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指什么

符翠丽 2019-12-21 20:03:00

推荐回答

信用风险资产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帐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其它风险。在计算资本充足比率时,根据外部评级结果确定资产的风险权重,允许一些在国际上先进的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方法计算风险资产。扩展资料中国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集中于本币业务、表内业务和贷款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信贷风险,因此,债务人违约是造成商业银行“一逾两呆”、“三—五类”银行信贷风险难以化解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政府采取发行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管四大国有银行及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等措施,但信贷风险的根源依然存在。加之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不能完全落实,金融风险仍有发生的可能。信用风险资产-银行风险资产。
童觊军2019-12-21 20:37:5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风险:1.信用风险表外业务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表外业务的服务对象未能履行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最常见的风险,各种表外业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信用风险。例如,担保类的表外业务,当客户出现违约或资金断链等情况,无法履行合同时,银行则不得不用自有资金进行垫款,代为赔偿,从而造成损失,发生信用风险。2.操作风险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欠缺的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自由度大,形式多样,受限制较少,银行从事表外业务不像传统业务那样受到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加大了银行违规违约操作的风险。同时一些高质量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对人员和系统的要求比传统业务更高,在系统和人员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更增加了出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范围很广,运营、法律、流程、结算、人员、系统、执行、管理、内控等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3.市场风险表外业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导致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例如在远期、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中,当利率、汇率等因素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动,就会使银行面临市场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家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4.流动性风险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的表外金融工具不能以市场价格或接近市场的价格迅速转让变现,而使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或低价转让资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很多工具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在市场上难以定价或出售,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发生危机时,人们都想转嫁风险,同时抛售金融工具,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5.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一些商业银行认为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业务不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收取中介费用,不承担任何资金的风险,因此对银行来说,不存在任何风险。然而如果银行在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服务态度不好或者柜台人员业务不熟练,特别是对一些理财或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不了解,不能正确解答客户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大大影响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银行声誉受损甚至导致客户的流失。
    齐明弘2019-12-21 23:54:57
  • 三大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指在证券市场中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因此,市场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的主要风险,它包含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操作风险:银行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必须做出补偿或赔偿;法律文书有漏洞,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这一类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
    龚小芝2019-12-21 20:55:14
  • 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三类业务。各业务之间的关系:表外业务主要指中间业务,即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部分中间业务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扩展资料: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时会承受一定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商业银行遵守的原则: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即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商业银行。
    齐方明2019-12-21 20:20:18
  • 风险资产一般指有信用风险的资产,比如贷款、公司债、银行债什么的。但各类资产的信用风险大小是不一样的,现金风险最低,贷款、证券要高一些。因此,不同类型的资产,会有一个风险资产的权重。比如公司债券,由于信用风险较大,风险资产的权重会是100%,而大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由于信用风险小于公司债,风险资产的权重会小些,会是20%,而信用级别较高的政府发行的国债,可以看成没有信用风险,风险资产的权重就是0%。举个例子,假如一家银行向西门子贷了一笔5000万人民币的贷款,同时,买一折合5000万人民币的汇丰银行发行的债券,还买了5000万人民币国债。这时,它持有的资产是1。5亿人民币,但它的风险资产只有6000万人民币。
    赵高凤2019-12-21 20:06:28

相关问答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可容忍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自身整体表内外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计划、运作、管控的过程,以及前瞻性的选择业务决策的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有:一、资金总库法资金总库法,又称资金汇集法,或者资金集中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由银行将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池”或称作资金总库,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然后将其按照资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梯次分配。资金总库法按照流动性高低分配资产,具体步骤如下:1、一级储备2、二级储备。3、各类贷款4、其他有价证券二、资金转换法资金转换法又称资金配置法。这种理论认为,资产的流动性和分配的数量与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也就是按照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去。资金分配法的优点:它减少了投资于高流动性资产的数量,相应增加了投资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规模,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它通过流动性和资金周转速度两个尺度将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两者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致,相对于资金总库法有了很大的改进。资金分配法的缺点:由于它把资金周转率而不是把存款变化的实际情况作为流动性的依据,造成了高流动性需求而影响了银行收益;此外,它将资产和负债视为互不联系的独立个体,将流动性的取得完全局限于负债方面,将资金运用的项目全部作为完全不流动的资产,这在实践上也束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三、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主要内容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然后确定制约银行资产分配的限制因素作为约束条件,最后求出目标函数达到最大的一组解,作为银行进行资金配置的最佳状态。线性规划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目标函数。2、确定约束条件。3、求解线形规划模型。四、缺口管理法缺口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法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保守型,另一种为进取型,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1、保守型。保守型管理法指商业银行管理者为避免利率升降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损失而尽力保持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相匹配,即缺口值接近零或敏感性比值接近1。但在银行具体实践中要想保持零缺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安排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资产负债的调整也大多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总体状况,银行管理者很难按此目标进行操作2、进取型。进取型管理方法是指商业银行管理者根据预测的利率升降情况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缺口,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该方法关键是要对利率走势进行准确预测,否则风险必将更大。如预测利率上升,则要扩大正缺口值,缩小负缺口值,反之,则要缩小正缺口值,扩大负缺口值。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以及泛资产管理市场格局的逐渐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和产品间合作进一步加深,交叉性金融产品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所谓资产管理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产品是指在跨市场、跨行业前提下各资管机构间为突破分业经营约束,提高效率,实现收益最大化而推出的,涉及两类或更多资管机构的具有交叉属性的金融产品。跨市场既包括资管产品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从而使投资标的横跨货币、资本等多个市场的行为;也包括产品运作管理中出于对冲风险、套利等目的而产生的跨市场关联交易行为。而跨行业则是资管机构产品的发起运作涉及银行、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行业,从合作的紧密程度上区分,又可区分为基于合同契约关系形成的跨业合作,以及基于股权、资本纽带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内各类金融机构平台间的跨业合作。由于资管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由此引发对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的担心。一、资管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发展动因泛资管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供需两端分别为产品供给端与投资需求端,供给端所联结的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工具,而需求端所联结的则是各类投资者,既包括个人投资者、企业等机构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及其创设的金融产品等,但归根结底仍来来源于个人、企业等主体。交叉性金融产品之所以聚焦于泛资管市场,并能够在其中迅速发展,从多措并举筹措资金到现阶段思考盈余资金应当如何更加合理化管理运用,整体规模的递增只是最为直观的体现,而这发展的动因则离不开产品供给端与投资需求端的综合发力。概况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富的积累逐渐激发了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及高储蓄率特征为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2019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万元至60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大众富裕阶层人数预计在2019年底将达到1528万,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达到114.5万亿元。在资管新政的推动下,近五年来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资管机构规模均得到了大幅扩张,2019年末累计规模已经突破90万亿元规模,其中存在大量以交叉性金融产品形式存在。二是企业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由单一的信贷融资支持,逐步扩展到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以及开展并购重组、闲置资金管理、员工持股激励、分散对冲风险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风险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间对于优质客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不断通过创新金融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来参与竞争。特别是在信贷规模受到管控后,商业银行与信托、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逐渐兴起,通过系列的交易安排,使得表内信贷业务转化为表外的社会融资规模,近年来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的增加对社会融资存量规模增长的重要贡献。三是资管领域监管放松且存在部门差异。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资管市场能够成为交叉性金融产品的聚集地,也是由于不同类型机构的资管产品的本质属性近似,在资金来源、目标客户、资金投向等方面有诸多交叉之处,同时各自又由于所受监管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例如,同是可投资于非标资产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专户理财、信托计划、保险资管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三者的审核制度就有着备案制、事前报告制、审批制等监管尺度差别,在业务推出之前就形成了潜在的“成本差异”。而也正是这种“制度成本”差异的存在,促进了交叉性金融产品的产生,各资管机构通过产品业务合作,规避监管,扩大市场范围。四是金融机构竞争与转型创新驱动。金融机构具有自我扩张的本能,为了克服边际成本上升、激励来源不足等经营压力,适应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形势,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主动寻求合作来降低经营成本,发挥范围经济作用。在最富弹性的资产管理领域,各类金融机构在创新驱使下,通过机构合作、业务和产品交叉,积极深入挖掘各类投融资需求,并且在产品设计及销售方面进行创新,更精细地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和资金进行匹配,成为了业务的新突破点。五是互联网技术变革与金融深度融合。现代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交叉性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对金融服务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的要求得以实现,形成了全球电子金融的基础。近年来互联网同金融领域高度融合、紧密合作,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十分活跃,“互联网+金融”加快了金融自由化进程,资管机构间的业务界限日趋模糊,对传统业务模式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技术成本决定了创新成本,决定了可增加的收益,也决定了业务多样化的进程。各资管机构为了寻求新的利润空间,适应由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市场竞争的加剧,开始主动谋篇布局于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调整优化各自的收入结构。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资管市场中交叉性金融产品运作的根本逻辑在于资金在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主体、跨地域之间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以及杠杆层层叠加等问题,构成了风险的重要来源。一是监管不平衡导致政策套利风险。在分业监管格局下,由于监管政策导向与标准不统一,客观上使得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监管套利可能性,为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长期的动力。各资管机构所进行的业务交叉领域通常是监管相对薄弱的领域,交叉性金融产品可能会因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欠缺而导致政策冲突。从微观主体具体业务操作的每个环节看,可能都是合法合规,分别符合不同监管部门的针对性监管要求,但相互交叉合作后,隐藏下了制度套利的空间和隐患,其实质是往往隐藏系统风险。二是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仍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仍以投资拉动为主,融资是当前金融服务的重点,特别是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在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比重,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以产业、银行、保险等为核心的不同类型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完成了各类金融平台布局,但其业务仍更多围绕公司客户开展综合化融资服务。以银信理财合作为例,最初主要是出于银行规避信贷规模和投向的限制,银信合作政策收紧后,银行依靠证券、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为通道的新交叉产品模式开始快速扩张。近两年银行与信托、基金、证券等合作的资管交叉性产品已经由规避信贷规模限制逐步转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不良率、拓展银行资金运用领域等目标。但由于银行是最终的资金和资产提供方,其他机构产品更多扮演通道角色,风险并未从银行体系转移。三是基础资产风险可能引致风险连锁传染。在交叉性金融产品中为了规避监管政策的限制,基础资产、交易模式、产品嵌套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复杂的风险传递链条,存在诱发连锁性风险的可能。一方面,许多产品最终投资于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当前信用风险压力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交叉性金融产品中大量运用了类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并通过合同安排创设了各种名目的资产“受益权”、“收益权”等,这些新型的权利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和司法判例支持,一旦发生风险将面临权利主体利益难保障、资产悬空和处置困难等问题。而且产品嵌套层次越来越复杂,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晰,风险发生后各方互相推诿责任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四是“刚性兑付”导致金融机构风险积聚。刚性兑付”在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中普遍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客户,可能存在误导性销售,片面强调产品高收益,在投资运作中只能通过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放大固定收益投资的杠杆倍数来提高产品收益率,还有通过“资金池”和“资产池”的组合运用,内部进行期限错配、风险递延、交叉补贴等方式来运作,导致风险积累。虽然资管产品都属于表外业务,基本能够实现单独账户、独立核算管理,但都缺乏必要的风险缓释机制,产品到期兑付危机发生后,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金融机构为了维护声誉,往往采取自有资金先行赔付等方式化解兑付风险,导致转化为表内风险。三、未来发展及建议我国资产管理市场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潜力巨大。交叉性金融产品由于产品的结构较为复杂,合同约定责任不清,加上规则不明,极容易形成监管套利,并且伴随着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传递,最终会对各参与机构的当前业务和未来发展产生共振影响。在当前综合化经营深化的格局下,防范排查交叉性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风险传导,加强资产管理领域交叉性金融产品的审慎监管尤为重要。从2019年开始,一行三会均针对各自监管负责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监管范围不断拓展、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是,交叉业务的监管模式仍属起步阶段,体系化、规范化的制度框架还未搭建起来,未来需要内外并举、协同发力,加紧构建起审慎合规、权责明晰、风险可控的行为监管体系。一是抓住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契机,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淡化分业监管思维,突出行为监管目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二是加紧推动资管领域立法,规范资管基本法律关系,统一监管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三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监管政策、市场等多因素驱动,鼓励各类资管机构培育和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规范各类收益权等新型财产性权利的创设行为,避免陷入规避监管误区,以及风险隔离不彻底等问题。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资管产品登记、信息披露、后台监管、诉讼受理等信息平台,规范统一资管产品开发设立的准入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