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龚延光 2019-12-21 18:43:00

推荐回答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投资,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一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利率。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然后再由支出影响投资,最终作用与总收入。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带来产出的改变,但在长期,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由于我国并未实行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央行可以直接控制利率,而且现在央行也在采取不停的上调利率的办法来抑制经济过热,可见我国还是认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利率为主要环节来调控经济。希。
齐晓姝2019-12-21 18:58:5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主要内容:1、首先是因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2、其次,货币量变动通过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物价的变动;3、再次,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4、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采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这样不会带来真正通货膨胀的恶果,而是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特点:1.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提高有效需求,启动利率作为主杠杆。他认为,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变。前者是一种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后者是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它们在增加货币数量从而使利率下降这一点而论,理论上的效果完全相同,但在实际执行中,二者有天壤之别。凯恩斯认为采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比采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要明智、可行、见效得多。经过比较、分析,他力主采用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这不仅因为在实际中切实可行,简便有效。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充分的根据,特别是他的管理通货论和半通货膨胀论阐明,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下,这样做不会带来真正通货膨胀的恶果,而是能够产生刺激经济,增加就业、产量和收入的预期效果。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与其他政策的作用凯恩斯在提出膨胀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认为,要达到充分就业,仅采用这一条货币政策是不够的,特别在经济危机中,所增加的货币数量可能被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而对利率不发生影响,从而对实际投资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同时采用其他政策相配套,其中最主要的是赤字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可以超过财政收入的限制而扩大财政支出,因为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病根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很难靠居民或企业的自发调节去解决,而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扩大投资;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活动可以带动私人投资。
    齐文胜2019-12-21 19:58:41
  •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2.中国近年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资本市场投资与银行储蓄存款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客户保证金对货币层次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M2指标的全面性受到挑战,需要建立包括保证金等在内的货币供应量新指标。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不显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但不能以资本市场变化为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应该主要以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为目标,适当兼顾资本市场的需要。3生产者一消费者信心使预期因素的传导作用趋于增强,对于货币政策效果造成了比较复杂的影响,需要在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加以考虑。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应当适当地考虑预期因素的作用,在货币政策决策之前,对预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预期”,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边吉才2019-12-21 19:39:59
  •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利率是否起到重要作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认为利率很重要;相比较而言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投资,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一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利率。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他们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然后再由支出影响投资,最终作用与总收入。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带来产出的改变,但在长期会影响物价水平。扩展资料: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①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③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④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
    赵风蕊2019-12-21 19:15:48

相关问答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4、平衡国际收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它表明:的经营原则,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总量、投向及其利率浮动幅度作出调整,以期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会受到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影响,这使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有所削弱,甚至出现阻滞。扩展资料: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利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到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来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货币政策。
索罗斯阻击过英镑,阻击过俄罗斯卢布,阻击东南亚各国。您如果希望了解全过程,可以分别搜索上述三大事件。个人炒股,只能随波逐流,大鳄炒股,那是翻江倒海。原因是大鳄手中资金充足,其充足程度足以影响股指升跌,大鳄炒股,除了购买实力股以外,同时利用杠杆原理,购买指数期货,同期获利。人家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美元资金,当然可以通过战略部署,战术配合,达致盈利目的。小股民,只能被人鱼肉。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香港买入恒生指数期货,股指每上升一点,一份合约就盈利五十港币,如果在香港沽空一份期指合约,股指每下跌一点,一份合约同样盈利五十港币。反之亏损。如何使期指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如果你买期指合约升,当然,你就要吸纳恒生指数成份股,因为恒生指数成份股直接影响其指数升跌。你买的越多,指数当然就越是向上。这样,你的期指合约就盈利。反之,当你手中恒生指数成份股存货多了,你就可以购买期指沽空合约,这样,在你抛售股票的同时,期指大跌,令到你的沽空合约盈利。掌握了这个原理,剩下的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精算,到底要多少本钱,才可以撼动指数变化。加上市场游资,很多人随波逐流的同时,看到市场大升,会跟进购买,看到市场大跌,也跟进抛售。大鳄就是领头羊,小股民,就是羊群。大额造势,羊群紧随,加剧市场震荡。索罗斯的做法,首先是拆借港币、阻击港币,使港币隔夜拆息大幅提升,造成股市下跌。并通过沽空恒生指数期货,阻击港股,在港府的顽强抵抗下,最后铩羽而归。索罗斯动用的是200亿元美金,港府则动用了900亿港币。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应属于重大利好,而非利空。首先,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是美国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刷美元,由于美元属于世界货币,因此,大量发行美元的后果是必然导致美元贬值,使得世界商品价格上涨,世界资金充裕;且由于世界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经济增长强劲,资金向这些国家流动,从而导致这些国家货币升值的压力增加。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目的不在于要搞垮世界经济,而是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而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只要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就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为此,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有利,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是有利的,因此,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股市、欧洲股市的反应都是积极的,美国股市又创三年来的新高,欧洲股市也强劲上涨,因为他们的股市才是真正的经济晴雨表,中国的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政策的晴雨表,而在解释政策的时候,往往解释错了,用黑色眼镜看东西永远是黑的,用利空的观点看问题,永远是利空。其次,美元贬值,资金向中国流动,对中国股市有利。美元贬值,世界资金充裕,而资本总是逐利的,必然要向新兴经济国家流动,而中国是新兴经济国家的代表,因此,世界资金必然会大量流入中国。资金流入,对股市肯定是利好,怎么成了利空呢?!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了减小资金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中央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资金流动性,这是正常的,可我们往往把它的负作用夸大了,为什么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就是流动性过大吗?资金流动性大,对股市不是利好吗?怎么成了利空了?只要中国股市走好,资金就会流入股市。再次,美元贬值,商品价格上涨,不完全是利空。美元贬值,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而物价上涨温和,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通货膨胀总比通货紧缩要好,这两年物价上涨较快,而经济增长也不慢,经济强劲增长,对股市应属于重大利好,可惜,中国的股市总是脱离经济基本面,没有能真实地反映经济,没有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这是中国股市的悲哀。
90年代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关闭窗口搞要:尽管全球经济疲软,美国还是在1990一1991年的经济衰退后连续第9个年头保持经济增长,并且强劲的经济增长是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并存的.美国经济之所以能长时间扩展,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90年代以来美国实行了适宜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美国90年代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期以来,一直保持乎稳持续的发展,至今已持续增长了100多个月。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以乎均每年3%的速度稳步增长,而且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减缓下来的迹象。在这次经济扩张中,美国经济呈现了近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良好运行态势,主要标志是;1经济持续增长。1992—1998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依次为2.6%、2.7%、3.5%、2.0%、2.8%、3.7%和3.9%,在连续7年的期间里,经济增长幅度始终在2.5%一4.o%之间。2失业率大幅度下降。自1992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递减,1992—1996年的失业率分别为7.4%、6l9%、6.0%、5.4%,1997年降至4.8%,目前仅为4.3%,是30年来的最低水平。3通货膨胀持续走低。1991年3月至l995年,以消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1996年为2.6%,1997年降至1.7%,l998年又降至1.456,为33年来的最低水平。4财政赤字逐年减少。1992年美国财政赤字为29N亿美元,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减。1993—1997年联邦赤字分别为2547亿美元、2031亿美元、1639亿美元、1073亿美元、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联邦预算在数十年后首次出现了盈余。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业绩,除有利的国际环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克林顿政府推行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货币政策。一,90年代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与特点一财政政策80年代里根执政以后,制定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财政政策,大幅度随税并简化税收制度。里根的减税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翻了几番,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恶性肿瘤”‘因此,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针对里根政府轻财政政策、重货币政策留下的后遗症,提出了以削减财政赤字为中心内容的“振兴美国经济计划”,并施行了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弱非生产性支出同时并举为特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包括:1.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和削减国防经费,以紧缩开支。1992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2904亿美元。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实行了减少财政开支以降低赤字的财政政策。为紧缩开支,美国减少了30万联邦工作人员,并削减国防经费。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国防开支都占该年度财政预算的25%以上,而在1999年度财政预算中,国防开支仅占14.6%。2。增加基础设施、教育和技术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政府增加了对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近年来,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途径,如为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提供种子基金、督促各州政府对教育增加投入、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加强人才培训和职工培训等.增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同时,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并且出合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以加强对技术的投资力度。3.实施税制改革和放宽限制,以增加财政收人和促进高技术的发展。具体措施有:政府设立了专项投资税收信贷基金,从财政上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投资建设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工厂及购置高效率的机器设备、鼓励企业投资于创新性技术的公司;政府不断延长“科研抵税法”的实施期限,以支持信息、通讯、电子行业的企业进行长期研究的计划。同时,政府还实施了增税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增税的项目包括:将年收入18万美元以上者的个人所得税串从30%提高到36%;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再另征10%的附加税,把公司最高税率从34%提高到36%;全面提高能源税;增加富裕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福利税。但对中产阶级和低收入者减少税收,对小企业的长期投资减少资本收益税50%。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4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的lo37亿美元,直至1997年的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联邦预算扭亏为盈。财政赤字的减少,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扩大。同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并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二货币政策9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行。中性”的稳定一贯的货币金融政策,并及时进行微调,使美国经济在1994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内容及特点主要有两方面:1.坚决制止通货膨胀的低利率政策。进入90年代,美联储坚持对通货膨胀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也要预防通货失控。为此,美联储积极而适当地运用货币杠杆,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升降变化来调整利率,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每当经济过热迹象出现.美联储就毫不犹豫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银根。1994年,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形势下,美联储未雨绸缪.自1994年2月以后的一年内,连续7次提商利率,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6%和5.25%。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略低时,美联储则下调贴现“串,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减少。1999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端倪,为使经济增长率回落,以减少通货膨胀加剧的危险,美联储连续两次提高利串.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5.25%,贴现率为4.75%。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虽然不时调整,但其调整幅度不大,一直在0.25%-0.5%之间.就其整体而言水平不高,一直维持在5.5%的水平。美联储根据经济情况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恶化产生了根本性作用。2.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利率。长期以来,美国货币当局一直把调节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以适应其经济扩张的需要。8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里根政府,不仅高度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货币政策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货币政策的方向有了重大改变,即由以调节利率为主转向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度变化,货币总虽难以起到引导物价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美国货币当局对其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和实施工具进行了调整,从以控制货币总量为主转变为主要对利率的调控。相应地,美联储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由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转移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并以此来影响整个资金市场利率,从而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实行稳定、连续、中性的货币政策,并及时进行微调,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成功的关键。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不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的过大冲击,而且有利于扩大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政策的乎稳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信心,短期投资行为减少,更多地着眼于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美国政府及货币当局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及手段、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政府对发现经济的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应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功能,但政府宏观干预政策必须具有科学性。首先,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不能仅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应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应注意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其次,政府制定和施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不应是针对某个企业、单个具体的经营行动,而是对整个行业而言的。最后,政府的调控不应干预市场,而是创造市场,鼓励企业竞争。科学的政策措施,可以使得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美国经济之所以9年来持续增长,是与美国政府适时、适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有着直接关系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由非市场型向市场型转变,确立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但不能因此放弃或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科学性调控。我们必须深化财政、金融、计划体制的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正确调控,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健康运行。二扩大间接金融调控手段的运用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相应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然而当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仍以直接手段为主,缺少间接调控手段。我国目前实施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传统手段和贷款限额,其中,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李和公开市场业务为间接调控手段,贷款限额属直接调控手段。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在我国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正式启动,但与美国等市场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仍很薄弱,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发挥受到了制约。贷款限额是我国长期使用的政策手段,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差,传导机制很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调控的基本手段仍以贷款限额为主。但在信用关系日益深化.融资形式已经多样化的情况下,以直接控制为特征的金融调控方式已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借鉴美国货币政策手段,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国的金融调控从以直接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具有重要意义。三加强税收政策在宏观调径中的作用税收政策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最古老的经济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不仅在税收总额上关系到总量调控,而且在税种、税目和税率的组成上对结构也起到调控作用。美国的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每年的联邦财政预算案都企图通过增税或减税来影响经济。但我国似乎较少使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向来只侧重于财政收支政策的调控。当然,我国在某些领域也使用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老少边穷地区的企业等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加征消费税,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但全部都是针对微观经济而言,对宏观环境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我国较少使用税收政策,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在我国整个税收收人中,流转税占50%以上,所得税占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国家的所得税收人,一般占其税收总收入的50%左右。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自身的特点.它们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是不同的。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对经济只发生间接作用,且见效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从而对消费、投资和储蓄等有直接的、迅速的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由于流转税调控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以我国难以俊美国那样运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但是,税收政策毕竟对经济产生很大作用,诸如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四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对供求总量和结构具有调节作用,但两者在总量和结构调节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结构,而对供求总量的调节具有局限性;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总量,而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否则就不能达到顶期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做得相对较好。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美国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并举。从财政政策调节看,美国政府运用必要的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货币政策调节看,美联储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总渴求,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的目的。反观我国,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面重视不够。如1996年以来,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中央银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但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看,收效不大。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未能协调配合。我国的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社会总需求,但对于社会总需求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显得无能为力。相反.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则有优势。政府既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的硬收待遇,直接影响各产业部门税后利润进而影响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改变初次分配关系中形成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由于单一使用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财政政策与之配合.从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应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相互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调节和合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借鉴美国货币政策手段,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国的金融调控从以直接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具有重要意义。三加强税收政策在宏观调径中的作用税收政策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最古老的经济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不仅在税收总额上关系到总量调控,而且在税种、税目和税率的组成上对结构也起到调控作用。美国的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每年的联邦财政预算案都企图通过增税或减税来影响经济。但我国似乎较少使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向来只侧重于财政收支政策的调控。当然,我国在某些领域也使用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老少边穷地区的企业等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加征消费税,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但全部都是针对微观经济而言,对宏观环境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我国较少使用税收政策,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在我国整个税收收人中,流转税占50%以上,所得税占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国家的所得税收人,一般占其税收总收入的50%左右。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自身的特点.它们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是不同的。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对经济只发生间接作用,且见效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从而对消费、投资和储蓄等有直接的、迅速的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由于流转税调控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以我国难以俊美国那样运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但是,税收政策毕竟对经济产生很大作用,诸如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四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对供求总量和结构具有调节作用,但两者在总量和结构调节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结构,而对供求总量的调节具有局限性;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总量,而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否则就不能达到顶期目标。在达方面美国做得相对较好。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美国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并举。从财政政策调节看,美国政府运用必要的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货币政策调节看,美联储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总渴求,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的目的。反观我国,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面重视不够。如1996年以来,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中央银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但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看,收效不大。个中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未能协调配合。我国的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社会总需求,但对于社会总需求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显得无能为力。相反.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则有优势。政府既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的硬收待遇,直接影响各产业部门税后利润进而影响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改变初次分配关系中形成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由于单一使用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财政政策与之配合.从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应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相互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调节和合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
本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随后发生的“9·11”事件和安然公司丑闻等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致使国外投资减少,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美元不断贬值,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美联储在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调到1%,创48年新低,而隔夜拆借利率创50年新低,并且如此低水平的利率水平维持了整整一年。美联储在很短时间内连续降息,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一些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宽松政策也同时推行,房地产行业很快成为复苏的支柱行业。2002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2003年美国经济快速回升,就业率大幅提高。然而,实行低利率政策过长和对金融创新缺少必要的监管,也使得房屋价格和抵押贷款泡沫不断积累,同时通胀压力逐步增大。因此,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运用“逢例会就加息、每次25个基点”的渐进策略,连续17次提高美元利率,到2019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推高至5.25%,提高幅度达到4.25倍,此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加息周期。在货币扩张周期,美国金融当局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使得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在利率水平提高之后,贷款者还款压力不断加大。次级按揭贷款的逾期还款率自2004年第二季度达到历史低点10.47%后开始迅速上升,2019年第三季度达到12.56%。次级贷款的违约率从2019年开始上升,2019年第三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至16.31%。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房价的增长率自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大幅下滑,自14%跌至2019年年底的0.8%。这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最终酿成次级债危机,并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这说明货币政策在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目的后,要尽快退出,否则很可能会给下次危机埋下更大的伏笔。案例告诉我们,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很关键,过早或过晚退出都容易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经济增长恢复状况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但要分析其内在结构的变化,尤其要关注私人经济部门的恢复情况。若经济总量已经恢复而私人经济部门并未恢复,那么复苏就具有不彻底性,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不足,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存在风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全球复苏的态势已经确立,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并且全年“保8”无忧。美国GDP在今年第三季度同比转正,由于制造业仍在加速扩张,第四季度增长率可能进一步上扬。从私人部门的表现来看,复苏形态的脆弱性较为明显。中国私人部门的活跃度总体上已经恢复,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见底回升,并逐步走稳;但美国私人部门活跃度恢复较慢,不过目前已经出现初步的见底迹象,国内私人投资额第三季度环比增加。从这点来看,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的初步条件已经具备,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所以退出时机还需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