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大致说来,在国外学者的视野中,“中国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原创性,它是中国基于自己国情的独立创造,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实用的模式”。第二,渐进性或曰增量改革,它“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与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地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第三,人民性,它致力于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第四,稳定性,它意味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和政治稳定。与西方主导的模式相比,中国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首先,中国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第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第三,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第五,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改革开放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第六,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认为,与“华盛顿共识”相比,“中国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在发展目标上,强调经济发展、稳定和人权必须平衡发展,其中人权的含义也与西方不同;其次,在发展战略上主张通过试验,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下进行渐进改革;再有,在对外援助方面不给对外援助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认识中国模式。就政治模式而言,其内容主要是渐进的、有阶段性的政治改革;就经济模式而言,中国是混合所有制模式。印度中国问题专家的总结更为具体,“中国模式”包括: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源转为民用,极大地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中国60年的经验,特别是30年改革的经验,就是实行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积极性的政策———由此,中国模式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中国人民自觉成为改革的主人和参加者。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阿塔尔侯赛因称“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模式兼具诸多成功经济模式的特点。
齐晓堃2019-11-05 22:03:3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日本一桥大学石川滋、东京大学宇泽弘文、内田忠夫等人,耶鲁大学杰弗里•加滕教授《中国的经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美国人奈斯比特等等,太多了。
齐晓晴2019-11-05 23:03:07
-
中国模式的主要优点。一是凝聚力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养了我国人民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优秀品质,这使中国人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应对各种挑战。我国集全国之力成功举办奥运会、共同应对汶川大地震的行动集中体现了中国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而这在一个多党竞争、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对立的模式下是很难做到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财力弱小,需要的正是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模式,这样才能加快本国的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正是中国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青睐的重要原因。二是效率高。这种效率在应对重特大事故时更能得到完美的体现。三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大大降低了改革成本,确保了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确保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局限性。中国模式被世人热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中国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经验、一种需要完善的模式,中国模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绝不会一帆风顺,它面临国际国内多种势力和多种因素的严峻挑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还多局限于经济上,认为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同时,应看到,政治体制的滞后而造成的权力过分集中和腐败问题等,将是影响中国模式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障碍。四是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诸如两极分化、社会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我们说“中国模式”优越,并不是说它完美无缺。优越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前的“中国模式”同苏联模式相比,同一些资本主义的模式相比,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相比,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至于在某些方面和部分,未必比其他模式好。由于“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因而缺陷不少。中国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以便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晓洁2019-11-05 22:20:39
-
探索中国模式的“灵魂”——将学习和创新内化为国家精神60年艰辛探索,新中国创造了“中国奇迹”,成功开辟了前途坦荡的“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一条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追赶时代发展潮流的奋进之路,是一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进一步探讨新中国6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启示,从9月29日起,理论频道特别推出“中国道路·理论探索”系列专访,系统论述新中国6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启示。近几年一直在热议的中国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是否受到了挑战?为何全球对中国模式如此热衷?中国模式过去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并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延长线上。如何进一步探讨中国模式,才能对未来的中国道路有所启示?中国模式的永恒价值在哪里?或者说,中国模式的灵魂是什么?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博导刘尚希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模式”的魅力。然而,成功的经验只代表过去,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灵魂,才可能不会被其“形”所束缚而陷入僵化的境地,避免将代表过去成功的模式教条化。敢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正是将这种学习与创新精神转化为国家的精神,才有中国模式的成功。●全球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模式”的魅力●中国模式的“灵魂”:中共将学习创新精神转化为国家精神●“举国体制”凸显中国模式在经济危机中的优势1、全球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模式”的魅力记者: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近几年一直在热议的中国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是否受到了挑战?为何全球对中国模式如此热衷?刘尚希: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近30年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样板。其突出表现首先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中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近10%,远远超出这个时期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规模实现了“超英”,这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喊出的口号如今真的落实了。为纪念那个时代而取名为“超英”的许多人们,到今天总算是“名至实归”。不仅如此,正朝着“赶美”的目标稳步前进。去年,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预测中国GDP规模大约在2035年左右赶上美国。按照当前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量赶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对于中国的经济成就,发达国家赞赏,发展中国家更是羡慕。令世人称赞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贫困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18%左右,其下降幅度是世界少见的。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经过30年的发展,成功地使绝大多数人脱离了贫困状态。相比于印度、越南以及非洲国家,中国的这种脱贫速度简直是“奇迹”。正是上述的成就,凸显出“中国模式”的价值,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模式”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逆势上扬,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第三季度达到8.9%,前三季度达到7.7%,预计2019年经济增长可超过8%。对于那些还在谷底徘徊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这种增长状态更是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用西方现有的理论来解释。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在证明“中国模式”的魅力。这由此引发了“中国模式”热,成为全球关注、讨论的焦点。2、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记者: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可谓是五花八门,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的?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有什么样的看法?中国模式具有哪些内涵?是否具有核心内涵?或者大家较为公认的含义?刘尚希: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尽管是五花八门,甚至是观点相左,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表面现象或功能上来看中国模式,并以西方学理来解释、归纳和演绎,得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同看法。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探讨中国模式的内涵和价值,不少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例如,中国的改革采取了先经济、后政治的路径,而且是通过试点,逐步推进,避免了激进改革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发展和改革得以持续;既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同时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制定了求真务实的方针政策,等等。应当说,这些都是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3、探寻中国模式的“灵魂”和永恒价值记者:中国模式过去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并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延长线上。如何进一步探讨中国模式,才能对未来的中国道路有所启示?刘尚希:从一个模式来看,成功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并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延长线上,未来的成功难以靠现有模式的延续来保证。中国下一个30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新的探索。因此,解读过去30年的成功模式,如果只是着眼于在具体“怎么做”方面去挖掘、总结,即使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也难以指导未来的实践。成功的经验不仅在空间上不可移植,例如不能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可以复制,例如我国过去30年的成功做法也难以复制到今后30年的发展过程之中。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由30年成功发展历程塑造而成的“中国模式”已经定格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幅精彩画面,无论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是过去时和现在时,而不是将来时。因此,探讨“中国模式”,必须找出它的永恒价值所在,这就要超脱于那些“形而下”的东西,发现“形而上”的意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着眼于未来来探讨“中国模式”,必须弄清楚其中的“道”在哪里?或者说其“灵魂”是什么?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灵魂,才可能不会被其“形”所束缚而陷入僵化的境地,避免将代表过去成功的模式教条化。4、中国模式的“灵魂”:将学习创新转化为国家精神记者:那么,中国模式的永恒价值在哪里?或者说,中国模式的灵魂是什么?刘尚希:那么,“中国模式”的灵魂是什么呢?我认为,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学习,二是创新。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及时打破不合时宜的老框框,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通过创新,探寻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式,不模仿,不照搬,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两点,其实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一个革命党成功地转变为执政党,靠的就是不断学习,敢于创新。在当时世界革命的大潮中,中国革命的道路是独特的,依靠农民,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理论也是独特的,不是照搬马列的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而是形成了农村农民革命的理论,抓住土地这个核心问题,开展广泛的农民战争,通过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来积累革命力量,最后以弱胜强。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不断学习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才从失败走向胜利。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我党的一种传统、一种思维和一种品质,所以成为执政党之后,也能从挫折中崛起,闯出了一条不同于任何国家的独特的中国发展之路--“中国模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发展的实践。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目标、任务与1949年之前中国革命面临的目标、任务是根本不同的,但有一个方面是相同的: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独立自主,敢于创新,最后取得胜利和成功。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发展的实践,都用雄辩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并被国际社会命名为“中国模式”,从深层次看,其原因很简单,就是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并不是封闭,更不是故意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带着自信的一种创新。创新是离不开学习的。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就是向外学习的过程,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也向发展中国家学习;学它们的理论、机制、技术、管理各个方面,吸取其长,补己之短。中国搞市场经济,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一项最大成果。要学习,就得放下架子,解放思想,自我突破,甘当小学生。在共产党的骨子里头,从来不缺乏这种学习的精神。执政党的这种学习精神转化为国家的精神,这才有中国30年发展的成功。5、要敢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习记者:学习,是需要勇气和胸怀的,然而,学习是更需要方法的。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和创新上,都是如何做好,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之路的?刘尚希:向他人学习,是需要勇气和胸怀的。中国19世纪的衰落就是拒绝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考证,1895年之前,也就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之前,中国的GDP规模一直是居于世界第一位,占当时全球GDP的比重与当今美国的情况差不多,可谓是世界经济大国。但当时的清政府夜郎自大,从康熙到慈禧太后,都不肯放下架子向所谓的蛮夷之国学习,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更是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工业,以至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被GDP规模远远不及中国的英国所打败,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时期。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在清政府和当时知识界不肯向他人学习的大氛围下,最终随着军事失利而灰飞烟灭。不仅要敢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批判当时那种不注重对现实状况的研究,主观臆断瞎指挥;只知道机械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言必称希腊,却不懂的中国的昨天、今天和前天。这对改变当时的学习风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洋为中用,敢于创造新鲜事物后来一直成为党的决策思维。这份政治遗产一直到现在都被党的高层决策者所继承,并发扬光大。6、“举国体制”彰显中国模式的优势记者:中国模式的成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成功。请您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阐述一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模式的成功?刘尚希: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很多,但因此而成功的不多。除了那些市场经济自然成长起来的国家,凡是后来学着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几乎都未成功。如印度、俄罗斯以及一些拉美国家,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模仿,而不是通过创新走自己的路。不仅模仿经济运行,而且模仿政治架构,试图通过制度机制的仿造来实现快速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如果说中国学着搞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做法。尽管知识界主流几乎被西学“洗脑”,但显得“保守”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在被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应大力推行私有化的呼声中,决策者始终坚持了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被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西式民主的政治架构来配套时,决策者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方式。改革开放的30年中,其中不泛模仿和照搬的地方,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始终都是保持了“中国特色”,即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市场经济。因此,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都超越了西方教科书的解释力。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西方理论中一直都是对立的关系,而在我国的实现中,却是分工合作多于对立。用西方理论眼光来看,中国的政府过多地妨碍了市场运行,但现实是,中国的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市场竞争和政府之间竞争,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重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所在。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能率先复苏,原因也在于此。再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西方理论视野中,分清各自的事权是必要的,但中国的现实却是“事权共担”,作任何事情,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决策下,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去完成,形成了所谓的“举国体制”。这种体制不但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而且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时,也表现出显著的宏观效率。中国基础设施状况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显著的改善,就得益于这一点。中国工业化用6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也与这种中国特色的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借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把市场当成一个工具或手段来看待的。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就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这种市场工具论思维,避免了对市场的崇拜和无条件照搬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计划和市场都是工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也都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也就是国强民富。如果说,依靠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同样也是依靠学习和创新,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依然离不开学习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用学习、创新这个内在灵魂塑造而成的指引方向的新旗帜。学习、创新,依然是中国未来发展取得成功的法宝。
连传宝2019-11-05 22:06:48
相关问答
作为一种中式装修风格与其它西方、东南亚等装修风格也有很大不同,首先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是不同的,每一种装修风格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以此来传递特定文化氛围中人们的生活追求,那么新中式古典主义风格是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作为背景的,营造的是极富中国浪漫情调的生活空间,红木、青花瓷、紫砂茶壶以及一些红木工艺品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东方之美,这正是新中式古典主义风格与其它风格所不同的地方。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渗透了东方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因此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的喜欢这种新中式装修风格,它不仅永不过时,而且时间愈久愈散发出迷人的东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