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齐有主 2019-11-06 15:10:00

推荐回答

当前,我们所培养的这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家长容易忽视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明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助解决。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我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其重要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记得我刚接小三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很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再如到了中班,午睡起床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一次,我带孩子们到户外散步,看见蚂蚁运粮食,他们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么大的一块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续篇故事、情景表演、分组朗诵等;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计算课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上体育课时,我有意识地教幼儿进行一些集体游戏,体育及户外活动开展各种接力游戏赛、跳橡皮筋、拔河比赛、“二人三足”游戏及各种接力比赛;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二、在区域活动游戏中创设合作的机会,在成功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处于幼儿期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占主要地位,因而在游戏中往往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如何挖掘班级区域游戏的特点和优势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呢?我们精心设计合作游戏,努力创设良好环境,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小班时设置了“蔬菜拼盘”、“编手链”、娃娃家、积木等游戏;在中班时设置了做做玩玩、沙画、结构区等活动;在大班时设置了表演区、棋牌区、美容院等游戏。以不同的游戏内容吸引各年龄段的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如在大班“沙画”游戏中,刚开始,常常出现整个区域内的孩子人手一幅画,游戏时间到了才刚画了一点点,没有成功的作品。对此我们没有加以直接干预,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悟出怎样的合作方式是恰当的,逐步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当第一幅由合作完成的色彩鲜艳的“白雪公主”图在美工区中展出时,创作者欧旸和张青玥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们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再如“结构游戏”中,设计了“公园”、“游乐场”、等主题,出现一组孩子各抒己见、游戏迟迟不能开展的情况。对此,我们以再现游戏场景、讨论的形式使孩子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行为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三、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小太阳。所以多数孩子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对抗、攻击等性格特征。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的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就采取一种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采取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大家都赞同的方式来解决。或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提醒幼儿该怎样解决。这样,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了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懂得与人合作要友善、谦让、团结、互助。克服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使幼儿获得了与人合时与同伴合作时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 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成果展示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2.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做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的赞赏对他们是一个促进。3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幼儿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己通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相互协商或给予帮助时,总是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当幼儿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后,他们会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会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四、让幼儿知道遵守合作的规则规则在合作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所以,合作要受到规则的约束。在平时的游戏中,发现有的孩子不理解规则,有的知道游戏规则确喜欢耍小聪明,不遵守规则。于是,其他幼儿会接二连三地向老师告状,游戏也因此无奈地停下来。我们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例如:民间游戏《爆米花》的规则应该是:扮米粒的幼儿当听到最后一个字:“抓”时,才能往圈外跑。我说:“米花熟了,大家都要抓起来吃了,这时你才可以往外逃。绝大多数孩子理解了这一规则,并能遵守规则,但也有的幼儿象刘洋,他不是不理解,而是故意不遵守规则,还没听到“抓”就逃出去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及时帮助他理解活动的共同目标——玩得愉快,使他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逐步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总之,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我们今天的孩子将是新世纪的小主人,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这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在合作中与不合作的伙伴间增进友谊,相互了解,因此,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将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龚小英2019-11-06 16:05:0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当前,我们所培养的这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家长容易忽视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明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助解决。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我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其重要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记得我刚接小三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很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再如到了中班,午睡起床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一次,我带孩子们到户外散步,看见蚂蚁运粮食,他们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么大的一块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续篇故事、情景表演、分组朗诵等;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计算课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上体育课时,我有意识地教幼儿进行一些集体游戏,体育及户外活动开展各种接力游戏赛、跳橡皮筋、拔河比赛、“二人三足”游戏及各种接力比赛;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二、在区域活动游戏中创设合作的机会,在成功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处于幼儿期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占主要地位,因而在游戏中往往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如何挖掘班级区域游戏的特点和优势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呢?我们精心设计合作游戏,努力创设良好环境,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小班时设置了“蔬菜拼盘”、“编手链”、娃娃家、积木等游戏;在中班时设置了做做玩玩、沙画、结构区等活动;在大班时设置了表演区、棋牌区、美容院等游戏。以不同的游戏内容吸引各年龄段的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如在大班“沙画”游戏中,刚开始,常常出现整个区域内的孩子人手一幅画,游戏时间到了才刚画了一点点,没有成功的作品。对此我们没有加以直接干预,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悟出怎样的合作方式是恰当的,逐步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当第一幅由合作完成的色彩鲜艳的“白雪公主”图在美工区中展出时,创作者欧旸和张。
    龙小胖2019-11-06 16:01:28
  •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幼儿在幼儿园能够接触的合作机会很大,可以通过游戏、学习、生活中进行合作、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的更好质量的完成,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达到质量,对于合作会更好的诠释,但是怎样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呢?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目标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过主动配合中实现目标这就是合作。据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所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觉得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应从一下几方面入手:一.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1.激发幼儿兴趣,合作能力的意识作为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首先要让幼儿产生合作的欲望,使他们有合作的需要,而设计一些幼儿都感兴趣的必须在合作下才能完成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孩子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幼儿时期,玩耍成了幼儿提高合作意识的最好方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愉快的心情使幼儿很快的完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这里的“乐”就是指兴趣,如果幼儿对合作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便会主动参与合作活动,并能从中感受到快乐。激发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就要从游戏中找到幼儿的合作意识,对于幼儿来说玩游戏是最开心的事情。但是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见幼儿搭积木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两个合作完成的,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就要让幼儿计划的有组织的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幼儿在活动,游戏中就不能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个人共同哦诶和来完成这项任务,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都融合到集体中,这样幼儿才可以体会到合作。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玩耍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帕顿自1932年首先从合作程度探讨了儿童游戏的发展,他的儿童游戏理论揭示了儿童游戏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她根据儿童在活动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把游戏行为分为六种水平: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同游戏,根据帕顿的研究,4,5岁时联合有心和协和游戏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游戏对于培养4,5岁左右儿童的合作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平时的活动中为孩子准备了不少孩子们既很喜欢而且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如坐着传球,像这些游戏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再好不过了。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室环境,教室的环境对幼儿起着熏陶的作用。老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引起兴趣,在墙上布置一些画图,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再两两合作完成一幅图画。2.教幼儿学会交流、沟通进行合作幼儿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幼儿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应该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耐心的交流解决问题,当玩具不够的时候,相互之间就要懂得谦让、轮流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就要去帮助同伴完成活动。所以既然合作,这就必须需要两个人或多方共同努力完成。但在很多的时候,幼儿喜欢个玩个的,也会发生一些观点不一样的矛盾冲突。这时候老师就要教会幼儿学会交流、沟通。学会使用礼貌用于,这使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对对方说“你愿意参加和我们一起玩么?"我们大家一起来商量商量吧!"像这些礼貌性的语言,这样让孩子之间一起沟通也就完成了合作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合作的简单方式。合作,那肯定之间会有交流、有分工、有配合,分工和配合是合作中最重要的地方。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语言交际能力差。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并亲自融入幼儿之间,和幼儿一起完成任务,在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蹲下来参与幼儿的活动,一步一步的教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学会交流、分工、配合,这样幼儿慢慢的就学会了合作。3.教师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保育员主动帮助摆放、分发什么的,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之间的不和行为,也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二、提供机会,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更有家长从小就教育幼儿:别人打你,你就还击。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必然导致幼儿形成专横跋扈的个性品质,在合作中自然不被同伴所欢迎,所以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1、要提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合作机会。如在美术活动——“海底世界”中,在黑板上画几条小鱼,然后故意说“唉,我的小鱼好孤独!”听了这话,小朋友一起叫起来:我们一起来为它们找朋友。经过商量,幼儿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勾线,有的涂色,有的帮老师贴胶带纸布置海底世界,从而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2、要提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机会。如在种植活动中,原本以个人为单位记录天气情况的计划,可以改成每五个人一组共同记录天气并统计晴天、阴天和雨天。室内环境布置,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共同打扮春天的教室。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而需要二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合作能力的机会。3、要提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机会。如开展种植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了解各种植物种子的过程中,幼儿与家长共同协作,幼儿将找到的种子进行分类,家长帮助幼儿查找资料,记录下每一类种子的名称,生长时间以及成长过程,如果可以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表达,幼儿便会主动提出来。这样,既加强了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让幼儿学会了如何与家长进行分工合作。三、创设问题,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太阳,所以多数孩子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对抗、攻击等性格特征。在合作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地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争执。最后通常是由教师帮助幼儿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下一次有了纠纷,幼儿仍然不会自己解决而去向教师求助。因此只有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合作的能力。如为幼儿创造合作机会,提高合作能力。要培养幼儿合作能力,首先应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由于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经历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及体验,影响他们合作能力的提高,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机会尤为重要。第一,在游戏中给幼儿提供合作机会先从两个人开始,由浅入深。如:二人玩翻绳,拍手谣,猜拳舞,合作一幅画等。随着能力的提高,可增加难度如:结构游戏“盖楼房”,角色游戏“开医院”。第二,要将合作的培养整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共同收拾书桌,整理图书和活动区域的物品。第三,组织幼儿与老师共同布置没有一次的主题墙等。第四,在体育区域自由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带领小班的孩子活动。幼儿在这些与人合作的活动中,不断与人商量讨论,合作能力大大加强。体验到与人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带来的快乐。合作能力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提高。1、有意识制造矛盾,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合作能力。如在综合活动《春天来到我们班》中,我在材料的提供上故意制造了一些矛盾,如:桃花的制作,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绉纹纸让他们做桃花,但背景纸只提供了三张,开始幼儿都去抢白纸,于是有人来报告老师,当听到老师告诉他们只有三张纸时,大家又都松开了手,等到有人桃花制作好了,大家才发现不知往哪儿贴。这时,有人自告奋勇要求画树杆,而其他人好象没自己的事一样在一旁等着,这时我及时地进行提醒:谁来帮忙涂树杆?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终于合作完成了三幅作品,同时也明白了合作不是争抢,也不是一味地让,而是要学会与人商量,进行合理的分工。再如:迎春花的制作,在这一组一共有十位小朋友,他们也要合作完成三盆迎春花。教师先向每人提供了一根花茎,幼儿剪好了花便可以往茎上缠,可是一个人又要捏住花,又要缠胶带纸,很不方便。这时,教师主动和其中一个小朋友进行合作,通过商量,由她捏紧花,教师往上缠胶带纸。教师制作的一束花很快完成了,周围的小朋友也很聪明,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其中有一个组合还是三个人,他们都很好地进行了协调,处理好了分工与合作间的关系。孩子们看着他们共同打扮的“美丽的春天”,兴奋得又唱又跳,真正体验了合作后的快乐。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了问题,并从中获得了与同伴合作时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2、适时适度创设问题,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合作能力。如一次制作“不倒翁”的活动。事前布置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空蛋壳,洗干净带到幼儿园,在进行制作活动时,有的幼儿才想起来自己忘记带了,很着急。这时,我问大家:现在有些小朋友忘记带空蛋壳了,怎么办呢?有的幼儿说:我做好了和他一起玩。有的幼儿说:我画蛋宝宝,让他给蛋宝宝设计帽子,我们一起合作完成。我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幼儿按自己的方式与同伴进行合作,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幼儿合作能力得到提高。3、有针对性创设问题,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合作能力一次建筑活动中,幼儿合作搭了一座公园,快要完成时,有两位小朋友为一块积木争抢起来。发现这一不合作的行为,我并没有及时制止他们,而是组织其他幼儿进行讨论他们怎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呢?幼儿争先恐后地说:他们可以猜拳决定,他们可以轮流,他们可以互相让一下……。在同伴的议论中,两位争执不下的幼儿终于松开了手,采用了猜拳的方法。公园搭建好了,两位吵架的小朋友手拉着手,围着“公园”又唱又跳,开心极了。四.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幼儿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总结:能与人沟通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交往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样对孩子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堵文斌2019-11-06 15:55:45
  • 一、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其重要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记得我刚接小三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很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再如到了中班,午睡起床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一次,我带孩子们到户外散步,看见蚂蚁运粮食,他们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么大的一块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续篇故事、情景表演、分组朗诵等;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计算课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上体育课时,我有意识地教幼儿进行一些集体游戏,体育及户外活动开展各种接力游戏赛、跳橡皮筋、拔河比赛、“二人三足”游戏及各种接力比赛;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齐春玲2019-11-06 15:37:27
  • 走出误区,理解的内涵,明确目标当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重要,但对“合作”的含义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不欠得力。具体误区表现为:片面认为只要两个以上幼儿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就是合作;只注意培养合作意识,忽视合作与分享意识一齐培养;存在盲目性,缺乏明确目标,系统性、科学性等等。因此,首先要正确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指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自愿结合,通过相互配合和协调,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利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交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分享了快乐,获得了满足,这就是“幼儿合作”的内涵。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如是互借玩具或各玩各的,只能算是“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其次,要明确“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训练内容:一是培养幼儿的合作、分享意识;二是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三是要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最后还要明确这一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二、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一)培养途径: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我们应抓住幼儿园教育这个主途径,并与其他两个途径优势互补,协调进行。1.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培养的主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自身优势培养方法:1.合作榜样示范。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幼儿心中更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加之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因此“榜样示范”是一种基本的培养方法。具体来说,一是教师的榜样示范。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
    龙宇辉2019-11-06 15:18:45

相关问答

在一日活动中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但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地平衡各种关系,生成“自主的”规则,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本文从日常教学验中尝试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幼儿教育;规则意识;培养方法正文: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是社会人,成人踏入社会,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幼儿进入幼儿园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从幼儿园迈向小学当然要遵守学校的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孩子顺利踏入小学生活、学习的桥梁,是孩子为人处事、学习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入小学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我是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一、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逐步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1、规则意识中时间观念的渗透。幼儿园与小学相比,在时间上是比较宽松的,注重保教结合,幼儿来园、离园、游戏、活动、进餐等环节在时间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弹性空间,不像小学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可以说,时间观念的培养是幼儿遵守规则的前提之一,没有时间观念,就无法遵守相应的规则。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从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渗透。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提示,但实际上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孩子们都是在一天天的慢慢适应并熟悉,到中班时孩子应当已经十分熟悉,这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幼儿严格遵守。等到大班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图文并茂的活动方式,如:引导幼儿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制定一日计划,制定一天中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如区域游戏规则、午睡、午餐的规则,表示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什么时间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时间概念和观念。2、交往的规则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培养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及交往的规则却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为了一本书、一个玩具、一把小椅子等而发生争执。有人可能认为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就是不好的事情,应当帮助调节,所以幼儿之间一旦发生争吵,我们就会马上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完全解决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我试着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并进行协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规则意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大,孩子们交往的同伴也随之增加,规则意识逐渐形成。我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找朋友,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积极的与小朋友、老师交谈,开展“快乐的你我他活动”,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互相帮助,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助人、尊重等等交往的规则。二、在活动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的积极性一向是很高的,在活动区里,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尽兴的玩儿,但“尽兴”不代表不遵守规则。实际上幼儿在活动区里活动时,规则意识的体现时是最明显的。不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区角的创设,材料的投放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区角活动时我们应在鼓励幼儿探索的同时引导孩子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活动,除了知道在美术区画画,在数学区摆数字,在图书区看图书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可以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投放一些易于促进幼儿规则形成的活动材料。如:棋类游戏材料,结构游戏材料等。在棋类游戏中不论是象棋、跳棋还是其他游戏棋类,如果幼儿在下棋过程中不能遵守规则,那游戏是无法继续进行的。这样孩子在下棋的同时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发展。三、开展各种规则游戏,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规则游戏是幼儿阶段最成熟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概括力、判断力等等,使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表面形式. 每一种游戏都有它一定的规则性,在一日活动中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在体验快乐的同时遵守游戏规则,有助于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1、语言游戏:你来问,我来答。要求幼儿只有认真的听,才能正确的做出回答。在小班,孩子年龄较小,主要要求幼儿能够认真听;到了中班,以猜谜形式出现,让幼儿在安静倾听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等到大班的时候,采用接话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用词说话,如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驻棒子。这是一种近似于食物链的游戏规则,有严格的言语规则,利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性。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能使孩子了解到更多的知识。2、角色游戏“娃娃家”。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确定扮演不同的角色,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进行愉快且自主的游戏。如:三个小朋友一起游戏,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宝宝,但如果,三个人都争着扮演妈妈,那相信游戏是无法进行,而且也是毫无乐趣的我们经常观察到: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开始注重角色行为的规则性了,他们逐渐认识到,好孩子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扮演游戏中的“教师”,幼儿认识到教师能教小朋友知识,孩子进入游戏情境中,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渡过难关,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着游戏的规则。3、音乐游戏“战胜大会狼”。音乐游戏有其特有的特征且不同于其他游戏形式,它的旋律优美,并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要求参与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音乐游戏《战胜大灰狼》中大家都喜欢扮小白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白兔、大灰狼、小松鼠。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大灰狼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勇敢、机智的精神了。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音乐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四、户外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化无论,大、中、小班的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总是最高的,户外活动中的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它让幼儿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游戏规则,如何用规则来约束自己,共同遵守规则。如体育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我们首先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在活动中及时记录幼儿的表现,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督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采用游戏形式不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在竞赛中不仅要速度快,更不能违反规则。让幼儿注意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违规行为,使他们知道规则无处不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遵守规则游戏:熊和石头人。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扮作熊,在前面走。孩子在熊的后面,跟着熊走。当熊转身的时候,孩子一定要立刻站住,一动不动,象个石头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熊吃掉。也可以交换双方的角色,让孩子扮演熊,寻找吃掉人的机会这一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跳远比赛。竞赛式的游戏常常出现在中、大班,如跳远,孩子们必须站的同一起跳线上向前跳,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比赛可见,通过一些竞赛式的游戏,能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就不再坚持争自己赢了,并在下次游戏中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赢得第一规则意识的建立能帮助幼儿顺利的踏入小学,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推动力,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吴静茹      。
1、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幼儿入园的适应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从与家长的依恋,到与老师的依恋,再到与固定的几个小朋友的依恋,最后是与大多数小朋友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所以,与教师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幼儿入园适应的第一步。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拥抱孩子,在生活上照顾孩子,让孩子在园的每个环节都能体会到老师的爱,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好入园适应的基础。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我们会通过玩具,歌曲,故事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有东西玩着,便会降低他们的分离焦虑。3、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1、坚持入园。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哭便心疼,不送了,抱着下次再送的心理回家。这极容易助长孩子哭闹的习惯,因为他觉得哭能达到不上幼儿园的目的。2、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幼儿。家长见到孩子哭,绝不能和孩子一起哭,这样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3、可以用奖励的方法,买些孩子喜欢的小奖品,使用一定的物质刺激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同时,孩子入园时也可以带一些平时孩子喜欢的小玩具来。这会给孩子一个心理寄托,使孩子适应的过程更加顺利。4、千万不能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不听话送你上幼儿园!”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不好的。更不要对孩子说:“你哭,我就不来接你了!”这么大的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会记住你不来接他,从而加剧分离焦虑。5、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及时反馈给老师,使老师更了解您的孩子,便于老师开展工作.同时,这一过程很容易反复,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它。6、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孩子有了伙伴,就会喜欢上幼儿园。问及很多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都是小朋友们不跟他玩。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和同龄孩子接触,并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交朋友的方法。扩大孩子的社会交往范围。总之,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是幼儿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家园紧密合作起来,为孩子顺利走向社会铺好第一块奠基石。
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基础的条件,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专业机构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未来的学习成绩有着紧密的联系,孩子的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以后各个方面的学习。从而为大班幼儿顺利迈人小学及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培养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一些方法浅谈:一、培养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引发学生兴趣从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年龄特点来看,幼儿对新颖、有趣、具有活动性、参与程度高的事物更感兴趣,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学习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面,这是教导阅读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创设生动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幼儿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阅读特点,努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材和构思,多功能、多形式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二、增加意志力的磨练在早期阅读的学习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的水平,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具有明确意义的、生动的、形象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供儿童自由的选择。另外,还可以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比较针对性的为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比如说有的孩子比较淘气、自私、自闭没有自信等等。我们就可以为期选择“尊重别人”“我是最棒的”之类的内容,这样有针对性的选择阅读材料才能使不同孩子都得到发展。给幼儿创设符合他们特点的、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享受个性自由快乐的阅读学习。三、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提供孩子阅读画面的内容健康、生动、活泼、等别是颜色和图案,为大班幼儿选择合适的书籍要考虑这些孩子的特点。带有奇特、夸张、梦幻的、趣味的图书更能激发大班幼儿对阅读的兴趣。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幼儿准备的图书也要符合他自己本身。四、循序渐进,教给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教会幼儿学会观察书中的人物、动物、表情、色彩以及一些小的细节,理解前后的联系,知道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要通过针对性的提问,来引导幼儿对书里内容的关注,并帮助幼儿理解认识。五、培养大班幼儿的朗读水平孩子的语言智能的发展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认识的,所以大班幼儿的年龄虽小,但是仍然可以用轻松、简单的方式提升他的语言技能。比如:反复的为大班幼儿朗读,可以让他们对句子的结构加深理解,促进语言的发展。也加深了小朋友对个别字的字义理解。总之,幼儿期是语言思维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我们老师要抓紧从幼儿的身心特点,个性特点出发,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指导上更深入的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兴趣和语言的英语能力,提高和推动幼儿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六、创建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要为幼儿小朋友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大班幼儿教育中,要想使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就必须为大班幼儿创建优良外部环境,应在班级中设立专用的阅读角落。阅读的空间不需要太大,但需要整洁.并在墙边设市书架供孩子们随时取阅,通过设立阅读一角,可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训练空间,同时还要保证每周都有充足的时间来供幼儿轮流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阅读刊物要定期更换。积极的引导幼儿大胆的将自己所读的书籍内容通过实际表演或者讲故事等方式向大家介绍,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大班幼儿的胆量。还能加深孩子们对所浏览的内容的印象,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开拓,阅读积极性得到大步的提升,从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七、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观察,培养幼儿语言的应用表达能力。引导幼儿观察、提高幼儿观察能力,也是教育中的重点。有了幼儿的仔细、独特的观察,就会有个性的语言表述,更加丰富语言传达。利用视频、图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视频、网络对幼儿进行认识教育,培养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并且把视频、图片观察能力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起来。利用想象,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喜欢想象、爱幻想是幼儿的天性。它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兴趣。引领孩子走进心目中的童话世界。八、总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教育中必须从启蒙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的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使幼儿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也会让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终身受用的。作为一线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为基础,进而全方位的关注。制定符合不同特点的幼儿的阅读教育。同时增强老师的训练意识,实事求是。耐心的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好的引导孩子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有效的实现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这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幼儿真正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在培养过程中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做,这种种问题都摆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也应该认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为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找到一条合理而正确的途径。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都还很懵懂,他们对世间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正因如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做出有效合适的指导。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于此,我们征集了一些优秀幼儿园老师对这方面的见解和认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幼教中心牌楼幼儿园的徐军花园长,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如何培养幼儿兴趣爱好方面也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徐园长主要从幼儿要学会倾听这一方面,展开了对兴趣爱好培养的论述。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倾听是幼儿感知、接收语言信息和了解语言的具体行动。为何倾听在幼儿的发展中如此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幼儿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是从听开始的。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听得准确,才会说得明白。只有善于倾听,才能积累说的经验和能力。其次,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有效交流的重要途径。善于倾听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朋友,也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融入集体。幼儿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会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困扰。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有一些幼儿不懂得倾听,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也阻碍了教师传播知识的进程。综合分析倾听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不良倾听习惯所导致的弊端,如何利用恰当的教育手段并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听说环境,从而让幼儿学会倾听,便成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该园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出了以下四条教育策略:一、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教师们利用日常活动,从多方面引导幼儿倾听,从其感兴趣的声音入手,比如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叫声、家人的声音等,让幼儿听听说说。在区域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木偶或者情景演绎等方法,将听和看有效结合,让幼儿在“看到的物”和“听到的声”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增加倾听的乐趣,有效激发其倾听的兴趣。二、积极创造倾听的环境为幼儿创造互相倾听的机会和条件,各班在区角游戏中设立了“小小新闻台”,让幼儿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新鲜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如今,听新闻、讲新闻已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渐学会了耐心倾听同伴的声音,良好的倾听习惯已在逐步养成。同时,教师也要扮演一名“好听众”角色,当孩子跟你说话时,你要蹲下身,真诚地看着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以自己的行为引导、教育孩子学会倾听。三、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例如:对于物体发出的声音,如筷子敲打碗、金属物品互相碰撞、大自然的水声、动物的叫声等,要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聆听和分辨这些声音的相似和区别。同时,也要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倾听,这有助于幼儿养成仔细倾听、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此外,树立耐心倾听的好榜样,也很重要。并让幼儿感知: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随便打断他人的说话是不礼貌的,有问题可以等别人讲完后再提出。四、提高幼儿倾听的能力一直以来,该园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她们经常会利用日常活动的环节陪幼儿一起听广播、看电视,努力培养幼儿通过倾听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为他们选择一系列适合他们听、并能听懂和理解的故事,由教师或幼儿轮流讲给大家听,以此来培养幼儿听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会通过巧妙的提问来测试幼儿听讲能力,比如:刚才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在该园的不断努力下,幼儿的倾听能力已有显著的提高。在倾听过程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如知识的拓展、表达意愿的增强、理解能力的提高、同伴间情感的增进、质疑能力的提高等等。江苏省扬州市油田第二幼儿园是一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办学水平高的的儿童乐园。该园在培养幼儿兴趣爱好方面有着丰富而全面的经验,张海燕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一、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敢问、乐问、善问。不管幼儿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看待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二、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境,激发幼儿乐学,爱学的内驱力,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一日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组织一些游戏,创设活动情境,以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三、巧用导入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幼儿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幼儿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以求在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成功越多,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孩子们就能天天向上了。我们还可以让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学学玩玩,动静交替,以免幼儿产生厌倦感,可适当地组织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五、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学龄前幼儿的注意力通常不稳定,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通常与他们的好奇心、新鲜感分不开。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发现和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探索“秘密”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孔子老先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幼儿感到学习中“有情境”、“有活动”、“有生活”。让兴趣带领幼儿进行学习,让兴趣提高幼儿的一切,让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在培养幼儿兴趣爱好方面也都不遗余力。所以当下的各种兴趣班也抓住了家长这一心理特点,变得普遍而繁多,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正确地选择兴趣班呢?扬州市油田第二幼儿园李超群老师就此做了论述。一、明确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是陶冶情操还是想学习一技之长。如果纯粹是功利目的,非要孩子达到某种水平,而不是考虑孩子的实际问题情况是不适合的。二、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潜能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再根据孩子喜欢的项目去选择孩子喜欢的项目。孩子也许会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但是如果孩子在这个方面没有潜能,不适合发展,那孩子参加了,效果可能也不会很好,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三、懂得聆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家长可以先带他参观一些兴趣班,让他感受一下兴趣班的气氛,了解一些兴趣班的内容,然后再和孩子谈论兴趣班,谈谈在兴趣班看到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您会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四、适当安排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数量孩子的兴趣各种各样,但是每个孩子的兴趣都有倾向性,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的兴趣很多,于是就会帮助孩子报名参加一大堆的兴趣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对周边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兴趣班报的越多越好,如果多了,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五、不要定太高目标,不要苛求孩子给幼儿的学习压力越大,幼儿越会选择逃避,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相反,一个很简单的近期目标,会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支持,幼儿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了,还会拥有一定的上进感和成功感,满足于幼儿的心理愿望。其实,兴趣班是以幼儿的兴趣为目标的,主要是要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此,家长对于幼儿的兴趣班的选择一定要扬长避短;家长应该保持一种适可而止的心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不要只顾短时效应,要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和自信,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惟有如此,“兴趣班”才会名副其实,家长的选择才会正确。
幼儿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1、通过游戏进行数学启蒙游戏场景学数学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2,通过绘本进行数学思维启蒙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的,这种启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数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知识。绘本整个看下来,一点都不枯燥!听着像天书一样的数学知识,在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依据。以场景式代入的方式让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从故事里发掘数学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体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3,看动画片进行思维启蒙儿童动画系列,片中小人物热爱数学,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将图案、数字和形状的知识融入动画,内容充满互动,帮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孩子能掌握对数字的认识、数学的技巧,同时发展孩子的思考性。
数学思维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感,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而这种模式化的过程又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数学思维,就是引导孩子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孩子熟悉数学概念,从而全面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力。培养数学思维对孩子的好处1.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思维是不同于且高于普通数学的教学内容范畴的,在求解思维数学题时,基本没有现成的公式可运用,它都是通过研究规律而求解,整个过程讲究的是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环环相扣。墨守成规的照搬照做是完成不了的,也正是如此,数学思维才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能,提高和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2.为未来掌握中高课程打基础从小父母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每个阶段学习和成长是有益的。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每门课程难度都在加大,尤其是数理化,这三门课程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通过锻炼数学思维让他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增强,那么对他后期学好数理化的帮助是很大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里思维数学得好的孩子对中学阶段的数理化课程大都能轻松对付,因为孩子头脑比较活络,逻辑思维强。3.学习思维数学是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大部分孩子刚学思维数学时都是兴趣盎然,信心十足的,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这时候对孩子的意志力是一种考验,因为少部分孩子凭借着天分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努力学习,并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之下,硬着头皮熬下来,但是更多的孩子或因天资不,或因害怕困难打了退堂鼓,没有坚持下去。其实不管学的怎么样,贵在坚持,磨练了意志力,在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很有益处的。
现实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而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的时候,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他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美的事物和现象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丑的事物和现象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做家长的责任还在于,引导孩子发现美、选择美、追求美,使孩子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加以培养,使孩子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再经过努力,最终使孩子形成一定的特长。 那么,做家长的应当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呢? 1、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发现其兴趣和天赋,善加引导孩子刚刚接触世界,对世上一切都感到非常新奇,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爱美欲。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喜欢音乐,小小年纪,对音符有近乎完美的感受,能准确地唱出每个音符;有的孩子爱好美术,不管在什么环境,他们都能随意地画起来,衣服、纸张、地面、墙壁都是他们的画纸;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对读过的书,看过的画过目不忘;有的孩子对各种昆虫和各种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时会为了死去一只小猫而几餐吃不下饭,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做父母的不能熟视无睹或等闲视之,更不能横加指责、盲目否定,而应该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和天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孩子的兴趣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世界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淘气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了这位数学天才。那天,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4+…+50=?不到5分钟,高斯就举手说出了问题的答案,他表现出杰出的数学才能。从此,教师专门为高斯制定了培养计划,终于使他走上成功之路。试想,如果当时老师对一贯调皮、淘气的高斯置之不理,另眼相看,其结果会怎么样呢?高斯又怎么会有以后的辉煌呢?2、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感情,尊重其兴趣、爱好孩子对于“万花筒”式的大千世界,是以自己美妙、奇异的幻想去感受的,与它们同欢共乐,并由此对世上万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如有的孩子对刚买的新衣、新鞋总是非常喜欢,不厌其烦地穿了脱,脱了穿,摸摸这,摸摸那;也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如变形金刚、飞机模型等,宁愿放弃好吃的东西。有一位男孩特别喜欢橡皮泥,他的房间里、桌子上、床头堆满了各式各样用橡皮泥捏的小动物。妈妈嫌他把屋子弄脏、弄乱了,于是在帮他收拾屋子时,把橡皮泥玩具全部扔了,结果使小男孩大哭一场,几顿饭都没吃。这说明做父母的不能仅凭自己的爱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孩子横加干涉,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经常抽时间陪他们一起游戏、活动,与他们交流感情,走进孩子们的游戏王国,去发现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欲速不达,扼杀孩子的个性。社会上不是曾发生过为了拒学钢琴,孩子自残双手的悲剧吗?这说明孩子的兴趣发展受到胁迫阻碍时,就会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做家长的应引以为戒。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孩子从产生某种兴趣,到形成爱好,到发展成一定的特长,应该说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注意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1应营造氛围,激发动机。文学巨匠鲁迅曾说:“读书人家的孩子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鲁迅先生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环境,就有一种很好的文学氛围,他从小熟读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人的诗歌以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等,为他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想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那么父母就应该常带孩子逛书店、买书,并经常在家里读书看报,向孩子讲述书中有意思的故事、娱乐性的内容或科普知识等。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对报刊、书籍的兴趣,从而把家长的愿望变成孩子自觉的行动。记得有人曾说,属于孩子自觉想干的事情,其能力就能轻易地、牢固地为孩子所获得。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对拉琴或弹琴的兴趣,除了营造一种家庭的艺术氛围,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上。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为了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他十分注意激发孩子学琴的动机。他先让孩子一边玩,一边看别的孩子练琴,当孩子看到别人都有琴,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时,就产生了一种想要得到琴的愿望,尽管如此,铃木先生并不急于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给他一把不出声的琴,让其练习拉琴姿式、指法等。过一段时间后,孩子拉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时,铃木先生才满足其愿望。所以,营造氛围、激发动机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准备阶段,做家长的不可忽视。2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错过了学习的机会,有的是“科盲”,有的是“音乐盲”,有的是“美术盲”等等。他们不愿孩子也像自己一样缺乏艺术修养,因此,往往自己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来各种绘画书籍,买来各种乐器,请来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艺术修养欠缺,就很难给孩子带来美的启迪和艺术熏陶。试想,如果家长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去剧院,不喜欢美术展览,不爱听音乐,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获得艺术细胞,对此产生兴趣,并且爱好它呢?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将化成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渗入孩子的心灵,成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催化剂。 3要善于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笨拙,无论他把事情做得多么糟糕,做家长的都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细心引导,从心理上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孩子在房间画画,将地面弄得很脏时,家长千万不要大发雷霆,也不要因为孩子画得达不到要求而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制止。而应时时关心、询问,给予肯定性评价,加以鼓励。还应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绘画环境和绘画工具,最好抽时间参与孩子的绘画,一起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甚至可以用孩子的画装饰、布置房间。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他把画画得更好。久而久之,绘画就会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当一名画家将成为他的梦想。总之,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能一概而论,每位家长应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和孩子的不同表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家庭美育是一门学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是家庭美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作为家长,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努力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上面这种情景我们经常见到。其实,活动中的游戏并不难,雯雯的表现只是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缺乏积极性的孩子,做事消极、被动,对事情的成败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积极性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学业成就。那么,呢?一、活动前,激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前,家长要告诉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为之努力和争取是人主动性的一种表现,而一个做事积极主动的人,可以可以体验一些过程,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同时,积极主动的人也是爸爸妈妈喜欢的人,是老师喜欢的人,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础。二、活动前,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态度。因此,孩子在参与活动前,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参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参与的过程,鼓励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轻轻松松参与活动。三、活动中,与孩子一起“参与”孩子在参与活动的时候,父母不要以为自己送孩子到达活动现场就可以退场了,一定要在旁边进行观看,观察活动的进程,观察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待活动结束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活动中有趣的地方,以增强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四、活动后,肯定孩子活动中的表现孩子参与活动后,家长一定要针对孩子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正的强化。亲爱的家长朋友,您的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吗。
幼教《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幼儿园要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完成其学习任务,并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保证幼儿的语言表达力,空间想像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幼儿教育绝不是让幼儿写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幼儿园应给幼儿培养出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诚心、礼貌、爱心、乐观、坚强、自信、宽容等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要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并不是要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作为幼儿园首先要明确自己办园的目标,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家长的工作,担负着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责任。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我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家长树立新知识观、让家长真正理解和形成“以幼儿发展为本、终生教育和科学的幼儿教育”新思想,促进家长成为预防和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体,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指导家长加强育儿知识,与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定期用书面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幼儿发展情况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定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意见、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家长知道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衡量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其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依靠“做中学”。2、幼儿园一定要遵循幼教规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纲要》中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学校方面的配合,“别人的孩子提前学了小学知识,我们的孩子不早学上学就会跟不上。3、参观学习示范性幼儿园,取长补短。园长和教师要多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示范指导,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及培养,促进教师内涵的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鼓励教师多做教育反思,多积累保教经验,促使教师自我提高。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不断调整计划,改进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做到每周有反思,在每周一进行上一周教学工作反思检查,并且每月至少一篇保教心得;在不断的学习中使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得到改变。4、为了推动幼儿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我们采取学前教育培训、请进来、送出去、通过送课下乡、观摩教学、组织优秀教师、专业特色教师开展教研、听课、评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活动,采取“帮扶互助”的方式,推动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客观上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得到解决。5、正确衔接小学教育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并不是要割裂幼儿教育与小学的联系,关键是如何将两类教育科学衔接。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应该注意正确的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因为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主要是入学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促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对大班幼儿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工作,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入学意识教育。不过,在入学准备工作中,不能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无视幼儿的学习特点,简单照搬小学的教学方式,用上课取代游戏。如果这样,就又会回到“小学化”的老路上去了。6、加强保教队伍建设,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小学化”的幼儿园一般都存在保教人员数量不够、素质较低、经验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保育员这三方面问题特别大,这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逐步按照“两教一保”的要求配备保育员,以突出保育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效防止“小学化”倾向。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幼儿教师、保育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保教人员均应实行聘任制。要建立园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实践,积累丰富幼儿教育经验;开展经常性的园本教研活动,立项课题开展纠正防止“小学化”的教改实验研究;鼓励保教人员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和专业素质,提高幼儿保教质量。7、改善办园条件和环境,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创造幼儿教育必要的条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