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要我作为他在香港成立的一家公司股东的代名人,我想知道对我来说有风险吗

赵鸿祺 2019-12-21 20:28:00

推荐回答

代持人就是找机构或者个人代为持有股权、债券等签订协议的行为,一般都是不能直接持有。股权代持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在此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往往仅通过一纸协议确定存在代为持有股权或股份的事实。如果说股权代持还带有一定模糊性的话,股权信托则是一个较早为人们所熟知并被很多信托投资公司应用的概念。股权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持有的某公司的股权移交给受托人,或委托人将其合法所有的资金交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该资金定向投资于某公司,受托人因持有某公司的股份而取得的收益,归属于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虽然股权信托与股权代持都是委托人将股权委托给名义持有人持有,但股权代持相对于股权信托的概念外延要宽泛许多,如股权信托关注的是股权的收益,而股权代持则更多关注股权持有方式的隐蔽;股权信托注重信托人的具体管理运作,而股权代持多注重股权的归属;股权信托可操作的空间受到很多限制,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也多用于职工持股中,而股权代持方式有多种多样,操作更加灵活。股权信托在证监会的文件中多有涉及,也非本文重点,故在此不多赘述。立法模式的价值判断在关于对股权代持的看法上面,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形式说和实质说两种。形式说认为,从保护交易安全的角度出发,应仅将名义出资人视为公司股东。因为如果对有限责任公司来讲,其有非常浓厚的人合性质,我国公司法赋予公司股东在股权转让中的表决权及优先购买权即无非不是强调公司的稳定性。即使针对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因为经营者的诚信和经营状况的透明度直接影响到股市信心和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披露程度不可谓不高,如果任由股东采取股权代持之方式,势必造成证券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而实质说则认为,从当事人意思自治角度出发,只要没有触及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公共道德、公序良俗,交易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应尽量予以满足和保护,而不能简单地凭登记或公示片面的违背交易者的真实愿望。韩国商法第332条第2款规定:“经他人承诺而以其名义认购股份者,承担与他人连带缴纳的责任。该条款在明确名义股东出资义务的同时,也明确了实际出资人的相关责任,从理论上侧重于实质说。香港公司条例》第2条、第28A条、第128条同时提及了“代名人”的概念,该条例第168条中对代名人持有股份进行了肯定:“由代名人代表受让人公司持有或收购的股份;或如受让人公司是某个公司集团的成员由同一公司集团的成员公司持有或收购的股份,或由代名人代表该成员公司持有或收购的股份,均须视为由受让人公司所持有或收购。由上可以看出,香港公司条例虽然没有直接规定“代名人”与被代名人之间的法律责任界定问题,但在实质上确立了代名人的合法法律地位,在理论上倾向于实质说。与其他法域相继接受或规制“股权代持”这个概念相比,我国立法的空白仍是一个遗憾。通观我国法律、行政法规乃至其他规范性文件,至今没有有关股权代持的任何规定。唯一对该问题有所涉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下半年刊出的《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19条如此规定:“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出资的,其约定不得对抗公司。但有限责任公司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明知实际出资人的出资,且公司已经认可以其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的,如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节,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实际出资人对公司享有股权。该征求意见稿中对股权代持所持有的观点在立法上显然已更接近于真意主义和实质说,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倾注了更多关注,然而遗憾的是该规定至今尚未被正式颁布。股权代持法律关系的构建近代以来,法学者在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基础上将法律区分成公法和私法两个部分。商法领域内,基于商业活动开展的自由性或在对交易安全的考虑过程中也渐渐区分出个人法和公共法两个概念。我们在探求股权代持的性质以及在实务造作时,同样面临着区分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才能确定其最终的法律效力的问题。应该说,股权代持的效力在未分析其具备的具体法律关系前其效力是不确定的。股权代持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法律关系,第一种是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外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第一种关系仅涉及两个个体,属于个人法范畴,所以如果两者出现争议,只要能证明两者存在股权代持关系,则实际股东的出资至少应从债权角度上得到确认。但问题是,股权对实际股东来讲往往比因代出资产生的债权更为重要。在实际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身份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应视股权代持合同的约定,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实际股东为真正股东并享有股东权益、承担相应股东义务和责任,则应应认定实际股东为真正股东。但笔者认为,虽然股权代持关系建立在实际股东和名义股东之间,但处于对公司稳定性的综合考虑,第二种法律关系的考量变不可避免。所以,如果实际股东隐瞒身份,名义股东按照实际股东的意志出面行使股东权利,在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对实际股东对股权代持事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为维系公司法律关系的稳定和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应鼓励确认实际股东的股东身份。如果实际股东虽然通过名义股东隐名,但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知悉实际股东的存在,实际股东直接行使股东权利并承担股东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获其他股东因知情而丧失了为保护公司稳定性的抗辩理由,而且实际股东以其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事务后,已不允许公司将实际股东的人格否定,而应同样从维护公司稳定性角度承认实际股东为真正股东。由于我国尚未因入“代名人”或“股权代持”等相关概念,所以法院在处理类似纠纷中应要求公司变更实际股东为登记股东。在第三种法律关系中,保护真正权利人和保护善意第三人是一对矛盾。在这个信息纷繁芜杂的世界,要求交易者探究公司登记之外的隐名股东几乎不可能,也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正是因此,近代民法理论才确立了善意取得、保护善意第三人、表见代理等民法基本原则。所以,当股权被名义股东擅自出让,实际股东无权以名义股东未取得其同意为由进行抗辩,同样,当名义股东因出资不实或其他原因被追讨股东责任时,也无权以自己不是实际股东为由进行抗辩。另外,当第三人有正当理由不知晓工商登记的内容并视实际股东为股东,则实际股东不得以非登记股东为由进行抗辩。诚然,倘若隐名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法律,如有些是为了享受外资优惠政策而使外国公司或个人代持中国公司或个人的股权,有些是为了回避法律的人数和行业限制,有些是为了取得税收优惠。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理,违反法律规定的约定是无效的,因此隐名股东的资格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2004年10月太平洋保险集团在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复旦太平洋金融学院,其后太保集团收到保监会的整改通知,为此太保集团与北京实德投资有限公司做出了相关的代持股安排。但笔者认为,因为太保集团规避了保险法规定的“保险公司不得对非保险业进行投资”的相关规定,该代持股的安排很难得到合法确认。在早期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曾经刊出过上海市地方法院审理的涉及确认股东权的几个案例,虽然实际股东因出资持有所谓的内部“股东凭证”,或是签署了章程、参加了股东大会,但最终因为没有履行工商登记手续或实质上没有完成法律规定的其他股东认定手续,而最终在案件中败诉。可见几年前上海市地方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中更倾向登记主义和要式主义。2004年8月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由高新技术研究引发的股东权纠纷案,中科院五名老专家将与之合作的北京市依斯机电技术研究所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双方之间的股权委托代持关系。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笔者认为,如果所投资公司的其他股东能提供证据认可五院士的真实股东身份,且五院士与被告间的合同在陈述真实股东和相关权利义务承担上清楚明确,则在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应认定五院士的真实股东身份。股权代持作为一种股权处理方式无疑将继续存在下去,即使其操作结果在现阶段仍存在未知数,即使此类争议和诉讼案件仍在继续。有鉴于此,希望我国相关最高立法和司法机关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为股权代持的规范运作提供权威性依据。
龙存钰2019-12-21 20:40:0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关于代持协议。其中第19条如此规定:“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出资的,其约定不得对抗公司。但有限责任公司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明知实际出资人的出资,且公司已经认可以其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的,如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节,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实际出资人对公司享有股权。该征求意见稿中对股权代持所持有的观点在立法上显然已更接近于真意主义和实质说,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倾注了更多关注,然而遗憾的是该规定至今尚未被正式颁布。三、股权代持法律关系的构建近代以来,法学者在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基础上将法律区分成公法和私法两个部分。商法领域内,基于商业活动开展的自由性或在对交易安全的考虑过程中也渐渐区分出个人法和公共法两个概念。我们在探求股权代持的性质以及在实务造作时,同样面临着区分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才能确定其最终的法律效力的问题。应该说,股权代持的效力在未分析其具备的具体法律关系前其效力是不确定的。股权代持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法律关系,第一种是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外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第一种关系仅涉及两个个体,属于个人法范畴,所以如果两者出现争议,只要能证明两者存在股权代持关系,则实际股东的出资至少应从债权角度上得到确认。但问题是,股权对实际股东来讲往往比因代出资产生的债权更为重要。在实际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身份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应视股权代持合同的约定,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实际股东为真正股东并享有股东权益、承担相应股东义务和责任,则应应认定实际股东为真正股东。但笔者认为,虽然股权代持关系建立在实际股东和名义股东之间,但处于对公司稳定性的综合考虑,第二种法律关系的考量变不可避免。所以,如果实际股东隐瞒身份,名义股东按照实际股东的意志出面行使股东权利,在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对实际股东对股权代持事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为维系公司法律关系的稳定和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应鼓励确认实际股东的股东身份。如果实际股东虽然通过名义股东隐名,但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知悉实际股东的存在,实际股东直接行使股东权利并承担股东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获其他股东因知情而丧失了为保护公司稳定性的抗辩理由,而且实际股东以其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事务后,已不允许公司将实际股东的人格否定,而应同样从维护公司稳定性角度承认实际股东为真正股东。由于我国尚未因入“代名人”或“股权代持”等相关概念,所以法院在处理类似纠纷中应要求公司变更实际股东为登记股东。在第三种法律关系中,保护真正权利人和保护善意第三人是一对矛盾。在这个信息纷繁芜杂的世界,要求交易者探究公司登记之外的隐名股东几乎不可能,也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正是因此,近代民法理论才确立了善意取得、保护善意第三人、表见代理等民法基本原则。所以,当股权被名义股东擅自出让,实际股东无权以名义股东未取得其同意为由进行抗辩,同样,当名义股东因出资不实或其他原因被追讨股东责任时,也无权以自己不是实际股东为由进行抗辩。另外,当第三人有正当理由不知晓工商登记的内容并视实际股东为股东,则实际股东不得以非登记股东为由进行抗辩。诚然,倘若隐名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法律,如有些是为了享受外资优惠政策而使外国公司或个人代持中国公司或个人的股权,有些是为了回避法律的人数和行业限制,有些是为了取得税收优惠。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理,违反法律规定的约定是无效的,因此隐名股东的资格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2004年10月太平洋保险集团在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复旦太平洋金融学院,其后太保集团收到保监会的整改通知,为此太保集团与北京实德投资有限公司做出了相关的代持股安排。但笔者认为,因为太保集团规避了保险法规定的“保险公司不得对非保险业进行投资”的相关规定,该代持股的安排很难得到合法确认。在早期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曾经刊出过上海市地方法院审理的涉及确认股东权的几个案例,虽然实际股东因出资持有所谓的内部“股东凭证”,或是签署了章程、参加了股东大会,但最终因为没有履行工商登记手续或实质上没有完成法律规定的其他股东认定手续,而最终在案件中败诉。可见几年前上海市地方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中更倾向登记主义和要式主义。2004年8月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由高新技术研究引发的股东权纠纷案,中科院五名老专家将与之合作的北京市依斯机电技术研究所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双方之间的股权委托代持关系。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笔者认为,如果所投资公司的其他股东能提供证据认可五院士的真实股东身份,且五院士与被告间的合同在陈述真实股东和相关权利义务承担上清楚明确,则在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应认定五院士的真实股东身份。股权代持作为一种股权处理方式无疑将继续存在下去,即使其操作结果在现阶段仍存在未知数,即使此类争议和诉讼案件仍在继续。有鉴于此,希望我国相关最高立法和司法机关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为股权代持的规范运作提供权威性依据。
    籍尹超2019-12-21 20:57:09

相关问答

2019年8月1日补:参见网上文章:“两家港险巨头大行评价为何冰火两重天?”“近日,摩根大通发布研报表示友邦01299比保诚PRU.LN胜一筹。原因是,友邦具有较强的资产负债表,企业债务较少,产品组合较简单以及亚洲业务增长。摩根大通维持友邦“增持”评级,将保诚评级由“中性”下调至“减持”。我注意到这些关键的描述:“保诚的英国偿付能力或会触发资产注入摩根大通指出,两家保险公司都有持续的派息政策,友邦每年每股派息增加约15%,保诚增加5%,但两者资产管理策略有所不同,友邦偏向配置政府债,保诚偏向企业债。据摩根大通测算,友邦的企业债务是其净资产值约200%,而保诚则是446%。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摩根大通预计保诚的英国偿付能力比率会降至112%,低过130%的门槛,或会触发资产注入。另外,保诚很大部分的资本是不可替代的,而英国的信贷状况或美国证券及信贷状况可能进一步削弱保诚的资产负债表,再加上保诚的业务增长正在萎缩。大陆居民,是义务救火兵:“智通财经分析认为,保诚第一季度的新造业绩是香港占有率第一,新保单数目保诚比友邦略高,但是有效保单上,友邦的优势明显。这反映了友邦的客户基数比较大,因为同样的保费数下,保单数目少代表单一保单的保费较大。大保费的保单,大多是储蓄分红保单,可见保诚香港更多的依靠国内市场,尤其是储蓄产品保单。看保诚的年报,无论保诚亚洲区。以前比较过友邦的,在我以前应该发过帖子。现在上一些针对香港保诚的大病保险,我做的功课: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的比较:http://weixin.qq.com/r/zUilvdjEPIVDrZze9x3f二维码自动识别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请指正,北京的朋友,欢迎加我的微信:http://weixin.qq.com/r/V5pwaBzEdEELrVgL989F二维码自动识别。
香港保险和国内大陆保险的区别如下:1、币种不同:香港的保险产品以港币和美金为主,国内保险绝大部分都是人民币计价的,很多大陆高净值人士就是看中美元资产。2、分红不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全球投资,保险资金运用限制少,所以香港保险投资收益比大陆高。分红型产品给到客户的美元收益4%-7%,国内人民币收益只有3%-5%。3、验证不同:香港投保环节很严谨,一定要在香港境内签订保险合同,境外人士必须要到指定的验证中心由保险公司进行验证。大陆保险在签约环节没有这些管控措施。4、缴费不同:香港缴费不能直接刷银联卡或者从国内账户直接扣取,要用美金现金、visa/master刷卡或者香港账户本票、支票。国内保险在缴费环节非常简单,留个账户保险公司扣款即可。扩展资料1、在香港加费、除外承保后,如果身体状况好转可以申请重新核保,包括吸烟者戒烟一定时间后可以申请重新核保按非吸烟者确定保费。大陆保险承保时确定的核保条件不再调整。2、同样保额香港体检概率更低。香港一般50岁以下50万美金保额以下,基本不会因为保额而要求体检;大陆则是30岁以下30万人民币保额以下,一般不会因为保额而体检。3、香港各家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细分的客户群,即使生过大病的人也有机会投保。国内保险有些身体情况的各家公司都不保,国内没有机会再投保重疾险了;香港还可以,一般是治愈5年后即可。香港保险公司条例太平洋保险-香港保险跟大陆保险对比有什么区别。
很多深圳人热衷赴港买保险图片来源:广州日报专家提醒赴港买保险理赔会遇到麻烦汇率风险也不可小觑关注赴港买保险“在我们每月发出的赴港旅游团中,都会有几个是专门赴港买保险和存款的,不久前还有团友一下豪掷50万元为全家都买了一份保险。深圳某大型旅行社的导游林小姐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由于低投入、高回报,越来越多的深圳人选择赴港买保险。特别是根据刚实施不久的《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原来只能以港元结算的香港保险产品也能用人民币购买,更是在深圳引发了赴港买保险的“潮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深圳人赴港买保险的群体中,大多以生活较为富裕的中产家庭为主,除了为自己购买热门的重疾险和寿险外,很多深圳人赴港生完孩子之后,就直接在香港为自己的新生儿购买香港保险。在他们之中,虽然不乏利用购买保险手段进行投资的,但更多人看中的还是香港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服务。不过,专家提醒,买香港的保险要注意是否“地下保单”,在享受高回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理赔须亲赴香港、因保单发生纠纷须请香港律师,以及汇率等风险。而且,一旦在港投保的保险公司破产,投保人还可能“血本无归”。文/记者阮晓光、龚夷菲图/记者高鹤涛深圳人热衷赴港买保险赴港买保险成“潮流”香港是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在香港,流传着“保险公司多过米店”的说法。据统计,目前香港的保险公司有260多家,加上分支公司、代理公司及经纪公司等,保险机构总计超2800家,这些保险公司每年年收入保费达100亿港元之多。近年来,内地人赴港买保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记者从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最新发布的数据获悉,2019年,内地居民共出资30亿港元在香港购买保险。从我手头做成的内地单据来看,有八成来自广东省境内,有一半是深圳人。香港保险经纪人金先生对记者说,“很多内地人在香港买的保险单都是在朋友的劝说下完成的,因为政府对于跨境买保险的行为并不鼓励。小金向记者解释说,法律明文禁止香港经纪人到内地向内地居民销售保单,这些在内地出售的香港保单就是所谓的“地下保单”,而内地人前来香港买保险则是允许的。根据香港保险监管机构的规定,如果不是在香港签注的保单是无效的。深圳保险学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保单是在香港保险公司所属地签署的,那么其法律效用虽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但受香港法律承认,属于有效保单。而如果签署“地下保单”,不但代理人的销售行为要受到严厉查处,所签署的保单也是无效的。业内人士也帮衬从1997年就在香港的AIA保险公司做保险经纪的LISA告诉记者,深圳人来香港购买保险的险种主要是教育和医疗这两类比较多,她甚至还遇到许多本身在内地就是保险经纪的业内人士,却选择购买香港的医疗保险的案例。为什么香港的保险有如此大的魅力呢?LISA向记者分析说,“首先香港的保险产业拥有较悠久的历史,基础比较牢固;其次,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其高效率,高透明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还有,香港保险公司利用广泛的投资渠道,在世界各地投资回报潜力最高的地方进行投资活动,从而可以为顾客赚取较高的回报。LISA分析说,香港保险的高保障体现在医疗保险上尤为明显。在香港,牙齿也是属于投保范围之内,但是在内地就不行。除此之外,有一些内地不可保的项目在香港却可以投保,例如被内地重大疾病保险目录排除的男女原位癌、艾滋病等。香港保单条款更注重保护客户的利益。LISA强调表示,在内地,保险基本上都是长期的计划,在整个保险合同期间,客户始终处于弱势,而保险公司则处于强势。作为香港保单条款中的“不可争议”条款,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拒绝投保两年以上的寿险索赔,从而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权力,最大限度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低投入高回报很诱人家住东门的钟女士从2004年开始便在香港购买保险,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赴港买保险,就是看中了低投入、高回报。钟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没有后人,她在香港买的是重大疾病险,每年只需缴费5000港元,但缴费10年后,便可以在出现重大疾病或死亡后,由自己或指定继承人获得20万港元的保费。我比较了一下,如果是同种类型的重大疾病险,在内地买要多缴纳3000元。钟女士说,此外,在香港购买保险还有许多现金红利。每三年保险公司还会返一年的保费,也就是说我一共只需缴纳7年的保费。钟女士说,“此外,在香港购买保险的利率也非常客观,十分划算,回报率是内地保险远远不能企及的。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香港购买人寿险附加重大疾病险,费率有时只是内地的1/2到1/3。而且,重大疾病险包括除皮肤癌外的38种疾病,远远多于内地,且以香港地区标准医疗费用为准。记者从香港保险行业了解到的数据,香港保险在储蓄型寿险方面,回报率大多在5%~10%,加上每年的现金红利等,最高可达30%左右,而内地普通寿险的回报率一般保持在2.5%左右。这十多倍的回报率差距不得不让许多深圳人掂量掂量,最后还是不辞辛苦赴港购买保险,因此出现了许多购买保险的旅游团。深圳某旅行社导游林小姐对记者说,半个月前,深圳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还专门豪掷50万元,为全家人都买了一份重大疾病险。当然,他一定有投资的考虑,因为他们全家在内地已经买过保险。赴港产子直接买保险据LISA介绍,随着内地人赴港产子的人数暴涨,很多产妇来港生完孩子之后,直接就在香港为自己的新生儿购买香港保险。已经在香港生了一儿一女的李太太,虽然两夫妻都是江苏人,但是已经在深圳定居。李太太认为,既然两个孩子都在香港出生,也通过香港的中介,为自己的子女办理了两份医疗保险。李太太说,香港保险的理赔其实相当方便,本人根本不用去香港,按要求把单据准备好,然后叫香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过来取就搞定了。我每年差不多为两个孩子各交付1000元港元的住院医疗保险,我的大女儿比较多病,保险不到4年已经赔了两万多元了,而且只要住院发票和医生填张表,保险公司便会全额赔给你,省去了在内地投保药品种类限制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