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PPP政府融资模式

龙国强 2019-12-21 23:49:00

推荐回答

一、适应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格局正在形成两年多来,党中央全面认识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动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政府调控的基本区间,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创新活力等方式,加强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央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区间的下限,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区间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就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定向调控上,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区间调控的思路下,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结构性减税、普遍性减费、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协调较快发展。2019年我国GDP增速为7.4%,季度波幅只有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为2%,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和作用。围绕投资和生产经营领域,陆续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修订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改革商事制度,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形成了新的创业就业热潮。在此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激发了民间投资积极性。同时,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并推陈出新在广东、天津、福建等进行新的试点。开放与改革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有力地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主要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创新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推动电子商务、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发展,拓展居民消费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潜能,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工业新增产能,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措施,把短期宏观调控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了新常态下经济的稳定发展。二、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稳增长的重要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经济出现失速,引发就业、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剧烈波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既有发展阶段变化的原因,也有短期因素的影响。稳增长已成为新常态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和基础。这是应对周期影响的需要。根据研究,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在7%—8%,但如果忽视周期性因素影响,可能把年度增长率拉低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际经济的周期影响仍在延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在低位波动,国际贸易增长持续低于经济复苏进程,制约中国的外需和出口;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对投资、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制造业调整、地方经济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等周期同步,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调控措施对冲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稳定,从长期看也不会背离潜在增长趋势。这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需要。当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趋势,悲观预期可能会加大下行幅度,使经济滑出正常运行轨道。主要问题是:悲观预期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使投资者进入收缩、观望状态,并在市场上产生连锁反应。政府出手进行调控,有助于稳定和引导预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强,民间投资与政府行为关联度高,能否稳定各方面预期,引导市场投资走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绝不能低估和忽视。这是维持就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但就业问题还不突出,新增就业人数还在增加。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使产业运行和增长的就业密度提高;同时,也有国有企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减产不减员,企业内部冗员现象比较普遍。即使这样,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研究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如果经济增速下滑幅度加大,就业矛盾就可能集中爆发。只有通过改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这是防范债务、金融风险的需要。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使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负债率上升,亏损企业增多;另一方面使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收支矛盾显现,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加重。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以上两方面的压力,使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上升。当经济下行超过一定临界点,部分工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可能出现偿债违约问题,甚至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冲击。从这个角度看,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是防范债务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这是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从长期看,经济增速回落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但从短期看,如果增速下行幅度过大,滑出合理区间,各个方面“起火”、“漏雨”的事就会大量增加,企业和政府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去“救火”、“防漏”,连正常过日子都成问题,哪有能力去调结构、转方式?同时,推进改革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障碍和困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进行支持。因此,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和有序运行,是有效推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必备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基本环境。三、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针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新矛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更好地把化解短期矛盾与解决中长期问题结合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坚持面向经济新常态确定增长预期目标。在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一个兼顾各方面的增长预期目标,使其与就业、通胀、国际收支等目标相适应。这一增长预期目标,包括年度目标和五年规划目标,既要顺应发展阶段转变的趋势,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动力的转换;又要体现反周期特点,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当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确定并适时调整增长预期目标,加强预期目标对市场微观主体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导向作用。坚持以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要针对经济运行中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把化解总量矛盾与解决结构问题结合起来,从改善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问题入手拓展市场空间,增强供给对需求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以调结构促进稳增长的效果。财政政策要保持积极有效的取向,在推进结构性减税的同时扩大薄弱环节投资,增加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投资,特别是加快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灵活的取向,释放积极有效信号,改变市场通缩预期,扭转需求收缩的趋势。灵活运用数量型、价格型政策工具,做好预调微调,促进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矛盾,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同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坚持依靠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使新常态下的改革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一是搞活民间投资。深化对内外资的开放举措,全面改善社会投资环境,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激发经济内生动力。二是搞活金融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提高民间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比例,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三是搞活城乡关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多措并举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四是搞活国有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管理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发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带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坚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保持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加快增长动力的转换。积极有效推进结构调整,在稳外需基础上扩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增速,促进长期消费率稳步上升;在稳农业基础上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使工业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协调运行,持续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加快增长动力转换为目标,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种新兴业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中高端技术应用、中高端产业扩大和中高端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以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进程。
黄盱宁2019-12-22 00:18:1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供参考。
    连书纳2019-12-22 00:54:09
  •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要求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他具体分析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将出现的六大趋势性变化,并相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趋势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对策: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趋势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对策:花钱买机制,确保可持续趋势3: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深刻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对策: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趋势4: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预算规范管理、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策:全面推进依法理财趋势5: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对策: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趋势6: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策: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强调,财政部门要与时俱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做好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好财政在“新常态”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楼继伟指出,要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一是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变化。要科学测算财政收入,防止过高地确定财政收入预算目标。各地财政部门绝不能在经济放缓、收入增速下降的时候,收“过头税”、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形成对经济的顺周期调节。二是坚决防止和纠正财政“空转”行为。要严格落实新预算法有关要求,要认真组织开展清理检查,严肃查处财政“空转”行为,维护财政经济运行良好秩序。三是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健康发展。收入不再作为硬性任务要求,并不意味着对收入增速的趋势变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反而因不再作为硬性任务,财税双方可以更为客观地建立收入预测模型,这方面财政系统应主动作为,加强收入预测和预算执行分析,同时要推动征管部门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要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绝不能再搞“政策洼地”。在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支持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楼继伟表示,要花钱买机制,确保可持续。一是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财政该管的一定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给市场和社会、放到位,避免大包大揽。政府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区分公共性的层次,调整结构,有保有压。二是改善民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树立正确的民生理念,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不搞锦上添花。在政策扩围提标时,不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帮穷不帮懒,引导全社会树立起靠个人努力勤劳致富、各方面合理承担责任的民生理念。三是主动出击建机制。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科技教育、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制度碎片化等问题,花钱买机制,增强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创新投入方式。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等,可以通过PPP、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要厉行勤俭节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深刻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楼继伟强调,要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财税改革高度重视,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财政部门要不辱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积极支持其他领域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楼继伟要求,要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一是坚持底线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定力,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业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就不采取短期政策强力刺激经济,而是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二是注重供给管理。克服过多依靠需求管理的思维惯性,统筹做好供求两方面的调节。通过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促进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支持补足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企业能更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要素。三是坚持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定向调控的优势,把握时机,找准“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同时,要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楼继伟强调,要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一是树立大国理念和全球意识、安全意识。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坚持合作共赢,落实正确义利观,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把财经政策设计放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统筹考虑,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二是抓住时机开展全球布局。加快推进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机构的组建,运筹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经关系,充分发挥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的影响力,深耕亚太、经略周边,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支持国内企业整合力量,抓住合适时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转移国内部分富余产能。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熟悉和理解国际规则,搞清楚国际规则与我方的利益冲突所在,增强话语权,维护国家权益。积极推动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改革进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齐新玉2019-12-22 00:36:10
  • 面对新常态,产业园区发展要顺应宏观经济调控的变化和要求,谋划新思路、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举措,从观念上改变,从心态上适应,从行动上着力,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1.加强政策研究对接,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一是认真落实好国家赋予园区相关优惠政策,找准园区优势与国家政策的结合点,积极争取国家在产业、项目、土地、资金、对外开放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园区更大的支持,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把政策优惠效应落实到具体产业和项目上。深入研究园区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自贸区”、“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发力点;二是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对接省市部门,进一步细化省市政府现有支持园区的优惠政策,制定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促进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增强发展保障能力园区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就必须保持投资高速增长。一是调整投资方向。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投资,重点加大园区工业设施、居住生活设施、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园区与主城区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公用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二是扩大投资来源。一方面要全力争取有效投资,按照产业园区定位为导向,定向精准投资。另一方面,随着民间投资占比越来越高,要全面落实好国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民生领域投资;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发挥园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创新投资管理方式,精简审批程序和环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便捷的审批制度,促进园区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实现“园区事、园区办”。3.增强园区产业发展能力,构建产城一体格局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园区开发建设起到关键性、引领性和决定性作用。每个园区产业定位一定清晰准确,主导产业一定要明显突出。对于园区而言,一是要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向,未来一段时期要把产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以产业支撑园区建设,引领发展。做好产业园区规划,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产业选择上不强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而着眼于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布局和经济社会效益,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的同时,兼顾发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4.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资金是园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在新常态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扩大银行有效信贷投放,不断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继续跟进国家倡导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项目,力争获得国家更多资金支持,研究发行园区建设地方债券,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二是积极拓宽债券、基金、证券化、资源增信等多种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等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三是引导各类资本在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股权投资基金,增强直接融资能力;四是积极推广PPP合作新模式,推出一批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不断提升PPP项目的规模和水平,促进投资主体市场化、多元化。5.树立服务型理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新常态下,产业园区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把优化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园区自然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一是优化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促进产业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区内自然山水和生态环境,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高环境成本的项目落户园区,走人与自然相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优化政务环境。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按照简政放权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精简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透明、公开的投资环境;三是优化法治环境。新常态下,法治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园区要以依法行政为原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建章立制,制定权力清单,建立相对完善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边叶宏2019-12-22 00:05:49
  •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面临的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城镇化规模也迅速壮大,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PPP模式也掀起了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浪潮,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PPP模式在新常态大背景下的发展,有必要对PPP模式在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分析,最后给与相应的对策。科学的PPP项目项目评估机制仍未建立如果没有科协地PPP项目评估机制,我国可能会存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官员腐败现象。我国对科学的项目评估制度有严格的标准,过度乐观的评估结果难以吸引企业部门的参与,而更大的风险是政府官员与潜在企业合作方合谋低估项目预期收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官员腐败,最终影响公共设施和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效率。
    赵风英2019-12-21 23:54:1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