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首先,清廷的观念很保守:洋人既然来了,不能让他们深入内地,只可开放口岸,不可割地殖民。于是早期的条约中,基本都是对口岸开放的要求。然而只有口岸,外国势力只能做进出口生意,却无法实现把资本输出到中国,赚取投资收益的目的。尽管各国有了或大或小的租界,但租界远远不能达到获取资源、海外生产的要求。于是修铁路,就变成了一个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修铁路放在现在,都是个费人费钱的工作,而退回100多年前的中国,更是困难:钢材、炸药要国外进口,修路全靠人工,更不算施工机械和随后的备件购买,完全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支。而清廷到最后的家底已经没多少了,财政窘迫,修铁路就意味着借债。借债也分向谁借:向外国政府借,难免又要被宰一刀----日本就曾经干过先扣了利息再借出来的事情。况且山河每况愈下,外国政府不见得愿意继续借钱给清廷,那么只有向社会借,才能真正借到钱。于是中前期清廷选择向外国借钱,而末期则是通过国外投行来发行铁路债券。既然借了债,就得还钱。外国贷款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实物充贷:用进口的钢材、物资来充当放贷。而铁路既然建成,没钱还债,清廷就只能靠出让铁路所有权来抵债:中国出人力却为外国修了铁路。这对于外国势力将中国殖民地化是相当有利的:铁路是现代化工业和军事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对于铁路债券的偿还,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个案子,就是杰克逊诉湖广铁路债券案。这是题外话。
齐晓周2019-12-21 19:55:4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