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公吗

黎琼红 2019-12-21 23:13:00

推荐回答

一、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真抓实干。 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地增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城市建设要积极稳妥,注意节约用地,控制拆迁规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合理布局,提高投资效益。生产企业要搞好工艺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升级、市场营销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价值,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制定、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地平稳发展。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但不彻底。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恶化。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必然是投资高涨,消费受到挤压。从储蓄率来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增长得远比居民的储蓄率要快,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呈上升的态势,居民的储蓄呈下降的态势,这是高投资的来源,高储蓄才有高投资,高出口。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经济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来说,对于这些结构失衡就必须扭转。经济转型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三高一资”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性我们难以避免。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服务业严重滞后,重化工业比重畸高。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内需。第三点、政策上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出口,鼓励加工制造业。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我们国家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实际上是建立在比较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出现了为了出口而出口的现象,客观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励经济结构畸形化的结果。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该如何控制好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但在现实情形中,控制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稳定经济增长。
辛培乐2019-12-22 00:08:4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政府经济学作业辅导第一次作业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黄砥中2019-12-21 23:58:57
  • 社会效益目录各种解释1、社会效益是指项目实施后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也称外部间接经济效益.任何柔层通常是指地面较其上部楼层软弱的那些建筑2、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入,而社会成本则是其带来的消耗,两者之差就是社会收益,即企业所提供的社会贡献净额3、社会效益一般是指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毕业生在社会上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社会各界对学校毕业生的反应等4、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入而社会成本则是其带来的损耗两者之差就是社会收益即企业所提供的社会贡献净额5、这种社会效益不仅是指一般的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与赞助而且应当包括诚实守信的经营信条以德取人、以信取人、以质取人、以诚取人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商誉招天下6、它是指个人的行动自由只能在必要的公共利益范围内才得以限制.相称性原则在德国公法中最为突出,享有宪法性地位,其着眼点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高校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搞好与社会的接轨,为社会培养有用、急需的高素质人才7、社会效益是指该软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做出或可能做出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软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8、社会效益是指医生的医疗行为及结果带给医生的社会信誉、社会形象和人格魅力.经济效益则是医生的医疗行为及结果给他带来的经济收入或物质利益9、社会成本是由会计选择所导致的潜在资源的错误配置即盈余管理行为,社会效益是指会计选择改进了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使报表使用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0、所谓社会效益是指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威胁或实质上阻碍了进口国国内工业的建立11、所谓社会效益是指科技档案通过市场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档案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它所谋求与产生的首先是社会效益12、其中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领导的重视与否,行政的干预力度,生产力的调整结构等是否能确保推广的畅通.经济效益主要从资金的投人和利益的创收,成本核算等方面考虑13、社会效益是指通过优质服务快速高质量地满足农机修理户的要求保证农机具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为农业和农民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增加加快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发展步伐14、社会效益是指其效果对社会、国家和广大人民有益.而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果、社会影响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从邓小平同志的诸多论述来看一项工作是否有价值要看其实际效益、效果、影响15、社会效益是指企业承担社会义务所增加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如某企业吸收残疾人员或社会待业人员就业,即可为国家增加人力资源,并减轻国家支付大量救济金的财政负担,从而为社会带来收入。16、社会效益是指图书出版发行后良好的社会影响,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效益是指图书出版发行后能带来利润,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它与图书发行量的大小密不可分,发行量大才能有可观的经济效益17、而社会效益则是指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等.应该叫什么名称呢.光信号光信号图5全光交换原理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全光交换方式有时分、波分、空分、复合型等等18、社会效益是指学校通过办学和科研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学校为社会输送的高质量人才的数量、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作的贡献以及开发或创造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研成果19、所谓社会效益,就是指有一些医疗设备虽然直接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是对填补医院医疗技术空白,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必不可少的设备,我们则从它的社会效益出发,该引进的也得引进20、所谓社会效益,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社会效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思想效益和文化效益等21、社会效益是指候选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求报奖单位或个人应扼要地做出说明22、社会效益是指能够给他人创造收入、减少损失但不能转化为投资者财务收益的带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工程效用.具体来讲有三种:一是完全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财务收益的纯公益性效用如防洪效益23、其实社会效益是指效益的归属相对于个人效益、家庭效益、集体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效益的性质相对于文化效益、思想效益、政治效益等24、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事.而经济效益通常是指出版物进入流通领域后所取得的货币效果与单位的或个人的局部利益关系密切25、所谓社会效益是指专业银行利用金融手段合理地聚集和分配信贷资金支持生产的增长和流通的扩大促进、控制和调节社会经济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26、社会效益是指从全社会宏观角度来考察效果和利益,它反映的是卫生防疫工作目标与历史的现实程度.经济效益是指某种活动的消耗与成果的比较,卫生资源与效果相比较27、而社会效益仅仅是指社会资本的产出部分.社会,在《辞海》中的解释为:1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28、社会效益则是指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才的培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社会效益,往往要经过若干年才能表现出来29、所谓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通过市场进入社会以后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一般体现在经济和精神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出版物获利后通过纳税为社会增加积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对立又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决议》指出:“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的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说社会效益,是指文化产品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精神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是由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文化产品属于精神和知识产品,它并不是象物质产品那样为了交换而生产,创造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交换,也不能象物质产品那样准确地计算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能够实现等价交换,其使用价值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实现并与消费者的主观因素无关。而文化产品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精确计算,也无法实现普遍的真正的等价交换,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形式是精神和知识,这就必然受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和制约。这说明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来源于文化产品的精神和知识。文化产品这种特殊属性要求人们切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要时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要求人们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时,要后者服从前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对立又统一。好的文艺作品,越受群众欢迎,经济效益就好,社会效益也大,这样两者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但近些年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人们思想文化素质滑坡,使两者关系呈现对立状态。有些水平高雅、格调上乘的作品,社会效益很高,但观众和读者并不多,其经济效益显然很低。有些作品思想性很差,审美价值低,其社会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经济效益却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牺牲社会效益去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坚持社会效益为主,让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在两者关系中除了坚持这种服从外,还要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把两者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产品必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它就要进入市场,就要讲经济效益。基于此,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法统一,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前面已有“社会主义”四个字,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讲社会效益,市场经济机制要求讲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求两者的统一,又是两者统一的基础。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对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差的,要大力扶持;对经济效益好,但社会效益差的,必须坚持取缔。这就要求人们生产和创作既有较好社会效益,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两者有机统一的好作品,使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哨阵地。
    齐显峰2019-12-21 23:39:38
  • 因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核算反映的是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投资者的经济活动,是所有权扩大或缩小的活动,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分开了。比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投资者一般都是股东。股东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经济活动,是与企业平日经济活动不相干的。这种投资活动,与企业会计核算也是不直接相关的。
    符自为2019-12-21 23:21:32

相关问答

1)危潮中十大暖行业--电影业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娱乐产业上扬的契机,电影业尤其如此。在危机时期,人们需要娱乐来解压。即使是2019年1月贺岁档遭遇百年不遇的严寒,8月暑期档与北京奥运重叠,再加上5月四川大地震的破坏性影响,就算没有金融危机的萧条背景,中国电影行业在2019年度的发展轨迹也是不完整的。即便如此,2019中国电影票房仍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电影产值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而国外的经验也表明,经济不景气的背景,恰恰是电影业繁华的契机。正是在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开创了好莱坞的“黄金时代”。2019年中国的制片方到底拍了多少片?据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数据,全国故事片有406部,再创历史新高。这些片到底赚了多少钱?我国电影票房危潮中十大暖行业--典当业典当业在经济寒冬中直面机遇。去年第三季度,广东省典当总额较二季度增长5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1%。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信息显示,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而去年1月至10月广东有1.56万家中小企业倒闭,金融风暴正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广东省政府除了在原则上通过了小额贷款试点实施意见,还一次性新增投放10亿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植中小企业。但在许多中小企业主看来,眼下已是“火烧眉毛”,第二天睁开眼睛,就有可能面对倒闭或债主临门的残酷现实。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典当业在经济寒冬中直面机遇。据广东省典当协会统计经营情况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全省典当总额较二季度增长5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1%,税后利润增加了83%。在商机转瞬即失的市场上,“快捷”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具有很大诱惑力。很多来典当行的中小企业都是因为急需用款,当天开车来,当天资金就可以到账。等资金周转开十几二十天又可以赎回。方便也是典当的一大优势。广州誉景典当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洁诚说,典当行在办理典当业务时,不需要过多地审查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资产状况等,只要企业拥有有价、合法的抵押物即可从典当行获得资金,这也为企业省去了很多麻烦。典当热背后凸显的是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的问题。这才是典当行受中小企业欢迎的根本原因。评点_也是危机逼的。
两者的关系:1、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表示未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投入增加,未来GDP的产出就会增加2、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形成当前GDP的投入增加,使眼下的GDP立即增加3、固定资产投资既产生当期的GDP增量,又带来远期的GDP增量,双重效应。扩展资料:国内生产总值都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也不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门槛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自1996年建立以来,对改善宏观调控、调节投资总量、调整投资结构、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等,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为应对当时经济过热适当调高了比例,201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适度调低了相关比例。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2019年9月印发《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此次调整,围绕优化投资结构,对2019年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完善,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有利于提高投资能力,增加有效投资,加快补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其他发展“短板”,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此次调整主要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总体调低。除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外,其他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总体调低5%。二是有扶有控。适度调低有利于增加有效投资行业领域的项目资本金比例,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机场项目,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以及玉米深加工等项目。同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急需的停车场项目,以及经国务院批准、情况特殊的国家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可比规定比例再适当减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继续执行原有的较高资本金比例。三是独立审贷。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独立审贷,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
省管县好还是市管县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由省管县和市管县两种行政区划体制的对比,一个是指省管县和市管县两种行政级别单位的对比,从行政级别来讲一般还是省管县比市管县好,省管县的行政级别要高于市管县,而且多是由于经济和人口等原因而被省直管的;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目前市管县的体制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各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多且农村人口数量比重大,行政命令的有效传递非常有限,多级行政区划在目前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而到了行政体制和法律体制、法律意识都非常健全之时,或许可以考虑取消市管县这一级行政区划,而直接采用省管县的体制。行政省管县是大势所趋障碍在市级不放权2019年03月31日19:37新京报:目前全国已有省份试行财政“省管县”,你如何看待“省管县”改革?李钟熙:“省管县”是很好的制度,我当了9年县长,经历了“省管县”的变化过程,完全有资格这么说。长白县是从去年转为“省管县”的,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行政成本降低了,办事效率高了。目前,在整个经济发展格局中,“县经济”处于劣势,“省管县”可以调动县城的主动性、积极性。绝大多数县城都在城乡接合部,“向上”影响城市,向下影响乡村,所以,“县经济”发展起来了,不论对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有利的。但是,县城要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更要有经济管理权,不然就没有积极性了。汪玉凯:我是赞成这项改革的。早在1982年,我们当时的改革是实行“市管县”。过去一个中心城市有两个政权,比如苏州市,既有苏州市管几个区,还有一个苏州行署,它是江苏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苏州市周围几个县。后来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地区行署撤销,让中心城市把周围的县管起来,实行市管县。现在除少数民族地方还保留有自治州和地区行署外,绝大地方都没有了。市管县”有它有益的一面,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个就是省不能直接管县,中间有市,而市不像过去的地区行署,因为地区行署是省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权,现在的市都有人大,是一级政权,这样市就把整个县管起来了。省的各种政令只能下到市,通过市再到县,县再到乡镇。多增加了市一级政权,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些市就把大量的政权截留了,包括经济上等各个方面的,很多资源就到不了下面了。刘永忠:目前在财政上“省管县”还只是搞了几个试点。但这个只是经济上的,与行政体制上的改革是两码事。新京报:县的经济管理权受到限制,市级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主要城市的建设中,也就是俗称的“市压县”、“市刮县”,你认同这种说法对吗?李钟熙:这种说法不确切,没有解释清楚县城跟城市的关系。有“市压县”、“市刮县”这种说法,大概是因为过去的“剪刀差”,就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现在没有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农民工进城后,无法与城里人享受相同的国民待遇,比如医疗、养老。而且即使不进城,农民的待遇也不能跟城市相比,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是每月几百元钱,这是一些地区农民的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费。因此,一些农民现在还认为“市压县”、“市刮县”。新京报:既然东部省份推行“省管县”,激活了县城的增长潜力,陕西今年是否会采取这个模式?陈德铭: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不过,陕西今年会推行一些改革放权试点。这些“试点县城”将在经济发展的决策上、程序上,有更多的机动能力。但是,这些试点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拥有一定的“收入水平”,比如有的县城年收入仅几百万,很多事情都依靠省市的转移支付,这样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推行“省管县”,更不可能成为放权试点。省情不同改革难度不一●“有的省面积很大,省管那么多县,恐怕很有难度;过去管理体系有惯性。新京报:当前推行省管县,最主要的障碍在哪里?刘永忠:如果在中国要实行这种中央到省再到县的三级行政体制,相对很难。因为中国土地很大,各个省面积也很大。一个省要管那么多的县,恐怕很有难度。但主要还是看这个省的经济实力,你自己带动的话,你要看你的马力有多大,能不能拉动全省几十个上百个县。但在经济发达地址,像我们江苏是应该没有问题的。汪玉凯:要发挥县的作用,必须调整县、市、省三者之间的纵向关系。我觉得主要障碍还是在地级市,它肯定是不愿意放弃对县的管理权的。此外,这个改革措施,肯定比较适合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区域比较小的地方实施,像新疆、西藏的行政区域面积非常大,省直接管肯定存在困难,而江苏、浙江实行就容易很多。因此,这种做法绝对不能“一刀切”地推行,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陈德铭:与其他省份相比,陕西工业化水平低,起步晚,农村贫穷面大。目前还有近600万贫困人口。陕西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跟苏州没有可比性。陕西应该选择符合地域特点的发展模式,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文化资源。李钟熙:障碍主要是过去管理体系的惯性,而且市级、县级管理权限划分有盲区。比如同一个会,有时候会开两次,市里一次,省里一次。行政省管县是大势所趋●“光财政不管,行政管,很多矛盾还是很难调和”新京报:目前试行的是财政“省管县”,你认为有无可能最终实现行政“省管县”?汪玉凯:现在全国有4百多个地级市,2千多个县,加上县级市大概有2700多个县。县的经济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经济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我认为,从财政上的省管县发展为行政上的省管县,是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否则光财政不管,行政管,很多矛盾还是很难调和。刘永忠:对于行政“省管县”现在我们还没有具体成熟的想法,而且也没有搞过试点,所以还不好讲。李钟熙:财政“省管县”首先是缩减了行政环节,节约了成本;县有了固定资产投资等财政项目的自主权。从2003年开始,长白县开始办一个投资额2000多万的人参加工项目,两年进展不大。去年转为“省管县”,一年之内,厂房、设备都办完了。我认为,从财政“省管县”到行政“省管县”,这是大势所趋。市管县”的意图应该是城市带动县城发展,但是,有的城市没有这个带动能力。如果中心城市经济很发达,比如那些沿海城市,这个问题不明显。但是,如果中心城市欠发达、很落后,这个问题就很突出。整理县资源,“支援”市资源,这个思路不现实。县城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中间环节,应该注重县城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和乡村。新京报:那么,从财政“省管县”到行政“省管县”,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汪玉凯:我觉得光靠“省管县”这项改革,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的。还要有配套的制度改革,就是将来把省的建制划小,管辖的区域划小,因为省太大的话,直接管县是有问题的。省的区域划小,人口划小,像海南那样,就容易更好的实现有效的管理。我们也可以多设一些省,现在民政部门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调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革举措,是需要人大立法改革的,是单纯政府解决不了的,我的看法是现在的改革可以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改革创造条件。访谈动机“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这无疑会重新凝聚起人们对财政“省管县”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的兴趣。当初“市管县”的初衷,是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对附近落后县乡产生辐射效应。但是一种“市刮县”的说法,向人们传递更多的是:“市”在行政权截留、以县养市、束缚基层经济管理空间等方面的种种弊端。省管县”改革同样衍生出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这项改革天然地适合浙江这种省域面积不大,县域经济发达的地方,而新疆、西藏这种面积大,通讯交通欠发达,而且基层经济落后的地方,省直管县的难度就会很大。此外,省管县是政策框架,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刺激县域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凡此种种,都期待解答。省管县障碍在市级不放权”人大代表、省市县官员、行政管理专家接受本报采访谈省管县改革“省管县”消解“政权截留”●“县城要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更要有经济管理权,不然就没有积极性了。专家直言地级市内在弊端省管县是改革必然趋势青岛新闻网2019-09-1515:13:14南方周末本报记者许峰采访名录○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周天勇中央党校研究室教授○李铁国家发改委中国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刘维新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决策层不仅仅限于在原有体制上考虑行政改革问题,也更关注从行政架构上寻找改革的突破一个中等地级市,每年光工资就要财政支出2亿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左右,而全国共有260多个地级市,匡算下来,每年全国单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300亿以上现在还保留的审批权限,控制在省级部门和中央部委手里,体制不动,扩权强县就遇到了天花板香港《大公报》最近发布的一条消息称,“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启动行政区划改革,建立省县两级地方政府体制即取消地级市,并实行城乡分治。一时引起各方关注。这一说法是否准确?我国的行政区划将如何调整?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级市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权威专家及国家有关部门。地级市已成了抽水机记者:刘勇研究员,您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参与者,香港媒体援引你的说法,“十一五”我国将要取消地级市吗?刘勇:我没有接受过《大公报》的采访,香港媒体引用的是我执笔的一篇报告中的观点,是学术界争鸣性质的理论探讨,在“十一五规划”中并没有改变现有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只是“有条件的省进行省直管县试点”。记者:但是高层已经一再发出信号,将对行政区划有所动作,例如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就提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张占斌:从2002年起,浙江、广东、河南、辽宁、湖北等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在财政上省直管县的试点,浙江甚至已经在一些社会管理事务上进行省直管县的试点,中央只是因势利导,但是不搞一刀切,做硬性规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上省直管县,势必会最终实现省全面直管县,这是一个趋势,但是短期内成为现实难度很大。周天勇:省直管县这种思路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政府改革从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开始扩展到减少层级的行政改革。尽管这项改革还处于酝酿阶段,但的确是行政体制改革思路上的重要动向。中央决策层不仅仅限于在原有体制上考虑行政改革问题,也更关注从行政架构上寻找改革的突破。张占斌: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多是起上传下达作用;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在地级市这一级,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已经到了相当泛滥的地步,而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的情况下,地级市成了抽水机,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一些大项目也安排在市区,从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刘勇:省管县体制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简单变动,而是地方政府权力的再分配。1980年代,地级由虚转实,本意是打破多年来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拉动作用,但后来弊端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的城市强行升格,现在与辖县矛盾加大,弊端明显。李铁:随着市与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已成为当前城市群区行政区划管理中最突出的矛盾。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尤其明显。市管县是计划经济产物,这种体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要是为中心城市服务,县成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市里依靠行政权力,将财政收支的压力,通过层层分解,压到了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周天勇: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现在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只有小部分是地市合并的产物,大部分则是地改市的结果。地市合并可以减少一套行政机构,而地改市却要增设机构、扩大编制。一个地区改为市,马上五套班子就出来了。由实力比较雄厚的原有地级市领导县,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大马拉车”。由县级市或县所在地的镇新升格的地级市领导县,人们比喻为“小马拉车”。后一种情况下,地级市往往汲取本地区资源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中心城市,因而也就产生“市刮县”、“市挤县”。张占斌:现在地级管理层级行政成本过大,学术界对此诟病较多,以一个中等地级市的市级为例,一般地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科级干部1000人,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万人以上,每年光工资就要财政支出2亿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左右,而全国共有260多个地级市,匡算下来,每年全国单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300亿以上。天津开市管县先例记者:国际通行的制度都是三级政府管理体制,为什么我国会演变成五级,会出现市管县体制?刘勇:建国初期设立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作为地方最高政区,管辖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省由过去的一级行政区变为二级行政区,规模适当划小,到1953年,全国分为53个省级区划单小,到1953年,全国分为53个省级区划单元。最早的市领导县起始于大行政区,1950年10月,旅大行署改为旅大市,为东北行政区直辖市,下辖旅顺市和金县、长山县。1954年以后,撤销大行政区,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省级政区,并将省级政区合并减少到30个左右,这个格局一直未变,此后是1988年设置海南省,1997年设置重庆直辖市。张占斌:现有体制下的市管县可追溯到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其所辖的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已改为省辖市的天津市领导,开创了省辖地级市可管辖县的先例。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至1960年,全国已有52个市领导243个县,约占全国县建制总数的八分之一。但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由于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因而很快就“降温”了。1961年以后,随着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市管县体制不仅停止了发展,而且大量县市又恢复了原有体制,特别是河北省,恢复了全部专区和专员公署。至1966年,全国领导县的市下降到25个,领导的县还不到1960年的1/3。至此,市管县体制经历了第一次大起大落。刘维新:改革开放后,出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体系考虑,更好地集中市场要素,以农促工,市管县体制又一次被推向前台。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派一批专家到四川调研产业结构问题。考察组负责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刘明夫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概念。1982年,中共中央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省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并把此作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此,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地级行政建制332个,其中地级市265个,占到80%。地级市管县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70%,显然,市管县已成为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扩权强县已遇到“天花板”记者:目前浙江、河南、辽宁,广东等地都开始试点扩权强县,如何评价这些探索,行政区划下一步会如何调整?周天勇:省管县体制肯定是趋势,一方面,这样才符合我国宪法所确定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层级规定,也符合城乡分治的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以省辖替代市辖,减少了行政层级,降低了行政成本。在体制没有定论时,扩权强县成为普遍尝试的做法。刘维新:浙江省率先推行强县扩权改革,1992年对13强县下放审批权;1997年在萧山、余杭两县试行部分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2002年浙江省又出台“40号文件”,把地区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20个县区,经济上近似省管县。再想扩权就比较难了,以前下放的都是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怎么办?另外,现在还保留的审批权限,控制在省级部门和中央部委手里,体制不动,扩权就遇到了天花板。河南、辽宁、广东等地基本都是学习浙江经验,在财政和经济管理权上进行省直管,而在组织人事上还没有涉及到,还是市任命,报省备案。李铁:扩权可以绕开市级部门,权力直接让渡到县,无形中架空了一些省直部门和市级政府相应的权力。也有可能导致对县级行政监督和约束力度的削弱。目前看来,这场改革不能对层级刻意划一,要考虑地区特殊性。应先在经济较发达、省域面积处于中小程度、且改革呼声比较强烈的地方试点。刘勇:强县扩权后也暴露不少问题,县市管理脱钩后,两者矛盾会多起来。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比如,在财政配套资金问题上,对一些已审批的项目,省里资金下来了,市里往往不愿拿出配套资金。张占斌:地级行政建制在当今中国已是一个现实,强行扭转这一历史进程,在短期内重新将其虚化或撤销,政治上的震荡将很大。但若长期保持现状,我们又必将付出长久的、巨大的代价。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种体制上的大手术,牵涉到数以万计的干部,影响之巨可想而知。这项改革将主要考验地级市及官员的承受度。另外省直管县体制也会带来一个新问题,省管县最多40个,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这就需要把省级区划单位缩小,这又是一个大动作。撤地省管县——危险而愚蠢的改革!!缩小地市权限就能富县?未必!只是让省会或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更多了机会而已!虽然是又一次对中国2000年的传统的变革!关键在于,此方案纯粹属于转移视线:想想看,省会尤其是大城市如北京集中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时,县能好到那去?撤地省管县,到底有什么用?盲目效仿美国扁平化,却没有效仿美国的地方自治、民主和市场经济。恶心透顶!不过实借助行政资源再次打着国际惯例旗号掠夺而已!例如美国金融机构和微软大都在较为偏僻的地区,而中国呢?中国商业银行总部不在上海北京就在深圳,国字头公司注册总部也在北京上海——自然,大部分盈利也留到北京上海!这种改革有何意义?不过是创造、加强出现一个世系。美国出现了...悲剧..。
首先我们从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冬天的上海到处都能看到烤红薯烤玉米的小摊贩以及早点摊,可以想到寒冷的天气他们的不易。我们暂且不去探讨他们的收入如何,我们只从他们的每笔交易中可以看到,几块、十几块的一笔交易每天重复多次,每一笔利润也仅仅是几块、十几块,且不加上他们本身的劳动成本。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金融市场,可能一笔交易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于万亿计算,刨去成本利润丰厚。当然有的人会说也可能会亏损,且做每一笔交易都是脑力劳动的报酬。这些我们都抛开不去深入研究,仅从表层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笔交易,两者产生的结果不同。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如果从大的范围来看,可以上升到一个企业、公司的层面,我们经常看到上市公司为了能够保住上市的资格,不惜变卖固定资产;另外一个就是房地产市场,去年一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而很多都是炒房者,为何这么多炒房者热衷于炒房呢?其中的利润就是不言而喻的原因。一个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不如一套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产生的利润多,难以令人想象。这是另外一个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体现形式。有上述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虚拟经济利润丰厚,而实体经济与之想必小巫见大巫。那么我们应该发展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置之不理?当然不是。从国家层面我们可以看到有意在抑制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而在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何实体经济发展如此之难?玻璃大王曹德旺一语道破,因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阻力或者说成本很高,利润就被压缩。实体经济想发展,如果靠银行借贷,利息成本在6%左右,而实际的总利润在10%-12%,这是个估算值。比较准确的估值有个参考就是我国民间投资回报率大约在3%左右。而此前投资回报率却在10%以上,回报率的降低可以更加说明一切。实体经济年化回报率仅有3%,一年的辛苦,回报这么低,虚拟经济的年化回报率很高,因此没有太多人想去搞实体经济。不过这并不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借口,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发展落后,虚拟经济发展超前,那后果就是严重的经济泡沫的经济危机。如果实体经济发达但虚拟经济落后,同样会阻碍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几十年前,银行转账业务很繁杂,到帐时间漫长,这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可能非常不便,而现在转账业务仅需手机可以自助完成,方便快捷。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孰轻孰重?或者说谁是发展方向呢?我认为二者都重要,需要相互彼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促进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实体经济的进步。二者缺一不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实体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势必会解决,虚拟经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二者此消彼长的状况。所以自2019年开始至今,虽然我国经济下滑压力较大,但是国家趁这个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去产能并着手供给侧改革这些措施均是对于实体经济的深化改革,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可以见到不一样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