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电影大概内容是两个英国富豪打赌100万能否可以为一个人带来幸福他们找到了从美国来的流浪汉

龙小艳 2019-12-21 18:56:00

推荐回答

你整我,我整你http://baike.baidu.com/view/1123609.html?tp=0_11艾迪墨菲是黑人区的一名混混,唐亚克洛德则饰华尔街一名投资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两人打赌如果交换身份与地位之后,艾迪墨菲也能混出名堂来。路易斯·温索普三世是个金融家,他在兰道夫-莫蒂默公爵兄弟公司里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黑人比利是个流浪汉,为了讨口饭吃,他装扮作残废军人沿街乞讨。一次,比利被警察追捕,情急中躲进了上等俱乐部,不巧撞见了路易斯·温索普,路易斯遂将其交给了警察。莫蒂默公爵兄弟目睹了此事的全过程,兄弟俩对这件事持不同的观点,就命运的问题发生了争执,为了印证他们的话,两人决定以打赌这种形式定输赢:如果条件成熟,比利也可以成为上等人,而温索普同样可沦落到最底层。接下来,莫蒂默兄弟想方设法地将温索普搞臭,使他狼狈不堪,还丢掉了工作和金钱,而接替他的人则是比利。这种巨大的转变将温索普和比利弄得莫名其妙,洋相出尽后才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最后,温索普和比利团结起来报复了莫蒂默兄弟。
赵香繁2019-12-21 19:17:4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19世纪70年代,大量华工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修筑铁路.图为加州民众树立的铜雕“开路先锋”,以纪念华工对经济繁荣做出的贡献.丁刚/摄根据美国移民研究中心的最新统计数字,美国已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在近400年间,数千万各国居民带着资金、技术和知识进入美国,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逐渐走向了强大.被称作“种族大熔炉”的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近400年来,美利坚民族已成为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就连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是在1886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移民们怀着各自的梦想,远涉重洋来到这片理想中的土地,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掀起几次大的移民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吸引移民曾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任务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国内总人口仅有390万.除了大约76万黑人外,其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人,并且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出于对欧洲拿破仑战争以及国内就业环境的担心,美国开国之初的几届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疑虑重重,曾制定过一些限制移民的政策.1796—1815年间,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平均每年只有大约3000人.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重获和平.随着大批军人的复员,欧洲各国失业现象愈发严重,移民美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此时,美国也因国内建设需要,改变了限制移民的政策.1848年欧洲革命后,移民美国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从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间,美国一共接纳了大约3350万移民,形成美国持续百年的移民潮.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爱尔兰人大约200万,德国人大约170万,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同时,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林肯总统游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国务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发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为了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它们在欧洲许多报纸上刊登广告,印发小册子,对有移民愿望的欧洲人描绘美国诱人的前景.一些企业还对愿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提供所需的路费.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移民顶峰是1907年,达到128.5万人.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来自英国、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的“老移民”增长有限,但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却增长迅速.经过这三次移民高潮,192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在1820到1920年的100年间,移民数量占美国人口年增长数的20%以上.移民改变了美国的命运美国历史上的这三次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为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打下基础.可以说移民潮铸就了美国的强大.在移民潮中,美国坐享其成,无需教育和培训就从欧洲得到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曾被美国第7任总统杰克逊誉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塞缪尔·斯莱特移民美国后,凭借其盗取的英国纺织业的秘密,在美国成功复制出了高效棉纺机,并办起棉纺厂,吹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号角.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和电报之父萨缪尔·莫尔斯等人也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此外,亚洲的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国移民带来了农业和园艺技术,意大利移民则在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市政建设技术方面功不可没.在这些移民中,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这些移民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为美国的棉纺织业、采矿业、建筑业等提供了劳动力.在美国东部的隧道和铁路工程中,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北欧人是主力.在改变了美国早期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的“西进运动”中,中国劳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在这场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运动中,中国劳工用血汗和生命为代价,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横贯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的建设.至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铁路沿线还可以看到一个中文题字的金属牌匾,上书“加州铁路,南北贯通.华裔精神,血肉献功”.诚如招募华工的倡议者克罗克尔所说的那样:“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中国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的忠诚和勤劳.”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国移民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历史”.外来移民还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为拯救联邦、废除黑奴制度做出了贡献.欧洲1848年革命后,大批富有军事经验的德国移民来到美国,这些被称为“1848年志士”的德国移民中,有许多人成了支持共和党和林肯的中坚分子.他们帮助组织联邦军队,誓死保卫共和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舒尔茨少将.他在德国革命失败后于1852年移居美国,积极投身反奴隶制运动.1861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南北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要求领兵打仗,为了鼓动德国移民支持林肯,他还穿梭于美国各州进行旅行演说,总行程竟达近4万公里.移民浪潮引发排外逆流在持续100多年的移民潮中,外来移民都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排斥.就美国政府来说,其移民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1815年到1882年间,美国政府实行完全自由的移民制度.但是从1882年开始,美国移民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限制和排斥外来移民的法律一个接一个出台.其中的规定更是千奇百怪,例如禁止白痴和意志薄弱者等入境.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880—1920年间美国排外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华人、日本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成为美国本地工人和西北欧移民肆意排斥和迫害的对象.更有甚者,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专门禁止华工入美的排华法案,该法案直到61年后才被废除.在这一时期,由美国本地人和先来的西北欧移民新教徒组成的“美国爱国者联盟”、“美国联盟”等排外组织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887年成立的“美国保护协会”,该协会到处煽风点火,把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政治腐败、市政建设滞后、犯罪率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都归咎为新移民的到来.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民众对移民态度的理性化,移民对美国的贡献逐渐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承认.正如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所说:“美国要感谢移民的贡献.巨大的移民浪潮给美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给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建国后的我国人口迁移可分为自发的和有组织的两种方式,逐渐形成了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四川省和湖南省四个主要迁出地区。黑龙江省由近百年来的人口迁入最大省,近年来变为最大的人口迁出省。原来迁入很多的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省区也变为迁出省区。近年来人口向西迁移的主要是苏、浙等东南各省的能工巧匠和个体商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现今人口迁移: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及利弊浅析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学生,对高中地理下册“民工流动”这部分内容兴趣颇大,“民工”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民工就是“犯罪”与“暴力”的同义词。为了正确对待民工,这里就民工流动的原因、特点及利弊做一简要分析。一、民工流动的原因1.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我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2.07%,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5.59%。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因而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就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据计算,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口多这一矛盾。加之农村生产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短,农闲时间较长,更加剧了这一矛盾。2.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人多地少,有限的耕地上堆积着过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不仅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滥垦滥伐,生态失衡,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业人口密度是指农业人口与国土面积之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1994年我国农业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94人,日本的人口密度大约是我国的3倍,但日本的农业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5人。我国的山区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积只有10%左右,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不断的存在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渡放牧的现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3.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具有脏、苦、累的特点。翻田耕地,抢早插晚,劳动艰辛,体力付出多,但又不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物质的搬运靠人力、畜力完成。偏远山区的农村,通讯盲区,连县级的电波讯号都接收不到,文化娱乐根本谈不上。人的价值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固守一方”,“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水准上。4.农村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由生产队转换为家庭,那种乡土社会的不流动被打破,农民们有了支配劳动力的自主权,追求劳动力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走上转移的道路。5.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并且在城市信息灵通,生活条件比较好,有受教育的机会等。二、民工流动的特点1.民工流动据经济定向民工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2.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这部分民工仅是在相对农闲时流动,主要是各大中城市和周围农村之间。流动距离短,从事建筑、修路桥等。春播秋收这两忙时间务农,农闲时间“务工”。3.“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初高中刚毕业的年青人,绝大部分加入了“外籍工人”的行列。成群结队去较远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招工进厂,或从事第三产业,打工时间长,从17岁左右开始,直到30多岁或更长,有少数人在沿海安家落户,转化为“本地工人”,绝大部分回家自主立业。4.流动不稳定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4年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而当年从非农产业返回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4.2%。近四分之一的回流是农业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性的集中反映。5.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卫生意识淡薄,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转移的深层次发展。据1990年全国普查资料计算,民工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全国迁移人口的平均水平。初中文化程度占30.8%,小学文化程度占22.1%,这就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只能从事职业属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性差的职业,文化素质偏低降低了转移的巩固率。近年,已转移的劳动力回流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17.8%,文盲率高达21%,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9.5%。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低素质劳动者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民工流动的利弊任何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更具深远意义。目前,我国各地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了5000万。民工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各地有组织有序的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是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如1993年全国刑事案件共161万起,涉及流动人口的占到50%以上,广东占80%以上,对社会治安与当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它的社会问题有:违反计划生育,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损害环境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海内外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中国大陆出国定居的新移民约有100万人,其中有不少人到了美国。与过去的老华侨相比,这些新移民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新移民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工作,把侨史研究引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美国被人们称之为“移民之国”。根据弗农·M·小布里格斯提供的资料,1924年到1965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19.1万人。1966年到1981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43.5万人。但在1978年至1980年间,每年大约有54.7万移民合法进入美国,几乎是1965年以前入境移民的三倍〔1〕。因此,外来移民又一次对美国总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谈论近年新移民潮和不同国籍移民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记者,一般视1965年移民法为美国移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他们指出,自1965年以来,西班牙人、东南亚人、中东人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统计数字中占主导地位。例如,1979年主要的移民输出国都来自第三世界,这说明自从1965年以来移民的来源发生了变化〔2〕。在亚洲,主要的移民输出国为中国的形成;这些组织利用政治和合法途径捍卫美籍华人的民权,并通过传播媒介与对华人形象一成不变的观念作斗争。许多美籍华人通过参加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争运动参与政事〔33〕。这表明美国华人参与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四、新移民的文化适应早期美国华人习惯于一种复杂结构的社会秩序和家庭制度。当只有少数家庭存在于美国时,当与白人作斗争的任何行为受到控制时,这种价值观念不能完全在美国土壤上重建。他们设法通过保持沉默、以尽可能不引人注意的态度在受压迫下幸存下来。但是他们的后代的思想不是僵硬的,他们倾向接受和模仿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并引起冲突。文化适应时常被描绘成一种单向过程,认为不同肤色的各种族群体被迫放弃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华人年轻的一代感到他们的忠诚是双重的。正如钱宁指出: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华人,“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改变过去使用的语言,改变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变自己的国籍,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中国,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的相隔多么遥远,总是一片能牵动思绪、掀起内心波澜的土地”〔34〕。他们仍以自己的血统和传统文化而自豪,如果他们反对父母亲和长辈的愿望,便感到愧疚。但是他们也认识到,为了获得成功,必须适应美国人的习惯和价值。他们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已婚的华裔子女一旦能自立,便离开了他们的父母。当华人孩子进入白人学校,当成年人希望与白人进行交往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不得不讲英语。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很快拒绝在家里讲中文,而第一代许多人几乎不说英语。安排的婚姻大大消失,虽然一般孩子要请教父母。尽管父母强烈不同意,仍有很多华人子女是混合婚姻,与白人或日本人结婚。1974年华人子女与白人结婚的比例为25%;与日本人结婚的比例大约是47%〔35〕。至于华裔妇女,年轻的寡妇被允许第二次结婚。使她们吃惊的是,离婚和重婚被认为是毫不奇怪的。虽然华裔妇女几乎不赞成吸烟、饮酒和暴烈的公众行为,但她们羡慕自由,像美国人一样享有财产权。她们尤其喜欢美国人爱和婚姻的观念。文化适应美国的华裔妇女,如果没有父母亲的安排,坚持拥有爱和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36〕。中国人过去不喜欢美国人的许多特点,但现在不同了,进取、个人主义、易动、努力自治、自我满足、对孩子的放纵等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已为华人所接受,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如果自己受了委屈,便可诉诸法律保护。华人子女简单地视自己为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较少遭受任何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除了过春节、吃中国饭以外,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仍然被保留下来。许多华人的孩子在学校往往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这些华人孩子在美国除了接受正常教育之外,还到私人开办的中文学校学习。这些中文学校似乎部分地受到保护。有人说美籍华人几乎完全接受了美国文化,但是没有完全合而为一。他们的肤色和长相与美国人有明显区别,他们仍然遭到各种微妙的歧视〔37〕。例如,1982年6月12日晚,在美国出生的27岁的华裔制图员文森特·陈带三个朋友在酒吧庆祝他即将举行的婚礼。43岁的汽车工业失业工头罗纳德·埃本斯误认为陈是日本人。他在询问了陈并大闹了酒吧以后便离开了。那天晚上以后,埃本斯和他的23岁的继子迈克尔·尼采又在一个快餐店漫骂陈。他们等陈离开,在尼采抱住陈时,埃本斯用棒球棒猛击他的头部,陈在四天以后就死去了〔38〕。1989年夏,在达拉斯市读书的一个姓梅的中国女留学生,深夜打完工回家时,在路上被人杀害。1994年2月28日晚,一个在纽约州一所大学学习的来自广西的姓王的留学生,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时,被两个进店抢劫的黑人青年开枪打死〔39〕。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取得了成功,或者说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各自领域出了名。但是,即便最成功的华人仍然受到歧视,一些美国人与中国人谈话时流露出瞧不起中国人,开口便说“你的英语讲得怎么样?”黛安娜·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看不见的美国中国人”一文,总结道:“因为我们的黄皮肤和杏眼睛,我们仍然没有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从排华法案以来,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摆脱种族歧视。40〕以上通过对新移民人口、经济、政治特征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说明华人新移民远不同于老移民。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能简单地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的城市来源与家庭成员的帮助,是他们在新世界创立新生活的重要遗产。许多新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受过专业训练。不像早年移居美国的老移民,新移民更愿意去实现他们的“美国梦”。但是,这些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他们的适应类型不同于那些老移民。 新移民也是1965年移民法的受惠者。新移民比老移民在唐人街以外有更多的接触,开始和白人中产阶级相互影响,一些人生活在白人中间并与白人共事。政治上,新移民比老移民更关心他们的权利,他们逐步地参与美国政治生活。虽然华人日益被美国所接受,但某些障碍依然限制了他们的经济机会。许多新移民仍然不得不依靠种族纽带。开办餐馆、服装行业、杂货店仍然是新移民的主要职业。但是,目前华人企业的人数、规模、管理方式及组织远不同于过去。老的暂居者倾向暂时留在美国,赚一些钱,然后回到中国。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的新移民比老移民通过企业成绩获得经济成功更有决心,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企业家式的。新移民在跳出美国种族樊篱的同时,在使主流文化丰富多彩、产生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新移民在今天的社区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帮助解决家庭分裂、协会争端、老龄人问题、住房短缺和拉帮结派等问题。新移民创办了兴隆的企业,丰富了唐人街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新移民逐渐将保守的、非政治性的社区变为具有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飞地。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sjs/43434.shtml。
以前是,现在比较难弄了。是投资50万美金,5年内创造3到5个就业岗位。这只适合部分经商的人,没有经商的经验盲目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比如你在中国开餐馆,到美国开分店,本质上是面向这部分人,因为这部分人可以推动美国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实际上的投资很可能超过100万美金。因为在美国开个甜品店都要30万刀。比较稳妥的是投资移民加拿大,50万差不多了。是没有语言要求,但是不会语言,你花那么多钱去北美,就为在家看电视么?付费频道,成人节目被······。很多华人在美国是不会讲国语的。350万华人能奖普通话的也就一半人吧,我女朋友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普通话说的跟鹦鹉学舌一样,复句前置!“把那个,给我能吗?”我疯了,我俩基本都是英语交流,到她家里也一样,就他爸普通话说的挺好。中国人来美国的除了少数“人才”移民,基本都是来打工的,就是一些上学的,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有很多在打零工。导演李安,不就是一直做苦工、写剧本么。有色人种在美国真的挺不好找到好的工作的。投资移民的有,但比较少见。一般都是国内有钱,住着不走、不工作,拿着绿卡,不办国籍,住一辈子也没人管你。可以花50万美金移民的人,不是为了子女上学或者是拓展自己业务,基本就是没意义了。其实再国内也可以过得很“爽”的。投资移民其实是一条不怎么划算的业务。50万美金!国内可以买保时捷了,何必在美国开,羡慕的也少。虽然便宜30%。还不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