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童西琳 2019-12-21 23:32:00

推荐回答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简政放权是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的必要举措。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八方面任务,简政放权再次出现在首位。简政放权的改革重点集中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改革新举措,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价格改革,加快形成商事制度新机制,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
赵飒飒2019-12-22 00:38: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是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决不缺位,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将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将延伸到子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归位于一级企业,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二是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照责权对应原则切实承担起保值增值责任。三是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四是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步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四是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龚崇栋2019-12-22 00:21:36
  •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辛国林2019-12-22 00:10:18
  •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齐敬英2019-12-22 00:00:43
  •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决定》把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思路,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并作了具体部署。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把改革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第一,正确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决定》强调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30多年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布局、效率和企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的改制面也由2003年的30.4%提高到2019年的72%。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到2019年底,由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59家,占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4.07%、净资产的68.67%、营业收入的60.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体制机制上强化了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地位,增强了其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各项举措要有利于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感。总之,是有利于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而不是削弱国有经济。第二,充分认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增强了我们发展国有企业、壮大国有企业的信心,但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从国有企业发展的环境看,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将加快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金融市场体系会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从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大幅减少。从开放的形势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我国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参与竞争将会成为常态,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些都将使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巨大的新挑战。为此,《决定》强调,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一是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对公益性的企业,例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企业,国有资本要加大投入,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出更大贡献;对以网络系统为存在基础的自然垄断行业,需要国有资本继续控股,但也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随着科技进步,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正在逐步缩小,原来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大量业务逐步变为可以引入市场竞争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对仍依靠行政权力运营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的部分业务,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推动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四是建立长效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投资经营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重大信息公开。五是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齐文艺2019-12-21 23:41:40

相关问答

我国国有改革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融资规模、形式呈现体制性特征,说明企业融资机构尚未形成。企业融资机制形成,应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存量调整是基础,但更重要的在于形成增量上的规范性和性。正确地认识各种融资形式的特征,掌握融资成本与融资结构、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才能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出发,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形成最佳资本结构。所有一切都是企业的随机决策。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以至于一些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的决策。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3.培养和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参考文献:1.刘鸿儒,李志玲:《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1999年第8期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6.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出版社,1999年。
严格来说,体制改革并不属于企业管理的内容,但却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投融资平台这类生存于体制之内的企业组织。从最近我们的观察来看,各地平台面临的问题已非单纯的内部管理问题,它们采取的实践也超越了一般的管理范畴,而是向着外部化、上层化、宏观化的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前行。其实,对于平台而言,投融资体制改革并非新的内容,它伴随着平台的产生、发展乃至可能的消亡。从企业治理结构来看,地方政府是平台的唯一股东,然而,它却无法像一般的市场化企业股东一样行使很纯粹的职能,它必须综合城市经营、部门协作等多方面对平台实施管控,于是,平台所做的事情可能超越能力及必要之外,平台需要处理的关系也覆盖政府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这一切都可归纳为城市投融资体制。因此,投融资平台要取得好的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置于整个体制的改革之中。从目前南京卓远的实践来看,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所有体制改革一样,基本面临组织和制度两个方面,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在组织改革中,像很多地方成立资金管理中心统筹资金、城市投资控股集团统筹资源资产;而在制度优化中,则是基于组织的良好运营及权限划分。可以肯定的是,体制改革将为平台的发展吹起一股春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平台的发展环境,但我们也意识到,改革是困难的,也是需要勇气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外部力量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借用则是值得深思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举国关注,共谋大计。来自方方面面的讨论与争鸣,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眼下至少有两个不争的共识:一是坚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陕西省农村公路的现状,仍然可以概括为“欠账甚多、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还没有通沥青路。陕西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喜的是,发展农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其突出特点是政策好、人气旺。今年5月24日,陕西省与交通部共同签署了《陕西省人民政府—交通部关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意见》。李盛霖部长高度评价:陕西省政府和交通部联手共建农村公路,是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大举措,对于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强调: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基础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新时期划时代的一页。意见》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需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正像《人民日报》社论所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5句话20个字为我们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就像这幅美丽图景的画布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和载体。公路是农村脱贫的必要基础设施长期以来,贫困与农村孪生,弱势与农村齐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为扶贫开发事业、农业长效发展机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三农事业”奠定物质载体,增强造血功能。2004年3月,国际农村公路焦点组织IFG第四次技术交流会议在我国的昆明召开,会议主题是“农村公路改善与扶贫”。大会有一个可喜的研究共识:农村公路建设是脱贫的必要因素之一,农村公路在通达、教育和医疗设施、增强农业收入、刺激商业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旅行速度、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扶贫与公路改善之间应当如何保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各国政府和咨询公司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来自亚洲的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增长12%,而农业产品产值则上升32%,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附加值。来自非洲的研究表明,在目前非洲的公路条件下,只有5%的肉类通过卡车运输,多数运输活动靠步行,有时耗时数周,导致食品重量丢失、质量下降。研究表明,400公斤食品在12、24、48和96小时的运输途中所丢失的重量分别为6%、8%、12%和14%。有专家指出,美国农产品全国的差价只有5美分,关键是公路的发达与运输的快捷。由于交通不便引起的价格差异十分突出,在发达地区只卖几元钱的半导体,在农村却要数十元甚至上百元。市场上热卖的一种土豆片,英文称“PRINGLES”,中文名叫“品客”,190克卖价12元,在西安卖13元。美国人制造了“品客”,分厂却设在交通发达的广州,而其原料不外乎是陕西盛产的土豆,价格翻了100多倍,若按当地市值计算,剩余价值高达千倍。要想富,先修路”的意义就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便捷的农村公路会吸引类似“品客”等诸多的外企,像建设“坑口电站”一样,把厂子搬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那时候我们的一颗土豆也会变成“天价”。有研究认为,农村道路在综合扶贫与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建设导致其与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公路改善增加了村民收入,使他们容易获得教育与医疗;促进了人口、货物和服务的流动;加强了农村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对改变相对薄弱的农村面貌都有一段集中并快速的发展阶段。韩国在“二元经济”转型中,政府斥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70年11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主要用于修建乡村道路等。该国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3万余个村庄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50公斤,并明确规定这些水泥只能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地方政府则提出了修建桥梁和村级道路等20种乡村基础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己开发。为了鼓励、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政府还确定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扶持政策。对那些达到政府要求的村庄,第二年每村加拨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如果基础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政府第三年再为该村再追加1000袋水泥用于鼓励等。综上所述,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从而向新型农民的时代过渡,提高参政的意识,促进“管理民主”。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最近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诸多方面取得成果,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真正成为不断带给农村群众实实在在好处的过程。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发展的历史跨越“十一五”时期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以往的经验,认真审视和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新变化。我们可喜地看到,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今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把农村公路建设摆到“十一五”交通工作的突出战略地位,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近期,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对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抓住我省列入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先行省的机遇,把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切实加强起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基础工程。要科学规划,坚持质量第一,确保‘十一五’时期实现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双胜利、双丰收。十一五”陕西省农村公路发展的目标是:县乡公路里程达到4.6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里程达到3.5万公里,等级公路3万公里,村公路达到6.9万公里,每年安排不少于1万公里的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力争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5%。为实现上述目标,目前我们主要做的五项工作是:第一,大力建设通村公路。按照“县组织验收、市审查上报,省公路局核准、交通厅拨款”的程序以及“据实补助、先干后补”的办法实施。凡达到交通厅颁布标准的通村沥青路,关中地区每公里补助10万元,陕南、陕北地区每公里补助12万元;凡达到交通厅颁布标准的通村水泥路,全省统一按每公里15万元给予补助。在整个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四项制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设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公示资金使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农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第二,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农村群众及社会力量,坚持“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各地交通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支持、建设农村公路的合力。要认真总结延安市修建农村公路经验,坚持以往“乡村群众打底子,交通部门铺面子”等做法,依法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村自愿出工投劳,合法筹集建设资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不修农村不需要和不愿意建的路,不搞强行摊派和集资,决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第三,坚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农村公路的设计、建设、养护和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修实用之路、安全之路、资源节约之路。要合理把握标准,适当简化程序,标准规范以及线型选择等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推广就地取材、经济耐用、易于养护的路面结构。不搞大改线、大拆迁,保护沿线农村利益。注重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源和料场,不得乱采滥挖,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第四,加强改善养护管理。认真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完善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管理体制,统一规范管理机构,市设农村公路管理处,县设农村公路管理站。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资金渠道,特别是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健全养护机构,完善养护模式,推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的养护方式。加强对农村公路的技术指导,做好全省农村公路通达以及技术状况普查工作。第五,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把农村客运网络作为支农、惠农、兴农的实质性举措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公路效益。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原则,修建简便、经济、实用的停靠点或招呼站;积极进行农村客运公交化试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结构调整重点,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并购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进非主业资产的剥离重组,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特别是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重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国有资本的有序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国有资本,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构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中央企业重组的新平台。探索科研院所与大企业集团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完成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的组织实施。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推动优势资源向绩优上市公司集中,提高企业资本的证券化比重。继续推动规范董事会建设,坚持外部董事占多数的原则,选好配好外部董事,真正实现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推进董事会规范运作,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开展对董事会、董事年度和任期评价工作,对董事会运作较为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将经营班子管理权下放董事会,逐步将部分属于股东的权力下放给董事会;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同,依法正确处理好国资委与董事会的关系,建立健全董事、董事会与国资委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建立完善董事会向国资委报告年度工作制度。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进一步加大企业领导人员选聘方式改革力度,继续深化用人、考评、激励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步伐。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项目备案、审批、核准需要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开户银行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3、投资意向书,增资、购并项目的公司董事会决议;4、银行出具的融资意向书;5、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6、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7、国土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8、以国有资产或土地使用权出资的,需由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确认文件;审批类项目分三步走:第一步,《项目建议书》批复,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1、业主申请立项报告;2、具有相应级别、专业、服务范围的资质机构编制的《项目建议书》;3、项目法人证书或项目业主的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第二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1、业主申请立项报告;2、具有相应级别、专业、服务范围的资质机构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3、《项目建议书》的批文;4、国土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5、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6、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第三步,《初步设计》批复,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1、业主申请立项报告;2、具有相应级别、专业、服务范围的资质机构编制的《初步设计》;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文;4、专家论证纪要;5、工程预决算、施工图及概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