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黄炎杰 2019-12-21 20:34:00

推荐回答

再说利率期限结构之前要先了解另一个概念“利率风险结构”,相同期限的债券有不同的利率,这些不同利率之间的联系即利率风险结构,为什么相同期限的债券会有不同的利率,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所得税,人们倾向于持有交税更少的债券,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过去的市政债券利率低于国债,因为市政债券的利息可以免交所得税,运用供求分析:图源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章知道了利率风险结构的影响因素之后,我们再来看利率期限结构。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特征的债券因为期限不同,利率也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构成了利率期限结构。将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特征的债券但期限不同的债券的收益率连成一条线,就得到了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就是利率期限结构的表现。
车巧林2019-12-22 00:07:4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法律、偏好或其他因素的限制,投资者和债券的发行者都不能无成本地实现资金在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的自由转移。因此,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无差别的市场,而是分别存在着短期市场、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不同市场上的利率分别由各市场的供给需求决定。当长期债券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高于短期债券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时,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相反,则相反。
    齐文虎2019-12-22 00:21:15
  • 1预期理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应该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2市场分割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供求关系。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上述两种,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这种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这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樊振玲2019-12-21 23:56:11
  •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认为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金融工具到期时的收益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在说明为什么短期利率高于或低于长期利率、为什么长短期利率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上,形成各种不同理论,主要有:预期假说、分割市场理论、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等。利率的风险结构什么意思?金融工具的期限相同,但因品质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利率.造成此种利率差异的原因有:违约风险流动性所的税因素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又称为倒帐风险或信用风险,系指债务人未能依约偿还本金或利息,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违约风险愈高,债权人所要求的利率就愈高.债券的「信用评等」愈高,表示债券的违约风险愈低,因此利率也就愈低.有违约风险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的利率差距,被称为违约风险贴水流动性流动性是指资产变换为现金的速度.流动性资产是指能快速且低成本变换成现金的资产.流动性贴水系指,为弥补债券的流动性较差,给予债券持有人的风险补偿.资产流动性愈低,流动性贴水愈高,从而其利率愈高.所的税因素为何有些地方政府公债利率低於中央政府公债地方政府公债的违约风险较中央政府公债高,且流动性低於中央政府公债,照理说,地方政府公债的利率应高於中央政府公债,但美国过去80年来,至少有40年,地方政府公债的利率低於中央政府公债.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从两者之间的租税负担著手.例如:所得税率40%,但地方公债利息所得免税.中央政府公债的利率10%,税后报酬率:6%=10%1-40%].地方政府公债的利率8%,但它属于免税证券,回报率为8%.,很显然,投资于地方政府公债的回报更多,所以,人们对地方政府公债的需求大於中央公债.,从而使得有些地方政府公债利率低於中央政府公债。
    黄百色2019-12-21 21:20:29
  • “利率期限结构通过收益率曲线表现出来”,题主这个理解就是错的吧?利率期限结构是指,把债券视为零息债券与到期日的关系。
    齐明浩2019-12-21 21:02:08
  • 1、预期假说  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首先由欧文·费歇尔Irving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结构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现期利率是短期债券的预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期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因此,如果预期的未来短期债券利率与现期短期债券利率相等,那么长期债券的利率就与短期债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如果预期的未来短期债券利率上升,那么长期债券的利率必然高于现期短期债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曲线;如果预期的短期债券利率下降,则债券的期限越长,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线就向下倾斜。  这一理论最主要的缺陷是严格地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债券的利率具有确定的预期;其次,该理论还假定,资金在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这两个假定都过于理想化,与金融市场的实际差距太远。2、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假说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解释。但预期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确定的。如果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不确定的,那么预期假说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来债券的利率预期不确定,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资金也不可能在长短期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可分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关的市场,各有自己独立的市场均衡,长期借贷活动决定了长期债券利率,而短期交易决定了独立于长期债券的短期利率。根据这种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不同市场的均衡利率决定的。市场分割理论最大的缺陷正是在于它旗帜鲜明地宣称,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互不相关的。因为它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所体现的同步波动现象,也无法解释长期债券市场的利率随着短期债券市场利率波动呈现的明显有规律性的变化。3、流动性偏好假说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债券的风险程度与利率结构的关系,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Home认为,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总结篇:再补充完善点。
    符臣学2019-12-21 20:57:28
  •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说明为什么各种不同的国债即期利率会有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会随期限的长短而变化。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包括以下三个理论。1流动性偏好理论 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长期、中期、短期债券便有不同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根据供求量的不同,它们的利率各不相同。
    黄相怀2019-12-21 20:40:21

相关问答

宏观经济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在中国,PPI也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显示,PMI指数为51.7%,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增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19年3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虽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构成PMI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点。在调查的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分别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发布时间从2019年6月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发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发布的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工作日。
西方经济学家所设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讨论上来说比较精密,似乎是可以实现人们设想的结果,认为两种政策是可控的。但在实际运行中,两种政策的假设前提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完全独立并不符合实际。他们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更重要的是:两政策运行的环境因素多数是不可控的,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黯然失色。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局限性的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货币政策对付严重萧条是无能为力。当严重的萧条状态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低微的利息率提供大量的贷款,资本家仍然不愿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增加消费。二是尽管政策正确且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三是经济政策在时间上滞后的性质。其原因在于: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政策往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尽管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它也确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政府在宏观经济上加以协调和管理的要求,而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社会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要求市场机制起作用。因此,西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进而影响整个生产和就业。在这种意义上,研究西方经济政策和理论对我们很有现实意义。新中国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历史上,这种体制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长,这种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要求相应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宏观调空机制。在这方面,西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值得借鉴的。以往我国宏观经济中缺少内在的,灵活机动的调节机制,企业生产经营由政府直接安排,对市场反映不灵敏。我国的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和综合处理手段比较落后,政府难以准确地及时掌握实际命令动态,往往要等到问题成堆,形式严峻时才采取果断措施,而且主要用行政命令方式,各行各业来一“一刀切”。结果常常使经济大起大落,带来损失。可见,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宏观调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求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