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在一日活动中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但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地平衡各种关系,生成“自主的”规则,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本文从日常教学验中尝试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幼儿教育;规则意识;培养方法正文: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是社会人,成人踏入社会,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幼儿进入幼儿园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从幼儿园迈向小学当然要遵守学校的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孩子顺利踏入小学生活、学习的桥梁,是孩子为人处事、学习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入小学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我是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一、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逐步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1、规则意识中时间观念的渗透。幼儿园与小学相比,在时间上是比较宽松的,注重保教结合,幼儿来园、离园、游戏、活动、进餐等环节在时间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弹性空间,不像小学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可以说,时间观念的培养是幼儿遵守规则的前提之一,没有时间观念,就无法遵守相应的规则。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从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渗透。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提示,但实际上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孩子们都是在一天天的慢慢适应并熟悉,到中班时孩子应当已经十分熟悉,这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幼儿严格遵守。等到大班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图文并茂的活动方式,如:引导幼儿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制定一日计划,制定一天中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如区域游戏规则、午睡、午餐的规则,表示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什么时间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时间概念和观念。2、交往的规则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培养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及交往的规则却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为了一本书、一个玩具、一把小椅子等而发生争执。有人可能认为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就是不好的事情,应当帮助调节,所以幼儿之间一旦发生争吵,我们就会马上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完全解决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我试着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并进行协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规则意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大,孩子们交往的同伴也随之增加,规则意识逐渐形成。我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找朋友,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积极的与小朋友、老师交谈,开展“快乐的你我他活动”,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互相帮助,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助人、尊重等等交往的规则。二、在活动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的积极性一向是很高的,在活动区里,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尽兴的玩儿,但“尽兴”不代表不遵守规则。实际上幼儿在活动区里活动时,规则意识的体现时是最明显的。不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区角的创设,材料的投放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区角活动时我们应在鼓励幼儿探索的同时引导孩子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活动,除了知道在美术区画画,在数学区摆数字,在图书区看图书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可以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投放一些易于促进幼儿规则形成的活动材料。如:棋类游戏材料,结构游戏材料等。在棋类游戏中不论是象棋、跳棋还是其他游戏棋类,如果幼儿在下棋过程中不能遵守规则,那游戏是无法继续进行的。这样孩子在下棋的同时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发展。三、开展各种规则游戏,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规则游戏是幼儿阶段最成熟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概括力、判断力等等,使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表面形式. 每一种游戏都有它一定的规则性,在一日活动中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在体验快乐的同时遵守游戏规则,有助于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1、语言游戏:你来问,我来答。要求幼儿只有认真的听,才能正确的做出回答。在小班,孩子年龄较小,主要要求幼儿能够认真听;到了中班,以猜谜形式出现,让幼儿在安静倾听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等到大班的时候,采用接话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用词说话,如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驻棒子。这是一种近似于食物链的游戏规则,有严格的言语规则,利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性。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能使孩子了解到更多的知识。2、角色游戏“娃娃家”。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确定扮演不同的角色,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进行愉快且自主的游戏。如:三个小朋友一起游戏,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宝宝,但如果,三个人都争着扮演妈妈,那相信游戏是无法进行,而且也是毫无乐趣的我们经常观察到: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开始注重角色行为的规则性了,他们逐渐认识到,好孩子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扮演游戏中的“教师”,幼儿认识到教师能教小朋友知识,孩子进入游戏情境中,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渡过难关,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着游戏的规则。3、音乐游戏“战胜大会狼”。音乐游戏有其特有的特征且不同于其他游戏形式,它的旋律优美,并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要求参与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音乐游戏《战胜大灰狼》中大家都喜欢扮小白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白兔、大灰狼、小松鼠。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大灰狼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勇敢、机智的精神了。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音乐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四、户外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化无论,大、中、小班的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总是最高的,户外活动中的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它让幼儿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游戏规则,如何用规则来约束自己,共同遵守规则。如体育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我们首先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在活动中及时记录幼儿的表现,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督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采用游戏形式不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在竞赛中不仅要速度快,更不能违反规则。让幼儿注意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违规行为,使他们知道规则无处不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遵守规则游戏:熊和石头人。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扮作熊,在前面走。孩子在熊的后面,跟着熊走。当熊转身的时候,孩子一定要立刻站住,一动不动,象个石头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熊吃掉。也可以交换双方的角色,让孩子扮演熊,寻找吃掉人的机会这一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跳远比赛。竞赛式的游戏常常出现在中、大班,如跳远,孩子们必须站的同一起跳线上向前跳,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比赛可见,通过一些竞赛式的游戏,能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就不再坚持争自己赢了,并在下次游戏中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赢得第一规则意识的建立能帮助幼儿顺利的踏入小学,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推动力,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吴静茹 。
黄皎林2019-11-06 15:02:3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认为,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的,尊重个性发展是很重要,但是,不能太“过”。西方国家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忽视规则方面的教育,造成有许多极端事例的发生。那么,就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了吗?这也不能太“过”,过于强调规则,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势必让孩子变成听话的“机器”,导致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那孩子的“创新”从何谈起?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尊重个性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我们教育者应探讨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活动前提出具体要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小到班规、校规、社会规范,大到国家法律,都是为了保证正常活动的有序进行。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制定班级常规。不难发现,每次小班孩子刚入园那一段时间,是我们教师比较“烦心”的时候。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没有规则意识,每次活动都需要很长时间,如玩桌面结构游戏,桌上、地上都是积塑。因此,在每次活动前,我提出活动具体要求,如积塑不能丢到地上,如果掉到地上应拾起,活动结束要将积塑还原等。渐渐地,孩子们形成习惯,整个活动有序进行,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拼搭各种造型,教师不过多的干预,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重视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又如在户外体育游戏中,每个游戏都有规则。如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中,我在在介绍游戏玩法后,再提出游戏规则:教师在点“狐狸”时,幼儿必须闭上眼睛;幼儿在喊三声“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后,“狐狸”才能出现;等“狐狸”说“我在这里”后,幼儿才能跑等,对个别违反规则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惩罚”,如让他停止游戏一次,让他意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在观察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尽情体会游戏的快乐。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二、活动中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俗话说“凡事有个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规则。孩子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都有规则。在实际活动中,总有个别孩子超出这个“尺度”,我就要想一些办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1、正确对待孩子的“反常”行为尊重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的核心是理解并认可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本着理解与尊重的原则,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不轻易否定孩子的行为。有一次,涛涛把自己杯子里的开水倒进了一盆花里,我看见了,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他说:“天太热了,小花也要喝水。多可爱的孩子啊!我为涛涛能有这样的爱心而感到高兴,只是他缺乏经验,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浇花方法,这是我要教给他的,因为我的理解,保护了他的一片爱心。2、适当的“反思”班上的翼翼可谓是“风云人物”,每次活动时老师都要提醒他,教学活动时总是影响旁边的孩子。游戏时总有孩子来“状告”他的不是。这天美术活动时,他又在别人的纸上画了不该画的东西。我只好让他到旁边的桌子上去画,对于老师的处理,他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他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游戏时让他暂时在旁边观看,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行为及为什么不能参加游戏。最后我和他进行了一次交谈,让他说说自己的不对之处,我对他提出了一些希望。也许有些人认为,孩子要尊重他的个性,是的,我们教师在组织孩子活动时,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但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没有一个“度”,整个活动就处于“无序”状态,没办法进行任何活动。整个社会生活,也是这样,任何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是怎样,都要围绕一个“度”进行,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显得“有序”。我们是要让孩子在这个“度”内自由发展。孩子规则意识养成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很大关系,当孩子约束不住自己时,适当的反思和调整会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还要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你不尊重他人也就成了一个不受大家喜爱的人。当然,这种冷处理是适度的,适合孩子心理能够承受的,也许这种方法让孩子暂时感觉不适,但取得的效果却让他受益终生。3、善于利用“反面教材”有次中午午餐时,我发现地上有两个鸡腿,我问:“这是谁扔的?”一看,晨晨的眼神不对,我想直接批评教育他,但想了一下,随即问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你们看,鸡腿扔在地上,对吗?”“不对!”我问:“为什么不对?”源源说:“浪费粮食!”我又问:“还有呢?”“扔在地上脏,小朋友踩上去会滑倒的。我问晨晨:“你扔鸡腿对吗?”“不对!”我说:“小朋友都在说这样不好,能不能再扔了?”“不能!”孩子偶尔犯了错误,教师可以直接批评教育,也可以将这些问题“抛”给其他孩子,让他们来剖析,理解问题的所在,这样既教育了犯“错误”的孩子,又教育了其他孩子不能犯类似的“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认知能力。4、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扬扬在班上算是个较“沉默”的孩子,不太主动和别人交往,生活方面能够处理,学习知识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只是游戏时间,不断有人告状,“扬扬打我了……”。令我颇为“伤神”。通过观察发现,扬扬其实是个本质不错的孩子,有时他想和别人玩,就用手摸摸别人,嘴却不说话,别人误以为扬扬打人,结果就向老师告状。有时扬扬还会做些好事,如别人的椅子倒了,旁边的小朋友就像没看见一样,可是扬扬能扶起椅子这天,我带小朋友整理彩虹屋作品,喊到的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拿作品装到袋子里,因为作品多,一会儿小朋友不耐烦了,教室里闹哄哄的,老师的声音再大也不行,但是扬扬一直在认真倾听,只要我一喊到他的名字,他就马上过来拿作品。作品整理结束后,我对扬扬重点进行表扬,并奖励他一朵小红花,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也告诉其他小朋友,扬扬是个不错的小朋友,他有时不懂得怎样和别人交往,有时摸摸你,是他对你友好的表现,可不能认为他伤害你……调皮、能力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就这一闪光点随时进行发掘,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三、及时、定期点评幼儿的行为,强化孩子们的规则意识1、引导幼儿参与讨论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幼儿参与讨论,如教师问“这次活动哪些小朋友表现棒?为什么?”这时,有许多孩子会说出哪些小朋友表现棒,棒在哪里等。接着教师又问“哪些小朋友需要努力?为什么?”孩子们会说出个别孩子不足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规则认识能力。2、及时点评幼儿的行为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善于小结,对表现不错的孩子给予鼓励、表扬,巩固其良好行为习惯包括规则意识的形成,引导其他孩子像他学习,促进班级良好常规的形成。对规则方面有待改进的孩子提出具体希望,让其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其规则意识。3、定期点评幼儿的行为星期五是评小红花的时间,按照评价的标准,肯定是那些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孩子能够得到小红花,如:规则意识强、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生活习惯好、与小朋友相处融洽的孩子。不难发现,表现好的都是那么几个,其他的似乎与小红花无缘。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里有些震撼。如果按照标准,调皮、好动、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规则意识不强的孩子肯定得不到小红花,他们一出现“情况”,老师忙于对他们进行沟通、教育,他们受到启发,当天好转,可能第二天又有新的“情况”出现,这些孩子似乎真的与小红花无缘。评小红花时,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谁能得到小红花,孩子们发言还挺积极的,并说出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够得到小红花,我进行了肯定。接着又请那些调皮、规则意识不强的孩子说一说,自己能不能得到小红花,这些孩子还是比较明白自己,说自己不能得到小红花,是因为自己哪些方面不好,我对他们提出了希望。这次,表现不错的孩子得到了小红花。连续几个星期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我肯定了他们的表现进步的地方,如:周周,对他的教育要费一番脑筋,他现在学会与小朋友相处了,针对这一点奖励了小红花,对他的其他方面我提出了希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特别是那些很让我们伤“脑筋”的孩子,针对某一点提出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潜能,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调整自己的不正确行为,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教师以规则意识的培养为载体,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依托幼儿的生活实践,通过科学的引导,在生活、游戏情境中,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发展和提高执行规则的水平,体验规则带来的快乐,加强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和迁移,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齐景智2019-11-06 16:01:00
-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区域活动中注重规则培养,作到乱中有序。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材料,具体操作,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从而发展各方面能力。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怎么做才能使区域活动的材料不损害等。同时应注意到小班幼儿年龄小,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性较强,所以经常出现争抢的现象。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了,几个小朋友争抢着跑到了表演区,他们看见沙锤、双响筒、单响筒、手鼓、铃鼓等各种打击乐器,以及漂亮的花环,彩带等便纷纷争抢起来。看到这种情况,我走过去,悄悄对他们说:“小朋友,这样争抢好不好”?贝贝说:“不好”,我又问:“怎样玩最好?”他们停下来说:“不争不抢,互相谦让地玩儿。我说:“对呀”。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表演材料,“这些是打击乐器,是小朋友敲打伴奏用的,玩乐器的小朋友站在外面围成一圈伴奏,好吗?”孩子们说:“好!”我说:“这就作为一条规则行吗?”“行”。老师,这些花环是戴在头上用的”“彩带是拿着表演用的”……孩子们纷纷说着。我说:“那表演的小朋友在哪儿表演呢?”聪明的玲玲说:“站在圈里表演吧!”我笑着说:“这又是一条规则好吗?”“好!”于是表演活动有了规则。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井然有序,各个表演得是那么投入。分析:在情景一中,孩子们为了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争抢,老师从尊重孩子出发,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制定出活动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他们不但没有攻击性行为,还能相互协商,互换角色。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一定规则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我班幼儿多,活动场地小,动静区域不得不挤在同一活动室内,这势必造成各区域间互相干扰。为保证各区域正常开展,就需要教师和孩子共同制定股则:1.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意识。幼儿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在活动前教师应该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因此,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例如:活动时不要大声吵闹,不随便走动;取放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玩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活动结束后要把材料收拾整理好,放回原来的位置等等。并提醒幼儿:看哪个小朋友按着老师的要求做得最棒,老师就奖励做得好的小朋友。2.活动过程中强化规则意识,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幼儿的守规行为得以体现,而巩固幼儿的守规行为又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的孩子因年龄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持久性较差,往往会受外界刺激的干扰,不能把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虽然明确了规则要求,但在活动。
齐晓民2019-11-06 15:55:01
-
一、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二、现状分析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三、确立培养目标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四、措施及具体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天,大家正在玩沙池内认真地制作着各种“蛋糕”,并欣赏着自己的辉煌成果,突然昕昕制作的漂亮“蛋糕”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昕昕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童童迅速逃走。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依据事先与幼儿共同商订的规则,适当让童童体验一下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童童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时,昕昕大声说:“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不要你和我们一起游戏。同伴们听了他的活,没有一个幼儿愿意与童童合作,对他都持排斥态度。没有朋友的孤独让童童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堵文波2019-11-06 15:06:12
-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一、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连伟祥2019-11-06 14: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