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让幼儿认识画也能印出来的是指什么意思

齐旭红 2019-11-06 14:45:00

推荐回答

从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看,有彩笔画、水粉画、蜡笔水粉画、水墨画、印画、吹画等形式。彩笔画用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彩色粉笔怎样勾线和均匀地涂色等工具直接在画纸上或墙上画画。幼儿要学习怎样握笔。蜡笔水粉画是指先用油性足的蜡笔或油画棒等油性绘画工具在画纸上画出物体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水粉笔蘸水粉颜料遍刷整张纸,由于油性蜡排水,用蜡笔或油画棒画出的物体形象便凸现出来。幼儿要先学会蜡笔画和水粉画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等。水粉画是指用水粉笔蘸调配好的水粉颜料在画纸上怎样平涂颜色,怎样洗笔等画画。幼儿要学习怎样调配水粉颜色,怎样舔笔。水墨画是指用毛笔蘸墨水在宣纸上画画。幼儿要学习怎样握毛笔,怎样舔笔,怎样洗笔,怎样画中锋和侧锋等线条,怎样控制墨、色、水的分量以形成浓谈墨色等。印画包括印章画、拓印画、刮印画等形式。印章画是指用刻好的土豆、萝卜、藕等物体的切面以及积木、笔套、牙膏盖、螺丝帽或纸团、布团、棉绳、手、脚等蘸上颜料压印、拍印在铅画纸上。幼儿要学习怎样压印、拍印等。拓印画是指将硬币、树叶、钥匙等有明显凸出纹路的物体放在薄纸下面,然后用彩色铅笔在纸上来回密密地磨拓,拓印出纸下物体的清晰纹理秩序。幼儿要学习怎样均匀拓印等。刮印画是指用蜡笔或油画棒先后涂明快色,让颜料均匀地喷洒在图画纸上,最后轻轻拿出纸片、窗花等,画面上就出现了彩色雾点衬托的图像。幼儿要学习怎样拼摆画面,怎样喷洒等。线描画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运用线的曲折、粗细、润涩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等的一种方法。线描画和其他绘画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强调作品的“形”美,在“形”美的基础上产生来自黑白世界独特的“色彩”美。线条”是线描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滚画作为引领幼儿进入色彩世界,培养孩子对于色彩的兴趣,滚画是一种幼儿比较喜欢的以及小班幼儿比较适合的绘画游戏。只要能滚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其工具,如弹珠、石头、车轮等。
齐新章2019-11-06 15:06:0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涂鸦期:涂鸦是个体最初的一种绘画活动,但对学前儿童来说似乎更像一种快乐的操作性游戏,在这涂鸦游戏中,儿童享受着由涂鸦动作带来的快感和产生结果——线条和色彩。而这种涂鸦过程的快乐和画画的线条、色彩又不断强化幼儿的涂鸦动作,促使他们继续进行愉快的探索和操练。2、象征期:象征期是从涂鸦阶段到图式阶段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绘画常常是先动笔、后构思,一形多义是这个阶段幼儿构思的一个显著特点。两张图的圆圈符号,几乎相同,但是一个代表士兵,一个代表细胞,这就是一形多义。3、图式期:图式阶段的幼儿进入到事先构思的阶段,从涂鸦期没有构思,象征阶段边画边构思,到形象期的事先构思,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幼儿构思体现出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扩展资料幼儿此时最常用的空间表达方式是把每个形象在画面上进行罗列,每个形象之间相互独立和无秩序。但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感受幼儿所要表达的主题。有趣的是了,这个阶段的幼儿遇到客观有遮挡关系的事物时,会用“透明”画法,也就是把被挡起来的物体也展现出来,就如同X光透视一般,也有人把这个阶段的特殊构图方式叫做X光画法。绘画发展阶段。
    齐明皓2019-11-06 16:00:55
  •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创意印画,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意印画,让孩子们通过五彩缤纷的颜料,编制内心最美丽的画卷,独特的画笔,天马行空的手法,满足孩子们的表达欲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绘画手法。创意印画过程,是一个合理发挥想象能力的过程,创意印画首先是借助手指、瓶盖、树叶等工具,将工具上添加喜爱的颜色,在画纸上拓下相关图案,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细节的添加和修改,完善整个图案。可以说创意印画是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创意印画的制作需要孩子们在图案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而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整体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创意印画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不断丰富的过程,而这个丰富的过程则需要孩子们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协调能力,而这个过程对于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小班幼儿创意印画开展中的建议在小班幼儿创意印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作为老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及改进建议,希望创意印画在对小班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促进方面能够全力发挥。良好的评级机制良好的评价机制,在提高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们需要老师的鼓励,老师的肯定更能促进孩子们的快速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质量较好的绘画作品进行肯定,更应该对绘画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们予以正确的鼓励手段,来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进行作品评价时,可以对优秀作品设定“牡丹奖”“小向日葵奖”“小兰花奖”奖项,这样,既能够合理区分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又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评价等级,同时还不会给孩子们留下任何创作压力,较传统评价来说要更为人性化;对于绘画能力稍差的孩子来说,应该根据实际绘画情况设置“小蜜蜂奖”和“绿色小奖章”等鼓励奖项,以督促孩子们继续努力。
    车建伟2019-11-06 15:54:52
  • 活动目标:1、初步大胆尝试用手指印画,通过欣赏、观察范画作品,了解在手指印上用记号笔进行添画的方法。2、在绘画过程中能大胆想象和创造,并注意画面的整洁。活动准备:范画一张在白纸上画一个放大的椭圆形的手指罗纹水粉颜料记号笔抹布画纸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1、出示范画,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画,你们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呀?然后在用记号笔添上脖子、尾巴、脚、鸡冠。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下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自己去试试看用手指能印出什么来。四、分享制作成功的快乐印好的小朋友可以下去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印了些什么。
    赵颖馨2019-11-06 15:02:19
  • 美术教学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发展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多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去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绘画常规。下面从四方面阐述我是的。一、给幼儿营造具有美术氛围的活动空间,初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刚入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对新事物的兴趣,对事物的爱好,往往来自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但又容易转移,因而在新生入园之前,我先把教室的环境布置的焕然一新。在墙壁上画了幼儿喜欢的米老鼠、唐老鸭等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画面;在教室后面还设置了美术角,准备了多种绘画工具,让幼儿在活动时随意图画,随时随地的表现美、创造美。同时,我收集了许多大班幼儿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这时,孩子们有了学习绘画的愿望,而后,我与他们做游戏。如:我用圆变“魔术”的方法变“太阳”、“花”、“小兔”等。逐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可以随意观赏美,而且还能及时表现美,这为今后幼儿的创造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精心设计活动教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刚入园幼儿对事物的注意力短暂,而且好动、好奇。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每次美术活动的教案,采用各种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否则,幼儿就不会主动参与活动。我设计美术活动教案的时候,根据每节课的主题分别采用玩游戏、念儿歌、猜谜语、讲故事、谈话等师生双向交流形式贯穿于绘画教学中。如:在教幼儿画《栏杆》的时候,我不是急于叫幼儿如何画,而是发给每位幼儿一张画了几只漂亮小鸡的图画纸,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教师说:“到了晚上,母鸡妈妈想去睡觉,但它怕鸡宝宝被大灰狼叼走,现在要请小四班小朋友动脑筋帮帮鸡妈妈,谁能想出好办法让鸡妈妈睡好觉,而不被大灰狼叼走呢?”这个故事充分调动了幼儿绘画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爱动脑筋愿意帮助他人的品质。同时,孩子在故事中学会了画横竖线的技能。三、运用多种方法、绘画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绘画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幼儿从事创造性活动,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我让孩子使用的绘画工具有:油画棒、水粉笔、棉签、粉笔、水墨、宣纸、水粉颜料等。而作为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选择恰当的作画工具。如:我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我和本班幼儿一起开展了手指点画《果树》活动,而后我又开展了手掌画《印树叶》;纸球印花《衣服、裤子》、《毛巾》;纸卷印花《小兔》;棉签画《菊花》等。以上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都是较好的教学形式,幼儿可以在玩中作出与众不同的画面,画出了自己的特色,摆脱了临摹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绘画常规,继而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使绘画教学与品德教育有利地结合在一起。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幼儿的绘画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刚入园幼儿学绘画多以稚拙、颠倒的线条在纸上画出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形状,一经解释你才恍然大悟,其实这才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切不可乱加批评、指责。如:有的幼儿画《糖葫芦》的时候,把糖葫芦涂上了绿色、紫色等。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正确引导幼儿作画,对于有进步的幼儿要加表扬,给予鼓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功感,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要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在绘画中的独特纯真,挖掘孩子内在潜力,培养其创造力,让其得到圈套程度的发展,以达到对幼儿素质培养的目的。
    赖鸣晓2019-11-06 14:57:50

相关问答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既是潜在的,更是深刻的,并且时时处处都在发生。主要表现在幼儿园的文化氛围、管理方式、教师态度、幼儿园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一、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幼儿园开放、宽松、积极、愉悦的活动气氛,可以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幼儿从小就得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多个成人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各自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本身就带着几分胆怯和不安,也容易因此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的是轻松的、乐观的、积极的、友好的,那么幼儿胆怯和不安的心理将会得到缓释,因而焦虑的心情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的是紧张、压抑、沮丧,那么幼儿原本胆怯不安的心理将会加剧,甚至可能会发生心理疾病。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心理发展氛围。幼儿园还要美化绿化校园、美化活动室,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清鲜,采光良好,色彩和温度适宜,消除噪音,整洁干净,保证幼儿活动空间,使幼儿生活在一种恬静、舒适、,陕乐的环境中,幼儿的精神生活也会随着幼儿园活动的开展而变得丰富多彩。二、幼儿园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在于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而民主、向上、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笔者认为,良好的管理方式首先是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幼儿,既要备课、上课,又要政治、业务学习,还要时刻担心幼儿的安全,组织幼儿活动等等,每天忙忙碌碌,身心极度紧张,需要的是管理层给予的理解、信任、支持和疏导,使教师身心放松精力饱满地投人工作。其次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尽可能避免不切园内实际、幼儿实际、劳民伤财、没有多大意义的形式主义的事务。对教学笔记、教学反思等不做硬性规定,宁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滥。第三,要给教师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对幼儿园规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都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她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结合幼儿园实际和幼儿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园内情况,优化管理方式,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必将带给幼儿情感上的满足。三、教师态度幼儿对教师大多存在一种依恋的情感,他们以教师的评价为准绳,以教师的要求为“圣旨”。所以幼儿十分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一,尊重幼儿幼儿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不要认为幼儿什么都不懂。幼儿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要经常与幼儿情感交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第二,正确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幼儿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和惩罚,使幼儿感到压抑、委屈,不服气;而无原则的忍让和迁就,也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幼儿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第三、教师的形体语言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手势等形体语言表现出来。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会意的点头,一根赞扬的拇指都能给幼儿充满感情的关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安全感。第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更要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情绪低落沮丧时,不能对幼儿粗暴生硬;心情愉悦时,不能对幼儿无原则地迁就。无论教师心境如何,都要努力平衡心态,让幼儿每一天的生活都快快乐乐。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包括园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之上的。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让幼儿轻松、愉悦地学习与生活,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而且培养了幼儿乐观向上的品格。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通过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生活上的互相关心、游戏中的集体参与建立起来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引导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的人际交往,更应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不仅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在一日活动中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但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地平衡各种关系,生成“自主的”规则,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本文从日常教学验中尝试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幼儿教育;规则意识;培养方法正文: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是社会人,成人踏入社会,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幼儿进入幼儿园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从幼儿园迈向小学当然要遵守学校的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孩子顺利踏入小学生活、学习的桥梁,是孩子为人处事、学习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入小学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我是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一、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逐步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1、规则意识中时间观念的渗透。幼儿园与小学相比,在时间上是比较宽松的,注重保教结合,幼儿来园、离园、游戏、活动、进餐等环节在时间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弹性空间,不像小学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可以说,时间观念的培养是幼儿遵守规则的前提之一,没有时间观念,就无法遵守相应的规则。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从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渗透。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提示,但实际上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孩子们都是在一天天的慢慢适应并熟悉,到中班时孩子应当已经十分熟悉,这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幼儿严格遵守。等到大班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图文并茂的活动方式,如:引导幼儿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制定一日计划,制定一天中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如区域游戏规则、午睡、午餐的规则,表示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什么时间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时间概念和观念。2、交往的规则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培养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及交往的规则却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为了一本书、一个玩具、一把小椅子等而发生争执。有人可能认为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就是不好的事情,应当帮助调节,所以幼儿之间一旦发生争吵,我们就会马上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完全解决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我试着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并进行协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规则意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大,孩子们交往的同伴也随之增加,规则意识逐渐形成。我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找朋友,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积极的与小朋友、老师交谈,开展“快乐的你我他活动”,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互相帮助,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助人、尊重等等交往的规则。二、在活动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的积极性一向是很高的,在活动区里,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尽兴的玩儿,但“尽兴”不代表不遵守规则。实际上幼儿在活动区里活动时,规则意识的体现时是最明显的。不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区角的创设,材料的投放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区角活动时我们应在鼓励幼儿探索的同时引导孩子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活动,除了知道在美术区画画,在数学区摆数字,在图书区看图书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可以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投放一些易于促进幼儿规则形成的活动材料。如:棋类游戏材料,结构游戏材料等。在棋类游戏中不论是象棋、跳棋还是其他游戏棋类,如果幼儿在下棋过程中不能遵守规则,那游戏是无法继续进行的。这样孩子在下棋的同时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发展。三、开展各种规则游戏,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规则游戏是幼儿阶段最成熟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概括力、判断力等等,使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表面形式. 每一种游戏都有它一定的规则性,在一日活动中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在体验快乐的同时遵守游戏规则,有助于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1、语言游戏:你来问,我来答。要求幼儿只有认真的听,才能正确的做出回答。在小班,孩子年龄较小,主要要求幼儿能够认真听;到了中班,以猜谜形式出现,让幼儿在安静倾听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等到大班的时候,采用接话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用词说话,如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驻棒子。这是一种近似于食物链的游戏规则,有严格的言语规则,利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性。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能使孩子了解到更多的知识。2、角色游戏“娃娃家”。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确定扮演不同的角色,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进行愉快且自主的游戏。如:三个小朋友一起游戏,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宝宝,但如果,三个人都争着扮演妈妈,那相信游戏是无法进行,而且也是毫无乐趣的我们经常观察到: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开始注重角色行为的规则性了,他们逐渐认识到,好孩子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扮演游戏中的“教师”,幼儿认识到教师能教小朋友知识,孩子进入游戏情境中,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渡过难关,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着游戏的规则。3、音乐游戏“战胜大会狼”。音乐游戏有其特有的特征且不同于其他游戏形式,它的旋律优美,并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要求参与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音乐游戏《战胜大灰狼》中大家都喜欢扮小白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白兔、大灰狼、小松鼠。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大灰狼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勇敢、机智的精神了。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音乐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四、户外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化无论,大、中、小班的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总是最高的,户外活动中的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它让幼儿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游戏规则,如何用规则来约束自己,共同遵守规则。如体育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我们首先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在活动中及时记录幼儿的表现,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督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采用游戏形式不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在竞赛中不仅要速度快,更不能违反规则。让幼儿注意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违规行为,使他们知道规则无处不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遵守规则游戏:熊和石头人。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扮作熊,在前面走。孩子在熊的后面,跟着熊走。当熊转身的时候,孩子一定要立刻站住,一动不动,象个石头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熊吃掉。也可以交换双方的角色,让孩子扮演熊,寻找吃掉人的机会这一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跳远比赛。竞赛式的游戏常常出现在中、大班,如跳远,孩子们必须站的同一起跳线上向前跳,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比赛可见,通过一些竞赛式的游戏,能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就不再坚持争自己赢了,并在下次游戏中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赢得第一规则意识的建立能帮助幼儿顺利的踏入小学,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推动力,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吴静茹      。
1、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幼儿入园的适应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从与家长的依恋,到与老师的依恋,再到与固定的几个小朋友的依恋,最后是与大多数小朋友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所以,与教师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幼儿入园适应的第一步。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拥抱孩子,在生活上照顾孩子,让孩子在园的每个环节都能体会到老师的爱,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好入园适应的基础。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我们会通过玩具,歌曲,故事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有东西玩着,便会降低他们的分离焦虑。3、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1、坚持入园。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哭便心疼,不送了,抱着下次再送的心理回家。这极容易助长孩子哭闹的习惯,因为他觉得哭能达到不上幼儿园的目的。2、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幼儿。家长见到孩子哭,绝不能和孩子一起哭,这样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3、可以用奖励的方法,买些孩子喜欢的小奖品,使用一定的物质刺激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同时,孩子入园时也可以带一些平时孩子喜欢的小玩具来。这会给孩子一个心理寄托,使孩子适应的过程更加顺利。4、千万不能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不听话送你上幼儿园!”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不好的。更不要对孩子说:“你哭,我就不来接你了!”这么大的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会记住你不来接他,从而加剧分离焦虑。5、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及时反馈给老师,使老师更了解您的孩子,便于老师开展工作.同时,这一过程很容易反复,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它。6、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孩子有了伙伴,就会喜欢上幼儿园。问及很多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都是小朋友们不跟他玩。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和同龄孩子接触,并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交朋友的方法。扩大孩子的社会交往范围。总之,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是幼儿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家园紧密合作起来,为孩子顺利走向社会铺好第一块奠基石。
数学思维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感,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而这种模式化的过程又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数学思维,就是引导孩子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孩子熟悉数学概念,从而全面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力。培养数学思维对孩子的好处1.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思维是不同于且高于普通数学的教学内容范畴的,在求解思维数学题时,基本没有现成的公式可运用,它都是通过研究规律而求解,整个过程讲究的是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环环相扣。墨守成规的照搬照做是完成不了的,也正是如此,数学思维才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能,提高和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2.为未来掌握中高课程打基础从小父母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每个阶段学习和成长是有益的。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每门课程难度都在加大,尤其是数理化,这三门课程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通过锻炼数学思维让他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增强,那么对他后期学好数理化的帮助是很大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里思维数学得好的孩子对中学阶段的数理化课程大都能轻松对付,因为孩子头脑比较活络,逻辑思维强。3.学习思维数学是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大部分孩子刚学思维数学时都是兴趣盎然,信心十足的,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这时候对孩子的意志力是一种考验,因为少部分孩子凭借着天分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努力学习,并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之下,硬着头皮熬下来,但是更多的孩子或因天资不,或因害怕困难打了退堂鼓,没有坚持下去。其实不管学的怎么样,贵在坚持,磨练了意志力,在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很有益处的。
现在幼儿教育中提出:“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欲望。这种新的教育导向也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幼儿园要靠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培养。素质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迈博咨询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谈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教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俗话说:“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我们要做到对每一个孩子心中有数,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在园的进步,教师要多给鼓励,针对孩子的后退,教师要多给予希望,做到这一点,也就做到爱孩子,用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用爱呵护他们的成长。所以,“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应体现在:关心和耐心照顾每个幼儿,尊重幼儿,对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师德,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那老师是否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呢?迈博咨询建议:树立创新的教育观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能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不要老把按规定模式办事、少说少做、听话老实的幼儿定为“好孩子”,而把那些好奇、好问、好动、好驳的幼儿定为“坏孩子”。其实,一旦压抑幼儿的这种“捣乱”行为,往往会让幼儿的种种兴趣和好奇、尝试和探索不仅得不到赞赏,而且常常受到限制和训斥。在日益重视创造的今天,我们要把孩子的“捣乱”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有理就行。孩子的好奇、好问是他们的思维在活跃;孩子的好动、好驳是他们自身的个性在成长,只要他们有“新的发现”、有充分的理由,我们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要鼓励并指导那些“捣乱”的幼儿自理、自主的品尝新发现,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正常、积极、主动地参加探索活动。二、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幼儿园教师应树立的素质教育观念是:了解幼儿、尊重信任幼儿、关心激励幼儿。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的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这是在教育、幼儿园教学上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措施。教育幼儿园教学上遇到困难,遇到自己处理不好的幼儿纠纷,应主动虚心的请教园里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分析、解答、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关注幼儿,写观察个案,教育幼儿园教学心得“是积累经验,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好方法。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把一天中和幼儿在一起时发生的有趣事情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和学习,这是非常利于教师成长的。迈博咨询建议:树立创新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依赖教材,背教材、教教材”的现象,部分教师离开教材甚至不会教学。而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衡量,其工作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过于依赖教材必会导致教师较多地丧失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掩盖和限制了教师不同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多地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教育因素,实施教育。教师不再是一个现有教育方案的执行者,而必须成为一个决策者,能创造性地设计、开展教育活动。一个创新型的教师要能结合本地、本班、本园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自然和人文资源,全面分析本班儿童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发展状况,结合儿童现实生活及成长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能根据特定情景中生动、变化的教育对象的表现及反映,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需求,准确地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育价值和因素,运用有关知识和实践智慧,及时决策和选择,做出合乎教育规律的反应,把握教育时机,促成儿童已有的认知矛盾和冲突的转化,切实处理好教育的计划性与灵活性,预成与生成的关系,将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使课堂成为知识的启蒙、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的场所,使教育活动成为教师和儿童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有限生命的快乐、共同获得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三、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幼儿正处在广泛形成的时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创造型人格对幼儿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日常幼儿园教学中,我们更应学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幼儿到花园里看花,一般教师都只会问一句“花上有什么?”孩子回答:“有露珠”。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启发鼓励幼儿,“露珠在干吗呢?”孩子们的兴趣来了,有的说:“露珠在跟花儿捉迷呢?”有的说:“花儿口渴了,露珠在给他们喝水呢?”孩子们个个都争着回答,教师的创新与实践完成了,孩子也从中获取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知识。孩子是嗷嗷待哺的花骨朵,他们就像一朵朵洁白的雪花,是那么的可爱和单纯,老师是精心浇育他们的园丁,只有园丁的方向是阳光的,积极地,那么才有可能让每一朵白云都可以集结成雨滴。所以幼儿老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我们相信每一位老师能做到真正的幼儿老师”。迈博咨询建议:树立创新的教师观传统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知识技能的灌输者,是幼儿生活中的爱护者,处于一种至高无尚的地位。而幼儿呢,只有服从、只有义不容辞地接受教师的命令。而创新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幼儿生活学习的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要与幼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去观察幼儿的一日生活;去引导幼儿发现一切问题;去帮助幼儿解决一切疑难;去支持幼儿的大胆创新、自由探索。用全身心的爱去营造新的氛围、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这种平等的环境、友好的师生关系中自由地探索,健康、开心地成长。四、要终身学习、不断反思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下,只有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内化为自我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内容学习之后,我进行了有效地自我反思,有对专家报告的反思;有对教学活动观摩后的反思等等。学习不仅仅在于专业方面,还要扩充到各个领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当前,我们所培养的这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家长容易忽视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明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助解决。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我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其重要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记得我刚接小三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很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再如到了中班,午睡起床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一次,我带孩子们到户外散步,看见蚂蚁运粮食,他们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么大的一块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续篇故事、情景表演、分组朗诵等;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计算课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上体育课时,我有意识地教幼儿进行一些集体游戏,体育及户外活动开展各种接力游戏赛、跳橡皮筋、拔河比赛、“二人三足”游戏及各种接力比赛;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二、在区域活动游戏中创设合作的机会,在成功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处于幼儿期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占主要地位,因而在游戏中往往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如何挖掘班级区域游戏的特点和优势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呢?我们精心设计合作游戏,努力创设良好环境,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小班时设置了“蔬菜拼盘”、“编手链”、娃娃家、积木等游戏;在中班时设置了做做玩玩、沙画、结构区等活动;在大班时设置了表演区、棋牌区、美容院等游戏。以不同的游戏内容吸引各年龄段的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如在大班“沙画”游戏中,刚开始,常常出现整个区域内的孩子人手一幅画,游戏时间到了才刚画了一点点,没有成功的作品。对此我们没有加以直接干预,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悟出怎样的合作方式是恰当的,逐步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当第一幅由合作完成的色彩鲜艳的“白雪公主”图在美工区中展出时,创作者欧旸和张青玥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们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再如“结构游戏”中,设计了“公园”、“游乐场”、等主题,出现一组孩子各抒己见、游戏迟迟不能开展的情况。对此,我们以再现游戏场景、讨论的形式使孩子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行为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三、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小太阳。所以多数孩子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对抗、攻击等性格特征。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的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就采取一种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采取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大家都赞同的方式来解决。或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提醒幼儿该怎样解决。这样,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了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懂得与人合作要友善、谦让、团结、互助。克服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使幼儿获得了与人合时与同伴合作时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 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成果展示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2.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做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的赞赏对他们是一个促进。3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幼儿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己通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相互协商或给予帮助时,总是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当幼儿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后,他们会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会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四、让幼儿知道遵守合作的规则规则在合作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所以,合作要受到规则的约束。在平时的游戏中,发现有的孩子不理解规则,有的知道游戏规则确喜欢耍小聪明,不遵守规则。于是,其他幼儿会接二连三地向老师告状,游戏也因此无奈地停下来。我们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例如:民间游戏《爆米花》的规则应该是:扮米粒的幼儿当听到最后一个字:“抓”时,才能往圈外跑。我说:“米花熟了,大家都要抓起来吃了,这时你才可以往外逃。绝大多数孩子理解了这一规则,并能遵守规则,但也有的幼儿象刘洋,他不是不理解,而是故意不遵守规则,还没听到“抓”就逃出去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及时帮助他理解活动的共同目标——玩得愉快,使他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逐步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总之,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我们今天的孩子将是新世纪的小主人,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这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在合作中与不合作的伙伴间增进友谊,相互了解,因此,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将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