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文化差异有哪些?

黄炎球 2019-12-22 00:04:00

推荐回答

最佳答案中国的南北方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呢?就是以秦岭--淮河为界.这是自然的界限,是人文的界限,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的界限.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的南北方,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体质,语言,性格,文艺,饮食,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自然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自然气候明显变化.体质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体质高胖;南方体质矮瘦性格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粗犷豪爽;南方细腻柔和最大的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政治与军事比较活跃;南方经济与文化比较发达以秦岭--淮河为界,各种差异都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正确的南北方划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
黄真理2019-12-22 00:37:2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南矮北高: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为1.647米。南瘦北胖: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身材则较矮小。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我国饮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现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而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相距不过300公里,粤语与潮汕语之间却无法交谈.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南柔北刚: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南北景观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南北戏曲差异。南细北爽: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南方人的精致、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南细北爽是指,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术的南北差异,南方的拳术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强烈对比。南骗北抢:南骗北抢是犯罪分子行为地理分布特点的真实写照,即南方多发生智力型的案件,北方多发生暴力型的犯罪活动。南船北马:在交通方式上,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南船北马的区域差异——南方水上交通发达,北方主要靠陆上交通。南敞北封:由于气候、地貌等条件的差异,南北方园林和建筑风格不同。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一带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渗漏,二可隔太阳暴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凉晒作物场地。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受到资源和区位的影响,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认为南北园林建筑的区别是南敞北封——南方建筑多敞口,北方建筑多封闭,陈从周教授对此作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南轻北重:我国的工业部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南经北政:南方经济文化活跃,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北方政治活跃,多国营商业。南下北上:北方政治军事力量八次统一大陆,南方意识形态七次挺进中原。历史上我国经历多次分裂,主要是南北分裂,最后从战略上统一全国的力量大都来自北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八次北方军事力量的南下。最近的一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传入东南沿海,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南风北渐是我国近现代文化流动的基本趋向。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齐明珠2019-12-22 00:54:07
  • 以秦岭和淮河为界,这是个自然的界限,也是一个人文的界限,也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的界线,那么我们着重谈一谈一个问题,就是南北人的性格和文艺上的差异,就是南柔北刚,这个性格的差别反映在许多生活习惯上,其中一条就是北方人豪爽,豪爽的表现就是喜欢喝酒,这个喝酒自古就是这样。我们看看李白,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到山东做客,写了一首诗,叫《客中行》,最后两句话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把家乡都忘掉了,李白喜欢喝酒,非常欣赏山东人饮酒的习惯。那么我们有一个很有趣的统计,我就看它这个统计,就是讲这个喝啤酒,最大的喝啤酒的地方在哪里呢?哈尔滨、沈阳、大连、青岛,这是啤酒消费量最大的地方,特别是哈尔滨夏天两、三小伙子就喝一箱啤酒,不喝一箱不算喝酒,而且他们不用杯子的,一拿起来就喝象吹喇叭,你们到了哈尔滨就知道吹喇叭,这个性格的差别反映在很多方面,反映在文艺方面表现在哪里呢?就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丝,古进西风冀北,北曲如轮枪。豪爽、豪迈,南柔北刚,我们可以看看典型的乐器,我们知道南方人喜欢吹箫,吹箫的时候是这个样的,低头眯眼,余声绕梁,安静,不能着急呀!这是吹箫的风格。那么北方人呢?是吹唢呐,这个就不一样了,吹唢呐是扬头锐眼,高亢激昂,动作幅度非常大,这是南北人的性格的差异……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龙小英2019-12-22 00:19:47
  •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南方人北方人都是一家人,但南方北方两地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出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体现了南北社会地域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点:1、南矮北髙:从人口生物学特征而言,南方人较矮,北方人较高。2、南瘦北胖:一般南方人较瘦小,北方人较胖大。3、南米北面:生活习性上南方喜米饭,北方喜面食。4、南甜北咸:南方喜甜淡,北方喜咸。5、南腔北调:南北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方言语音也不相同。6、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北方语音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无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如闽方言区,还分为福州、厦门、莆田、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7、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8、南细北爽:南方人精致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形成鲜明对比。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9、南柔北刚:南北景观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南北戏曲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10、南拳北腿:南方喜拳术,北方喜武功。11、南船北马:说到古代交通,以前南方大都乘船,北方骑马。12、南陡北缓:综观民居屋顶坡度 ,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河北一带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渗透,二可隔太阳暴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凉晒作物场地。13、南巧北拙: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赵风蕊2019-12-22 00:07:30

相关问答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陕北民居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选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http://www.sxtgedu.net/wxzy/wxzy/czpd/kczy/05-06xia/dl/2/02/kebiao/renjiao-keiao/1/kzzl3.htm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上海民居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南北方也存在着很多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南北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种植的东西……都不尽相同。就像是南北地理差异的差异,南北方的烧烤食物口味也相差很大,撸串的氛围和烧烤的食物也差别巨大。那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是一个烧烤爱好者,尤其喜欢辣的。我觉得把烧烤分为南北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在东南地区那边靠近海,它们那里的烧烤主要是以海鲜为主,口味比较清淡,用料不重;西南地区靠近山,它们那里的烧烤种类很多,什么虫子、猪牙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那么西北地区那里的烧烤主要是羊肉串,而且经常是现串现烤,很好吃,只不过种类比较少;东北地区主要是牛肉和羊肉,比如烤羊蹄、腰子……口味也偏重,而且你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烧烤的香味了,让你直流口水,而且吃过之后久久不能忘!在北方撸串的时候,我们都不需要菜单,直接跟老板交流,然后确定自己吃什么,典型的北方腔调,比较豪放。我们在撸串的过程中,大都把烧烤摊当作是自己家的地方,谈天说地、说说心里话,我感觉非常有人情味儿,也很热闹;南方人比较内敛含蓄,可能对他们来说,烧烤就仅仅是烧烤而已,虽然也会有交流,但是不会像我们北方人这样。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第一,中国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中国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