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市有泡沫么?中国汇市网龙风老师说,快崩溃了,不建议去做美股?
推荐回答
米国房地产比中国健康,泡沫没那么大,不好刺。
赵馨惠2019-12-21 18:57:1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泡沫都不小。
黄白红2019-12-21 19:38:43
-
没有可比性,美国的股市是完全市场化的,而中国的楼市完全在政府的刺激,掌控下,生存发展,政府抽利润的大头,不能称为是市场,所以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章衣萍2019-12-21 19:14:17
-
美国的确发生了网络泡沫;没错,泡沫导致了投资的浪费和扭曲。但泡沫规模没有通常想像的那么大,持续时间也没那么久——事实上,泡沫从1998年末开始,只持续了一年半时间。按照“故事”的通常讲法,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段,美国股市陷入了疯狂之中。在“非理性繁荣”之下,投资者将大量财富投入到价值被高估的高科技公司中,但这些投机性企业却赚不到一点利润,白白浪费了大量投资。因此,政府对泡沫的强硬管制是必要的。故事的确是这么个说法,但现实却有所不同。没错,美国的确发生了网络泡沫;没错,泡沫导致了投资的浪费和扭曲。但泡沫规模没有通常想像的那么大,持续时间也没那么久——事实上,泡沫从1998年末开始,只持续了一年半时间。那些赞同政府采取措施降低资产价格的人们相信,泡沫开始于1996年——这比实际时间早了三年。如果下这样的诊断,“治疗”将会比“疾病”本身的祸害更大。事实上,当经济前景看好时,政府和观察家们是难以区分非理性繁荣和理性乐观的,因此,不该让政府承担挤破泡沫、打压投资的任务。当然,美国股市最终出现了显著而严重的泡沫,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泡沫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规模到底有多大?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股市的网络泡沫应该从1995年3月网景公司开始IPO算起。但从1995年8月网景IPO结束到现在,始终投资于纳斯达克指数的年均真实收益率为9.3%;而按上市当日收盘价持有网景股票直至其被美国在线收购之日的投资者,年均真实收益率则为35%。这像是泡沫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泡沫应从1996年12月5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发表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讲前算起。当时,格林斯潘在华盛顿的一次宴会后的演讲中反问道:“我们怎么知道,非理性繁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当地抬高资产价格呢?”这番话令全世界的股票市场应声而跌。但当时的纳斯达克指数只相当于现在的42%,如果自格林斯潘讲话后,投资者一直投资于纳斯达克指数基金至今,则他每年会有8.2%的真实收益率。这像是非理性繁荣吗?即便将1998年1月作为网络泡沫的起点,也嫌太早。微软、IBM等十大高科技公司照理说其股市价值是最可能被“非理性繁荣”推高的。但这十个公司中,有一半以上从1998年1月至今的年均真实收益率超过了10%。从现在的角度看,1998年1月美国高科技公司的股价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关于对泡沫的判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康斯坦丁马金和我提出了三条衡量标准。我们的第一条标准是:当纳斯达克股票的真实收益率在6.5%的水平时,不算价值高估;第二条标准是,若股票的收益率低于债券的3%的真实收益率,则将购买股票的时期定义为“泡沫”;第三条标准是,如果后续的真实收益率为负,则购买股票的当时可定义为“泡沫”。如果按第二条和第三条标准,网络泡沫的持续时间极其短暂。从1998年10月到现在,纳斯达克年均真实回报率跌到了3%以下;在1998年11月之时则为负。据此,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达到峰值之前,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处于高估状态。如果按第一条标准算,则泡沫持续时间就要更长。自1997年4月以后,纳斯达克累积的平均真实收益率低于6.5%。不过即便如此,泡沫也只持续了不到三年时间。网络泡沫持续时间竟如此之短,这是否令人惊讶呢?马金认为不是。在宏观经济意义上,显著的泡沫是少见的,也不能持久。即便是加尔布雷斯这个最不相信金融市场效率的经济学家,也在其对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研究中表示,估值过高和过度投机的阶段是短暂的。他指出,直到1928年下半年,美国股市的状况仍然是相当合理的。事实上,美国股票市场在宏观意义上最为显著的困惑,并非市场因非理性繁荣而产生泡沫,而是股价为何总是如此之低,导致股票的真实回报如此慷慨——这即是著名的“股权溢价之谜”。看起来,美国股市更可能为过度谨慎而非“非理性繁荣”所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相信,当格林斯潘说管制潜在的资产价值高估并非政府职责所在时,他是正确的。当然,如果潜在的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风险上升,的确需要对之加以监控。但只要金融风险还足够低,政府一旦出于对非理性繁荣的恐惧而试图校正市场,就很可能好心办坏事。这些问题与中国的关系何在呢?我不能确定。但历史,尤其是其他国家的历史,虽然不能照搬照抄,却无疑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思考问题的指南和汲取教训的源泉。
符能江2019-12-21 18:41:08
相关问答
肯定有影响从现在来看长期来说是负面的影响.客户向证券公司借资金买证券叫融资交易.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叫融券.该消息初期对入市资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走上正轨后可能在3年以上,规模才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通过国外市场显示,融资融券发展到相对平衡后有助涨助跌的左右,但不会改变大趋势,如果在牛市中该消息是利好,因为会放大上涨的势头,而在熊市中该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为下跌趋势也可能被放大,该政策是把双仞剑,在不同的趋势中作用正好相反,由于该制度涉及业务担保品、保证金强制规定、强行平仓制度、结算风险基金、信用等级制度等,必须要注意因杠杆投资带来的远超过以前的投资风险。当然作为想出货的机构,就算是利空,机构、股票和媒体也会忽悠个人投资者一直看多该利好政策,并认为该政策是实质性的利好,当然他们只想让个人投资者这么认为,他们心理很清楚,该政策可能几年内对股市都不会产生什么利好,甚至可能因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厉害,而借所谓的利好出货,个人投资资金接盘的意愿更大,说到底和印花税政策一样的是掩护机构出货的遮羞布。中国股市的不理性再次上演,投资者也不在意所谓的利好是否真的具有支撑大盘的左右,近期从机构到媒体再到股评一边倒的喷多,感觉以前的大小非、中国经济经历的全球性危机似乎根本没存在过一样,对投资者来说也再也不是威胁了,只要未来继续出“所谓”的利好那投资者就会疯狂的介入搏杀,而利好的真实性和水分投资者根本不需要去验证真假,只要出就是利好,汇金公司增持200万股就成了重大利好,2500是第二压力位,如果在该点位大盘就突破不了开始扭头向下了。见好就收吧。股市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的是什么因素都可能导致股市变化,但是简单的是资金面的长期多空趋势就决定了,大盘的长期涨跌趋势,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涨,肯定会在下跌途中出现反弹,但是反弹的规模应该视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况来判断,如果还是这些非实质性的利好消息来托大盘,那每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只有针对大小非实质性的限制措施出来后,大盘才有可能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带来一波中级反弹甚至反转,只要这个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不解决,投资者就要以反弹看待,逢高减仓,而连续超跌投资者信心的积弱使得抄底资金非常谨慎,虽然抄底资金试图该变这种运行颓势,但是情况却并不是太乐观,现在的股市并不是政府说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资金,个人觉得在大小非的阴影下现在这两样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轻的一年,只有3万亿的解禁资金足够消灭主力了,虽然政府来了个基金也要讲政治的说法不过看来实质作用不大,机构继续反弹出货的动作没有停止不得不选择边打边撤退的策略来降低损失,政府再出所谓的利好来阻止股市的继续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针对大小非的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的话,那在资金的多空平衡已经打破的现在的这种行情下,投资者仍然不要太过于乐观,因为实质问题没解决,资金面就会继续紧张.如果出现政策带来的反弹时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举.不要去相信股评不考虑实际的大行情.由于2019年的大小非解禁资金是近7万亿,2019年的解禁资金是近10万亿,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年的3万亿,所以,在这个导致这次大跌的核心问题解决前,资金面的压力是不可能解决的,任何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带来的都只是反弹而不会是反转,股市虽然很复杂但是其实也很简单,股市的规律就是卖的多余买的就跌,买的多于卖的就涨,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资金面已经体现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却不愿意去面对.别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长线投资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况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润高达400%以上,甚至高达1000%以上时,这种成本带来的暴利,在一个弱势行情下,你认为大小非持有者是会落袋为安还是会继续看着自己的利润缩水大小非也是投资者,利润第一同样是他们的理念,当长期股东这种想法只有被机构教育出来的散户会去干而一个长期趋势中因为某种原因卖的力量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时去谈牛市什么时候回来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实质性政策带来的就是反弹不是反转.由于大盘最强的支撑区域3300~3400和股评、机构口中最强的所谓永远不会被击穿的政策铁底2990都已经在资金面失衡的现实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短线在没有新的利好政策的支撑情况下,反弹就是降低仓位的机会,有资金在手里才有主动权,才能够迎来真正的底。底是主力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在主力都迫于大小非压力大规模减仓时,做为中小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机构减仓我们也要控制仓位。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朋友。
重点推荐中国2月末外汇储备3.09万亿美元,连续4个月上升农林牧渔行业:疫情影响显现,出栏增长符合预期市场点评市场点评:建议顺应大势,在没有出现指数见顶特征前,积极把握个股机会 宏观视点:证监会:核准IMF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电子行业:电子创新生生不息,行业机遇厚积薄发 期货情报金属能源:黄金281.55,跌0.07%;铜49310,跌0.52%;螺纹钢3747,涨1.02%;橡胶12395,跌2.02%;PVC指数6570,涨0.46%;郑醇2595,跌2.37%;沪铝13545,跌0.48%;沪镍104120,跌1.60%;铁矿611.0,涨0.66%;焦炭2070.0,涨0.22%;焦煤1298.5,跌0.08%;布伦特油65.83,涨0.18%。农产品:豆油5754,跌1.67%;玉米1843,涨1.04%;棕榈油4634,跌1.19%;棉花15610,涨0.81%;郑麦2409,跌0.33%;白糖5082,跌0.76%;苹果10334,涨0.74%。汇率:欧元/美元1.12,跌1.15%;美元/人民币6.71,涨0.05%;美元/港元7.85,平。重点推荐1、中国2月末外汇储备3.09万亿美元,连续4个月上升事件:中国2月外汇储备30901.8亿美元,环比增22.56亿美元,为连续4个月上升。点评:2月,我国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指数上涨0.6%,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外汇市场预期继续改善,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收支状况均呈现积极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展望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跨境资金流动稳定和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在波动中保持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