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企业融资顺序的现状

赵飞鸿 2019-11-05 21:39:00

推荐回答

根据企业融资理论,企业优序融资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再次为优先股融资;最后是普通股融资。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的顺序正好相反。表现出偏好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特点。形成这一融资特征的原因值得探究,其存在的弊端有待在市场体系完善中予以改进。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大理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优序融资理论最早是Modigo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理论指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不存在税收、破产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影响,那么,企业市场价值将与其资本结构无关。Myers和Majluf1984在《企业知道投资人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一文中,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内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此外,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Claggett1991利用交叉分类法以验证权衡融资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存在。结果发现这两种理论都成立,但优序理论的显著性高于权衡融资理论。因此,Claggett认为无论是权衡理论还是优序理论都过于简化,实际的操作是介于两者之间,故应称为混合理论。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专题研究融资理论及其实践效应。有的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有的认为我国企业融资秩序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张正好相反。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选择一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概况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在企业融资模式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0%以上,内源融资的比重不到20%,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有50%来源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二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结构情况大体可以反映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中的以下几个特点:1.偏好外源融资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不管公司经营状况如何,都偏好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比例始终在80%以上。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差,比例较低。而在发达国家,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一般是保留盈余,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很高比例。如1990—1994年,美国内源融资比例高达82.8%,日本为49.3%,英国为68.3%,德国为65.5%。而同期,我国内源融资仅占30%左右,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水平。表1990—1994年企业资金来源的国际比较单位:%:①国外数据引自斯蒂芬·A·罗等:《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②中国数据引自陈春霞《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2.偏好股权融资在外源性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例基本上大于债务融资。特别是在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中,这一点更加明显。股权融资占比明显高于债务融资。而在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中,这一现象虽不明显,但从上市公司主观上考察,同样是偏好于股权融资,只是受制于我国股权融资的法律法规限制,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债券融资。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初期,股票市场刚刚成立,股权融资还未步入正轨,此时的债券融资多于股权融资。但从1996年开始,股权融资就超过了债券融资,而且两者之比高达3:1。3.企业融资效率低下所谓企业融资效率就是指能够创造企业价值的融资能力。主要从企业的融资成本、所融资金是否被有效利用以及融资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查。实证检验的结果是,我国企业最为偏好的股权融资中,由于股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稀缺型市场状态,融资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等不健全,融资方往往能较容易地筹集资金,而且可以获取融资收益。因此,股权融资的效率很低,融资行为成为获取融资收益的手段,大量资金被大股东无偿占用,或者在资金使用上不被重视,随意使用,导致资金的回报率极低。而外源性融资的另一重要模式——债务融资同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不能很好地对融资人进行有效监督,加上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存在权责不清现象,在业务的拓展中偏好于规模效应、短期效应,降低了对融资人的筛选监督标准,致使融资效率也处于较低状态。三、我国企业融资优序“异象”与效率低下的原因一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素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到8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起步于20世纪80—90年代。在这样一种市场背景下,整个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在90年代都成为一种稀缺型市场。在整个市场的发展中,又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现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协调,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不协调。其中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在政策的直接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迅速壮大,银行成为我国资金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起步略早于股票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流通性差,发行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利率风险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在债券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很难为广大投资者所接受。而广大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偏好使得股权融资相对容易,从而促使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二融资成本的客观需要企业融资首先考虑的就是融资成本。那么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利息,而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隐性成本,即上市以后被收购、管理层被解雇等风险成本;二是显性成本,能确认并计量的成本,即发行费用、股息、信息披露费用等成本。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最高,但在我国的实践中,由于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形保护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可将大量显性成本予以转嫁,同时,就我国新股发行市盈率测算,即使上市公司将其当年盈利的全部作为股利发放,融资成本仍低于银行的债务融资利率。
龚少菁2019-11-05 22:06:1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近年来融资环境出现了逐步放缓的情况。2019年开始,河北省的邯郸市出现了大量融资公司资金链断裂。造成了银行的钱和百姓的钱无法偿还。出现了较大的麻烦。所以银监会证监会加强了管控。但是对于过去的呆账烂账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的融资情况是,想用钱的拿不到,老百姓投资的钱还不上的尴尬局面。比如说卓达。您可以去贴吧看看,非法集资400多亿。没办法。没人买单。
    龚守远2019-11-17 17:58:56
  • 1.内源融资状况为了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中小企业必须具有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提高积累能力,以对市场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创办中小企业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连一点本钱都没有,或者仅有极少量的创业资本而把大量的资金需求量寄托于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那么企业的生命力也是难以持久的。中国现有的组织结构简单;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对象单一的中小企业融资大都依靠自己积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但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的内源融资状况则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计提折旧费率偏低等问题。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以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成都、绵阳、乐山三地601家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内部自身积累78.1%、向银行贷款9.65%、民间借贷5.07%、商业信用3.25%、其他非正规融资3.93%。这组数据说明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内源融资。2.外源融资状况第一,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尚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众所周知,证券市场自建立至今,已经被赋予了为国有大型企业服务的一项特定功能,尤其是前几年国有大型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为使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新焕发活力;股票市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在政策如此严重倾斜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基本上未向中小企业开放。公司法》还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可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经营规模偏小,且大多为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性企业;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统计表明,沪深上市公司共有近1500多家,民营企业大约占不到15%,且部分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上市的债券融资。
    赵飞飞2019-11-05 23:02:47
  • 先间接融资,如果不好间接融资就去进行股票融资,最后才是发行债券,我国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都比较高。发行债券的门槛更高一些。企业其实还有其他融资手段,包括向信托机构融资,还有进行融资租赁,相对来说门槛低一些,不过这些要支付较高的成本。企业还可以进行内部融资,向公司内部人进行融资。不进行公开发行,私募。
    赵风群2019-11-05 22:20:13
  •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普遍实行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先股票融资后债券融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20%,这几乎与现代资本结构所描述的优序融资顺序完全相违背。主要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分析。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内源融资,我国企业首选外源融资。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资金雄厚,加之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力、销售力还是品牌力上都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然不需要通过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只需通过内源融资,依靠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便可完成。我国企业的底子薄,在创业初期融资势必要通过外源融资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而当企业发展到成长期阶段,企业的技术等资源优势已经确立,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如果市场对产品的反映积极的话,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可供抵押的资产也随之增加,为采取债务融资创造了条件。2.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间接融资,我国企业首选直接融资。中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和信用程度的不同。
    辛国海2019-11-05 22:03:09

相关问答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不过十几年,在这期间,许多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应运而生。现代物流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东部地区有许多城市在完成物流规划后,将开始招商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将出台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设想与有关产业政策,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予以扶持,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一些省、市也将逐步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部分工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将首先释放大量的物流需求,如家电、服装、汽车、日化、连锁零售、饮料、医药、烟草等行业,预计未来10年内,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收入每年将有30%的增长幅度。目前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2019年中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与GDP比率略有上升。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19年提高4.7个百分点。2019年,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在严峻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但行业总体发展仍保持增长。2019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201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流行业遭受一定冲击。但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开始逐步好转,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第二,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随着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第四,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六,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
最具发展潜力的几大行业各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是怎样?机会在哪里?这里选择“2019中国30个细分新兴产业榜”中排名前八位的产业,从市场需求、发展现状、相关产业政策、未来前景等几个方面对每个产业进行了简约的分析。通过对8大细分产业的解读,我们发现,这些新兴产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代表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热点。而一系列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VC、PE在近几年中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投资在不断增大,为这些产业接下去的发展不断注入着新鲜血液。医疗:永远的朝阳行业上榜理由:关系民生,持续增长,无周期性,盈利稳定“医疗,将是2019年IBM公司重点关注的三个领域。一位IBM内部人士曾公开表示。面对8500亿元的医改商机,IBM、西门子、思科、GE等众多跨国企业都相继行动了起来。而从12家创投的新兴产业推介来看,医疗被普遍看好,有IDG、清科、软银赛富、启明创投等9家推介了医疗产业,并给予了高分评价。医疗产业是一个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缘于此,医疗产业的总销售额一直处于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具有无周期性特征,因此医疗行业也被视为“永远的朝阳行业”。而从以往A股市场的走势来看,无论牛熊,医疗股板块均有着较强的投资机会。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快速成长,中国医药消费逐年增加,中国正成为世界医药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块“大蛋糕”。数据显示,过去四年来中国医药市场投资太阳能企业的最好时机。太阳能虽当下受困,但从长远来看,一旦有技术上的突破,发电成本能够降下来,太阳能产业则会面临爆炸式发展。对太阳能产业来说,放长线,方能钓大鱼。教育培训:发展红火不带泡沫上榜理由:社会需求大,且有一定进入门槛对于教育培训产业来说,金融危机反倒起到了助跑的作用。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好工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去进修。而从资本市场来看,2019年是教育培训业的丰收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仅占整个教育培训市场的5%,到2019年其份额已增长到10%,专家预期,未来远程教育市场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甚至可以达到40%.教育培训业的红火发展,也引来了众多VC、PE的青睐。从ChinaVenture的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发生在教育培训的投资案例有30起,涉及金额4.58亿美元,相对2019年,有着62%的增幅。教育培训已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之一,为全球的战略投资家所推崇。教育培训之所以在中国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是由中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岗位需求不能很好接轨所引起。近些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此种局面给了民营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职业技能培训、出口留学培训等细分教育培训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中国民办教育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市场。联想投资总经理刘二海曾这样表示。任何现象只要一过热,就有产生泡沫的可能,但是风险投资和教育培训企业的人士却大多认为,教育行业没有泡沫。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由于受发展特性制约,比如教师上岗要经过培训等,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才会有回报。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份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保险市场体系化。从市场体系架构来看,原保险市场较大,再保险市场很小;市场发展很快,监督和法规发展较慢,保险中介混乱,违规代理严重,权力运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险主体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经营业务专业化。就专业经营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国际上专业化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专业经营水平还很低,发达国家在产险与寿险领域内都有专门的公司,如专营火灾险的公司、专营健康险公司、专营机动车险的公司、专营农业险的公司等等。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市场竞争有序化。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化竞争状况,其结果既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搞乱了保险市场秩序,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最近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提出了加强保险监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这就是:加强保险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保险业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保险法规和完善保险机构体系与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监管,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保险产品品格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保险会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与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对保险的选择意识也不断增强,投保需求呈多样化和专门化趋势。它们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慎重选择。在这种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而保险产品价格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也将实行市场化。可以预见,名牌产品+合理价格+特色服务将是未来保险市场竞争的刹手锏。保险制度创新化。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保险创新尽管有所发展,但还很落后,积极开展保险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推动我国保险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放宽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准备金所形成的巨额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投资房地产、股票、各种债券,实现投资多元,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
我是质量管理岗位从业者,在一家上市国企,5年了,见证了这个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从兴盛到衰弱的过程。衰弱的原因是,一方面公司的质量管理更多的务虚,自损了地位。质量总监讲重点放在六西格玛项目上,已经被他推动到工程师或主管以上要晋升必须有绿带项目,否则免谈。而了解六西格玛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套非常精深的方法论,掌握难度太大了,而且是用于解决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但我们的现状是,所有培训过的估计平均掌握了3成知识,然后开始做项目,基本是已经有解决办法的项目,做项目只是为了写报告有绩效。一个公司一年几十个绿带,十几个黑带,对于一个以代工为主业务的制造企业,真的很难相信,然后每个项目都是几十万的收入,算的好像是工作额外创造的利润,还有财务审批,一年算下来一年收益上亿,我们公司年净利润才1个多亿,就是一个互相打马虎眼的面子工程。一方面,真正在制造现场的QE/QC/QA逐渐被总监抛弃,现在已经属于制造的总监管理,说来有点丢人。这其实是一个自废武功的过程,自己不重视,几年来,把自己放在一个就搞搞抽检的部门,最终产品出了投诉,说我是抽检,而且只抽检外观,好真流出问题都在生产。而抽检到问题时,也只是返检一下,长久持续,大家就越来越觉得质量管理部门作用微乎其微了。随着制造业员工流失增加,90后员工管理难度增大,质量问题越来越大,而我们部门始终守着十年前的观念不变,完全看不出主动质量管理的迹象。到这,死就在所难免。我是被高职位留在这里的,我大概是年纪最轻的高级工程师。但是,说这么多,其实不难看出我对质量管理有很多的想法,也深切热爱。但选择企业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主动型质量管理为主的公司。质量管理岗位好在哪儿还是要交代一下,如果你对管理有兴趣,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管理岗位。事实上它弹性非常大,我们说的大质量概念是在说所有环节都在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做贡献,你都可以管,当然你也可以守着最终的成品。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岗位,我一直有新的东西可以做,可以学,所以不知不觉坚持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