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项目风险控制

龚广欣 2019-12-21 13:04:00

推荐回答

风险情况一般从下面几点情况讲:风险因素是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机会的条件。本项目风险分析是在市场分析、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和社会评价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识别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潜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提示风险来源,提出规避风险对策,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1、风险因素识别本项目工程应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内容,对风险的预测、调查分析、监控都应成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面临的风险如下图:》中,***产品为鼓励类产品、高新技术出口产品、重点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产品,政策风险小。8、综合风险评价综上所述,本项目属于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项目,建设符合***市工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工业布局;项目建设用地为公司厂区内,不存在与当地居民发生用地矛盾;实施单位资金调度能力强,规模经营可有效摊低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资金风险及市场风险较小。该项目总体上属于“小风险”范围。好的话记得给点分哦。
赵颜鹏2019-12-21 13:09: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项目管理的主要风险有:1、市场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即项目运营后,生产的产品遇到强有力的对手而竞争不足;市场已经饮和,需求量不足;原料、燃料供应不足;产品实际价格与预测发生偏离而引起产品滞销假等。2、技术风险因素施工单位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缺少经验等。3、投融资风险因素4、政策法规风险因素风险对策实施控制基本措施:  1、对风险对策控制的输入项;实时调整风险管理计划。一个预料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或没发生,对实际风险事件后果的评估,对风险系数和风险机率的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方案的其它方面,都应进行实时的更新调整。
    黄盛洁2019-12-21 13:39:19
  • IT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软件项目的风险无非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需求、技术、成本和进度。IT项目开发中常见的风险有如下几类:需求风险①需求已经成为项目基准,但需求还在继续变化;②需求定义欠佳,而进一步的定义会扩展项目范畴;③添加额外的需求;④产品定义含混的部分比预期需要更多的时间;⑤在做需求中客户参与不够;⑥缺少有效的需求变化管理过程。计划编制风险①计划、资源和产品定义全凭客户或上层领导口头指令,并且不完全一致;②计划是优化的,是"最佳状态",但计划不现实,只能算是"期望状态";③计划基于使用特定的小组成员,而那个特定的小组成员其实指望不上;④产品规模代码行数、功能点、与前一产品规模的百分比比估计的要大;⑤完成目标日期提前,但没有相应地调整产品范围或可用资源;⑥涉足不熟悉的产品领域,花费在设计和实现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要多。组织和管理风险①仅由管理层或市场人员进行技术决策,导致计划进度缓慢,计划时间延长;②低效的项目组结构降低生产率;③管理层审查决策的周期比预期的时间长;④预算削减,打乱项目计划;⑤管理层作出了打击项目组织积极性的决定;⑥缺乏必要的规范,导至工作失误与重复工作;⑦非技术的第三方的工作预算批准、设备采购批准、法律方面的审查、安全保证等时间比预期的延长。人员风险①作为先决条件的任务如培训及其他项目不能按时完成;②开发人员和管理层之间关系不佳,导致决策缓慢,影响全局;③缺乏激励措施,士气低下,降低了生产能力;④某些人员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还不熟悉的软件工具和环境;⑤项目后期加入新的开发人员,需进行培训并逐渐与现有成员沟通,从而使现有成员的工作效率降低;⑥由于项目组成员之间发生冲突,导致沟通不畅、设计欠佳、接口出现错误和额外的重复工作;⑦不适应工作的成员没有调离项目组,影响了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⑧没有找到项目急需的具有特定技能的人。开发环境风险①设施未及时到位;②设施虽到位,但不配套,如没有电话、网线、办公用品等;③设施拥挤、杂乱或者破损;④开发工具未及时到位;⑤开发工具不如期望的那样有效,开发人员需要时间创建工作环境或者切换新的工具;⑥新的开发工具的学习期比预期的长,内容繁多。客户风险①客户对于最后交付的产品不满意,要求重新设计和重做;②客户的意见未被采纳,造成产品最终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因而必须重做;③客户对规划、原型和规格的审核决策周期比预期的要长;④客户没有或不能参与规划、原型和规格阶段的审核,导致需求不稳定和产品生产周期的变更;⑤客户答复的时间如回答或澄清与需求相关问题的时间比预期长;⑥客户提供的组件质量欠佳,导致额外的测试、设计和集成工作,以及额外的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产品风险①矫正质量低下的不可接受的产品,需要比预期更多的测试、设计和实现工作;②开发额外的不需要的功能镀金,延长了计划进度;③严格要求与现有系统兼容,需要进行比预期更多的测试、设计和实现工作;④要求与其他系统或不受本项目组控制的系统相连,导致无法预料的设计、实现和测试工作;⑤在不熟悉或未经检验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中运行所产生的未预料到的问题;⑥开发一种全新的模块将比预期花费更长的时间;⑦依赖正在开发中的技术将延长计划进度。设计和实现风险①设计质量低下,导致重复设计;②一些必要的功能无法使用现有的代码和库实现,开发人员必须使用新的库或者自行开发新的功能;③代码和库质量低下,导致需要进行额外的测试,修正错误,或重新制作;④过高估计了增强型工具对计划进度的节省量;⑤分别开发的模块无法有效集成,需要重新设计或制作。过程风险①大量的纸面工作导致进程比预期的慢;②前期的质量保证行为不真实,导致后期的重复工作;③太不正规缺乏对软件开发策略和标准的遵循,导致沟通不足,质量欠佳,甚至需重新开发;④过于正规教条地坚持软件开发策略和标准,导致过多耗时于无用的工作;⑤向管理层撰写进程报告占用开发人员的时间比预期的多;⑥风险管理粗心,导致未能发现重大的项目风险。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龚宇龙2019-12-21 13:21:52

相关问答

《风险管理》教学大纲第一章风险及其相关概念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风险及与风险有关的几个概念;熟悉各种风险分类的方法;了解风险的属性和基本特征。二、学习建议:学好本章是以后各章的基础,要理解本章众多的概念并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本章重点是风险及其相关概念、风险的属性、特征和分类。本章难点是对风险相关概念的理解。第二章风险管理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风险管理的概念、目标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了解风险管理的起源、发展和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二、学习建议:本章对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学好本章将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本章重点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工作范围和工作程序。本章难点是对风险管理工作范围不断延伸的认识。第三章风险识别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风险识别的目的和意义;熟悉风险识别的工具和几种主要的风险识别方法。二、教学建议:要学好风险识别的方法最好用利用各种相关案例并主动加以思考。本章重点是风险识别的目的和意义、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本章难点是如何理解并区分众多的风险识别方法。第四章风险衡量和评价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利用概率和概率分布来解释风险的方法;熟悉风险衡量中的各种概率分布,掌握风险衡量的主要内容、了解概率分布在风险衡量中的作用;了解风险衡量中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的方法;掌握风险评价工作的内涵;熟悉主要的风险评价方法。二、学习建议:本章涉及较多的数理统计的相关内容,要注意复习有关的概念和原理。本章重点是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本章难点是正确理解风险衡量中概率和概率分布的作用以及概率计算问题。第五章对付风险的办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复制风险和风险转移、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自留风险、财务型非保险转移等几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含义、方法和优缺点。了解损失控制的理论基础,熟悉自留风险的财务安排和专业自保公司的概念。二、学习建议:对付风险的方法众多,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并正确加以区分。本章重点是对付风险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的工具。本章难点是正确区分各种风险管理的工具。第六章风险管理中的保险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保险的概念和可保风险的基本特征;掌握保险的职能和基本运行机制;了解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和了解主要的保险险种;熟悉选择和购买保险的具体程序。二、学习建议:本章主要介绍作为风险管理重要手段之一的保险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注意他在对付各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本章重点是保险的职能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和购买保险的程序。本章难点是如何理解并记住众多的保险险种。第七章风险管理决策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风险管理决策的内涵和原则。熟悉风险管理决策的损失期望值分析法。掌握效用和效用分析在风险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了解风险管理决策中的其他技术方法。二、学习建议:学习本章一定要有效利用案例分析的工具。本章重点是风险管理决策内涵和原则以及决策中常用的技术方法本章难点是对效用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马氏过程中涉及的较多的数理统计的知识。书名:风险管理第二版——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主编:许谨良,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参编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丛书名: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作者:许谨良主编相关图书ISBN:7-5049-2896-8版次:2-5开本:0装帧:平出版日期:2003-01-01中图法分类:字数:309千字内容简介:主编:许谨良,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写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教材系“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保险学子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立足于我国风险管理实践,参照世界保险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例,对风险、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作了总括性介绍。使用数理方法阐明风险管理的诸环节,对本教材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凸显了数理方法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即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和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书后附有数个国内外典目录:风险管理第二版目录第一章风险管理导论1第一节风险的定义和与风险有关的基本概念1一、关于风险的数种定义2二、与风险有关的两个术语3第二节风险的分类3一、风险的基本分类4二、纯粹风险的分类4第三节风险管理概述4一、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5二、风险管理的定义6三、风险管理的范围6四、风险管理的目标7五、风险管理的程序?17第二章风险分析17第一节风险分析概述17一、风险分析的含义18二、风险分析的性质18三、风险分析的成本19第二节风险和人的行为19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行为19二、衡量对待风险的态度24第三节风险识别25一、现场调查法26二、审核表调查法30三、组织结构图示法33四、流程图法38五、危险因素和可行性研究43六、事故树法47七、风险指数?51第三章企业损失风险分析51第一节企业损失风险的特点51一、企业损失风险的价值53二、损失原因54三、经济后果54第二节企业财产损失风险分析54一、财产分类56二、财产损失原因和防范措施60三、财产损失金额的评估62四、财产权益64第三节企业净收入损失风险分析64一、损失风险的价值64二、造成损失的事件65三、经济后果66第四节企业责任风险分析66一、责任和补救方法的种类67二、违法的构成要素67三、违法者的法律后果67四、违法者的经济后果68第五节企业人员损失风险分析68一、人员损失风险的性质68二、人员损失的主要原因69三、人员损失风险对企业的经济影响?71第四章风险统计和概率分析71第一节风险统计分析71一、收集数据72二、数据的表示77三、数据的计量85第二节概率的计算85一、概率的计算方法86二、复合概率90第三节概率分布91一、离散型变量概率分布和连续型变量概率分布92二、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93三、正态分布95四、二项分布?100第五章对付风险的方法100第一节避免风险101第二节损失管理101一、损失管理的理论103二、损失管理的方法104第三节分离风险单位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104一、分离风险单位105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107第四节损失补偿的筹资措施107一、自留风险的特点和筹资措施111二、利用合同的筹资措施?113第六章保险113第一节保险的职能和代价113一、保险的定义114二、保险的基本职能115三、保险的派生职能117四、保险的代价118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118一、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120二、保险合同的特点121三、保险合同的基本组成部分?122第三节保险的险种122一、财产保险125二、责任保险126三、财产和责任综合保险128四、人身保险130第四节保险的选择和购买130一、我国企业风险的特点131二、企业投保决策的约束132三、确定投保方案133四、选择保险公司134五、保险合同谈判135六、我国企业保险管理的现行模式?137第七章风险管理决策的数理基础——损失预测137第一节损失预测概述137第二节对数据的要求138一、数据是完整的138二、数据是一致的139三、数据是有关主题的139四、数据是有组织的139第三节概率分析139一、概率的特性140二、建立概率分布141三、概率分布的性质144第四节趋势分析145一、直觉趋势145二、数学趋势方法148第五节预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148一、一些有关概率的进一步计算151二、进一步的趋势分析?157第八章风险管理决策157第一节风险管理决策的意义和原则157一、风险管理决策的意义158二、风险管理决策的原则160第二节损失期望值分析法160一、损失期望值分析法的适用范围162二、风险不确定性的忧虑成本对风险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167第三节效用期望值分析法168一、效用及效用理论169二、效用函数与效用曲线171三、效用理论在风险管理决策中的应用175第四节马氏决策规划法175一、马氏决策规划简介177二、马氏决策规划在风险管理决策中的应用182第九章现金流量分析182第一节现金流量分析作为决策标准182一、现金流量的重要性183二、货币的时间价值183第二节现金流量的评价方法184一、净现值法184二、内部收益率法184三、盈利能力指数184四、税后净现金流量的计算185第三节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进行风险管理决策185一、风险管理方法的现金流量分析187二、风险控制方法189三、风险筹资方法190四、现金流量分析作为风险管理决策标准的局限性193第十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193第一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概述194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95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202第二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202一、需求分析203二、鉴别信息流确定信息流203三、可行性研究203四、购买、租赁和建造的决策204第三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205一、实施目标206二、克服操作中的问题207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10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潜在损失的风险管理?212第十一章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212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述212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及其对外投资的特征213二、跨国公司的种类214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独特风险214一、汇率风险214二、信用风险214三、政治风险215第三节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215一、认可和不认可保险216二、自留风险和免赔额217三、专业自保公司?218第十二章案例分析218案例一快递公司222案例二粘合剂公司224案例三光辉公司226案例四新旅集团228案例五出租汽车公司?230参考书目http://www.chinafph.com/scrp/bookdetail.cfm?iBookNo=32&sDirType=Chttp://insurance.cai.swufe.edu.cn/classroom/outline%20of%20risk%20management.htm。
所谓申请信用卡时候的综合评分,就是你在填写申请表时候填写的那些东西:单位性质、学历、住房状态、年薪、婚姻状态、供养人数等等,银行有一个电脑评分系统,审核人员把你的信息输入电脑后,电脑自动根据以上情况算分,比如:如果博士学历是三分,那么研究生两分,本科一分;再比如:已婚一分,未婚零分,已婚且供养人数为1的加一分...最后电脑给出评分,然后银行有一个标准,比如:从零分到五十分,建议拒绝;五十分以上,建议批普卡;八十分以上,建议批金卡。以上只是举个例子,银行并不是按照这种标准来执行的。而且每个银行的评分标准都不同,申请人在某个银行遇到综合评分不足,同样的资料去申请另外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又拿到了金卡,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再加上有的银行卡审批权在总行,有的又在地方分行,地方土政策更是造就信用卡综合评分细则的不可预测。那么,电脑打的这个分数就是申请信用卡时候的综合评分吗?综合评分不足就是指这个分数不够吗?也不尽然。有了你的身份证号码,银行会去查你的社保情况,以推测你的薪资状况;也会向人行调你的信用报告;除了填写的信用卡申请表,你可能还递交了房产、职业资格证等财力、个人能力证明,这些银行都会去查。如果查出来的情况不符,都会导致拒绝批卡。虽然以上这些和综合评分无关,但是最后你得到的理由只有一个,个人综合评分不足。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征信电话打了几次你都没接到也有可能导致拒绝。你再去问客服为什么?客服的答复不会说你征信电话没有接到,她们的口径都是统一的:综合评分不足。
这种讨论性的问题,无法在继续简明了,这个相关的资料你看看:企业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企业投资风险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赢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经营风险是指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如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上,主要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如企业投资时机、方式、规模和项目的运营、控制能力等。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借入资金而导致经营收益产生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投资和营运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财务结构的基本特征。企业举债经营,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和介入资金利息率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自由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3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市场收益率整体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动性,它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因而又成为市场风险。系统风险是企业自身所不能控制和影响的,很难被投资者预测,因此最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你可以按照下面文章的思路继续写下去。请您看看下面的文章有没有帮助。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追求高收益必然要面临高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财务风险的构成及其防范策略做了阐述。关键词财务风险控制应对策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具体方面来看,财务风险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因此,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的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日期与利润分配日期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同时“挤兑”情况的发生。从理论上讲,保守结构型资本结构公式中ki表示项目投资出现某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pi表示某种可能结果的发生的概率。项目投资过程中,可以把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根据“均值——方差”准则进行选优,选取其中期望报酬率较大、同时方差较小的投资项目。对于投资风险的防范,可以采用风险转移法,将企业所的面临的风险转移,以一定的代价转嫁给其他单位。强烈反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如实行多种经营,选择一些与企业主业不相关的投资项目或利润率相互独立的产品,使得不同产品的旺季和淡季、高利润与低利润项目在时间或数量上相互补充或抵消等以及进行多元化投资。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强,而不是分散企业的资本,投入到一些与企业的主业不相关的项目上,这样做只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尽管某些项目在短期来看确实有利可图。世界级的大公司大都只在一个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很少会同时在几个行业里都出类拔萃。举个很明显的例子,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英特尔公司不会因为IT业不景气,转而投资房地产或是其他行业,他仍然加大投资、加强研发力度,不断使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始终在行业里保持领先优势地位。企业在保持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把闲散的资金交由投资公司或是基金管理公司运作,获取利润。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能保证预期的利润。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为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不错的经营收益并不能表示销售回款的结清和销售利润的实现。信用工具作为繁荣市场的助推器,已经被企业广泛的应用,他一方面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开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坏账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加大,财务风险应运而生。对于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要做好对每个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把每一个商业往来的细节做详细的记录,并且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风险偿债基金,也就是在损失发生前,以预提等方式建立风险基金,以便损失发生时进行抵消。如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属于这类性质的基金。或是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未提取风险基金的,可以以借贷方式进行补偿,其后作为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在一定期间内分摊记入成本。4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如附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国,所以外汇汇率的微小变动,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产生极大的财务损失。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币由官方利率逐渐转变为自由的市场利率,中国企业今后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如2004年年初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都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法,其原理是,使一种货币的现金流入与该种货币的现金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对应、相匹配。当一个现有交易导致未来有一笔外币资金流出时,我们可以在现在运用一个在未来只有一笔外币现金流入的方式来对它进行套期保值,如买入一笔等额的、同期的同一币种的远期外汇。这种套期保值方法即“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如果现有交易或经营活动导致未来有多次外币现金流入或流出,则可采用多期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参考文献1蔡建民.财务管理学,企业经济,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