造的超级奇迹。其中的原因嘛没别的,就是国民党买办思想太浓厚,总想找个外国洋爸爸,从来想不到自己扎扎实实办工业。由于蒋氏政权不重视民族产业的发展,其政策和资金导向也就可想而知:首先办工业得不到资金上得支持。1940年的数据显示,国民党四行对工业的贷款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数据更糟,该年重庆银行业对商业的贷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矿业两的贷款合计还不到其放款量的1%。这说明蒋氏政权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赚短平快的商业项目的利息。其次,好不容易中国有了些工业,国民党政府不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计进行压榨,非令其倒闭而后快。像生铁1941税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业酒精1943得税额是1939年得169倍,由于基本工业原料成本暴涨,下游加工产业自然是手中拮据,无力谋求发展了。关卡林立交易不畅更是常事,从国民党陪都重庆到福建要过七八十个关卡,卡卡交钱,所以这条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个西天路的美名。第三,国民政府法币恶性贬值,国统区通胀率创造世界纪录,导致工矿业名赚实亏,“货币税”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民党所谓“黄金十年”发展比较快的三大产业: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投资的不是民族资本家就是日资的,实在看不出国民政府干了些什么。勉强统一了货币,还把东北丢了,到了1933年,日资欣欣向荣,咱国资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区可能卷入战争,可还是不重视后方建设,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后,才想起组织工商企业内迁,结果整个转移过程乱成一团,而且遭遇到大企业家的强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1938年失武汉之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
    麻益良2019-12-21 20:55:12
  • 这一段时间确实可以说是国民党右翼的黄金期。军阀混战的形势好转了很多。大量执政方针都得以实施。一些自清末起的落后政策也被取消掉了。关税控制权也逐渐得到回收,关税在北洋的基础上有所上升。从轻工业角度,确实有不错的发展。中国当时火柴、纺织等产业,都有不错的发展,当然是好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做太高的评价。
    管爱枝2019-12-21 20:37:52
  • 所谓的“黄金十年”,也就是从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这十年。在这十年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规模化建设,在经济、外交等方面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成就。但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轻工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工业则没有什么发展呢?首先,轻工业得发展要比重工业的发展要容易得多,因为发展重工业需要很大的本钱,而轻工业则不需要那么多。我们都知道,在“黄金十年”之前,中国经历了多年的内战期间既阻滞了经济的发展,又耗费了国民资本。可以说当时可能是经不起重工业发展那样巨大的资本耗费,所以政府转向了耗资较小的轻工业。凭借着中国地大物博的资源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轻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其次,就是因为当时国内有着很多的买办,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机器,缩短了生产时间,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大量机器的直接引进的方便以及较为廉价的成本,就又再一次的阻滞了重工业的发展。其实,国民政府也有推出重工业发展计划,但那是在轻工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之后。在1935年国民政府拟出三年重工业发展计划。发展肯定是有的,毕竟凭借着我们国内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肯定是能发展的。但是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也导致了很多项目的停工。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一阶段的重工业发展对抗战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赵风茹2019-12-21 20:06:25

相关问答

社会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清末民初的女性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思想观念的更新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清末的工商金融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清末学术观的变革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王国维:国学与西学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莎士比亚全集狄更斯作品选巴尔扎克作品选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新闻出版业的进步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张之洞与晚清学部京师大学堂章程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1、外交上,开展修订新约运动,废除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2、政治体制上,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基层推行自治,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3、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4、社会层面,梁漱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5、教育层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行,国民识字率有明显提升等等6东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7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天朝30年来何曾有过一个大师!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少却没有一个大师8没有那十年的现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国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后的能够称为大师的人,那个不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蒋中正发起“新生活运动”,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过了下面四个阶段曲折历程:1、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2、1927~1936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4、民国末年,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摧残挤压,加之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扩展资料:一、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背景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有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以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思想运动,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纺织业,面粉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人都为这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这段时期的发展是十分短暂的。三、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由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都是使民族工业遭到打击的原因。四、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在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非常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在政治方面,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在思想方面,它有利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民族工业。
1、外交上,开展修订新约运动,废除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2、政治体制上,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基层推行自治,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3、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4、社会层面,梁漱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5、教育层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行,国民识字率有明显提升等等6东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7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天朝30年来何曾有过一个大师!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少却没有一个大师8没有那十年的现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国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后的能够称为大师的人,那个不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蒋中正发起“新生活运动”,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事实果真如此吗?成本构成不等于价格构成,品牌溢价最重要到底能不能给出奢侈品定价公式?不同的产品类别,同一类别产品不同品牌,同一品牌不同的产品线,大众奢侈品牌与小众奢侈品牌的产品成本构成都不同,所以很难核算奢侈品的不同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因此这是个伪命题,如果能准确定义出产品成本比例,反而是不符合商业规律的结论。所以只能说,有几块成本在奢侈品的产品价格构成中占主要部分,如营销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关税费。为了建立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奢侈品牌的营销成本会高一些;因为要保持好的产品质检,生产成本会高一点;因为要选择最好的地方开店,所以开店成本会高一点;因为要雇佣到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比如设计师和管理人员,人工成本会高一些。尽管这些成本从奢侈品集团的财报中显示的结果是比较高的,但是仍难以支撑奢侈品的高额利润空间。成本并不是很多奢侈品牌定价策略的主要依据,所以通过成本构成来探究价格构成有一定价值,但是价值并不是很大。一般来说,产品的定价方法有两种,成本定价法与价值定价法。在奢侈品行业,品牌长期、普遍采用的是价值定价法。这个策略的实行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消费者有强购买力且对价格不敏感,二是这样的消费者足够多,需求旺盛,三是处于市场的初期,信息不透明且消费者不理性。奢侈品牌之所以定价高,其核心价值是在市场的初期、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定价,即实行的撇脂定价策略。而奢侈品牌敢于高定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而其产品价格构成中最重要的也是这一部分。高关税是奢侈品牌定价高的借口,追逐利润是其狼性当然,在任何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都存在暴利的可能,纵观历史,奢侈品行业的发展历经几百年的时间积淀与发展,但是真正的快速发展仍是近几十年的时期,同快消品行业相比这个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当初级市场中,需求超出了行业供给,就会形成一个卖方市场,品牌拥有定价权,并且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控制保持品牌始终拥有溢价能力。奢侈品牌敢于在中国定价高,首先就是它的一个公然且故意为之的市场策略。通常,奢侈品牌定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基于市场需求考虑的利润最大化,二是基于竞争策略考虑的利润最大化,三是基本成本因素考虑的利润最大化。现在,奢侈品牌千方百计地让公众看到的是第三个因素由于高额的成本所带来的合理利润,而屏蔽了前两个因素,而在成本因素中,制造成本、人员成本、营销成本、渠道成本都属于品牌自身掌握的信息,而只有税率这个环节是透明的,是外部的,中国高关税带来的价差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提价理由。其实,奢侈品的进口关税在很多品牌整体成本比例中的占比并不大,占市场定价的比例也不大,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价差,奢侈品牌往往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合理避税,如原材料进口、半成品进口甚至是直接在国内生产。事实上,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在不断调低高端进口商品的进口关税。更掩人耳目地,奢侈品牌的产品在中国的到岸价已经被人为高估,特别是奢侈品牌在中国代工已经不是秘密,李鬼摇身变李逵,实际制造成本与到欧洲贴标后的价格差就已经产生了高额利润,而品牌巧妙地把这部分利润转嫁到各个环节中去,而被黑了的中国代工厂们,只能辛辛苦苦地赚几个血汗钱,还诚惶诚恐。所以,关税只是奢侈品牌的借口,品牌有意在利用关税掩盖其暴利的行径,并以关税为借口,提高自己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溢价能力,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商业合作条件。奢侈品的营销成本一般较高,但是在中国市场这却是第二个悖论。其实,正常来说,大部分的奢侈品牌一般都在品牌推广上花费大量成本,但是进入中国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奢侈品了,不需要太多市场宣传,没有必要消耗大量营销成本,这部分成本在中国反而是下降的。而为了以奢侈品牌打造商业地产概念,炒作商圈和地皮,商业地产们不惜重金赔本赚吆喝。大牌们也一面摆出傲慢面孔,一面暗自欣喜地享受零租金的待遇,五年后换个地儿开店仍是好汉一条。面对中国商业地产的强有力的话语权,是奢侈品牌在中国高定价的又一个溢价能力。近几年来,奢侈品牌不断加大对各个环节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图通过建立全球产业链,从各个环节控制利润,并从账面上稀释利润,其实品牌的投资者或者一些股东也只是获取了部分利益,而不是全部利益。在丝巾的披裹之下,是品牌追求利润的狼性。中国消费者的不成熟为奢侈品牌中国暴利提供市场基础当然,奢侈品牌敢在中国高定价,除了市场现状也有品牌特意为之的市场策略因素,终究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如果没有市场基础,品牌的市场策略也没有作用。在中国,更是存在这种暴利的市场基础:首先,中国消费者崇洋媚外,认为洋品牌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虽然这是个误区,但是一直误导了中国消费者很多年,对洋品牌的迷信,是奢侈品牌高价,特别是远高于国内产品的市场基础之一。第二,中国消费者不成熟,因为缺乏判断力,所以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当然了,因为分不清什么是对的。这种购买行为直接导致国外品牌越贵越好卖,也进一步促进国外奢侈品牌提高价格。第三,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从众性,往往很多人一窝蜂地去购买某类或一些产品,很容易造成某些国外品牌的产品奇货可居,直接提供了奢侈品牌不断提价的市场依据。第四,高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消费欲望,特别是中国消费者更有一种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这就为奢侈品牌年年涨价准备足了心理基础。第五,国外奢侈品牌重视中国市场,但是并不尊重中国消费者,存在一定的价格歧视,钱多人傻,是很多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主要印象,落后封闭的市场更容易谋求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