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古代王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由于地位甚高,且权利最大,等级森严,一般人都是不敢轻易和国王走近的。所以,那时的国王身边能亲近的人很少,仿佛自己是一个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才自称孤,或孤王,或寡人。孤王是秦始皇最先提出的。孤”的用法完全是延续了秦朝以前的称谓习惯。在没有皇帝一人独掌天下的诸候纷乱时期,王与诸侯国王并存,因“孤”含有“独自”和“孤独”等意味,诸侯们通常用此字自嘲落魄。到了汉末,“孤”却有了雄霸的意思。群雄独占一方,各自称孤。孤”从此就演变成了王者的代名词,其中也包含有高处不胜寒,傲然孤茕的意味。扩展资料:古代的王的其他自称:1、寡人“寡人”一词在古代意为“寡徳之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辞。先秦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那时侯,寡人不光是男人的专属。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由此可见,古人常用的“寡人”来谦虚地说自己无德无能。但是到了唐朝,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2、朕早先,人们都可以用“朕”自称,“朕”和现代汉语里“我”相似。并且,使用这一称谓的人不分等级。此时的“朕”并没有特殊含义,只做第一人称使用。然而到了秦始皇称帝,“朕”就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称,而且明文规定,违者重罚。其实,“朕”最早指的是身体的意思,嬴政以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以始皇帝自称,并且认为这个词有“预兆”、“朕兆”的意思,所以要专用在自己身上,以尊皇权。孤王。
黄石周2019-11-14 23:56: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这个要看具体的人。比如古代的帝王在称自己的时候要称:朕、孤、寡人;地位稍低的官员称自己为:臣、下官、卑职;地位再低的称:奴才、奴婢、小的;再低的:草民。通常还有:某、在下、晚辈、老夫、小生、老朽、老生。
齐朝华2019-11-05 23:02:20
-
区别一:含义不同孤:春秋时,诸侯平时自称寡人,一旦国有灾祸,则称孤,或者孤家。寡: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对天子称臣,对他人则自称寡人。寡人的意思是寡德之人,乃王侯自谦之语。朕:古人占卜,往往以龟壳置于火上烘烤,从其细微裂纹预测吉凶。舟之缝隙,也甚细微,与龟壳裂纹相似,所以朕引申为征兆、迹象之意。区别二:来源不同孤:唐朝之时,与寡人一样,孤家也成为皇帝专用。后世所谓称孤道寡,就是称王称帝之意。寡:王侯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那时各国相争,人口众多即是强盛之兆,有德而人心归向,“寡人”是自谦为寡德之人。到了汉代,“寡人”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语了。朕: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还有一个说法,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故秦始皇自称为“政”。朕”与“政”音近,所以为避皇帝讳,他人皆不得称朕,朕遂为皇帝独用。区别三:用法不同寡: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朕:先秦之时,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因为舟之缝隙细微,有自谦之意。此时的朕,有时指“我”,有时指“我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李斯提议:“天子自称曰‘朕’”,秦始皇从之。从此,朕遂专为皇帝自称,意指“天下皆朕,皇权独尊”。孤:到了战国之时,孤家与寡人已无区别,都是诸侯自谦之语,意谓道孤德寡。自秦始皇开始,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例如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粱利伟2019-11-05 22:19:38
-
吾一般是文人儒士对自己的称呼予一般是对自己的卑称余一般是诗歌或者文章中第一人称对自己的称呼朕就不用说了任何时候都是对自己的称呼但是除了皇帝别人不能用谁用谁死不过貌似秦以前没有朕这个说法朕是皇帝的专用称呼而秦始皇以前是没有皇帝的秦始皇自认为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自称始皇帝而他之前王族都是王而不是皇而且王的称呼应该是寡人孤家称孤道寡就是哪个时候出现的嘛。
樊承谋2019-11-05 22:05:39
-
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的称谓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在古代文献中,原始氏族部落的首领有“三皇五帝”的叫法。皇”的本义是君主,“帝”则指天神。一般说法,“三皇”指的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五帝”指的是帝少吴、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伟大的中华文明就发端于神秘朦胧的“三皇五帝”时期。王“三皇五帝”之后的夏、商、周三朝君主在位时皆称“王”。甲骨文中最初王字作“”形,到了商代第25位王祖甲时,因以冠冕示王位之尊崇,甲骨文中王字上又加了一横,写作“”。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王朝,周王又称“周天子”。周朝实行分封制,裂土封国71位诸侯。这些诸侯各以所封爵位称公,称侯,称伯等。所封诸侯中周王同族姬姓53国,姜姓12国,其他姻亲、功臣数国。春秋末期,周室衰微,列国并峙,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进入战国时期,诸侯坐大,乃至战国七雄时,各国君主皆称王。皇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推行各项改革的同时,秦始皇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此王的称呼也改变了,《资治通鉴·秦纪》中记述这一变革时认为:①秦始皇自以为功德高于三皇五帝,所以从此君主称之为皇帝。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百官的命令,今后称之为“制”,对百姓万民的命令。今后称之为“诏”,皇帝自称为“朕”。朕”本义原为“我”、“我的”,并无贵贱之分,自此为皇帝专用。③为维护皇权的延续,秦始皇称“始皇帝”,以后继承者按顺序称“二世”、“三世”,幻想至于万世。乃今皇帝,一家天下”,永为天下主宰。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都被称为皇帝。万岁皇帝被专称为“万岁”始于西汉。西汉初年,礼制未备,无君臣礼。刘邦在马上得天下,每每上朝都露出草莽本色。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功臣名将也是歌呼叫骂、拔剑击柱,毫无规矩。大臣叔孙通为此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以维护天子的尊严。从此“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静”,“山呼万岁”。刘邦这才体会到做天子的滋味,感慨道:“吾今日知皇帝之为贵也。从此“万岁”也专指皇帝。陛下我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皇帝的身份被神圣化,认为君主是天帝的代表,所以也称之为“天子”。另外,“上”、“圣上”、“皇上”、“陛下”、“今上”等,也是对皇帝的尊称。其中,“陛下”一说的“陛”,指的是宫殿的台阶,陛下指的是阶下的近臣、侍卫。这一称呼与皇帝的关系,东汉蔡邕有一个解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陛下者而言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也如之。也就是说,臣子有事不能直呼君主,必须让阶下的近侍转达。这种“因卑达尊”的吁请,后来演化成了对君主的一种尊称。皇帝自称除了“朕”以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孤”、“寡人”、“余一人”等说法。
黄盛珠2019-11-05 2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