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唐会要功臣》武德功臣十六人,贞观功臣五十三人,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德宗即位,录武德以来宰相及实封功臣子孙,赐一子正员官。史馆考勋名特高者九十二人,以三等条奏。第一等,以其岁授官。第二等,以次年。第三等,子孙数讼于朝,有诏差为二等,增至百八十七人。每等,武德以来宰相为首,功臣次之,至德以来将相又次之。大中初,又诏求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德、王及善、朱敬则、魏知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已、崔玄、桓彦范、刘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谦、李嗣业、张巡、许远、卢弈、南霁云、萧华、张镐、李勉、张镒、萧复、柳浑、贾耽、马燧、李憕三十七人画像,续图凌烟阁云。司空、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梁国公房玄龄尚书右仆射、检校侍中、莱国公杜如晦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萧瑀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上柱国、申国公高士廉太子太师、知政事、特进、郑国公魏征侍中、永宁郡公王珪吏部尚书、参豫朝政、道国公戴胄中书令、江陵县子岑文本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尚书、高唐县公马周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礼部民部尚书事、清苑县男刘洎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河南郡公褚遂良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于志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少傅、北平县公张行成中书令、行侍中、兼太子少保、蓚县公高季辅侍中、兼太子宾客、袭颍川县公韩瑗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县侯来济侍中、兼太子宾客张文瓘侍中、甑山县公郝处俊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酒泉县公李义琰内史、河东县侯裴炎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温国公苏良嗣内史、梁国公狄仁杰纳言、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大总管、陇右诸军大使、谯县子娄师德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石泉县公王方庆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袭邢国公王及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尚书事、齐国公魏元忠紫微令、梁国公姚崇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朱敬则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国公苏瑰吏部尚书、兼侍中、广平郡公宋璟黄门监、梁国公魏知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兖国公陆象先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许国公苏颋中书令、河东县侯张嘉贞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水县公李元纮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宜阳县子韩休中书令、始兴县伯张九龄司空、河东郡公裴寂纳言、上柱国、鲁国公刘文静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礼部尚书、河间郡王孝恭尚书右仆射、检校中书令、行太子左卫率、上柱国、卫国公李靖司空、兼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开府仪同三司、鄜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敬德左光禄大夫、洛州都督、蒋国公屈突通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卫尉卿、夔国公刘弘基泽州刺史、邳国公长孙顺德民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右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谯国公柴绍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洪州都督、渝国公刘政会左武候将军、相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右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胡国公秦叔宝弘文馆学士、秘书监、永兴县公虞世南右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清边道行军总管、耿国公王孝杰中书令、汉阳郡公张柬之中书令、博陵郡公崔玄侍中、平阳郡公敬晖侍中、谯国公桓彦范中书令、南阳郡公袁恕已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韩国公张仁愿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徐国公刘幽求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脩文馆学士、齐国公崔日用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尚书左承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燕国公张说紫微侍郎、上柱国、赵国公王琚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持节朔方军节度大使、中山郡公王晙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冀国公裴冕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县公房琯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国公桂鸿渐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兼怀州刺史、虢国公李嗣业平卢军节度使、柳城郡太守刘正臣恒州刺史、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颜杲卿常山郡太守袁履谦河南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将军、检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张巡睢阳郡太守、兼御史中丞许远御史中丞、留台东都、知武选卢弈睢阳郡太守、特进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右第一内史令、延安郡公窦威将作大匠、判纳言、陈国公窦抗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江国公陈叔达纳言、观国公杨恭仁判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安吉郡公杜淹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中书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参知机务崔仁师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安国公崔敦礼户部尚书、平恩县公许圉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浿江道行军总管任雅相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范阳郡公卢承庆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上官仪右相、广平郡公刘祥道左侍极、兼检校左相、嘉兴县子陆敦信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县公刘仁轨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安平郡公李安期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袭道国公戴至德司列少常伯、太子右中护、兼正谏大夫、同东西台三品赵仁本中书令、赵国公李敬玄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崔知温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袭广平郡公刘齐贤纳言、乐平县男王德真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钜鹿县男魏玄同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邓国公岑长倩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临淮县男刘祎之纳言、博昌县男韦思谦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司礼卿、判纳言事、渤海县子欧阳通内史李昭德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陆元方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杜景佺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郧国公韦安石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知东都留守、赵郡公李怀远中书令、逍遥公韦嗣立守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常山县男李日知检校黄门监、渔阳县伯卢怀慎中书令、左丞相、兼侍中、安阳郡公源乾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魏县侯杜暹侍中、赵城侯裴耀卿左武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雀安王神通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荆州都督、周国公武士畐右屯卫大将军、检校晋州都督总管、谯国公窦琮少府监、葛国公刘义节右光禄大夫、罗国公张平高洛州都督、右卫大将军、酂国公窦轨夔州都督、息国公张长愻金紫光禄大夫、夷国公李子和左监门卫大将军、检校右武候将军、荣国公樊兴左监门卫大将军、巢国公钱九陇右骁卫大将军、归国公安兴贵右武卫大将军、申国公安脩仁殿中监、郢国公宇文士及右武卫大将军、沔阳郡公公孙武达荆州都督、怀宁郡公杜君绰右骁卫将军、濮国公庞卿恽代州都督、同安郡公郑仁泰右翊卫将军、遂安郡公李安远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始州刺史、左屯卫大将军、襄武郡公刘师立右威卫大将军、济东郡公李孟尝右监门卫大将军、河南县公元仲文右监门卫将军、庐陵郡公秦师行左领军大将军、新兴公马三宝右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毕国公阿史那社尒镇军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左卫大将军、琅邪郡公牛进达镇军大将军、嘉州郡公周护陕州刺史、天水郡公丘行恭潭州都督、吴兴郡公沈叔安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特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宋国公唐休璟左羽林军大将军、辽阳郡王李多祚左领军大将军、赵国公李湛刑部尚书、太子宾客、魏国公杨元琰殿中监、兼知总监、汝南郡公翟无言冠军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光禄卿、天水县公赵承恩将作大匠裴思谅右羽林军将军、弘农郡公杨执一左卫将军、河东郡公薛思行光禄卿、驸马都尉、琅邪郡公王同皎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太仆卿、立节郡王薛崇简右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太子中允同正、冀国公冯道力少府监、赵国公崔谔之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申国公许辅乾左金吾大将军、邓国公张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左羽林军大将军、平阳郡公薛讷河南副元帅、太尉侍中、临淮郡王李光弼河东节度副大使、守司空、兼兵部尚书、霍国公王思礼左相、豳国公韦见素太保、韩国公苗晋卿中书令、赵国公崔圆太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云京河西陇右副元帅、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凉国公李抱玉太子太师、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信都郡王田神功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郡王马璘左羽林军大将军、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薛景仙右散骑常侍、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尚衡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南阳郡公邓景山河东节度副使、兼雁门郡太守、光禄卿贾循礼部尚书、东京留守、酒泉县侯李憕东平郡太守姚訚。
黄盛洁2019-12-21 20:36:4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异姓国公一般是追封的,皇室的是王。国公中比较有名的有武周时期梁国公狄仁杰,官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宰相、银青光禄大夫都对他有所忌惮,让他三分。
黄益新2019-12-21 20:18:49
-
王爵理论上比公爵大,但是唐朝王爵还要看食封的。比如房公是公爵但是实封是1300户,但是吴王李恪确只有800户还被削到最后只剩下200户,而且王爵靠的是血缘关系,公爵靠的才能。一般安史之乱为分界,前期大臣最高爵位只到国公。为了平衡,所以唐朝食封分实食封多少户或虚封,虚封没封邑和侍卫什么的待遇只靠国库给点钱而且基本不会长久也不是正常爵封。
路言莉2019-12-21 20:04:44
-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唐朝全部国公:胡国公秦叔宝勋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蒋国公屈突通郧国公张亮邢国公刘政会郯国公张公瑾陈国公侯君集鄂国公尉迟敬德申国公高士廉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莱国公杜如晦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郑国公魏徵莒国公唐俭梁国公狄仁杰燕国公张说越国公冯盎齐国公高力士卢国公程咬金梁国公张睦。
龚宇龙2019-12-21 19:54:57
-
唐朝:胡国公秦叔宝勋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蒋国公屈突通郧国公张亮邢国公刘政会郯国公张公瑾陈国公侯君集鄂国公尉迟敬德申国公高士廉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莱国公杜如晦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郑国公魏徵莒国公唐俭梁国公狄仁杰燕国公张说越国公冯盎齐国公高力士卢国公程咬金。
龙小素2019-12-21 19:37:07
相关问答
北京明清西安汉唐南京南朝各代,那时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阳北朝各代沈阳后金,清朝入关前广州南粤王成都蜀,后蜀大理在理国兰州西夏其它还有许多,要翻阅历史书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先秦都城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