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采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梅锦辉 2019-12-21 18:21:00

推荐回答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相对于稳健的财政政策而言更加扩大、加速支出。是在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刺激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稳健的货政策也是针对宽松货币政策而言的,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黄益权2019-12-21 18:56:2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目的,却能针对它可以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品牌,靠谱利率低,手机端点击下方马上测额,最高可借额度20万。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樊振生2019-12-21 19:57:25
  • 积极财政政策是为了保增长,加快经济转型!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是为了旨在复苏经济,降低失业率,解决社会需求不足;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公共投资明显加快,各项重点建设得到加强;结构性减税政策扎实实施,企业和居民负担减轻;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增加了就业,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黄盛毅2019-12-21 19:38:07
  •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区别: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龙崇德2019-12-21 19:13:35
  •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坚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为支持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可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拓展资料: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为着维护其超经济的剥削关系。当其统治者处于上升时期时,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财政政策。但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政策会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_财政政策。
    黄盈椿2019-12-21 18:40:12

相关问答

1、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财政政策主要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赤字弥补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就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而论,无论税收政策的调节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金融市场的一种活动。公债管理就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传导器”。2、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尽管公债管理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公债管理并不是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它毕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就作用范围而论,公债管理既不能直接使公共支出和税收的规模及相关流量发生变化,也不能直接使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它所面对的仅仅是既定规模的公债,包括已经决定发行但尚未售出的新公债以及已经发行但尚未偿还的旧公债。对既定规模的公债,采取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管理活动,乃是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范围。就政策目标而论,公债管理固然在总体目标上须服从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但直接目标同财政和货币政策却不乏矛盾之处。例如,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为此,在财政政策上应控制公债的发行规模;还有,低利率时期多发行长期公债,高利率时期多发行短期公债,是在公债管理上降低举债成本的必需途径。这些通常是会同财政政策的直接目标发生冲突的。就操作手段而言,公债管理的操作主要是通过公债种类的设计,发行利率的决定,应债来源的选择等来完成的。这既同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和政策支出以及弥补赤字的方式抉择等去实施有不同之处,也同货币政策主要以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三大武器”加以实施有所区别。3、可遵循的原则。在总体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公债管理是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确定的政策框架内及经济环境中进行操作的,其作用的力度不能超过两大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其作用力的方向不能与两大政策所追求的目标相背。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各个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补充和加强它们的政策效应。在直接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而分清主次。当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时候,公债管理的操作可以尽情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当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同经济稳定增长的总体目标相矛盾的时候,直接目标就要让位、服从于总体目标。公债管理的操作应当把追求总体目标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直接目标的实施问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其实要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起来才最具优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阶段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促进社会总投资的增长,稳定价格指数。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具有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可能。
1,在国内物价通胀严重,经济过热时,要采取“双紧”,从而抑制总需求,使经济增长降速,抑制恶性通胀2,当国内经济严重萧条,要采取“双松”,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3,当国家经济状况在两者之间时,两者根据国内经济状况搭配使用,如如今国内通胀仍未消化,但是经济已近明显衰退,所以要刺激经济增长拉动需求,就宽松的财政政策,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免加剧通胀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特点:区别: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是间接影响;财政政策影响经济速度理论上来说比货币政策更快:两种政策各有利弊:1.如宽松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面子工程,腐败等等一些列的问题,上次4万亿的拉动内需政策很明显已近使国内出现一阵子的大通胀,4万亿加上货币成数,流通的货币激增,造成严重的通胀,虽然通胀有一定量是因为输入型通胀和外汇占款导致,但是政府的巨额支出是主要原因,但是财政政策对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又有很大的作用,如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所实行政府宽松的财政政策拉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摆脱经济衰退;2.货币政策间接影响投资的需求,时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有效率,相比与政府,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通胀的加剧和泡沫的形成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综上,两种政策各有利弊和其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加以施行。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一我输送可以看到,利率传导渠道要发挥作用需以债券市场的生成和发育为基础,在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公众对于货币与债券这两种资产的组合。如果货币与债券之间不存在充分的替代性,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会影响债券的价格,由此改变债券的市场利率。比方说,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并收回在货币货币供应量减少,通常会使债券的市价下跌和利率上升,而公众为放弃稀缺的货币资产,将要求获得更高的报酬,致使货币的利率上升。这样,企业为给定的融资将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所以,有效的利率传导渠道是与债券市场的有效性相关的,这就要求债市场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丰富的债券品种,即有不同风险信用等级不同、不同利率、不同期限的债券发行,又要有范围不受限制、具备丰富金融经验的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同时,成熟的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制度对债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债券市场,能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品种与个数不仅极少,且已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存在投资者范围受限制、债券的品种和数量与需求不平衡等问题。这样,就很难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目标由债券市场传导到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二信货传导渠道的建立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司向银行的贷款与其他形式的公司债务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在公司的贷款供给减少时,它不能完全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来弥补贷款的减少。第二,当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供给。第三,假定经济体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价格调整,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即可以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产生有效的影响。三就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而言,不管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还是财富变动效应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股票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引起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利率只是引起股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之一,利率变劝对股市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对冲,目前较低的利率和低迷的股市并存就是很好的说明。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由于其它影响股市的因素而受到了梗阻。因此,可以说,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传导渠道。四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十分重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对于外部经济,汇率传导渠道的作用是有限的。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上的频干预,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于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考虑,而是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维护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汇率传导渠道也不是我国货币传导的主要渠道。结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下,信贷传导渠道是主要的传导渠道。其他三种渠道不是不发挥作用,它们是作为辅助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断增强。本文在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货币观点和信贷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产出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的高低。一国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其货币政策来影响上述指标。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影响价格水平、货币总量、汇率及名义产出或者称之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货币增长率与名义GDP。传统理论主张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控制名义变量为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框架,从而使其能够获取准确的价格等信息以便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货币政策应尽量避免动态上的不一致,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联系起来的金融市场。许多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重点分析货币政策与产出变动的相关性,而忽略货币政策的冲击引发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中间过程,将这种动态的传导过程视为“黑匣子”。假设这一过程能够完全按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货币理论做出解释。传统货币理论使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传导过程,被称之为“货币观点”。在这种分析框架下,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这种观点在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存在几点重要的不足:首先,人们实际观察到的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但是实证研究并未发现与这种影响相一致的传统货币观点所强调的资本成本效应的存在,显然存在其他因素起到了放大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其次,从时间路径上来讲,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做出反应。最后,在支出效应的构成上,传统分析的一个既定假设是货币政策应该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特别是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弱。然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实际生活中货币政策显然对被认为应该对长期利率变化反应较敏感的耐用品如住房、生产设备等的购买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总之,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很难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时效性及支出效应的构成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解释。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4、平衡国际收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它表明: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扩展资料: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在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顺差时,货币供应量呈增加趋势;逆差时,货币供应量将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必须尽可能地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上述各种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兼顾。最明显的是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如何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