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应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连利荣 2019-12-21 18:28:00

推荐回答

1,在国内物价通胀严重,经济过热时,要采取“双紧”,从而抑制总需求,使经济增长降速,抑制恶性通胀2,当国内经济严重萧条,要采取“双松”,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3,当国家经济状况在两者之间时,两者根据国内经济状况搭配使用,如如今国内通胀仍未消化,但是经济已近明显衰退,所以要刺激经济增长拉动需求,就宽松的财政政策,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免加剧通胀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特点:区别: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是间接影响;财政政策影响经济速度理论上来说比货币政策更快:两种政策各有利弊:1.如宽松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面子工程,腐败等等一些列的问题,上次4万亿的拉动内需政策很明显已近使国内出现一阵子的大通胀,4万亿加上货币成数,流通的货币激增,造成严重的通胀,虽然通胀有一定量是因为输入型通胀和外汇占款导致,但是政府的巨额支出是主要原因,但是财政政策对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又有很大的作用,如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所实行政府宽松的财政政策拉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摆脱经济衰退;2.货币政策间接影响投资的需求,时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有效率,相比与政府,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通胀的加剧和泡沫的形成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综上,两种政策各有利弊和其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加以施行。
黄盛珍2019-12-21 18:41:1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封闭经济下的LM-IS均衡紧缩的财政政策初始LM、IS线如上,政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总需求,IS线左移至IS’,在新的均衡点E,利率降低,Qd减少。1、小国情况。利率降低不会影响世界利率,世界利率维持在初始水平上。利率降低导致本国居民资产外移,外币需求上升,本国货币贬值,本国商品价格相对国外商品价格降低,对外贸易状况改善,总需求增加,IS’线左移至初始状态。最终均衡利率仍在世界利率上,总需求量不变,政府支出减少被对外贸易弥补。2、大国情况。大国利率降低将使世界利率降低,世界利率的降低幅度小于大国利率降低幅度。如同小国经济,大国对外贸易改善,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大国总需求内生地增加,IS’线左移在较高的世界利率上与LM线达到均衡。这种情况下,世界利率上升,大国对外贸易改善,总需求略有减少。不能贴图,lz要原文留email吧。
    黄生长2019-12-21 19:38:45
  • 2019年01月21日今天高顿ACCA的财管超人——熊劲给大家讲下ACCA考试科目F9里面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这部分的知识点会在选择题里面考到哦。分值2-4分。戳>>>2019年ACCA备考资料免费领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控制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工具,而财政政策则是政府控制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工具。通过两种政策的组合拳,避免经济短期过度波动,引导经济发展。当经济过热时,政策要给它降降温;当经济低迷时,政策要刺激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包括货币供给moneysupply政策、利率interestrate政策与汇率exchangerate政策。有的时候,货币供给政策与利率政策甚至就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正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说:财政政策包括政府花销governmentspending与税收taxation政策。政府其实就像企业或者个人一样,如果想要花销spending更多,总得有这么多的钱给它花。这资金或者来源于历史财政盈余,或者来源于当期税收,或者来源与借款。美国政府债务已达20万亿美元,你看,它借了多少钱!需要美国人不吃不喝工作四年才能还清。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学会判断相应的经济政策是旨在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还是抑制。以下表格可作以为记:急速通关计划ACCA全球私播课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周末面授班寒暑假冲刺班其他课程。
    齐有利2019-12-21 19:14:20
  • 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证券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或抑制经济过热,或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国有成分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相对较多、阶段性波动较大、投机性偏高、机构投资者力量不够强大等,由此导致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参考-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樊振萍2019-12-21 18:57:19

相关问答

1、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财政政策主要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赤字弥补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就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而论,无论税收政策的调节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金融市场的一种活动。公债管理就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传导器”。2、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尽管公债管理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公债管理并不是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它毕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就作用范围而论,公债管理既不能直接使公共支出和税收的规模及相关流量发生变化,也不能直接使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它所面对的仅仅是既定规模的公债,包括已经决定发行但尚未售出的新公债以及已经发行但尚未偿还的旧公债。对既定规模的公债,采取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管理活动,乃是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范围。就政策目标而论,公债管理固然在总体目标上须服从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但直接目标同财政和货币政策却不乏矛盾之处。例如,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为此,在财政政策上应控制公债的发行规模;还有,低利率时期多发行长期公债,高利率时期多发行短期公债,是在公债管理上降低举债成本的必需途径。这些通常是会同财政政策的直接目标发生冲突的。就操作手段而言,公债管理的操作主要是通过公债种类的设计,发行利率的决定,应债来源的选择等来完成的。这既同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和政策支出以及弥补赤字的方式抉择等去实施有不同之处,也同货币政策主要以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三大武器”加以实施有所区别。3、可遵循的原则。在总体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公债管理是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确定的政策框架内及经济环境中进行操作的,其作用的力度不能超过两大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其作用力的方向不能与两大政策所追求的目标相背。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各个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补充和加强它们的政策效应。在直接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而分清主次。当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时候,公债管理的操作可以尽情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当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同经济稳定增长的总体目标相矛盾的时候,直接目标就要让位、服从于总体目标。公债管理的操作应当把追求总体目标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直接目标的实施问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对本选题参考的说明:1、以下选题仅提供了写作的方向,不可以直接作为论文题目,请学生自己根据写作重点确定论文题目。题目应该简洁明了,直接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2、本参考选题仅列出部分主要的研究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他的题目。一、国际金融问题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4、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5、货币危机预警机制6、亚洲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六、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构建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7、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8、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贷款问题9、政策性银行外部约束机制10、政策性银行与我国产业政策的配合七、货币市场问题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分析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关系分析9、论大额存单市场10、大额可转让定期价值分析八、资本市场问题1、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2、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3、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经纪人制度4、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5、国内外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6、试论二级市场的基本功能7、二板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8、公司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组织实现及主承销商保荐制度9、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九、银行不良资产研究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6、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问题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8、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9、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10、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十、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2、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4、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5、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6、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7、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8、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9、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10、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十一、分业经营与全能经营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2、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6、分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7、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安全性分析8、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证合作分析9、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10、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对策十二、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1、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2、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7、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8、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改革的意义9、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与市场有效性10、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十三、农村金融问题研究1、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2、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制度创新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4、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5、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6、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7、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8、农村信用合作发展方向9、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与模式10、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十四、国债问题研究1、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2、对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3、论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与管理4、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5、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国债进行宏观金融调控6、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7、论国债市场与利率自由化8、论国债、投资与经济增长9、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10、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比较研究十五、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1、浅析银证合作读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2、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3、论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4、论建立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5、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6、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7、加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8、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货币市场的发展9、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分析10、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十六、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1、我国急需建立健全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2、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般特征及其启示3、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构想4、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5、问题银行的处理6、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7、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8、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9、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10、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十七、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1、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原因分析2、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及启示3、美国大通银行的并购模式4、银行业白与现代科技在银行业中的应用5、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6、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7、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8、我国银行并购案例分析9、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模式探讨10、通过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十八、保险学论题1、当代中国经济中的保险作用研究2、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3、试论财产保险的经济意义4、试论人寿保险与储蓄的关系5、试论保险品种的开发与营销6、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7、论再保险的经济意义与法律意义8、试论保险的利益原则9、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10、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十九、金融制度专题1、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2、农村金融制度缺失及其补偿3、存款保险制度的选择、比较、设计4、金融安全网与我国金融制度的稳定性5、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调整和完善6、汇率制度选择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7、利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条件8、信用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9、证券交易制度的目标取向、冲突、协调10、金融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
其实要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起来才最具优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阶段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促进社会总投资的增长,稳定价格指数。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具有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可能。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一我输送可以看到,利率传导渠道要发挥作用需以债券市场的生成和发育为基础,在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公众对于货币与债券这两种资产的组合。如果货币与债券之间不存在充分的替代性,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会影响债券的价格,由此改变债券的市场利率。比方说,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并收回在货币货币供应量减少,通常会使债券的市价下跌和利率上升,而公众为放弃稀缺的货币资产,将要求获得更高的报酬,致使货币的利率上升。这样,企业为给定的融资将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所以,有效的利率传导渠道是与债券市场的有效性相关的,这就要求债市场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丰富的债券品种,即有不同风险信用等级不同、不同利率、不同期限的债券发行,又要有范围不受限制、具备丰富金融经验的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同时,成熟的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制度对债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债券市场,能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品种与个数不仅极少,且已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存在投资者范围受限制、债券的品种和数量与需求不平衡等问题。这样,就很难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目标由债券市场传导到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二信货传导渠道的建立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司向银行的贷款与其他形式的公司债务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在公司的贷款供给减少时,它不能完全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来弥补贷款的减少。第二,当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供给。第三,假定经济体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价格调整,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即可以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产生有效的影响。三就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而言,不管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还是财富变动效应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股票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引起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利率只是引起股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之一,利率变劝对股市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对冲,目前较低的利率和低迷的股市并存就是很好的说明。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由于其它影响股市的因素而受到了梗阻。因此,可以说,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传导渠道。四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十分重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对于外部经济,汇率传导渠道的作用是有限的。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上的频干预,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于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考虑,而是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维护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汇率传导渠道也不是我国货币传导的主要渠道。结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下,信贷传导渠道是主要的传导渠道。其他三种渠道不是不发挥作用,它们是作为辅助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断增强。本文在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货币观点和信贷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产出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的高低。一国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其货币政策来影响上述指标。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影响价格水平、货币总量、汇率及名义产出或者称之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货币增长率与名义GDP。传统理论主张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控制名义变量为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框架,从而使其能够获取准确的价格等信息以便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货币政策应尽量避免动态上的不一致,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联系起来的金融市场。许多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重点分析货币政策与产出变动的相关性,而忽略货币政策的冲击引发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中间过程,将这种动态的传导过程视为“黑匣子”。假设这一过程能够完全按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货币理论做出解释。传统货币理论使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传导过程,被称之为“货币观点”。在这种分析框架下,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这种观点在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存在几点重要的不足:首先,人们实际观察到的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但是实证研究并未发现与这种影响相一致的传统货币观点所强调的资本成本效应的存在,显然存在其他因素起到了放大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其次,从时间路径上来讲,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做出反应。最后,在支出效应的构成上,传统分析的一个既定假设是货币政策应该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特别是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弱。然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实际生活中货币政策显然对被认为应该对长期利率变化反应较敏感的耐用品如住房、生产设备等的购买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总之,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很难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时效性及支出效应的构成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