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捕鲸却支持日本捕鲸

黄熙斌 2019-12-21 18:02:00

推荐回答

肯定没有啊,中国一直都在致力保护海洋生态。
窦连波2019-12-21 18:54:2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中国从北到南,所有的水族馆里的海豚鲸鱼的一种,全部从日本进口,占日本全部海豚出口量的1/3。
    边吉才2019-12-21 19:11:56
  • 说起日本,我们它都应该很熟悉。日本是一个与我们国家相邻的国家,它的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海域却非常辽阔。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国家。所以他们的食物有很多都来自于海里的生物。所以在日本有一个很发达的行业,那就是捕鲸行业。虽然普京行业是不合法的,但是在日本却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在中国我们却很少听说捕鲸,这是为什么呢?1.资源丰富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很大的,地大物博,所以我们能够开发的资源有很多,不需要像日本一样靠海里的生物生存,我们所吃的食物大部分都来自于陆地。而且我们的食物的种类比日本他们所供给的食物的种类要多得多,选择也多得多。2.捕鲸不合法中国加入了国际捕鲸协会,所以捕鲸是不合法的。虽然日本也加入了铂金协会,但他们仍然在捕鲸,但中国的选择性相对于日本要更多一些,所以他们往往不会选择通过捕鲸来提供食物。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去触触碰法律的底线,毕竟捕鲸在中国是不合法的。3.鲸鱼肉不好吃大家都觉得中国人是什么都吃的,但是对于一些他们没有吃过的东西,他们可能会觉得不适应而觉得难吃。所以对于很多没有吃过鲸鱼肉的中国人来说,鲸鱼肉是不太好吃的。市场的需求是比较少的,所以很少有人喜欢鲸鱼肉。
    齐方良2019-12-21 18:37:46
  • 中国一直是日本捕鲸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国际捕鲸委员会每年都会提出临时救济申请,要求给予日本每年捕杀50头小须鲸的临时配额,以保护4个捕鲸社群文化。中国支持日本的提议,因为中国认为当前小须鲸的数量足以供应50头,中国还认为日本提出的请求是在保护4个捕鲸社群文化,保存原住民的捕鲸行为。中国敦促那些之前在这个议题上反对日本的国家,应该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中国还和日本一道反对设立鲸鱼保护委员会,还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知真假。
    龚尤贵2019-12-21 18:20:31
  • 投票反对日本捕鲸计划的国家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智利,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墨西哥,摩纳哥,荷兰,新西兰,阿曼,巴拿马,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国,圣马力诺,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投票支持日本捕鲸计划的国家包括:安提瓜和巴布达,贝宁,中国,喀麦隆,科特迪瓦,多米尼加,加蓬,格林纳达,几内亚,冰岛,日本,基里巴斯,韩国,毛里塔尼亚,蒙古,摩洛哥,瑙鲁,尼加拉瓜,挪威,帕劳,俄罗斯,圣克里斯多弗及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内加尔,苏里南,图瓦卢。内容:中国在捕鲸问题上的特殊角色:参加会议的应该是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有着广阔的领海和绵长的海岸线,并且本应该有丰富的鲸种群。捕鲸活动已经严重的剥夺了中国海域的鲸资源,使之消耗殆尽。中国是个非捕鲸国家,并且没有捕鲸的历史和文化。在不同的国际公约组织的会议上,中国曾多次明确反对日本试图开展商业贸易鲸肉并将濒危鲸种降级的企图,例如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起到了一个环保大国的表率作用。然而,令国际社会费解的是,在2000年以来的IWC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却支持了日本60个提案中的59个。小泉政府高级官员林芳正公开对国际媒体表示:“我们很有信心,中国会跟从我们”另外:在目前全球每年约10000吨鱼翅贸易中,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商,其中香港更占鱼翅贸易总额的50%-70%。
    齐晨晖2019-12-21 18:10:46

相关问答

中日文化的主要差异1、思想观念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强调的是“以孝为先”“尊老爱幼”,讲究的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又融入了道家“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思想和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让中国人形成了较强的家族观念和道德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同时,家族色彩较为浓厚,认为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血缘第一,血缘关系会让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随后才是地域关系,在一个地域内的建立联系,增强凝聚力。而日本人虽然也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但日本的家族活动是以生产为主,但有历来以集团的原则行事,除了本家族的成员外,其他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也可以作为家族的一份子。所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与本家的关系要比旁系亲属更加紧密。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国民有着由内而外的满足感,讲求“以和为贵”。而日本受地域限制,本身资源相对缺失,急需从他国索取所需,这就使日本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侵略的思想。2、行为模式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都讲究“和文化”。对中国这一大陆型国家而言,良好的自然和农耕条件奠定了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日出而坐,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传统作业模式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人民不必过于为温饱和物质短缺担忧,而生活的其他所需又可通过交换而得,这种生活的满足感使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以和为贵的相处原则和温和圆滑的处事方式。而以大和民族自居的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地域狭小、物产匮乏,使国人自古以来便具有较强的征服欲。为了自己营造更多的生存资源,他们需要用较强的匠人精神和意志品质赢得认同和信赖,所以日本人普遍能够用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执行命令一丝不苟,注重工作细节,遵守规则,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而虽然诚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人们时间观念较弱,日常活动较为随意,有时候会更改双方见面的时间,经常出现迟到的行为。所以,中日文化的行为模式中,如果不全面了解,很容易发生冲突或矛盾。3、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是文化中差异最明显的一项。首先,日本文字的是在唐代时中国汉字演变而成,有些字会直接照搬汉字,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却与汉字的字面意思有着天壤之别。如“先生”,在日本,“先生”只能用于教师、医生等。如“大丈夫”在日语中是“没关系”的意思,“皮肉”是“讽刺、挖苦”的意思,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次,日本语常用暧昧的表达方式。日本人与他人沟通时想要表达否定、推测、暗示、拒绝的意思,说话就会较为圆滑,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比如:在拒绝别人的出行邀请时,中国人的场合可能会说“对不起,我家里有事去不了”。而在日本人的立场上以这种委婉的表达,先感谢对方的好意,然后说明原因,避免与对方产生摩擦。另外,日本人虽处事谨慎标准又高,但却很少直接的否定对方的行为。扩展资料:中日两国交往在元代中断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关,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称臣,但却遭到当时镰仓幕府的执政北条时宗的断然拒绝。时宗怒斩来使并加强九州海防严阵以待。但由于日本此时还未形成集团作战的概念,交战时往往是两军士兵互通姓名后进行单挑,因此对元军集团式作战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元军总攻的前夜突然狂风大作,元军战舰全数沉没,不得不狼狈退兵。数年后忽必烈再次进攻,却再次不幸的在总攻前夜因大风而全军覆没,最终放弃了入侵的打算。中日两国在明早期也有军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国沿海与九州沿岸海盗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灭事宜。历史上的倭寇实际上并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迹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则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对抗的是朝鲜沿岸与九州沿岸的海盗。中国文化-日本文化。
另见:琉球国、琉球藩、脱清人和公同会运动琉球群岛在历史上曾经是独立的国家,经历过三山时代和琉球王国时代,在琉球国时,琉球人使用琉球语为口头语,但以汉语文言文为官方书面语。同时,琉球语本身同时受到日语、南岛语系以及中国南方方言影响。明清两代时曾向中国朝贡并自认作藩国,并同时由于被日本萨摩藩侵犯而被迫进贡。1879年,琉球国遭日本的吞并,并强行设立为日本的冲绳县。当时虽有部分琉球人支持吞并等共产主义组织。奄美共产党成立之初的目标是建立奄美人民共和国。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这些组织都是在非法情况下成立的,也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为了避免琉球的共产化,美国对舆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另一方面,美军强买甚至强制接收平民的集落和农田,以建立军事基地。这使美军在琉球人的印象中大打折扣。琉球人把美国的接收土地,称为“枪剑和推土机式”的接收。琉球人曾一度抗议。另见:冲绳返还美国在1953年与1972年先后将奄美群岛与冲绳群岛的管理权移交日本。有一部分琉球人提出让琉球群岛回归日本统治。1960年,冲绳县祖国复归协议会成立,这个协会主张琉球重新回到日本的统治之下。而琉球人反对美国统治的情绪愈演愈烈。1965年,发生宫古农民骚动;1970年,发生胡差暴动。1971年又发生波上骚动和第二次胡差暴动。此时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在总统林登·詹森的指示下,美国驻日大使赖世和首次提出了美国有将整个琉球群岛归还日本的考虑。而不少日本和琉球的左翼团体反对美国将琉球群岛交给日本。1971年11月10日,冲绳浦添发生冲绳总罢工警察杀害事件。同月14日,日本左翼团体也在东京涩谷举行示威,支持琉球的运动,是为涩谷暴动事件。在与日本佐藤荣作内阁的反复协商下,美国最终1972年5月15日将冲绳归还日本。日本重新设置冲绳县。1978年7月30日,冲绳县道路通行方向由美国的右向改为日本的左向,史称730,象征日本全面重新接管冲绳县和“法制统一”。虽然美国将冲绳移交日本管理,但美军在冲绳岛依然拥有大量的军事基地。1995年冲绳县一名十二岁少女被美军强奸,触发反对美军基地运动的时候等,琉球独立论也再次被提出。
主要是地形原因。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越往西山区越多,极其不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的发挥,以往日本有优势的重型炮弹,炸弹,炸在山区的效果也远远要比平原差得多。日本人不熟悉当地的地形,山区地形易守难攻,革命军在暗处做为守方,日本军队在明处做为攻方,这样对日本军队而言是极其不利的。由于占地太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不够。1938年10月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直至1942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由于山西往西的中国西北地区,地瘠民贫,位置偏僻,又缺少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胶、煤炭等资源,日本人认为拿下意义不大,反而需要分散有限的兵力。扩展资料: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中国未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新疆、西藏、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康、四川、贵州、云南大部。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凤凰网:日俘忆为何日军未能占领陕西:黄河大大的可怕。
是何应钦,在南京。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正式向代表中华民国政府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冈村宁次双手捧接投降书,签上“冈村宁次”四个字,然后盖章 。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正式结束了。扩展资料:何应钦介绍:何应钦,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一个中国军人所能享有的最大荣耀!——日本无条件投降日。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曼Horace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结论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