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投资决策与经营业绩相关的理论有几个

黄璐琼 2019-12-21 23:14:00

推荐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一些研究的数据,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些基本要领和研究过程的描述,供你参考.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认为企业业绩随资本结构优化而增加随后又回落的传统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没有得到验证。由此可见单纯研究赍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将各行业面临的不同环境变数纳入实证研究范畴相当必要.因为行业特性决定了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各行业的影响不同。导致各行业的融资偏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绩效;不同时间段环境波动的不一致。对各行业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许多研究者指出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许小年1997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国有控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个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随着第一大股东所持股权比例的增加,达到50%后,发现国有企业对干效率有明显的负作用.民营企业对于效率则有正面的作用。产权改革的影响与行业的竞争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不同.其公司业绩、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也不同。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冶理的效力更高,其高级管理层也面临更多的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监督和激励。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现有的大量研究都涉及到产权与竞争对公司效率的影响问题.而在产权和公司冶理对效率的相对影响方面,目前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有关不同产权主体与治理机制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少即使是在国有产权的情况下,将管理层报酬与公司绩效进行挂钩这是一个主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会提高公司的生产率。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要受劳务市场的约束。我们试图通过将所有的三个重要变量——竞争、产权与公司治理。都引入到相关的分析之中。以弥补文献中的这种不足。我们估算了三种因素对效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也考察了它们的相互作用。通过将相互作用项引入到我们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对三种因素间存在的替代性或互补性程度到底如何的问题做出回答。另外,我们特别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考祭,以探究其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换言之.我们试图探究以下问题: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面I临更多的冶理障碍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国有企业在哪些公司治理机制方面落后于民营企业?我们的研究是在中国经济进行民营化变迁的背景下进行的。众所周知.自1978年中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大量国有企业已经从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企业改制为产权结构更加分散的公司.民营产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超过整个经济总量的一半,“今天,中国GDP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由非国有部门创造的.将近一半是由国内民营企业创造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人中国市场。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变迁历程为我们探讨效率问题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机构股东会对公司价值产生重大的正面效应;后文则发现在公司价值与政府产权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U型关系。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外关于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股权的分散使得无持股的管理者与股东利益发生冲突.从而使企业价值在这种内耗中不可能最优化。企业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持股份比例.而且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好;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差;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不同类型的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是状态依存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对企业业绩的正面影响取决于行业的竞争性。在提高行业竞争性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减少国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将能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具体的最优股权结构是无法准确计算出来的。第一.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较大,人为粉饰的痕迹比较明显.这就导致了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可信度不高;第二.我国的宏观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上市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变数很大.用混合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具有很大的变动性;第三,行业环境差别很大.竞争性领域和垄断性领域获得的政府政策倾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分行业的股权结构最优化研究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笼统地断言国有股减持是不明智的。所以.对股权结构最优化的研究应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将行业特性和国有股作为交叉变量来分析股权结构最优区间才具有积极意义。
管爵杉2019-12-21 23:21: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般是指股权投资方对公司业绩增长提出了要求,大股东对此进行了承诺,承诺业绩达不到预期时,由大股东就业绩目标和实际业绩之间的差额按商定的计算方法计算,以现金或等值股权补偿给投资方。在有些情况下,业绩对赌可以是双向的,即不完成目标,大股东向投资方补偿,完成了目标,投资方给予大股东奖励等。扩展资料:对赌协议避险:1、对于已经签订对赌协议或者急于融资不得不签类似协议的企业,应该有效控制这类协议的“魔性”。2、要注意推敲对方的风险规避条款。当事人在引入对赌协议时,需要有效估计企业真实的增长潜力,并充分了解博弈对手的经营管理能力。李磊提醒,在签订对赌协议时,要注意设定合理的业绩增长幅度;最好将对赌协议设为重复博弈结构,降低当事人在博弈中的不确定性。3、一些合同细节也要特别注意,比如设立“保底条款”。通常情况下,对赌协议会有类似“每相差100万元利润,PE下降一倍”的条款,如果没有保底条款,即使企业经营不错,PE值也可能降为0。所以在很多细节上要考虑对赌双方是否公平。4、对于准备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建议合理设置对赌筹码;确定恰当的期权行权价格。对于融资企业来说,设定对赌筹码时,不能只看到赢得筹码获得的丰厚收益,更要考虑输掉筹码是否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之内。对赌协议。
    连保康2019-12-21 23:39:47

相关问答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8月,阿里巴巴的股权又发生了改变,马云持有的股份从7%降低到6.4%,软银的持股比例也从29.2%下降到28.8%,雅虎为15%,软银仍然大幅度领先马云,稳居阿里巴巴最大股东的位置。即使马云加上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2.3%的股权,以及阿里巴巴高管和董事持有的9.5%的股权,仍然不及软银的股份多。这样看来,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是软银。这么看来,阿里巴巴确实是一个日本企业控股的公司。但软银和雅虎的股份是当时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2000年,马云四处拉投资,见了几十个投资人,其中就包括雷军,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投他。据说当时雷军见到马云后,觉得这人獐头鼠目的,满嘴跑火车,是不是做过传销?说的项目这么大,怎么看都觉得是骗子!秉持着不熟的领域不投,不熟的人不投的原则,雷军果断的拒绝了。后来马云还找了马化腾、薛蛮子等人,但最后无一人被说服。要么觉得马云满嘴跑火车不靠谱,就是对这个项目没有信心,觉得投资回报无法预估。正因为缺乏资金走投无路时,吴鹰找到了马云,牵线帮孙正义在中国寻找新的创业者。马云见到了孙正义,两个人谈得十分融洽。最后孙正义把原本决定给另外一家电子商务的2000万美元给了马云。之后孙正义又追加了4000多万美元的投资,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在第三轮投资中,软银再砸下6000万美元。可以说,当年要是没有日本软银的投资,很有可能没有今日的阿里巴巴。如今软银砸下的6000万美元也变成了2000亿美元,得到了翻了几千的回报率,捞了巨大的一笔。在2019年套现79亿美元后,软银仍然持有28%的股份,持股市值大约是1420亿美元,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他们是这场盛宴的最大赢家。虽然软银在股份占比是最大,为第一股东。但是这并不意味这软银控制了阿里巴巴。随着软银和雅虎资本的进入,马云团队的股份比例降到31.7%,雅虎占39%,软银占29.3%,如果按照同股同权的制度,马云团队就失去了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随时可能被其他股东轰出局。于是马云团队提出了合伙人制度。为了令雅虎接受这套制度,马云与管理层得出高价收购雅虎手上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的一半,雅虎才同意。在2019年,马云团队收购雅虎手上将近一半的股份,成功说服雅虎,合伙人制度才得以实施。这套制度并没有让合伙人手上的股份有更大的收益权,也并不是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分红,而是想对公司的发展与管理有最终的决定权。于是马云和蔡崇信设计了一个三重机制来保障创始人团队的控股权。他们与其他战略股东达成协议,要求其投票表决时与自己保持一致。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必须由“阿里巴巴合伙人”任命,合伙人由公司持股高层担任,普通合伙人在60岁或雇佣合同终止时退出,而永久合伙人可以一直拥有合伙人资格直至本人自愿退出、死亡、失去行为能力、免职。且马云在中国几家由阿里巴巴运营的子公司中拥有多数股权。通过合伙人制度,将股权和控制权分离,使马云即使减持股份仍然保持多数投票权,这样就掌握了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人物,曾说过:我们不是普通的民营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中国的“国有企业”,阿里巴巴始终一种沉稳的方式悄然改变中国。从电商兴起,支付宝在线支付功能,阿里云计算,芝麻信用,从商业模式、生活习惯到大数据计算,阿里巴巴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个时代。在这场和时代的较量中,马云赢了,并证明了商业模式的正确。这个疯狂到以为他能够改变世界的人真正地改变了世界,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业绩大增,理论上来说,净利润增加,公司的内在价值增加,股价应该上涨。但在实际股市投资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公司发布相关财报后,股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出现了大跌。这种情况一般有四个原因:一、比例的大增而非绝对值大增投资者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某公司业绩大增,净利润增长500%,就认为业绩暴增,公司很赚钱,所以是绩优股,股价应该大涨,这种看法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这里的业绩增长500%只是一个增长比例,而非增长的绝对值。也就是说,就算是净利润增长了500%,它的绝对值也不高。比如说一家上市公司,上一年净利润是10万元,本年业绩增长了500%,那也只是达到60万元而已。而如果说公司本身估值水平就比较高,增长的净利润对估值水平吸引力的提升是微不足道的。实例:恒立实业发布三季报,业绩大增1303.65%,增长了13倍,看起来肯定属于“业绩大增”,但公司去年同期净利润仅108万元,大增13倍后也只有1500万元净利润,相对于公司20亿的市值来说,依然属于高估值,股票也继续下跌。二、大增的业绩只是非经营性损益业绩增长,体现在利润表上。但利润反应的是总收入与成本之差,既包含公司经营业务,也包含营业外收入,比如投资收益、政府补贴以及转让子公司股权获得收益,这些收益是一次性收益,会使得利润大幅增长,但不具有持续性。市场并不傻,不会单纯看到业绩增长就买入,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实际公司业绩是下滑的,则聪明的资金会在市场单纯的看到业绩增长而购买的时候选择抛售,而这类资金对股价的影响力显然大于诸多看好利好空炒股的散户,从而形成下跌。实例:中小板公司宏创控股发布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3741.07%,但实际上扣非净利润是-1644.04万元,也就是说主营业务是亏损的。公司3.97亿元为出售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收益。三、业绩增长幅度达不到市场预期有些股票业绩增长一直都比较高,投资者对公司的期望也很高。虽然公司发布业绩显示,依然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但增长没有达到预期,也会造成股价下跌。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一直考50元,突然某次考了60分,就会得到表扬。而另一个学生,一直考100分,突然某一次只考了90分,就会被认为退步了,反而被大家批评。实例:2019年10月29日,贵州茅台发布三季报,净利润增长23.77%,看起来已经是很不错的业绩增长,但股价却出现了跌停,原因在于公司半年报净利润增长40.12%,市场预期三季季依然可以保持这个增长率,但实际增长率不达预期,所以股价下跌。四、业绩增长预期已经在市场反应有些股票在业绩发布前会持续上涨,主要原因就是市场预期公司业绩会比较好,股价反应的是市场预期,那么当这种预期已经提前在市场中得到了反应之后,当预期兑现的时候就无法再对股价继续形成推动力,或者说牵引股价上升的预期消失,资金选择兑现,导致下跌。实例:华鲁恒升发布年报,实现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大增147.1%,但是股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主要原因就是在业绩公布前,股价已出现了持续的大涨,业绩大增的预期已经得到了反应。总结:业绩大增,股价却出现大跌,看起来不合常理,但深究背后会发现,业绩增长只是表征,股价涨跌需要深层次逻辑支撑,投资者需要将真实的情况搞清楚,再结合实际市场走势,才能作出客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