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融资平台如何转型,最佳模式是什么?

赵鲁宁 2019-12-21 23:19:00

推荐回答

经济转型不转型,对企业融资方式没有太大变化。无非就是通过债务型和股权型融资。债务融资:发债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专业供应链融资,贴现,等等股权融资:拿股份换资金,先股份改制在找金融机构做股权融资。
辛国爱2019-12-21 23:59:2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当前,我国存在着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业资源紧约束,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鉴于中国农业的现状,政府必须要把农业提到现代基础产业的高度,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制度。从宏观上保障对农业的支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简要概括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自提出以来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我国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以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齐春生2019-12-22 00:37:30
  • 建议:1.加强宣传与引导。政府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特别是要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引导督促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2.完善政策与措施。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并制定配套措施,要在原来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要加强政策倾斜。3.增加投入与预算。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增加对企业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的企业科技创新资金要逐年予以增加。4.健全体制与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土壤。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全区企业科技创新事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和培训机制,特别是对企业科研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要持之以恒,从而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齐月利2019-12-22 00:20:39
  • 第一类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名义上是公司法人,实际为事业体制,隶属于政府某一职能部门,较多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结构。第二类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土地运作、储备、开发及国有资产划拨,整合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主营业务集中于各类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其他衍生资源。第三类融资平台公司,随着开发业务发展及管理成熟,路桥等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水电气公交等民生产品供应等更多的资源被划入成为子公司,多元业务板块逐渐形成母子架构,主营业务重心也逐渐由总部下移至子公司。同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积累一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管理能力,但主营业务发展仍呈现自发性与被动性,缺乏战略层面的业务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第四类融资平台公司,对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开始建立区分机制,形成几大核心业务板块,总部管控能力有所加强,主要负责战略投资、产业监控、资源整合、人才培育与服务支持。这类公司各业务板块分别由不同的子集团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融投资运作经验,但对政府信用资源和银行系统性融资的依赖度仍然较高。
    黄相怀2019-12-22 00:09:15
  • 主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目前,新型城镇化及相关政策导向为城市的开发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新型城镇化不再单纯追求规模与空间的扩张,要求平台要坚持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功能配套为着力点,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片区。抢抓国企改革机遇。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的拉开,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指引下,国企改革在产权层面、经营层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投融资平台应围绕国企改革方向,拓宽合作思路,扩大自主经营权,利用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可考虑选择与知名上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大型商业管理运营公司等业务关联度高、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例如,在济南西客站片区,西城集团先后与恒大集团、中建八局、上海绿地、山东高速等实力企业组建了合作公司,直接参与土地二级开发和城市建设。抢抓推进PPP运作模式机遇。顺应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面的形势,将积极参与PPP和企业自身的转型发展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从最初履行政府出资方职责、获取股权收益向作为社会资本方投资运营区域开发项目的角色过渡和转变。例如济南西城集团正在推进的西部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是济南市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已经纳入济南市首批PPP运作示范项目,同时也是济南西城集团的首个PPP运作项目。目前济南市政府已初步确定由济南西城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负责投资运营。通过深入沟通交流,取得政府大力支持,深度参与PPP运作,将使西城集团进一步提高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综上所述,近些年,各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为城市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平台公司面临中央监管措施不断加强和自身债务不断膨胀的双重压力,为保证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平台一方面要加强业务模式创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充分抓住市场机遇,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转变思路观念,拓展外部市场,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
    黄盱宁2019-12-21 23:40:17

相关问答

从管理角度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很不透明,不仅商业银行难以全面掌握,有的地方政府自身也并不清楚不同层次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和担保状况;商业银行在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中相对处于弱势,使得商业银行运来一直通行的一些控制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以真正落实,主要依靠的往往是并没有真正法律效率的财政担保等形式,另外一般投融资平台将从商业银行借来的贷款置于一个资产池中,再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进行资金流的分配,这种资金使用形式不利于商业银行对所借款在对应项目中的应用程度不能很好的跟踪监督。这些投融资平台总体上负债率都相当高,负债率普遍超过80%或者更高,资本金普遍欠缺且偿债能力低下。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平台公司统借统还,责任主体十分模糊,因为往往贷款使用人是建设单位,大多数平台公司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都不实施管理,项目的最终受益也不属于平台公司,贷款资金实际上完全脱离借款人监控,如果出现偿还问题,商业银行实际上难以进行顺利的追溯。在地方投融资平台推进的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中,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使得不同地方的投融资平台积极变通来补充资本金,使得银行的贷款风险明显加大,例如,这些投融资平台会通过委托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来补充资本金然后再继续要求银行贷款,也可能要求不法代理机构高估实物出资或出具虚假注册资金证明等手段虚假出资;有的项目以流动资金或搭桥贷款充作项目资本金,还有的以股东借款的形式借到新的投融资平台作为资本金,还有的利用扩大投资规模的名义在增加新的贷款之后抽回初期注入的有限的资本金。投融资平台所进行的项目过多,导致政府担保过多,易形成政府有名无实的担保,是不利于平台和银行各方的,而且从实质来讲政府担保过多也会造成政府的违规行为。从财政运行的角度看这种大规模的地方投融资平台主导的信贷高速增长,实际上增大了财政的隐形负债,在地方财政出现偿还困难时,实际上还是由中央财政承担了事实上的支付责任。换言之,对于具体的投融资平台来说,如果能过通过自身的经营来偿还贷款,则理论上来说通过城市化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还是大于贷款的投入的,但是如果不能偿还这些贷款,则或者转嫁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或者由中央财政事实上承担偿还的责任,这在客观上成为少数地方政府挤占信贷资源以及财政负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地方投融资平台天然具备的软约束机制,使得投资的风险十分容易转移到中央财政或者商业银行体系。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获得大量的资金,在不少地方呈现出一些新的风险行为。首先,因为许多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收入等来偿还这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因此在客观上有强烈的动机来推高土地价格,从而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具体的项目选择和决策上,地方政府替代企业,成为主要的决策者,其中的经济合理性就值得怀疑,这些投资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或者是加剧产能过剩的投资,从一些地方地方新建在建工程和项目看,低附加值的建筑用钢材、建材和焦炭等投资品需求升推动了这部分原本已过剩的产能投资和生产增速出现加快之势,有保有压的产能调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是一些本来需要退出市场的落后产能不容易被淘汰,反而一些地方政府在相对宽松的融资条件下还继续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从宏观政策的角度看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借贷,直接制约了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例如,2019年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大量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金融到一些大型的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不仅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集中度显著提高,期限明显延长,还使得明后年的信贷投放的调整空间极大降低,因为2019年启动的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可能在今后因为信贷紧缩而使其成为“半拉子工程”,这样就在客观上倒逼明后年的信贷投放依然保持在相对的高速增长水平。这一点十分类似于1993年宏观紧缩之后的几年,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十分快速的被动增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也是投融资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它的风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结果。一是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94年分税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快速提高,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但是也出现了财权的上收和事权下放的倾向。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财源有限,预算法又不允许他公开的举债。因此他只好成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贷款的过程中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背后隐藏着较大的风险。由于按照现有的法规,地方政府对于贷款进行担保,实际上是一种违规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自身的隐性负债也比较严重,所以一些担保也不务实。这是地方财政方面的原因。二是商业银行的短存长贷,起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主要来自于开发银行。但是去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蜂拥而至以后,由于地方政府平台贷款一般由地方财政担保,即使没有担保,因为是政府的项目,商业银行还是愿意贷款给地方政府平台。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融资状况很不透明,银行从地方政府那里获得的财政金融方面的信息有限。难以全面把握平台负债状况,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从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比较长。他的贷款都是中长期的贷款。原来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时候,它拥有比较稳定的长期的资金来源。因此,资金贷款的期限相对比较固定。后来商业银行涌入领域以后,信贷风险就容易出现期限的错位。三是平台资产质量及其职能原因。最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是基础建设项目集中一些。后来发现从银行贷款可以做地方政府想做许多事情,一些本来可以由民营企业去做的事情也统统由地方平台来包办代替了。成立平台公司到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平台的资本金不足,平台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所降低。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水平、经营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导致这个平台的风险不断的聚集。解决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要考地方政府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时间比较长、资金需求大。由中央政府代发地方债,一方面规模有限,另一方面风险仍然集中在中央政府,而且没有办法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能否在适当制度或程序约束下,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的方式解决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问题。
一、适应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格局正在形成两年多来,党中央全面认识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动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政府调控的基本区间,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创新活力等方式,加强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央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区间的下限,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区间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就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定向调控上,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区间调控的思路下,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结构性减税、普遍性减费、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协调较快发展。2019年我国GDP增速为7.4%,季度波幅只有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为2%,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和作用。围绕投资和生产经营领域,陆续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修订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改革商事制度,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形成了新的创业就业热潮。在此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激发了民间投资积极性。同时,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并推陈出新在广东、天津、福建等进行新的试点。开放与改革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有力地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主要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创新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推动电子商务、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发展,拓展居民消费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潜能,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工业新增产能,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措施,把短期宏观调控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了新常态下经济的稳定发展。二、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稳增长的重要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经济出现失速,引发就业、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剧烈波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既有发展阶段变化的原因,也有短期因素的影响。稳增长已成为新常态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和基础。这是应对周期影响的需要。根据研究,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在7%—8%,但如果忽视周期性因素影响,可能把年度增长率拉低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际经济的周期影响仍在延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在低位波动,国际贸易增长持续低于经济复苏进程,制约中国的外需和出口;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对投资、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制造业调整、地方经济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等周期同步,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调控措施对冲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稳定,从长期看也不会背离潜在增长趋势。这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需要。当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趋势,悲观预期可能会加大下行幅度,使经济滑出正常运行轨道。主要问题是:悲观预期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使投资者进入收缩、观望状态,并在市场上产生连锁反应。政府出手进行调控,有助于稳定和引导预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强,民间投资与政府行为关联度高,能否稳定各方面预期,引导市场投资走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绝不能低估和忽视。这是维持就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但就业问题还不突出,新增就业人数还在增加。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使产业运行和增长的就业密度提高;同时,也有国有企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减产不减员,企业内部冗员现象比较普遍。即使这样,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研究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如果经济增速下滑幅度加大,就业矛盾就可能集中爆发。只有通过改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这是防范债务、金融风险的需要。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使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负债率上升,亏损企业增多;另一方面使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收支矛盾显现,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加重。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以上两方面的压力,使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上升。当经济下行超过一定临界点,部分工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可能出现偿债违约问题,甚至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冲击。从这个角度看,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是防范债务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这是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从长期看,经济增速回落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但从短期看,如果增速下行幅度过大,滑出合理区间,各个方面“起火”、“漏雨”的事就会大量增加,企业和政府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去“救火”、“防漏”,连正常过日子都成问题,哪有能力去调结构、转方式?同时,推进改革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障碍和困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进行支持。因此,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和有序运行,是有效推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必备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基本环境。三、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针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新矛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更好地把化解短期矛盾与解决中长期问题结合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坚持面向经济新常态确定增长预期目标。在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一个兼顾各方面的增长预期目标,使其与就业、通胀、国际收支等目标相适应。这一增长预期目标,包括年度目标和五年规划目标,既要顺应发展阶段转变的趋势,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动力的转换;又要体现反周期特点,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当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确定并适时调整增长预期目标,加强预期目标对市场微观主体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导向作用。坚持以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要针对经济运行中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把化解总量矛盾与解决结构问题结合起来,从改善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问题入手拓展市场空间,增强供给对需求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以调结构促进稳增长的效果。财政政策要保持积极有效的取向,在推进结构性减税的同时扩大薄弱环节投资,增加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投资,特别是加快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灵活的取向,释放积极有效信号,改变市场通缩预期,扭转需求收缩的趋势。灵活运用数量型、价格型政策工具,做好预调微调,促进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矛盾,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同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坚持依靠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使新常态下的改革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一是搞活民间投资。深化对内外资的开放举措,全面改善社会投资环境,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激发经济内生动力。二是搞活金融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提高民间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比例,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三是搞活城乡关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多措并举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四是搞活国有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管理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发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带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坚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保持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加快增长动力的转换。积极有效推进结构调整,在稳外需基础上扩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增速,促进长期消费率稳步上升;在稳农业基础上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使工业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协调运行,持续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加快增长动力转换为目标,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种新兴业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中高端技术应用、中高端产业扩大和中高端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以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