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2019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简述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赵鹏舒 2019-12-21 19:53:00

推荐回答

挑战一:垄断地位的动摇。电子商务时代,金融业传统的支付方式已不适应商务活动的电子化要求,作为提供支付服务的银行必须设计出全新的电子支付手段来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否则将失去在支付中介中绝对的垄断地位,从而动摇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电子商务在内涵上必须有在线支付这一重要环节,在线支付的实现必然要求快捷可靠的在线支付中介。在当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银行支付方式相对落后给竞争者提供了绝佳的市场进入机会。银行在这个充满商机的网络世界里面临着丧失支付中介垄断地位的危险。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会因为银行网上支付的不支持而停止。很多非专业性机构,包括一些IT厂商和非金融企业都在试图分享这一市场。但这一收购计划已经向银行发出了一个信号:银行在支付业务中的一统天下正在改变。比尔1盖茨甚至预言:/传统商业银行是行将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0美国的银行分析家墨西1奥伦巴升这样看待银行面临的威胁:/由于其他经济部门正在努力提高电子化支付的安全程度和技术含量,银行急需对自己作为-支付系统看门人.的传统定位进行反思,应深刻认识到其中所蕴涵的信息价值并加以准确定价。否则,别人将把高价值的信息掠走,到时,银行只能守着一堆高风险、低回报的业务。0世界各国银行都清醒地看到了这种新的威胁,纷纷采取不同的策略加快银行的电子化进程。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新型的网络银行,采用电子#73#到2000年,银行的网上客户和交易量大幅增加,网上银行的利润已占全部银行利润的30%。有专家预测,在2019年前未能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将面临被迫出局的危险。正如美国银行协会主席道茨所说,电子商务时代银行最大的威胁是否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银行必须用望远镜远嘱,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银行发展的战略内容和发动机,充分利用IT,在改造银行传统支付系统的同时,采用全天候、多功能、高效率的电子支付系统,并广泛应用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电子支付工具,使IT不仅支付银行支付业务、运行银行支付业务,而且改变银行支付业务、发展银行支付业务,从而使银行在电子商务时代展现风采立于不败之地。挑战二:金融竞争的压力。1999年11月15日签署的中国加入WTO的关于中美谈判协议条款规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安排是为期5年分两步走,达到全面开放,实现金融业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在银行业方面的开放步骤是:准入2年,外国银行可以经营中国企业单位的人民币业务;准入5年可以经营中国居民的人民币,同时取消外国在华经营的地理限制。据悉,我国加入WTO/千年回合谈判0将加入电子商务的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点和众多熟悉中国金融业务的人才;外资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如此庞大的网点,拥有如此众多熟悉中国国情的人才。但是,如果通过电子银行,外资银行只要在国内有一个支付网关入口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向几乎全中国的客户提供金融支付服务。此外,电子商务银行主要借助技术资本,较少借助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挑战三:金融安全的隐患。金融安全从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电子商务时代,金融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商务时代的金融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1金融诈骗。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快捷、交易双方互不见面的特点,开皮包公司,进行犯罪活动;2金融黑客。黑客通过技术手段监听用户与银行之间的互联网络通信,破译用户的帐户和密码;蓄意入侵银行内部网络,采取恶意删改等手段破坏银行内部各类信息资料;入侵银行网络系统破坏保密软件,使银行网络丧失自我保护能力,盗窃银行内部和客户的机密,从中获取非法经济利益。3金融操纵。随着电子商务发展,1997年全球虚拟经济总量达140万亿美元,而全球的GDP是2812万亿美元,虚拟经济的规模大约是实体经济的4倍。而且我国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依靠从外国进口,加上我国目前自己的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相对落后。同时不断有报道指出从国外进口的软件技术都有明显的秘密通道。所有这些都成为电子商务时代我国金融安全的隐患。挑战四:潜在风险的存在。电子商务时代金融业获得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潜在风险的威胁,最主要的有战略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1战略性风险。它是银行可能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所造成的风险,包括战略竞争风险和战略调整风险。1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定会改变银行及金融体系的前景,对整个传统银行业来说,风险之一是它们会在环境改变时麻痹大意,不能预料到新的竞争形式或者即使预见到了,但未能作出合适的回应和调整。这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被称之为战略竞争风险。传统银行业一方面面临来自网上专营银行的威胁。这类银行是完全依赖于Internet发展起来的全新电子银行,它们并没有传统的银行内部组织和分支机构,它们的业务完全依靠互联网来进行。这类新型的专营银行无需支付成本昂贵的局域网费用。因此,它们可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面临来自网上金融服务提供商诸如共同基金或折扣经纪人把它们提供的产品扩大到了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的威胁。同样由于没有局域网的存在,它们能为客户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信用卡和交易帐户利率。因为来自这两方面的威胁有多大仍然是未知数,传统银行业就存在对面临威胁作出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风险。比如当一些银行选择设立附属网上银行专门在因特网上直接和挑战者进行竞争时,这些银行可能发现在他们花费大量成本后建立起来的渠道不能受到客户欢迎,没能带来预期效果;相反,那些没设立附属网上银行即反应迟纯的银行又可能面临着不断失去客户的威胁。o战略调整风险。会对电子银行业务在大多大程序上取代传统银行业,各银行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迄今为止,网上银行业务是否会取代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银行分支机构还无从知晓,因为某些网上银行已开始设立传统形式的分支机构如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银行内部,确实存在着银行业务究竟朝着哪个方向发展的争论:一些人认为银行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的方式就是给予顾客连接银行的便捷通道/点击0方式,另一些人则主张应大幅度减少银行分支网络,因为维持大规模的分支网络费用太高。当然,如果银行在调整分,些不愿依赖网络的顾客。调整风险还可能来自银行支付系统的变化。2操作风险。银行进入电子商务市场也会由于潜在的技术问题而带来风险。银行在因特网上的一系列运作是否会成功,都依靠电脑及网络系统能持续正常运行。如果是个别电脑出了问题,会造成客户不便,进而会对某家银行的声誉造成损害。如果是网络出现问题,则会丢失大笔的生意。如果是网络遭到黑客攻击,则银行不得不关闭系统,从而造成财务损失。挑战五:金融监管的困难。其一,电子商务交易的高效性和操作的灵活性使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难度加大。监管水平一般、金融风险已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将会因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而产生一系列新的难题。例如,央行如何有效地控制/网上银行0、/网上证券交易0等网上金融服务活动,如何防范借机滋生的各类金融犯罪活动,即使在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的发达国家,这类问题也仍是相当棘手的。央行很难保证电子商务支付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性。其二,电子货币的应用普及使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首先电子货币的普及使得商业银行支付准备需求趋于不稳定化,从而影响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中央银行是通过对与商业银行的支付准备有关的供需求关系施加影响而行使金融调控作用的。如果电子货币的普及过于迅速且大幅度推进的话,经济整体对现金的需求发生大幅度波动,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其次,随着电子货币的普及,假如使商业银行的存款锐减,那么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会大幅收缩,相对支付准备的需求则会发生大的变动,导致中央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难度增加。而且,电子货币的作用,将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由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
赵颜莉2019-12-21 20:55:0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五大挑战去产能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30年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世界经济的周期调整,让中国一直处于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突然之间失去了外部的需求以后,造成产能释放的困难,不仅是钢铁产能,我们很多行业,随着出口的迅速下滑,都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状态。第二个原因就是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采取的4万亿的财政政策来缓解今天外向型增长方式受到挑战的问题,但是带来的后遗症却是造成了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因为那时全国各地不管能力有没有,比较优势在何处,都跟随政府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方向的投资,而且项目规模非常大,耗用资源非常多,投资方向非常集中,最后造成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恶性竞争,价格破坏,引起了现在银行回款能力弱的严峻问题。第三个是我们成长的烦恼,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我们的消费能力还没达到发达国家消费能力的这种硬伤,导致我们现在产能释放要比发达国家产能释放更加困难。我们有40%的人口还没进入城镇化,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国家也是希望在2020年让大家人均收入倍增,可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没有到达小康社会目标之前,中国老百姓靠自己国内的市场消费能力化解我们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确实是非常有限的。去库存去库存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直接影响我们银行回款能力低,造成钱荒的问题,进而不断催生货币政策解决钱荒。但是投放的货币只是用于解决钱荒所造成的债务问题,也就说银行有了钱即使借给企业,企业也直接用来还债展期,所以,这种投放的钱,根本没有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这种放钱虽然稳定了金融体系,但实际上是没有效率的钱。因此,去库存直接涉及到银行是否能够有效地将资产盘活来解决坏账的问题。同时,房地产的属性,需要从一个投资性的标的转变为消费型的标的,需要真正解决住房的刚性需求问题。需要通过税收机制、市场交易机制的改革,降低交易成本,盘活存量,让投资客觉得房地产的投资未来已经不再是一种投资标的的市场,而是要回归它的消费属性的市场。否则,房子卖不动,开发商汇款能力低,银行资金及时不能回款,银行想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就没有了。所以现在去库存的问题,就是要盘活存量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我想2019年都在供求两个问题上,一个是怎么把今天的健康消费需求能够释放出来,一个是怎么把房子的供给能力通过税收机制的改革等等,把它盘活出来。去杠杆降成本去杠杆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去地方政府的杠杆,在赌注盲目向银行融资的同时,加快地方债市场建设,这有利于调动社会闲置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提供利率市场化后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打下基础。二是去僵尸企业的杠杆,通过重组、收购、退出和必要的破产程序,把浪费的资源盘活出来。三是去金融投机的杠杆。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今天中国开始出现了场外配资,互联网P2P过度加大金融的杠杆,甚至出现庞氏骗局的赚钱方式。现在的监管已经发现了很多这样的靠钱养钱的模式,甚至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企业家,也放弃了主营业务,开始拿产业的资本进入到金融投资的平台上,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在2019年一定要加强金融的监管,要在金融的市场去杠杆,真正地让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能够降低下来。我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由于金融的杠杆加得过高,最后金融的投资收益被过度的资金释放,带来了追涨收益高的现象。而金融市场的收益恰恰是今天我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为金融市场的收益高了以后,银行的存款就出现了流失,最后银行就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提供贷款的模式。只能通过理财产品这样一个服务,通过高成本的回流资金的方式,再来对实体经济服务,这时候他贷款的利息已经不是吸收以前资金的存款渠道,而是通过理财的高成本的渠道回笼资金,所以给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借给真正需要钱的中小企业期限很短,利率很高,这样降成本就降不下来。国家货币政策已经如此的宽松,已经让银行互相的借贷成本得非常的低,但是一旦银行去跟客户打交道,借给那些没有抵押能力,但是未来赚钱能力又是不确定的中小企业,今天他借出去的条件就非常的苛刻,期限短、资本成本高。这样的话企业拿到了钱,也不可能再为实体经济服务,只能去冲到金融市场去博一把,最后投资失败的话,就出现了跑路的企业家,这样的一种现象不容忽视。一定要把金融的杠杆去掉,然后才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我们才能够做结构调整的补短板的问题。补短板中国的短板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增长方式就是最大的短板。我们以前的增长方式是靠招商引资,搭着跨国企业的便车去做出口,民营企业的出口也是看跨国企业做什么市场,他们也学做什么市场,但是他们缺乏的是像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需要进口大量的海外技术部件或者是贴海外的品牌才能在海外市场赢得更大的份额,这个商业模式花去他们高昂的代价。但是在过去因为有劳动力便宜的成本,地方政府给他们土地资源的成本也非常的便宜,再加上税收的监管又比较弱,偷税漏税这种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讲白了,中国过去的企业最大的短板,就是靠成本的优势去争夺市场的份额,以此对冲技术高昂进口成本。再加上政府通过资源价格管制,给企业的便宜外汇和便宜的利率,便宜的油等。但如今都跟市场接轨了,这种成本优势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商业模式也走不下去了。所以现在能够让中国的制造业生存的短板问题必须要解决,能不能有自己国产化的技术,去替代用高昂的成本进口海外的技术。能不能用国产的品牌,自己的民族品牌,去替代贴海外的品牌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这部分的成本如果能够降下来,我们自己的企业就可以有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的短板真正的能够解决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盘活了。由于中国的企业赚得到钱了,中国银行也敢给企业借钱,现在中国银行业不想贷给中小企业,不是他们钱荒的问题,而是企业经营赚不到钱的风险太大,所以他们有钱也不敢贷。当中国企业把这个赚钱能力的短板补掉,中国银行业对企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银行不会再把对公业务的钱,拿到今天对家庭理财的业务,然后通过通道业务又把钱送到金融市场理财,这样的模式就会改变,所以现在的短板就是实体经济的赚钱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们这个短板靠搭便车补掉了,这个短板就是我们靠跨国企业,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过去采取了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的短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非常糟糕的制约被掩盖了,因为我们是用海外招商引资的钱去服务实体经济了,所以金融短板都没问题。现在这个短板,由于招商引资的模式走不下去了,跨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减少了,资本流入的结构也在在从长期变为短期,所以接下来的短板就是中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就是我们自己要有找到好项目的能力。以前我们的钱放在银行没关系,找不到好项目都没关系,只要跨国企业的钱能够找到好项目,我们搭他们的便车就行了。现在要我们自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我们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自己的品牌,这个短板一定要补上,不补上中国经济就没有希望,不补上就会出现金融体系大量的资金不得不空转,从而滋生了股票市场场外高杠杆配资,P2P运营中采取旁氏骗局的“商业模式”。二、201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艰巨性我觉得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个改革方向定得非常及时,中国应该尽早地开始去做这样的努力。但是这个努力不是明年就立刻能见成效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大方面:第一,中国30年形成的这种出口带动投资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立刻要转变为中国自己国内的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这个难度很大。或者哪怕我们还是坚持一部分靠出口,但是今天全球的经济,包括美国经济的复苏都非常的脆弱。2019年世界经济是不是重新回到2019年之前的繁荣状况,让我们有非常良好的出口的市场,我不乐观。所以这也是我讲的,增长方式,明年能不能靠出口的提升,再给我们时间,现在看这个时间都没有。明年要靠我们自己的能力,确实一年就要把增长方式转变过来,不太可能。第二,我们2019年所做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做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策红利的后遗症。到今天这种后遗症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要把这个包袱解掉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因为它在以下五个方面造成了我们资源配置效率严重损失的存量问题:1、产能过剩。政府在2019年带着我们围绕整个大的产业振兴计划,后来是六大新兴战略产业,包括光伏产业,这样投资引导,结果形成了全国各地,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是不是具有比较优势,都做了同样的投资,结果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不得不恶性竞争,即使是光伏产业也因为价格恶性竞争,处在这个行业中的低端水平。现在这些行业都处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中。2、全民理财。因为4万亿的做法是货币政策拿钱,财政政策投项目,银行的信贷跟上。这种投放资金过度,造成老百姓对今天票子发的过多以后,未来这个钱不值钱,放在银行你的钱一定会形成负利率,也就是说银行的利息赶不过未来自己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今天把钱放在银行,都到银行之外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去理财,最后全民理财的结果是造成银行的资金流失,银行为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下降,银行再把流失的资金拿回来,只能通过理财的通道,而理财的成本已经给实体经济增加了严重的成本上升的压力。这是第二个后遗症,4万亿的包袱到今天,你要想把今天老百姓理财的行为转变为消费的行为,困难,短时间不可能。3、国进民退。很多民营企业家4万亿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机会拿到政府的采购行为,最后他们把30年,2019年之前30年所创造的产业资本拿过来炒房,炒股票,出现了国进民退,民营资本退步了,去玩金融资本,而玩过金融的企业家,再让他做实业难度也很大。所以我们希望推动供给端的改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式,将改革的重任交给没有沉迷金融投资的企业家和富有理想的年轻人,但是年轻人的创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要获得丰硕的成果,还起码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所以短期就想看到我们市场活力的再现有相当的难度。4、贪污腐败。今天我们看到在那个政府权力过度集中的时代,以权换钱、以权谋私的现象非常普遍,居然成为了一条商业运行的潜规则。最后使得一些党性不强的地方政府官员,今天成为反腐倡廉的反面角色——为他们的贪婪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今天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相反的特征,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的现象。从昔日过度作为到现在的“不作为”,都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明年地方政府还是像现在这样不作为的话,也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话,那么,要实现今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5、环境的破坏。政府过去的治理模式,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重资产,高能耗的情况非常严重。再加上本来应该把财政的钱用在环境治理等民生问题上,但却为了追求GDP增长给自己创下良好的政绩,大兴土木,这些都造成了现在的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是一种慢性病,立刻要解决环境的问题,明年就到不可能。所以环境的污染会造成我们有能力的消费群体移师海外,甚至未来生活都选择在海外。他们认为在中国投资的标准低,赚钱在中国好赚,但是现在中国的赚钱机会没有了,要生活的话,还是没有环境污染的海外更好,买商品更有安全感,这样的话,环境的污染造成了中国消费的流失,于是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产能释放变得更加困难。第三,成长的烦恼。如果调结构的任务放在美国去到相对容易一些,原因是他们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成熟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在世界的前10位。今天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70位左右,这样一种消费能力不足的市场,要解决今天的库存,解决今天的产能释放是困难的。一方面,中国40%的农村人口,今天还没有进入到城镇化,他们的消费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消费还处在一个是解决温饱的水平,而达国家的追求幸福的消费范围各种各样,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高支出的消费能力,是我们目前达不到的。另一方面,有钱不敢消费的问题在我国也很突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居住的居民,中高收入的人群较多,购买力的相对旺盛和公共资源养老、教育、医疗、就业、商圈等非常珍贵,所以,大家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富积淀才能确保未来安心的生活,如果我们的货币不能保证币值的稳定,我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那么消费能力的提高也是困难的。再者,国内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仇富心态的扭转,环境的优化,都是解决有钱不在中国消费问题的努力方向。三、用好市场两种资源是化解中国经济各类矛盾的关键今天中国政府非常务实地认为中国未来的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就是人均收入要倍增,要把我们的老百姓带到小康社会。但是,现在就有一个悖论问题来了,收入没有到小康社会,收入的倍增靠谁来买单,企业发力但是缺乏市场消化能力的问题,就是中国今天的发展阶段给我们带来的成长的烦恼。所以解决成长的烦恼,我们应该用好政府指出的两种资源:在国内先解决以环境、消费者保护等等的问题和税收问题,以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实施“互联网+”战略,把制造业的高成本通过服务环节的创新将成本降下来,从而确保中国劳动大军在碎片化的时间,在确保诚信的环境中,进行消费,积少成多,也能释放出国内足够多的产能;另外一点,中国政府推进的“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天津、福建、广东自贸区的方式,鼓励中国资本走出去,到海外去获得财富增长的机会,全靠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能量来解决中国今天要实现的五个方向的转变,那是非常困难的。总之,成长的烦恼和过去积极的政府刺激政策所带来的今天负资产,以及30年所打造的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些东西都不是明年一年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当然我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五个方向的改革任务当作一项竞标赛,最后为了达标,又是政府出来解决。而政府解决的方式往往会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加以支持,因为政府手里面没有钱,你叫它减税,它减税的钱从哪里来,减税等于政府财政收入没有了。政府已经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财政收入已经很薄了,还要完成减税的指标,只能通过货币的印发,来解决减税的政府让利所需要的资金。这样的话就会带来又是政府带着我们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把今天政府干预市场的后遗症留在了未来!所以,现在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方向的改革任务,一定要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路:资源配置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绝对不能够依靠政府去购买楼盘,政府拿钱去消化今天的产能,政府去通过印钞票降低资金的成本,如果一切的问题又回到政府来解决的话,未来的后遗症是更加得严重,现在的关键是要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落实上海自贸区的探索负面清单改革的方向,这才是重中之重。五项任务三大挑战两种资源。
    齐文良2019-12-21 20:37:39
  • 中国金融业发展面对的挑战记者:“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实力重新配置,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面临重构,而国内经济转型加速和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会面对哪些问题?苑德军:中国金融业进入了发展加速和开放扩大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良好的成长机遇,也需要应对各种挑战。首先是经济转型的挑战。推进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础上的经济转型,是我国未来经济工作的重心。这种转型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面对日趋险恶的国际外部经济环境和日益强化的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可以说,经济转型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转型要求金融必须转型,而没有金融转型,就无法实现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推手和动力。两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支持经济转型特别是产业转型,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务。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转型方面负有重要使命。适应金融转型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实现在发展战略、支持重点、配置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制造业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二是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的空间结构,使信贷资金配置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区域均衡转变;三是优化信贷支持的企业结构,使信贷资金投向过度朝大企业倾斜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转变;四是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使信贷业务由传统信贷向绿色信贷转变。必须有效发挥直接融资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要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增加创业资本供给,促进产业扩张、产业融合和产业并购,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更多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融资。其次是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则是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调节器”。利率没有市场化,就谈不上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利率市场化也是银行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就不会有真正的银行商业化。长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损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负利率情况下连保值也做不到,同时造就了银行的高利差,使银行可以安享垄断利润而阻碍了贷款定价能力、利率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号失真,使利率难以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诱发民间高利借贷的重要根源。因为在利率实行双轨制并且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必然大大高于管制利率。当前,整个经济社会和金融当局都已经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有明显进展。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面对无时无刻存在的利率风险,股市和债市行情的波动将更加频繁,利率对券商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衍生品交易业务等的影响加大,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利率走势监测分析能力、利率风险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再次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挑战。在金融业综合经营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和市场壁垒被打破,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大量涌现,金融竞争强度提高,各类金融机构不仅要面对同一金融子行业竞争对手的竞争,还要面对行业外竞争对手的竞争,这对金融机构的营销能力、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两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影子银行,适应了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功能,侵蚀了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地,对商业银行构成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实际上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给金融机构带来现实挑战的具体反映。最后是金融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传统金融发展方式注重金融总量扩张,忽视金融结构优化;注重金融市场广度,忽视金融市场深度;注重金融竞争,忽视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实力培育。金融机构都把“做大做强”作为自身发展目标,都在追求规模扩张,业务、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缺少经营特色。必须用科学的金融发展方式取代粗放经营的金融发展方式,加强金融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实现金融发展过程中规模和结构、广度和深度、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和谐统一。
    齐晓巍2019-12-21 20:20:01
  •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八大机遇与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那么,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黄登盛2019-12-21 20:06:06
  •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加大人民币资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中国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将面临考验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萧条,伴随着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给欧元区及英美的经济形势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经济严重下行,使世界金融笼罩了一层阴霾。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期,加之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博弈的经验尚不丰富,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最大的难题。加入SDR带来了资本项目的放开,据央行资料统计,2019年我国注入资本和流出资本总数持平。伴随人民币“自由使用及自由兑换”程度的增加,中国还将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投资、证券交易、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本流动限制。依据中国经济现阶段的表现和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的实际情况,国内已经出现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境内投资人全球配置财富同时也加剧了境内资本外流,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会成为滋生非法活动的温床,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面临挑战。在当下经济动荡不利局面下反假币、反洗钱工作尤为困难。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使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治理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黄皖林2019-12-21 19:56:31

相关问答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一方面是影响不大论:李翀2019认为危机将会波及我国,但是它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大于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刘克崮2019认为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有限;一方面是影响很大论:徐慧2019强调了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外贸对中国的影响,认为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也成为我们抵御外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冲击的坚强后盾,然而昔日顺差的优势,成为这次危机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软肋。具体影响有:1、次贷危机使得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引发的市场无序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次贷危机的出现,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美元的贬值压力使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资产的重新配置,这种调整可能导致资金在特定市场的迅速流入和流出,可能对整个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2、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引起全球的经济衰退,并且互相影响,不断加强。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实际上,首先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减少,GDP降低;这样影响到对他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降低他国的GDP。所有其他国家的GDP下降必然影响到我国,造成我国对几乎所有国家的对外出口下降。同样,进口也是出现大幅下降。2019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3.8%,日本同比下降12.7%,中国同比增长6.8%,增幅大幅回落。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政府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政府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政府也可以采用增税和向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但是,税收增加客观上受精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制约,如果强行增税,就会影响经济发展,使财源枯竭,得不偿失;同时,又要受立法程序的制约,也不易为纳税人所接受。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等于中央银行财政性货币发行,可能会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导致通货膨胀的后果。比较而言,用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小。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变,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发行国债获取的资金基本上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企业和居民闲置不用的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暂时交由财政使用,当然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已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第一,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第二,社会闲置资金是有限的,政府集中过多,会将减少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供给,或提高民间部门的投资成本,产生“排挤效应”。2、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从平衡财政收支的角度说明国债的功能。筹集建设资金是从财政支出或资金使用角度来说明国债的功能。国债是政府在正常收入形式以外,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1987年开始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国债资金的用途很明确,就是用于基础产业的投资。1998~2002年,我国每年发行的国债中,都包括1000多亿元的建设性国债,主要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行业的更新改造。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发行国债首先会改变民间和政府部门占有资源的规模,影响社会资源在两大部门原有的配置格局。政府国债资金用于不同方向,又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用于公共投资,将会改变原有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用于公共消费,将会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进一步,国家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的过程,能够调节社会总供需关系,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另外,短期国债还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是其调节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手段。
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金融危机中的机遇是不易把握的,也不是针对每一个企业的。但是,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金融危机使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或破产倒闭,或生存维艰,急需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以渡过难关。对另一部分受危机冲击较小、手上还有足够资源可供利用的大企业、大集团来说,如果过去因为目标对象要价太高或者附加条件太多而未能达成共识的话,危机无疑创造了难得的压价良机。大企业既可开展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横向购并,实现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或销售领域的集中,达到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的最佳规模效应;也可开展以产、供、销为联系的纵向购并,把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产品销售企业购并过来,形成纵向上的营销一体化,密切经营过程各环节的配合,提高协作化程度,把关键性的投入产出要素纳入企业自身的控制范围,增强企业的独立性和对市场的影响力;还可开展不同行业、不同生产领域的混合购并,选择新兴行业中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廉价购入,再按照企业总体目标予以整合、重构,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以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减少长期局限于单一行业、单一产品所带来的风险。二是经营费用降低的机遇。一方面,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多个国家经济增长放慢,能源需求下降。据国际能源机构2019年10月8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可能降至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9年日需求增长量将下降40%。需求减少为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创造了条件,机票价格下浮空间加大,这对于实行总部策略、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企业大集团来说,存在着因差旅费用下降而减少经营成本的可能;另一方面,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应对经济下滑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不断地降低利率。2019年9至10月,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三次宣布下调利率,从贷款利率看,1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由6.93%下调至6.66%,5年期以上贷款的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7.2%。在财务处理上,贷款利息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贷款利率的下降,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意味着企业留利的增加。这不但减轻了已在银行有大量贷款企业的利息负担,也会刺激有条件的企业新增贷款以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国内政策环境宽松的机遇。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都有一个共识,即把增加扩大政府投资,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关键之举,我国也不例外。2019年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紧抓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如果政府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房地产企业合理定价,将住房价格降至消费者能够认可和接受的范围内,相关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将更具活力。可以预料,不远的将来,国家还将在财政、税收、金融领域出台进一步优惠的政策以力保经济增长。而企业也可望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内外经济均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势下,全面审视中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审计署开始全国性地方债审计,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地方债风险急速浮出水面。业已审计的36个地区债务中,居然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而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负债率超100%意味着资不抵债,因此,对中国可能出现“底特律式破产”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事实上,背负着千亿地方债而备受关注的鄂尔多斯,今年以来就出现了财政收入负增长,一度被迫缓发公务员工资,压缩或者停建公共建设项目。鄂尔多斯能否自我走出债务危机,现在根本无法判断;甚至,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大省江苏,也深陷地方债泥潭。一直和广东争夺中国经济“一哥”地位的江苏,去年通过金融机构售出的债券竟是广东的三倍,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江苏经济举债为继的现实。当前我国的地方债问题,究竟是债务危机还是财务困境,学界尚有争论。不过,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即地方债暂时没有失控,也无法掩盖不少地方政府发新债还旧债从而放大地方债风险的事实。有报道说,现在就连一些小城镇也在借助投资实体发行债券,要是全国2800多个县都在发债,其累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大爆发,后果有可能比想象的要严重。因此,不能再抱着认为有国家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信用托底,地方债即便发酵也不大可能引爆成为全局性的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老皇历了。因为,无论如何展期只是阶段性的安排,如果出现大面积集体违约,则经济本就存在内外失衡的中国,必须格外小心地方债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与地方债一同位列当前我国经济最为突出问题的房地产泡沫,更是我国这些年来挥之难去的巨大风险。笔者曾说过,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如果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则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从系统性风险来看,房地产泡沫破灭相较股市泡沫破灭对经济具有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因房地产泡沫破灭诱发的GDP下降,是股市泡沫破灭后果的两倍;而从中国房地产发展史来看,当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曾使国内金融业遭受重创,物价高涨,通货膨胀率一度曾高达两位数,经济也因此不得不大调整。而今如果房地产泡沫再次破灭,则由此将引发的银行体系的大崩溃,其产生的雪崩效应,甚至要超过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也有可能因此下降两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如果主要发达国家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频频对中国发难,则中国有可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情况下,在经济遭受重创之后错过重振的时间窗口。房地产面临的巨大经济风险,各级各地政府不可能不清楚。发改委主任日前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但本轮长达十年的房地产调控周期之所以出现反复,显性原因在于调控目标与手段不匹配;进一步原因是既得利益团体在阻碍有效调控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深层次原因则由于经济战略转型进展缓慢和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缺位,致使各地经济深度依赖房地产业。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采取的手段往往停留在对房地产价值链终端环节的修修补补上。而不在房地产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动手术,有关部门始终在盘根错节的房地产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迟迟不能告别“土地财政”、“土地经济”局面,那么,所有针对二级市场的所谓杀手锏,最终都有可能将调控成本转嫁到刚性需求的市场主体身上,就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助推房价上涨的格局。细究起来,地方债与房地产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是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借出资金,只要房价上涨,则由此带来的土地财政收入便可覆盖这笔债务,反之则反是。因此,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银行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不能尽快清理地方债黑洞,不能有序挤压房地产泡沫,不采取决断性措施彻底整治“投资饥渴症”,则局部风险的扩散和发酵极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式经济危机。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对策,中国就有可能在无法对外释放风险的情况下,独自吞下经济危机苦果。如果爆发中国式经济危机,届时中国除非拥有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否则,像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深度嵌入世界经济实则体质还很弱,国际竞争力还在较低层次的新型经济体的新兴大国,遭受危机的后果很可能比美国、欧洲和日本当年的经济危机更严重。而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已大不如前。由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固然需要打造升级版,但当下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是赶紧对经济体系本身作彻底体检,并切实针对相关突出矛盾筹谋相应对策。考虑到地方财政收入不大可能大幅度持续增长,因此,当下消除地方债黑洞的关键之举有二:一是对五花八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做一番彻底的体检与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厘定相关融资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各级各地政府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争取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提振内需等方面实现真正的突破,以此抑制投资过热,戒掉房地产之瘾,消除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