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进程。第一次是自公元1世纪以来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于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也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第二次外来文化的传入可以说是自16世纪末,特别是自19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传入。明朝末年,西方的文化学术思想开始向中国传播,尤其是19世纪初以来,国内大量出版西学书籍,包括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以后成为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思想重要来源,这一过程,也被史学界称为“西学东渐”。
齐晓娴2019-11-05 22:19: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当欧洲笼罩于基督教的黑暗之时,以伊斯兰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对于这种文明的地位,权威的科学史学家的评价是,纵向来看,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按照这位“犹太人的儿子”的说法,那些被焚烧的70万册书被亚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当作燃料连续燃烧了半年的时间。但是,这种说法却出现了简单的算数问题――如果把按此人所说的70万册书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么每个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让这175本书连续焚烧半年,则每本书至少需要持续燃烧1天以上。况且多达70万册这一数量本身就是令人无法相信的。由此听众便有理由怀疑这个“犹太人的儿子”讲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实性了。事实上亚力山大图书馆倒真是被放了两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恺撒的舰队,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适值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统治时期。莫非“犹太人的儿子”以那两次放火为蓝本,杜撰了一个寓言故事?约翰·威廉·德雷珀在《欧洲知识发展》一书中仗义执言说道:“欧洲文献故意系统性地抹杀穆斯林的科学成就,对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愤。但是我肯定,他们再也不会继续被隐瞒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敌视与民族自负基础上的偏见永远都不会长久。在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引》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些荣耀的名字足以让人们想起,在西方是没有同时代的人物能够与这些名字相匹敌的……加长由这些名字组成的豪华的名单也并不是困难的。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中世纪的科学没有什么进步,那么就把这些名字读给他听,他们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长的时期内取得辉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让我们回味一下乔治·萨顿的一句话的含义吧——“一个自以为是和虚伪的哲学家不可能理解伊斯兰的智慧,同样也应受到谴责。前文引用的文献作者皆为研究科学史的著名学者。另外,也有一些“大众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愿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学无术、胡说八道。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大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到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西方音乐界及作曲界则忌讳“9”,因为贝多芬创作了举世闻名的9大交响曲后辞世。此后舒伯特、德沃夏克、威廉斯等名作曲家也都在写完9首交响曲后与世长辞。有趣的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写完八首交响乐,并为之编号后有意继续写,但又想逃过“9”字,就写了一首不编号的交响曲,果然安然无恙,但后来他又创作了一首交响乐,将之编号为9,不幸在尚未编写十号交响乐前就死了。在日本,忌讳“9”字,是“9”的发音与“苦”相近。
龙宝霞2019-11-19 10:42:12
-
简明扼要直接回答问题。那就是在19世纪中国艺术基本没有对欧洲的设计产生影响。首先,中国艺术没有出现fineart和decoretaart的分离,既设计出现的前奏。而日本艺术独自走出了这条道路。其次,19世纪的欧洲,中国的工艺品已经在欧洲流行几个世纪了,跟不上欧洲艺术发展的进程,走入了衰落,而日本艺术则正好切合了这个进程,故而深受欧洲的青睐。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好在角度非常。一般而言,讨论日本艺术对欧洲的影响交流,多瞩目于艺术被国粹主义者叱为国贼,可谓“日本卢芹斋”。在林和SamuelBing的不断努力之下,浮世绘的价格被炒作到了惊人的地步,而眼光独到的林忠正所带来的国宝级精品,更是一进入欧洲市场就倾售一空,林也因此一举成为巨富。在此之前,欧洲人感兴趣的多为日本的工艺品,对于浮世绘的热爱仅仅停留在一些印象派画家的小圈子当中,而在商业资本的参与之下,日本美术在欧洲受到了全面的关注,这股热潮甚至回流到了日本,重新评价了“浮世绘”的价值。日本人的艺术观念也随着欧洲人一同“维新”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林忠正背上了导致国宝流失的“国贼”的骂名。不过如果没有他的努力,这些珍品很可能就会泯灭在历史当中,其价值永远受不到重视,所以其实有句老话应该改一改,并非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是“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所以,19世纪末日本热仅仅是一场商业炒作么?当然不是,商业资本的嗅觉是永远最灵敏的,它总会把自己的注入到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中去。这场热潮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欧洲艺术向现代转型期的过程中,发现了日本艺术中的现代性。日本热的流行并没有停留在异域想象下的猎奇,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欧洲人不再是简单地对日本艺术品,题材进行简单摹写,与重复,而是真正地开始对汲取日本艺术的手法,视点,技法等更深层次的精华。由是欧洲对于日本的艺术的认识从“趣味”的层面脱退,撕掉了民族性的标签后,转入对现代美学共通规律的探索。日本趣味"最终演变成了“日本主义”Japonisme而这才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中国影响了Artsandcraftsmovement,Artnouveau,Artdeco的根本原因。至于为什么?留待下回详解。三.从"日本趣味""Japonaiserie到“日本主义”Japonisme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由猎奇到认真,由简单模仿,到掌握规律,从趣味到主义的转变,无不反映出19世纪的欧洲对于日本美术认识演进的过程。其实同时代的欧洲全世界的美术风格都随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与博物学的流行进入欧洲,然而最另人好奇的是,为何是日本而不是别的文明吸引着欧洲人一步一步走向了更深的层次呢?这就要具体来看当时欧洲的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与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部分发生了共鸣了。1.日本趣味的取向关键词:女性,都市题材,自然所谓日本趣味的涌现与浮世绘的热潮有着直接的联系,透过日本版画绮瑰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把欧洲人带入了一个抽离了现实的世界。然而浮世绘所描绘的一切,却又无不和当时的欧洲生活有着相似的特点。透过浮世绘这扇窗口,欧洲对于日本的兴趣逐渐扩展到了美术工艺的方方面面,继而成为了一场风潮。在这场日本风潮当中,引起欧洲人好奇心的内容多集中在女性,城市生活,自然,以及日本风景等几个方面,这些主题与风情无不迎合了变革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继而被一一拔擢出来,在时代的共鸣之中,成为了欧洲创作者们的灵感与素材。女性---对于十九世纪福起来的欧洲上流女性来说,浮世绘中描绘的歌舞伎与其华丽的服饰无疑成了她们的心头好,日本服饰艳丽的色彩与自然主义的清新格调的对于向往奢华而又不愿矫饰的资产阶级新女性们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由是浮世绘的热潮还带动了和服的销售,这些日本要素也自然地进入了欧洲画家的视野。图版:莫奈lejaponise1876AlfredStevensLaParisiennejaponaise1872此外,日本浮世绘中对女性的描写手法亦可能对欧洲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世纪是个女性地位相对提高的历史时期,有关女性个体的生活关注与描写成为了一个新的创作角度。当时有关女性的题材中,出现了一种强调女性内省性的倾向,流行以读书或忧郁的形态来刻画女性的“颓废美“。浮世绘中有关女性美的描写方式可能为欧洲画家所借鉴。AlfredStevensMeditation1872菊川英山《风流近江八景石山》1809-13?---都市题材---产业革命同时带来都市生活的巨大变化,庶民的娱乐大量出现,新的公共设施的设立打破了过去欧洲都市封闭的社交空间。剧院,动物园,咖啡馆等等题材的涌现都是这种变化的结果。由是从日本舶来的版画中,描写公共场所的作品亦在欧洲人中产生了共鸣。歌川国贞劝进大相扑舆行之图1841川国贞劝进大相扑舆行之图1841歌川国政《东京新富町守田座大入之図》1872年---自然---“自然”一直都是远东美术为欧洲留下的一大印象,从中国的陶瓷器到日本的工艺品也都不断地为欧洲提供着素材与灵感。19世纪中后期,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后,欧洲的自然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然逐渐从人类对抗与征服的对象,变成了人类自身起源的母体,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新定义。同时,随着唯美主义思想的发展,植物的纯粹的造型美成为了新的造型与纹样创造的源泉,日本美术中有关自然的描写与色彩的追求亦成为了欧洲工艺美术学习的对象。<梅に鹤>18世纪PlateelbakkerijRozenburg,CHARGER1897年Gisbertcombaz四大元素版画1898年这其中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无疑是莫奈的《睡莲》系列。有关莫奈以及印象派受到日本趣味影响的话题由于不是本文的重点,故而不再赘述。然而这幅作品最指的注意的一点在于其风格的“装饰性”,打破了传统欧洲美术的构图,无天无地,无焦点,近乎平铺地把一池莲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脱写实性的倾向无疑和装饰艺术的隆兴有着同样的内里逻辑,既艺术的功能性的消退以及唯美主义思想的出现。睡莲1905随着这股风潮席卷欧洲,为欧洲人更深入地理解与研究日本美术打下了基础。日本美术中构图的非对称性,平面化,符号化的美术风格,都成为了欧洲装饰艺术风格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以致于在现代设计诞生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着影响。
齐晓洁2019-11-05 23:01:54
-
国传统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目前,国外掀起了一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国内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和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曾在一评论文章中读到这样极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话语“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钱物质充溢着人们精神领域的今天,可以说这样的呼喊无疑是向平静的文坛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惊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动是无法言表的。近年来,人们都追求物质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写作都要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本该在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进步的历史时期文化应有更高的发展,文化应该更加繁荣的时期,我们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却被冷冻被遗弃被毁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缺失。大量旧城改造、城区改造,甚至很多国家级别的古建筑也被频频拆掉,取之以具有欧美风格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每个城市都是高楼林立、千篇一律,而国人却以此为荣,君不见我国的琼楼宫阙拥有着中国最为经典的传统文化精神。城市已经步入欧美的后尘,可是节日呢?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人人狂欢,而中国的重阳节、端午节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尽。扩展资料:中华文化,简写为“CCNGC”,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影响: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对周边国家造成深重影响。一般把中国和收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同城为汉文化圈或者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越南、朝鲜半岛、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地保留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世界。通常日本学者也会把自己包括在“汉字文化圈”内,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觉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员。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日本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略有不同和独特之处。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但琉球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
齐斯文2019-11-05 22:05:01
-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具体又表现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千年一日,不断重复,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或许还依旧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搞不好我们的女同学现在还要缠着小脚呢。中国传统文化本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并以此标准评判社会、领导人生,这种儒家的传统思想统治了华夏民族2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没什么不妥,列强要是不来,我们也就这么过日子了。这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径庭,很明显是外国文化的冲击改变了这一切,即是说“现代”的概念和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就是看这些漫画长大的,那些算是漫画的精品了,反观现在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现在的漫画泛滥成灾,质量普遍很差。日本的漫画自成一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引导国际的潮流趋势,你看,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自创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也有自己的漫画风格,只可惜数量太少,没有发扬光大。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后出世的,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好的儿童漫画来引导他们的世界观,所以在教育阶段上面会出现一个真空,好的动漫作品可以在孩子最需要性格完善的关键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最近网络上不是一直在批评央视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充满血腥暴力么?甚至还有儿童欲效仿剧情割破动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再说说日本的服装,老的和服不说了,说说现在流行的日本学生校服,特别是女生穿裙子、打领结、加长衬袜子的风格,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将其从各国的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装风格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中国其实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创意的方式,前段时间在网上看见有人提倡将中国的大学毕业学士服改成符合亚洲人身形的汉服款式,我觉得就挺不错,要是设计成功,不就是中国的文化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它们比较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从而派生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并且将其向外界推行。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够。看着满大街的“哈日”、“哈韩”的中学生,我们难道不觉得有些惭愧?说实在的本人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日本,但是仍然觉得它们的有些做法的却值得借鉴。宗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中学生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很注重“自我”方式,简单一点说,思想上幼稚,行为上成熟。由于没有童年生活的艰苦磨难,现在的珠海中学生普遍娇生惯养,自理和自制能力都非常差,并且不太有礼貌,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家长的溺爱和老师纵容是要担很大责任的。另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革新所致,在人们需要信仰和规范的年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能提供相关的思想服务或者说是流行因子,而中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就是新奇的事物,这直接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喜欢上肯德鸡、街舞、韩流服装等外来的文化,因为相比之下,传统慢节奏的中国菜、太极拳、中山装等的却不太符合生活的需求。现在有的老一辈人比较悲观,认为传统文化一旦消亡了,中国就不是中国了,其实不然,我说过了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因时而变,因势不同,现在的中国文化和20年前相比都已经大为不同,中学生节假日去滚轴、照贴纸、卡拉OK等活动也不能视为和传统的文化趋势向孛,这是一种结合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革,当然原来的也可以保留,比如说文言文,我们可以视白话文是文言文的进化版本,它是流行的趋势,但是文言文本身还是要保留,可以专门开设一个科目去派专人学习,使之得以延续,但是这种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文书形式不能强求每一个人学习。日本的落语文化和相扑文化历经了一千多年仍可以延续,中国难道做不到么?只要能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定能引发中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新的潮流。一个能创新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看来我们做教育的人,平时在教导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传统文化变化的走向。摘自网友,。
黄睿杰2019-11-05 2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