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家族式的企业?

樊庆道 2019-11-05 21:30:00

推荐回答

这个问题得多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与封建帝国管理一个国家很相似,有的短命,如历史长河中短命的王朝,有的生命力恒久,如周朝、唐朝、清朝等,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缔造了盛世辉煌。总结这些帝国的兴衰与更迭,其中的道理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一个很好的借鉴。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到底能走多远,有诸多综合的影响因素,但以下关键的因素不容忽视:1、家族企业的领军人物的政治远见、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心胸气度、用人能力、沟通能力、视野的开阔程度等综合素质。2、重要管理岗位家族成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固结程度、奉献心理、执行能力,能否抱成一团、凝成一股,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以赴。3、授权的合理性,是否能够适宜授权给那些家族以外的管理人员充分的权力和利益,很多家族企业死在无能的自己人手里。4、企业制度、文化对家族成员的引导力和约束力,能否与其他职员一律平等。5、整体家族成员的学习能力、借鉴能力和引用引进能力等等。当然,还有许多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影响因素和细节,制约和推动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和方向。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管理,也就是家庭企业最高统帅及授什么样的权给什么样的人,大到家族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小到一名最普通的职员……记得采纳啊。
边博洋2019-11-05 23:02:2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家族式企业的坏处,应该是比较典型的成也萧何败萧何吧因为是家族式企业,以家族为核心,所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在企业成立初期,比较容易存活可是也因为是家族企业,所以受到家族人数,家族特点,家族成员个性,家族成员的个人能力等等的限制,限制了企业发展的规模,企业发展的领域,企业发展的前景,企业存活的时间,时代什么什么的。比如说,家族式企业众所周知的坏处之一“任人唯亲”,糟糕的可能不是“任人唯亲”这点,因为这点与其说是家族式企业的坏处,不如说是特点,糟糕的是“任人唯亲”这点大帽子,在企业创立之初,缺米少柴的情况下,“任人唯亲”可能是一个“被迫之举”所以当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危难之时担当重任的亲族是否本身具有某种才能就变得不重要了,大多数家族企业当家人都顶不住“任人唯亲”的舆论压力,做不到“举贤不避亲,举贤不避仇”的气度,然后试图人事改革,使得本身人员就受制于家族本身的家族企业人员更加不稳定,丧失本身的家族凝聚力,家族内乱。具体内乱表现可能就是分配不均什么的。
    连俊方2019-11-05 22:19:43
  • 这个问题涉及家族式企业如何扬长避短,永续经营的问题,有关的管理学知识解释如下:一、家族式企业的发展方向:关于家族企业的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进行了饶有兴致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而言,基本上有如下观点:1、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经理式企业的路径演进的;2、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原始企业-家族式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3、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族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路径演进的;4、家族企业的发展是以家庭式企业-纯家族式企业-准家族制企业-混和家族制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在具体的变迁路径上,大家的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公众公司这一路径演进的,而且对最终的演进结果,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家族企业最终必然演进为公众公司。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证。从现实情况来看,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家族型经营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所有权和经营者分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的加剧,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转变,以及经理阶层的兴起,家族型经营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那些股份较大的家族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的经营权落到管理专家们的手中,企业的两权分离从根本上动摇家族型经营的基础。IBM、福特、壳牌、摩托罗拉等西方的老牌家族企业都因为主动适应这种趋势而得以继续发展。2、泛家族主义管理的盛行。家长式的管理将在家族企业中消失,但企业的家庭主义色彩仍然被保持和发扬。西方提倡带有家庭主义色彩的团队精神,在东方的日本,封建效忠主义和家族恩情主义的家长式管理正在被命运共同体平等主义的经营所取代,员工和经理一样是企业大家族中平等的一员。3、家族企业进一步社会化。家族企业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内部员工转让股份,向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使企业的所有权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社会化在其经营宗旨上表现为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公司的发展过程是松下幸之助个人股权比例不断下降和稀释的过程,从企业之初的100%下降到1950年的43%,1955年的20%,而1975年更猛降到2.9%,使松下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绝大部分都成了公众公司。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迪斯尼,这些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家族企业更是如此。其殊途同归之路就是家族企业发展方向的最好说明,也是对上述结论的有力实证。家族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终将演化为公众公司,这并不是由创业者或其继承者的个人意志所决定的。从主观意愿来讲,他们更不愿意成为公众公司,因为他们不想丧失企业的控制权。这种发展的必然是由家族企业生存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在日益开放的经济形态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家族企业的内在缺陷逐步成为企业扩张的羁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变革自身,顺应环境就成为唯一出路。公众公司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过渡能有效完善其治理结构,变家族管理为职业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制度效用,有效克服家族企业的人才和文化瓶颈两大内在缺陷,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避免被市场所淘汰而得以延续下去。二、家族企业永续经营的注意事项:1、健全法律,规范市场,完善市场平台政府应该健全法律,规范市场,为企业的制度变迁和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市场平台。尽管我国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方式是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但政府部门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而应该为企业的制度变迁创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开放投资领域,在开放融资、进出口权等多方面使之享受国民待遇,推动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按市场机制配置,充当市场经济的合格的“仲裁者”,推动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顺利实施。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进一步表明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态度,完善了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明确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强化了对非公经济私有产权的保护。这对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平台。2、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引入职业经理人是突破家族企业人才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难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约束。据有关资料,中国家族企业的投资者将自己直接参与管理的原因归于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的比例高达67.1%。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使经理人在每个阶段的行为信息全面化、透明化,经理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对自己以后的市场交易产生影响,从而大大增加经理人败德行为的成本,使其从保护自身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同时,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的存在,还会降低家族企业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签约的搜寻成本和创业者鉴别经理人的成本,从而使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3、放松融资控制,加强融资制度融资困难是长期困扰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时常遭遇资金匮乏的窘境,而对家族企业而言,则更是一道屏障。从银行的间接融资来看,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信贷筹措到足够资金。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对于中小民营企业,银行放贷则十分谨慎且手续繁杂。以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为例,个体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一般仅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10%-20%,与其雄踞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极不相称。而对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尽管国家在不断放松对私营企业上市融资的限制,但比例仍然偏小。其实不管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其风险控制主要取决于对融资制度和监控体系的建设,而不是以融资对象的所有权性质来判定。我们应该强化监控,而不是限制对象。放松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控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将有助于家族企业的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使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迈进,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家族企业的内部变革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非帕累托均衡过程,并非所有的家族成员在变革当中的收益都为正。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和家族以外的非核心层人员共享企业的产权、剩余索取权及经营管理权,一部分低素质的核心层人员将从重要的经营管理岗位退下来,把权力交给专业的管理人员。这对家族成员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一部分家族成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会竭力反对变革。对创业者及核心层人员来说,这一过程无异于一次激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尤其对创业者,把企业管理权交给能力比自己强者去掌握,战胜家族亲情远比克服一般人情更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定因素,要求作为变革主体的创业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变革意识和开拓魄力,必须成为真正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具备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创业者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形成适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使企业运作日益和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
    米培英2019-11-05 22:05:44
  • 家族式企业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家族企业的兴起是在中国经济体制剧烈变革、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的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忠诚为纽带的企业家族化经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从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家族式企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的发展壮大,也被认为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有资料表明: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企业至少在70%以上。即使在现代企业制度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美国,90%以上的企业也属于家族式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提供的500家大型企业中,被家族所控制的就达175家之多。家族式企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龚安静2019-11-05 22:02:34

相关问答

劣势方面1、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相冲突,制约企业做大、做强首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之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规则,而是依据伦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全部是利益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族业主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其次,家族企业管理方式是制约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但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寻求扩大发展时,家长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一是缺乏民主和集体的决策机制,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因为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独断的个人决策与民主的众人智慧相比,失误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而存在问题的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对企业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弄不好会使企业垮掉。二是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处于绝对控股状态这一基础之上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吸收外来资本,开放股权结构,其发展动力将会衰竭。因为经济活动量的不断增长,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是企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这时仅凭积累和家族资金,将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制约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不利于优秀人才进入企业核心阶层丁学良博士认为,如果家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占据市场甚至开拓海外市场,一定会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就是企业管理层的非家族化。因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它不可能永远局限在于一个家族之内。企业要发展,需要突破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通过吸收大量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层是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家族企业往往在家族成员之中选择人才,选择面很窄,难以找到一流人才。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使得领导者变得自负,从而使企业似乎对外来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排斥作用。总觉得自己是最能干的,这就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人才的加盟。每一个人都想独立地干一番事业,从而实现其生存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想征服别人,这是人的本能。优秀的人才更是如此。由于在家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能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之中,这与社会发展至今天,人人欲彰显其个性的时代特征不符。家族企业中事实上存在的对员工信任上的内外有别,又使家族之外的员工受到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无法融入企业的核心团体,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3、绝对控制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家族成员在企业股份中占主体地位,核心管理层基本上来自同一家族,这是家族企业最直接的外部特征。但家族企业不可能所有员工都来自同一家族。事实上,绝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一线员工还是来自于家族之外,而直接创造企业财富的正是一线员工。但在家族企业的同一工作层面上,来自于家族的员工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即使他们与家族之外的员工相比,对企业的贡献不多一些甚至还少一些,但却能较家族之外的员工更容易被赏识和信任。而这种赏识和信任来自企业的决策层,外来员工无法评说。这种不公平待遇必然导致外来员工心理平衡失调,影响其工作热情,难以发挥该部分员工的个人潜能。现实中,来自于家族之外的员工在家族企业中凭工作实效是很难进入企业核心层的,即使偶然有进入的,也往往要付出比家族成员要大得多的代价。对家族企业的这种共识,必然使外来员工进取心受挫,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因为现实中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是每一个人走向消极的最好的、符合人性的理由。4、家庭矛盾渗入企业,考验企业生存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便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依照企业特定的管理规范和程序去加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这本是企业一般经营管理活动中十分正常的现象。但在家族企业中,问题却往往不是那么“正常”。因为在家族企业中,家庭和家族矛盾往往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由家族成员把守而自然而然地渗入企业之中,使家庭矛盾演变为企业中矛盾并相互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矛盾有时就显得极为复杂。当矛盾的解决必然以付出极大的情感为代价时,企业就面临解体的可能。因为当一个企业的核心层出现裂痕,企业的走向便无从确定。裂痕由于矛盾的纠缠会逐渐扩大,这时企业的效率也会越来越低。而在竞争的环境中,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如此则又会促使裂痕进一步扩大。当裂痕扩至足以使企业核心层相互分离时,企业的解体也就水到渠成了。5、决策的风险较高决策的独断和高效,是许多家族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靠得就是决策的果敢和善断,因为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这种个人化的经验开始失效。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量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还可以弥补回来。这时,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企业重大决策对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一定规模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者一般应当具备敏锐的商业感觉,丰富的商业知识,高超的科学决策能力等核心素质。这对创业初期较为成功的决策者来说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是是否对企业及其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敏锐地感知并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二是能否针对企业的现实处境作出符合其进一步发展的决策。但在家族企业中,决策的独裁,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决策成员来自于同一家族的思维的相似性,对此时发展至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决策的风险相对要大得多。
这个问题涉及家族式企业如何扬长避短,永续经营的问题,有关的管理学知识解释如下:一、家族式企业的发展方向:关于家族企业的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进行了饶有兴致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而言,基本上有如下观点:1、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经理式企业的路径演进的;2、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原始企业-家族式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3、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族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路径演进的;4、家族企业的发展是以家庭式企业-纯家族式企业-准家族制企业-混和家族制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在具体的变迁路径上,大家的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公众公司这一路径演进的,而且对最终的演进结果,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家族企业最终必然演进为公众公司。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证。从现实情况来看,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家族型经营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所有权和经营者分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的加剧,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转变,以及经理阶层的兴起,家族型经营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那些股份较大的家族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的经营权落到管理专家们的手中,企业的两权分离从根本上动摇家族型经营的基础。IBM、福特、壳牌、摩托罗拉等西方的老牌家族企业都因为主动适应这种趋势而得以继续发展。2、泛家族主义管理的盛行。家长式的管理将在家族企业中消失,但企业的家庭主义色彩仍然被保持和发扬。西方提倡带有家庭主义色彩的团队精神,在东方的日本,封建效忠主义和家族恩情主义的家长式管理正在被命运共同体平等主义的经营所取代,员工和经理一样是企业大家族中平等的一员。3、家族企业进一步社会化。家族企业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内部员工转让股份,向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使企业的所有权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社会化在其经营宗旨上表现为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公司的发展过程是松下幸之助个人股权比例不断下降和稀释的过程,从企业之初的100%下降到1950年的43%,1955年的20%,而1975年更猛降到2.9%,使松下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绝大部分都成了公众公司。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迪斯尼,这些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家族企业更是如此。其殊途同归之路就是家族企业发展方向的最好说明,也是对上述结论的有力实证。家族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终将演化为公众公司,这并不是由创业者或其继承者的个人意志所决定的。从主观意愿来讲,他们更不愿意成为公众公司,因为他们不想丧失企业的控制权。这种发展的必然是由家族企业生存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在日益开放的经济形态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家族企业的内在缺陷逐步成为企业扩张的羁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变革自身,顺应环境就成为唯一出路。公众公司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过渡能有效完善其治理结构,变家族管理为职业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制度效用,有效克服家族企业的人才和文化瓶颈两大内在缺陷,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避免被市场所淘汰而得以延续下去。二、家族企业永续经营的注意事项:1、健全法律,规范市场,完善市场平台政府应该健全法律,规范市场,为企业的制度变迁和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市场平台。尽管我国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方式是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但政府部门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而应该为企业的制度变迁创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开放投资领域,在开放融资、进出口权等多方面使之享受国民待遇,推动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按市场机制配置,充当市场经济的合格的“仲裁者”,推动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顺利实施。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进一步表明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态度,完善了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明确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强化了对非公经济私有产权的保护。这对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平台。2、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引入职业经理人是突破家族企业人才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难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约束。据有关资料,中国家族企业的投资者将自己直接参与管理的原因归于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的比例高达67.1%。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使经理人在每个阶段的行为信息全面化、透明化,经理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对自己以后的市场交易产生影响,从而大大增加经理人败德行为的成本,使其从保护自身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同时,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的存在,还会降低家族企业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签约的搜寻成本和创业者鉴别经理人的成本,从而使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3、放松融资控制,加强融资制度融资困难是长期困扰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时常遭遇资金匮乏的窘境,而对家族企业而言,则更是一道屏障。从银行的间接融资来看,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信贷筹措到足够资金。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对于中小民营企业,银行放贷则十分谨慎且手续繁杂。以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为例,个体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一般仅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10%-20%,与其雄踞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极不相称。而对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尽管国家在不断放松对私营企业上市融资的限制,但比例仍然偏小。其实不管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其风险控制主要取决于对融资制度和监控体系的建设,而不是以融资对象的所有权性质来判定。我们应该强化监控,而不是限制对象。放松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控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将有助于家族企业的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使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迈进,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家族企业的内部变革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非帕累托均衡过程,并非所有的家族成员在变革当中的收益都为正。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和家族以外的非核心层人员共享企业的产权、剩余索取权及经营管理权,一部分低素质的核心层人员将从重要的经营管理岗位退下来,把权力交给专业的管理人员。这对家族成员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一部分家族成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会竭力反对变革。对创业者及核心层人员来说,这一过程无异于一次激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尤其对创业者,把企业管理权交给能力比自己强者去掌握,战胜家族亲情远比克服一般人情更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定因素,要求作为变革主体的创业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变革意识和开拓魄力,必须成为真正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具备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创业者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形成适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使企业运作日益和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
家族式管理的优点尽管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特有的优点,集中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二是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而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能提高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管理者用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四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五是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在感情上存在着“知恩图报”的思想。员工有视管理者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家族式管理的缺点家族式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者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家族企业管理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端正,作风严谨,起到了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许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现象,造成企业一段时期内处于无组织状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时为保护“外人”的利益他们会团结起来与管理者或“自己人”抗争,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
先说私营企业吧!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具体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其中,私营独资企业,是指一个人投资经营的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而个体工商户是个人经营,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对个体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界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而本文也认同这种说法。本文的民营企业的界定主要是在于它的狭义的含义。2.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小①"的含义主要是从规模角度去理解的,对独立经营、形式多样、对于大企业来说经营规模比较小,在本行业中不居于市场支配或者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定义为中小企业。根据国家的定义,中小企业主要是指员工在200人以下、销售额低于3亿元人民币或资金低于4亿人民币的企业。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指的是规模比较小,在市场经济中不起着主导作用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http://zhangwanmeihr.blogchina.com/2460596.htmlhttp://www.go2law.com.cn/lawinfo/showdetail.asp?id=33。
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澳、台及在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从家族式企业起家,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尽管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特有的优点,集中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二是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而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能提高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管理者用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四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五是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在感情上存在着“知恩图报”的思想。员工有视管理者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推荐:牛津管理评论企业案例大全一企业运营管理文本大全免费下载求职跳槽中的面试技巧与简历大全职场人加薪技巧集锦企业绩效管理与考核文本大全牛津管理评论职场故事集然而,若管理者凭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就会造成大多数员工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当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非常明显,常导致企业不攻自破。家族式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者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家族企业管理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端正,作风严谨,起到了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许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现象,造成企业一段时期内处于无组织状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时为保护“外人”的利益他们会团结起来与管理者或“自己人”抗争,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特别推荐:牛津管理评论企业案例大全一企业运营管理文本大全免费下载求职跳槽中的面试技巧与简历大全职场人加薪技巧集锦企业绩效管理与考核文本大全牛津管理评论职场故事集。
沃尔玛的企业使命,也就是企业宗旨是“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实现价格最便宜的承诺”。1、沃尔玛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实现了价格最便宜的承诺。公司一贯坚持“服务胜人一筹、员工与众不同”的原则,向顾客提供超一流服务的新享受。走进沃尔玛,顾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周到服务。2、再次,沃尔玛推行“一站式”购物新概念。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购齐所有需要的商品,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吸引了现代消费者。3、虽然沃尔玛为了降低成本,一再缩减广告方面的开支,但对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赠上,却不吝金钱、广为人善。有付出便有收获,沃尔玛在公益活动上大量的长期投入以及活动本身所具的独到创意,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成功塑造了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卓越形象。4、沃尔玛能超越西尔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沃尔玛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采取不同的零售经营形式,分别占领高、低档市场。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即沃尔玛公司,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其控股人为沃尔顿家族。总部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连续4年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居首位。沃尔玛公司有8500家门店,分布于全球15个国家。沃尔玛在美国50个州和波多黎各运营。沃尔玛主要有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商店、沃尔玛社区店等四种营业方式。
家族制企业往往是合理、可行、高效的经营模式。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40%,而成功的华人企业90%就是家族企业。依靠血缘关系经营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经商也一样,虽然也会有分歧,但血缘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血浓于水,一切问题在血缘上都不是问题。家族企业可以说是温州人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一个企业里,父亲是董事长,母亲是办公室主任,大儿子是总经理,小女儿是副总经理,二女儿是财务经理,二女婿是销售经理,大姨是办公室总务,小舅子是采购主管……类似这样的企业在温州处处皆是。依靠血缘、地缘关系做生意,也是很具有温州人特色的一个生意经。家人、亲戚、朋友、同乡,从血缘到地缘,温州人喜欢这种建立在亲情与乡谊基础之上的合作型工作模式。从小本生意到大手笔买卖,独特的血脉渊源,造就了温州独特的企业制度。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创业到发展,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争论,甚至指责。家族制企业仍是温州企业的主要存在方式,目前仍在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灵活性占领着企业的管理核心。挺宇集团公司是一家年产值达几亿元的典型家族企业,也是最成功的家族企业经营的典范之一。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同一个家庭:一家之主潘挺宇是董事长,母亲徐文清为办公室主任,姨妈徐小清为办公室总务,身为大女儿的潘佩聪为总经理,弟弟潘叶雷为副总经理,妹妹潘佩芳为财务经理,妹夫林肖为销售经理,就连表兄邵靖海都担任着采购主管。潘佩聪的丈夫吴楚帆因为自己是另外一家父子公司的总经理,成为了唯一没有在挺宇公司担任职务的主要家庭成员,除了家族成员,没有任何家族之外的人员进入公司的管理层。1981年,潘挺宇办起了一家小工厂,不靠别的,就靠他那聪明的大脑。潘挺宇的眼睛是“火眼金睛”,市场上卖得火的一些东西,他瞄上半天,回来后,不用画图纸,就能直接在机器上制作出样品来。然后,他再让工程师参照这种样品进行批量生产。潘挺宇自己也说:“有时我看着产品也纳闷,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东西来?”到了1989年,潘挺宇的工厂已经像模像样了,仅一年的产值就有360万元。就在那一年,潘挺宇的企业性质被定为私营。于是父亲与母亲丢下子女与企业,一走了之。临走前,潘挺宇将工厂托付给两个主管。但主管胆小不敢管事,管理工厂财务的潘佩聪每天只见钱出不见钱进,一着急,她当即发动“政变”,将自己提拔为总经理,独自一人挑起了管理工厂的重担。一年后,父母从欧洲回来,发现这位18岁的女总经理竟干得有声有色。公司还赢利不少。真是龙生龙,凤生凤。潘佩聪的血管里流着与聪明的父亲一样聪明的血液。技术含量很高的“在线分析系统”就是她组织力量开发成功的,这种在国外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设备,在潘佩聪手里首先实现了国产化,其售价仅为进口产品售价的1/10。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潘挺宇一家人将自己的企业做得有声有色。到了今天,挺宇集团公司的年产值已达到了3亿元,固定资产为2.2亿元。这个数字,着实让那些断言家族式管理模式只适合企业初创期的理论家汗颜不已。对于家族制企业的优势,潘佩聪认为,在一个家族企业中,合作对象是自己的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其凝聚力是与旁人合作无法比拟的。她说:“做企业也要顺势而为,最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和谐,和谐自然,那才是真正的美。20多年的漫长磨合,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亲人之间有着天生的默契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做起事情来更有效率,更少分歧。家族企业的独特优势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经济学家考察温州后,赞不绝口的同时往往留给当地干部一句忠告:“尽快建立大企业集团。更有专家断言,温州经济一定会停滞,因为温州企业不上规模且专业市场衰落必然会失败。有人甚至预言“温州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超过10%”。然而事实让他们大跌眼镜,温州经济年增长率为20%,其99%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而那些人为的集团企业却陷入困境。对于这个问题,具有经验的潘挺宇认为:“温州的家族企业不宜过早退出历史舞台,不顾温州的独特血脉渊源,一味追求西方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恐怕会出现“桔逾淮北而为枳”的结果。事实胜于雄辩,实际上在管理中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族经营往往是合理、可行、高效的经营模式。世界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杜邦、洛克菲勒集团都是家族企业。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家族企业也占了40%。一家国际权威调查机构的对全世界华人企业的调查结论更是:成功企业90%就是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省,几乎全是家族化的中小企业。因为制度、规矩这些刚性规则固然非常重要,但有时候,血缘、地缘、亲情这些非制度的文化因素在相互沟通、取得共识等方面,可能也起到正式制度因素所不能产生的独特而且重要的作用。父子、夫妻、兄弟、姐妹联手创业后,再请来三姑六姨帮助“看门”,温州私企的这种普遍发展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为家族制企业的优势在于能让大家“拧成一条绳”,一致对外,不用担心有人吃里爬外,大家对资产经营都特别负责。同时决策成本低,对市场反应快速。特别是对初创时期和小型的私营企业,它更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具体来说,家族企业的优势在于:创业容易: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家族企业能够迅速地筹集资金,更具战斗力。能够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产生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始,有关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制度非常缺乏,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精明的温州人便选择了最为可靠的家族成员合作。宝林宝庆两兄弟是乐清人,1986年,两兄弟来到了号称“福地”的福州开始创业。尽管条件艰苦,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段时间下来,两兄弟的电器店有了些模样,兄弟俩在福州温州人中有了不小的名气。20世纪90年代,乐清的电器业开始了创牌之路,在两地跑运输赚差价的兄弟俩也打起了电器的主意,他们开始代理乐清品牌电器的福州经销权。金宝林选中德力西,担任福州德力西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宝庆则钟情人民电器。虽然兄弟分道扬镳了,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宝林、宝庆两兄弟的办公室紧紧相邻。这幢楼进去是宝林的办公楼,另一幢进去便是宝庆的公司。更巧合的是,两兄弟都把办公楼设在第五层,说不尽的意味尽在其中。反应迅速:温州的家族企业基于对家族成员的信任,决策非常快,承担风险能力也很强。创业初期他们做生意完全是有利就做,不看国家计划与规划,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在通常情况下,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各成员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外部变化,尤其是市场变化的信息能很快传递至企业的每位成员;同时,信息沟通顺畅,决策速度快,成员之间容易达成共识。这种完全由眼前利益决定的家庭企业方式在初期可能显得布局混乱,但最终却使温州人从大量筛选的项目中找到最适合自身优势的产业。管理成本低:由于家族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的成员,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加上相互间特别信任,以及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分,家族企业的管理成本能较非家族企业要低许多。在1980年,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经过3个月调查,发现当时温州家庭企业平均投入1元产出可达10元,而国企却是投入10元产出1元。他还看见一农村老太太家里有5台制松紧带的机器,每年纯利达5000元。这位书记就思索:一个老太太就是一个车间,100个老太太不就是一个一年纯利50万元的大工厂吗?受此启发,当年温州市政府就出台了“大力发展家庭工业”的政策。经营务实:家族企业的短期逐利性,使其每选择一个产品都先在本地试销,有了前景再做大,温州人选择了生产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东西需求量,如皮鞋、衣服、眼镜等,并使其价格最接近中国广大城镇与农村的心理价位。这也是温州小商品做出大事业重要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服装业,当时中国只有质好价昂与低质低价两类产品,而温州人却生产出款式新潮、质量一般、价格较低的产品,例如当年市场上只有3000元一套的全毛西服,温州人用30%纯毛、70%化纤的面料替代全毛,生产出式样一流而仅售500元的高级西服,如此务实的经验策略,不仅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也使温州人开始了温州服装业的发家史。产品更新换代快:由于家族企业的灵活性,他们在开发新产品上可以快速决策并马上执行,有效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发新产品,而不像大企业诸多的规则绊脚延误时机。曙光印刷厂是温州最大的印刷厂,厂长朱诗力做第一笔大生意,他仅用了13天,13个日夜没在床上睡过觉的他,倒在订货客户办公室睡着了。而同样的生产量别人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瑞安塘下韩田村专门生产汽车配件,859个企业全部是家族企业,工业产值8个亿,按该村人口计算,人均产值80万元。他们开发新品种只要37天,而南京某大型国企厂连头带尾需要1年。北京徼标厂3~5个月开发1个品种,金乡徽标厂只要12天。温州的企业几乎全是从家族中走出来的,无论外界怎样的争论,温州人始终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在,那一些预言失败的经济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也开始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血缘与地缘关系在温州人的经济模式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血缘与地缘所具有的向心力无可置疑。为什么当初他们看错了温州?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家族制企业,温州的企业是离不开家族的,没有温州的家族企业,就没有温州的工业,家族企业是温州成功的谜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