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里为什么不直接说是新东方,而是叫新梦想?

黄琴霞 2019-11-03 16:07:00

推荐回答

由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在影片中借鉴了不少“新东方”的故事,也基本还原了新东方创业的艰辛历程。但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曾公开表示,电影和新东方的创业经历,有很大出入,我们可以理解为电影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开拍的第一天起,《中国合伙人》就面临回避不了的问题:“新梦想”到底是不是“新东方”?成东青到底是不是俞敏洪?孟晓骏到底是不是徐小平?王阳到底是不是王强?时至今日,当年“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中,只剩俞敏洪依旧掌管“新东方”。徐小平与王强早已因与俞意见不合,处于离开状态。传记电影之尴尬,就在于如果不像,观众会觉得没有意思;而如果太像,传主又会不甚满意,容易扯上名誉官司,所以影片中只能称为新梦想,而不称为新东方。在无法取得最关键人物俞敏洪同意的情况下,陈可辛决定拍摄此片,他的办法是:明确切割电影中的“新梦想”和现实中的“新东方”的关系,也就是修改剧本。陈可辛曾公开表示,其实出了国混不下去的孟晓骏的原型,是陈导演自己。电影中那个可怜得连客人小费都收不到的餐厅苦逼杂工小厮,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片中佟大为演的王阳没有出过国,跟洋妞谈了场恋爱后就被甩了,而现实中,王强是出过国的。导演陈可辛表示,并没把剧本交给任何原型去审批,“应该说剧本是受‘新东方’的启发,但改编的时候,我尽量不往他们真实的事迹里面靠,因为我怕靠得太近了,就变成他们的传记了,而一旦真正变成传记,每个细节就要得到他们的认同,这部电影就不再是服务艺术,而变成要服务一些个人化的东西。我想拍的,是美国梦破灭之后成就的中国梦。所以,电影中的学校,才不叫新东方这个名字。认同我的观点,给我点赞关注我哦。
赵韶阳2019-11-03 16:18:5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是的,是以新东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作品。中国合伙人》基本还原了新东方创业的艰辛历程,不可不看,是部励志大片。
    边召允2019-11-03 17:59:49
  • 《中国合伙人》电影里,关于原型的相似,一直是热门话题。由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在影片中借鉴了不少“新东方”的真实故事,影片很多剧情,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的故事,他们是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故事的真实度,很高。尽管导演陈可辛称《中国合伙人》跟新东方没有关系,他拍的是一个时代。但是观众们早已对号入座了。三人中的徐小平和王强,比较支持《中国合伙人》电影。徐小平说:“看了《中国合伙人》,自己都哭了好几次。俞敏洪看过此片后,却说主人公成东青的性格,与他不一样,在和朋友私下的聊天中,他称电影中的三位主人公里,只有他的形象“不怎么样像”。电影角色,和原型人物到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比如说,现实中的俞敏洪,也如电影里的人物,也是两次高考失利后,他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也患肺结核休学一年,毕业留校。1991年辞职,进入民办院校工作,1993年,开始新东方的创业。2001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19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电影中,成东青会背英语词典,而俞敏洪16岁就开始自学英语,他在背完一整本英语词典后考上了北大的西语系,记忆力也十分惊人。不同的是,片中成东青因泡妞患肺结核,而俞敏洪患病,并不是因为这样,俞敏洪称“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北大毕业后,俞敏洪申请到美国深造,被多所美国大学录取。但是因为没钱去不了,俞敏洪拼命工作,当家教,最后干脆成立新东方。俞敏洪校长各处的励志演讲中,也是以“土鳖”自居。他的微博签名是“请大家多多关照,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情节,都是激励人上进的真实桥段。
    黄盛权2019-11-03 16:54:26
  • 讲的是新东方的故事,也不全是新东方的故事。中国合伙人是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主演,讲述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该片浓缩了一代创业者的成长历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陈可辛执导《中国合伙人》源于韩三平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电影,找陈可辛当监制。看了徐小平的剧本后,陈可辛有了创作灵感,于是当了导演。他承认在创作阶段,借鉴了很多新东方的故事,但在电影中不仅能看到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还能看到王石、马云、冯仑等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创业传奇。他说,他并不想拍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的传记片,《中国合伙人》算是他的一次回归,找回了有关情怀的一些东西。他不想把它变为对某些人的歌功颂德。
    黄睿杰2019-11-03 16:36:27

相关问答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归纳三个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中方需与英方商定。1860年北京条约: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5.准许华工出国。1858年夏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1844年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1895年马关条约: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1901年辛丑条约: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这要从中国历史慢满说,说完你就明白了。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