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哪些调整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高一历史

龚守华 2019-12-21 23:54:00

推荐回答

内容: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②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发达国家纷纷实行雇员持股制,使一定比例的工人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有的还吸收雇员参与公司“管理”。③实行福利政策。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在其实行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甚至实施社会立法,形成“福利国家”政策。④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通过规定和改变税率,增加税收项目,免税和退税,采用遗产税等等,来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特点: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总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连业达2019-12-22 00:18:4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国有化和发展国营经济2,制定经济计划、调整政府的开支和采购等财政手段,3,调整股权的分散、调整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企业,4,调整福利国家制度,5,七八十年代以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新调整等。
    黄皖生2019-12-22 01:00:03
  •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的军备与军事技术的竞争,到50—60年代开花结果;它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欧与日本。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普遍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最终发生了苏东剧变并导致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可以讲,由于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两制”力量的对比中,资本主义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峻的考验。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形成,而且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战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危机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需要,也由于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机制十市场机制的垄断资本主义。在这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国家可以把部分生产资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具体地说: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战后又形成了几个新的阶层,即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被称之为“行动的资本家”的高级经理阶层与高级专家官员阶层以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大大加强,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无论在物质生产部门或非物质生产部门都出现了新阶层与新集团,如以熟练工人与技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层,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阶层,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阶层,以“蓝领工人”为主体的体力劳动者阶层等;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伴随以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萎缩,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社会福利人员、文艺工作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崛起。另外,其它的阶层与集团如知识分子社会集团迅速扩大,边缘阶层、流动阶层等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阶级关系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人民资本主义”、“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等措施和手段,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阶级利益得到调整,在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作为传统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形成挑战;在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体化”与“趋同化”对于“两个必然”的实现也会带来消极与不利的影响。五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逐步转变到非强制性的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上。国家主要不是依靠强力,而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宣扬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来维持与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国家不仅掌握经济命脉和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还通过经济、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来调节经济,通过社会福利措施缩小社会差距,保持社会的稳定,以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长治久安”。其次,从上层建筑与法制方面来看,资方阶级通过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度来保持政权的民主性与稳定性。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比较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和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长治久安”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行社会变革更加困难。
    车广东2019-12-22 00:54:32
  •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如下:1、第三次信息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2、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3、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化、全民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扩展资料: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的原因:1、不断出现的社会危机是促使资本主义变化的直接原因。2、生产力发展的推动3、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5、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资本主义阵营。
    齐智国2019-12-22 00:36:34
  • 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1在产权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资本社会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股权的分散化,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将其称为”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甚至叫做”人民资本主义”;2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随着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职工持股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职工与企业主联合决定企业经营方针的“联合决定制度”。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在缓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确有所调整;3在分配关系上进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介入个人收入分配,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秩序。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推进下,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主体。教育培训的加强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为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占人口约40%—50%的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当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总之,由于阶级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随着冷战结束和IT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全球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联结在一起,使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准确、快速传递,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和生产与销售的二元化趋势,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其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向全球扩张。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国际调节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近年来国际协调与合作明显加强,协调的有效性也不断提高,对于缓解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的认识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龙展航2019-12-22 00:06:29

相关问答

这波全球化是第三波全球化。第一波十六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航海时代开始到日不落帝国建立。各个欧洲君主国普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结束。第二次全球化是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一战结束。战前各国普遍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抬头。二战后第三波全球化在欧洲美国日本中东各国台湾进行,一直到Soviet解体后更多国家参与,到今天达到peak。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第三波全球化tide。前两次全球化失败了。没理由证明这次全球化会成功。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张丽南开大学经研所内容摘要:针对许多人把“全球化”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个新现象的看法,作者提出了“两次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认为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论文把“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把今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末苏东共产主义制度解体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在形式上颇为不同,但在本质上和内容上却很有相似之处。关键词: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劳动分工,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及其核心内容“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越来越被频繁使用的一个词汇,其中“经济全球化”首当其冲,被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学者等屡屡提及。很多人把“经济全球化”当作一种新现象,认为是近二十来年来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电脑,网络,无线通信等技术之迅速发展,世界空间相对变小,各国间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产物。
1861—1865年,美国北部诸州同南部发动叛乱的各奴隶制州之间的战争,是资本主义北部同奴隶制南部之间对抗性矛盾激化的结果。1860年,奴隶制度的反对派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对受奴隶主影响很大的民主党来说,这意味着将要失去全国的政权。奴隶主对林肯当选的回答是:宣布南部各奴隶制州退出联邦,准备内战维护政权,1861年2月,“南部同盟”成立,美国34个州中有11个州参加。1861年4月,“南部同盟”军发动叛乱,占领南部许多要塞和储有大量武器、弹药的军械库。只有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姆特堡要塞对叛军进行了两天的抵抗,但亦于4月14日投降。林肯总统3月4日就职,1861年4月15日正式宣布南部诸州为叛乱地区。美国南北内战告爆发。南部叛乱分子为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制度而进行这场战争。北部资产阶级在战争初期就认为重建联邦和防止奴隶制向外扩展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北部各州的军事和经济远比南部各州优越。北部23个州的人口为2200万,南部11个州的人口仅900万,其中400万是黑奴。美国全部工矿企业的86%,军工生产的97%,国家银行资本的80%以上,均集中在北部。全长5万公里的铁路线,有3.5万公里在北部各州。战争期间,北部有270万人应征入伍,而南部为110万人。北军舰队的舰只由1861年的90艘增至1865年的700艘。双方军队的编制体制大致相同,步兵师辖3个旅,每旅2个团,每团10个连,每连80—100人。2—3个师合编一个军,几个军通常2个军合编一个集团军。南部诸州对战争早有准备,因此在初期具有军事优势。1861年初,早在林肯就任总统之前,在前总统布坎南政府的赞助下,南部各州就建立了大量的武器储备。南军拥有经验丰富的指挥骨干,因为美国军队的指挥人员传统上多由南部各州的代表人物充任。美国正规军的许多军官,包括后来任南军总司令职务的李将军,战争初期就加入了“南部同盟”。南军的军事素质远远高于北军。但是,南部奴隶主的优势是暂时的。他们的战争计划是冒险性的,靠突然袭击和英法两国的援助取胜。他们企图迅速攻占密苏里、田纳西,弗吉尼亚3州,尔后直捣华盛顿,从而胜利结束战争。北军的计划具有消极防御的性质,在军队完成组建和做好进攻准备之前,只进行一些防御作战和局部突击。战争第一阶段1861—1862。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林肯政府作战优柔寡断。这是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奴隶主持摇摆态度的结果,表现了企图用妥协方法解决冲突而不用革命方式进行战争的倾向。1961年,主要战斗行动在华盛顿、里士满方向展开。7月中旬,麦克道尔将军率北军3.5万人进入弗吉尼亚州抵达布尔兰河。与此同时,博雷加德将军率南军3.1万人亦逼近该地。7月21日,南北两军在布尔兰河畔的马纳萨斯首次展开了大规模交战,北军战败,秩序混乱,向华盛顿溃退。但是,南军没有利用既得战果,停止了对麦克道尔军队的追击。马纳萨斯的失败迫使林肯政府采取下列紧急措施:扩编和巩固军队,动员北方经济资源,清洗在军队和政府机构暗藏的叛军同情分子,构筑防御工事;制定新的战略计划,使用陆、海军在南部诸州建立包围圈,然后逐渐紧缩直至彻底平息南部叛乱为止。该计划是以陈旧过时的警戒线战略为基础制定的,曾遭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尖锐批评。1862年,北军在次要方向西线与南线取得了一些胜利。4月,在海军海军上将法拉格特的分舰队支援下,巴特勒将军的集团军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陆,攻占新奥尔良。格兰特将军的集团军从北向南沿密西西比河顺利地展开进攻。北军海军封锁了“南部同盟”军控制的海岸线和一些大港口,切断了同盟与提供军援的英法的联系。但是,在主要方向东线的南军却连战皆捷。平庸无能的麦克莱伦将军亲率10万北军,企图全歼南军,攻占里士满,未能奏效。6月26日—7月2日,北军在奇卡霍米尼河里士满东畔同8万南军的一次交战中,北军战败,撤向华盛顿。1862年9月,南军李将军企图攻占华盛顿,但在取得初步胜利后,未能在安蒂特姆附近的战役9月16—17日中取胜,被迫撤到波托马克河对岸。12月11—13日,北军胡克将军的波托马克河集团军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战败,因此,北军再次进攻里土满的试图亦未奏效。1862年6—11月,南军杰克逊和斯图尔特的骑兵几次从后方袭击敌人。亦末取得成功。前线的失利和华盛顿面临陷落的威胁使北部社会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要求林肯宣布对奴隶主进行全民战争,无情地惩治卖国贼和叛徒。国会迫于人民的压力,于1862年通过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采用革命方式进行战争。颁布了没收叛乱分子财产的法案,清洗军队,委派拥护林肯的坚定分子到关键的指挥岗位任职。1862年5月20日通过的宅地法宅地法案规定每个美国公民有权获得一块土地,同时还确定了发展农业的资本主义道路,以及解放南部叛乱诸州黑奴的林肯宣言1863年1月1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奴隶解放不付赎金,但也没有获得土地。战争第二阶段1863—1865。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内政治生活和联邦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北部各州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高涨,军队得到新编部队的补充,约有19万黑人其中72%来自南部各州入伍,25万黑人在后方勤务部队中服役。政府已建并在战斗中使用了黑人部队。南部后方人民爆发多次起义,黑奴在起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北军中有许多侨居美国的欧洲革命者魏德迈,克吕瑟雷、雅各比等人和国际部队:意大利“加里波第近卫军”,“波兰军团”、爱尔兰“凤凰”团队,以及以图尔恰尼诺夫将军为首的俄罗斯志愿军参战。美国北部人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得到了欧洲劳动人民和所有进步人士的支持。英国工人阶级积极反对英法统治集团向“南部同盟”各州提供武装援助的计划。俄国的立场对实行上述计划也起了相当重要的阻挠作用。俄国关心当时的世界形势,为了保持国际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分布状况不容破坏,维护美国的统一,竭力反对外国干涉南北战争。1863年,俄国海军两支分舰队到达纽约和旧金山,受到当局和居民的热烈欢迎。这两支分舰队访问美国,提高了北部的国际地位。1863年上半年,南军仍握有战争主动权。5月2—4日,南军在钱塞勒斯维尔华盛顿西南80公里附近的交战中击败北军。但不久形势发生了转折。南军1863年6月在弗吉尼亚州发动的攻势至7月1—3日以失败而告终,李将军指挥的7.5万人的军队在葛底斯堡附近与米德将军指挥的8.5万北军遭遇,南军大败参见葛底斯堡战役。这次战役可以说是美国内战之顶点。7月4日,格兰特将军指挥的北军攻占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维克斯堡要塞。北军控制了密西西比河整个河流,把“南部同盟”的领土分成东西两半。1864年4月,在新任北军总司令格兰特统一领导下,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新计划规定实施3次主要突击:米德将军率领波托马克集团军12.2万人由北向南发起进攻,任务为击溃李将军集团军的主力,攻占里士满,谢尔曼将军指挥的集团军10万人的任务是由西向东发起进攻,从南方迂回阿勒格尼山,夺取南部乔治亚州的主要经济区,直抵大西洋海岸,尔后向北对约翰斯顿将军指挥的集团军主力实施突击;巴特勒将军指挥的集团军3.6万人则由东向西直接进攻里士满。1864年5月上旬联邦军队发起进攻。谢尔曼集团军“向海洋进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举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62年提出的占领乔治亚并分割“南部同盟”的计划是一致的。谢尔曼集团军挫败南军的抵抗,于9月2日攻占亚特兰大,12月21日占领萨凡纳,抵达大西洋海岸。尔后,谢尔曼挥师北上,攻占哥伦比亚1865年2月18日,插入李集团军主力的后方,致李军于绝境。1865年春季,联邦军队在格兰特指挥下恢复了进攻,并于4月3日攻占里士满。南军向东南溃退,但被格兰特追上并遭合围。4月9日,李集团军在阿波马托克斯附近投降。至6月2日,南军其他军队停止抵抗。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遭奴隶主和北部反动集团奸细布斯演员行刺,身负致命重伤。持续4年之久的内战以奴隶主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2个问题真要详细说的话可以写本书.简要的回答: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1.从本质上说,2战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2,2战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济主要是发展产业经济制造业,向其他欠发达国家地区出售制成的商品来获取利润.2战后,由于信息产业,服务业的兴起这2种产业不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减少对不发达国家的原料的依赖,制造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地位降低,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对比制造业呈现压倒性优势的情况.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保留的制造业,产品附加值都很高.因此可看出,2战后与2战前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而北美欧洲之外的非洲,亚洲某些地区,拉美国家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没有改变在2战前的地位,仍旧是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得以继续发展并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是什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请注意,资本主义在2战后确实繁荣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并不是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2战后都发展得很好.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根廷.阿根廷在2战中没有受到波及,但今天阿根廷在世界上地位和2战前比差远了.其原因是:阿根廷科技不发达,依旧象2战前一样依赖资源产业.2,2战后经济繁荣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他们经济繁荣发展的共同原因只有一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2战后的起步阶段:美国在2战结束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在全世界努力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发展经济,比如减免战争中产生的债务,提供经济援助,低价转让技术.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基础本来就很好,亚洲四小龙迎头追上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这都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而科技欠发达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非洲,拉美,经济地位仍然和2战前一样.另有2个原因是不能出现在试卷上的:政治上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利益分配制度.中国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时间,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导致改革初期经济发展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