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的对策研究

黄爱葵 2019-12-21 21:37:00

推荐回答

一、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国际贸易增长率从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长到7%左右,1996年后,增长速度还要加快。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总的看,整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80年代投资建厂、合资办厂、收买股份、兼并等手段,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跨国战略联盟。4.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加强法制,改善投资环境。
边可斌2019-12-21 22:36: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感觉相关的就行吧,这是我今天刚交老师的SolidaritytradeThecurrentfairtrademovementwasshapedinEuropeinthe1960s.Fairtradeduringthatperiodwasoftenseenasapoliticalgestureagainstneo-imperialism:radicalstudentmovementsbegantargeting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ndconcernsthattraditionalbusinessmodelswerefundamentallyflawedstartedtoemerge.Thesloganatthetime,“TradenotAid”,gainedinternationalrecognitionin1968whenitwasadoptedbytheUNCTAD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toputtheemphasisontheestablishmentoffairtraderelationswiththedevelopingworld.Theyear1965sawthecreationofthefirstAlternativeTradingOrganizationATO:thatyear,BritishNGOOxfamlaunched"Helping-by-Selling",aprogramwhichsoldimportedhandicraftsinOxfamstoresintheUKandfrommail-ordercatalogues.In1969,thefirstWorldshopopeneditsdoorsintheNetherlands.Theinitiativeaimedatbringingtheprinciplesoffairtradetotheretailsectorbysellingalmostexclusivelygoodsproducedunderfairtradetermsin“underdevelopedregions”.ThefirstshopwasrunbyvolunteersandwassosuccessfulthatdozensofsimilarshopssoonwentintobusinessintheBeneluxcountries,Germany,andinotherWesternEuropeancountries.Throughoutthe1960sand1970s,importantsegmentsofthefairtrademovementworkedtofindmarketsforproductsfromcountriesthatwereexcludedfromthemainstreamtradingchannelsforpoliticalreasons.ThousandsofvolunteerssoldcoffeefromAngolaandNicaraguainWorldshops,inthebackofchurches,fromtheirhomes,andfromstandsinpublicplaces,usingtheproductsasavehicletodelivertheirmessage:givedisadvantagedproducersindevelopingcountriesafairchanceontheworld’smarket,andsupporttheirself-determined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alternativetrademovementblossomed,ifnotinsales,thenatleastintermsofdozensofATOsbeingestablishedonbothsidesoftheAtlantic,ofscoresofWorldshopsbeingsetup,andofwell-organizedactionsandcampaignsattackingexploitationandforeigndomination,andpromotingtheidealsofNelsonMandela,JuliusNyerere,andtheNicaraguanSandinistas:therighttoindependenceandself-determination,toequitableaccesstotheworld’smarketsandconsumers.团结贸易现今公平贸易运动形塑于1960年代的欧洲,公平贸易于这时期通常被视为一种反抗新帝国主义的政治姿态,基进的学生运动开始关注跨国公司,并出现了一种认为传统商业模式基本上是有缺陷的共识,那时的口号“贸易,而非援助”TradenotAid,被1968年所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在大西洋两岸成立,同时随着世界商店的扩张,有许多计划性的行动与专案,抨击国际间的剥削与支配的现象,宣扬著曼德拉、朱利叶斯•尼雷尔及尼加拉瓜桑定政权的理念:自主及独立的权利,与接触全球市场及消费者的公平管道。
    齐景娥2019-12-21 23:57:14
  •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前。贸易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领域。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歌尔摩举行。会议“考虑了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励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由此,被认为是该次会议把环境问题提上了意识高度.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议重申1972年在斯德歌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并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该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且,随着《里约宣言》的通过,贸易、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不可回避。因为,有些国家试图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或者以保护环境为由,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当然,导致环境问题进入贸易体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或者从一方面来讲,贸易与环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主要归功于世界范围内环保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不计环境成本地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早已潜在的紧张矛盾凸显的结果。由此看来,贸易与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则坚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自WTO成立以来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进行多边谈判的主要议题。从贸易与环境问题被讨论的一开始,就伴随着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保主义者的争论。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同时,贸易自由不仅有利于克服一个国家面临的资源对经济增长潜力的限制,而且还有利于增加环保的洁净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此外,贸易自由化还能消除那些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等被认为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环保主义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导致环境恶化,甚至认为贸易自由化是环境破坏的最大因素。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的增长,贸易增长扩大了全球经济规模,使生产和消费活动增加,全球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随之增多;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使有害物质跨境转移,助长濒危物种的贸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为此,政府应更多地干预贸易,以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环境。也有人认为,贸易与环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扩大了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但贸易的发展也使生产和消费活动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并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3种效应,即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如何很难精确预测。事实上,贸易自由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取决于诸如国内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状况和贸易与环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等许多其他因素。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在其1996年的报告中认为,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应考虑各国国情、社会经济状况和相关部门的特殊性。贸易自由化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从近十几年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来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核心是,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窦连江2019-12-21 22:02:11
  • 1、面临内外多重压力: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9年,但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仍将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难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2、外需改善不明显: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对我国外贸利好作用有限,预计外需的改善并不明显。随着国家稳增长和促外贸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释放以及后续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预计2019年我国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难有大幅改善,仍将远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进口增速将有所提高。2019年上半年外需状况难有明显改善,外贸将基本延续2019年的低速增长态势。其间因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我国春节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长会出现暂时性波动。2019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确定因素若转为明朗,我国外贸增速有望继续提高。3、出口上升空间有限:国际经验表明,中国出口的高增长可能已触及“天花板”。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证等方式付款,需要制作、申办、整理客户所需的全套单据,如发票、装箱单、商检证、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等以收取货款。7、凭收汇银行水单、核销单、报关单核销联等办理核销与退税。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
    宇文献花2019-12-21 22:00:39
  •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及其危害1.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过于单一从理论上说,开拓国际市场至少有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方式,后者由于是在东道国国内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因此比较容易绕开东道国的各种贸易壁垒。而我国目前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仍以对外出口为主。我国这种千军万马争过出口独木桥的开拓国际市场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求得在外贸出口中的数量扩张,致使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极易遭到进口国的倾销指控。另一方面,我国这种单一的、树大招风式的外贸策略已使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如美国时间2003年11月17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的决定,从而对上述中国出口产品实行极为严厉的配额限制.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3.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2019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2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3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2004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4.我国外贸实践中存在着轻视“原产地”规则以及“原产地”规则本身不完善的问题目前,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制订如此低的标准,是因为既要考虑到我国与24个国家的普惠制协议中给惠国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进一步吸收外商投资。如果将原产地规则限制过严,会影响外商来华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和补偿贸易。因此我国判定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是根据该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获取;在中国发生实质性转变,即在中国经过主要及最后的制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质、形态或者用途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中国增值达25%以上。1原产地规则不严谨体现在许多方面:1我国的原产地标准是以HS税目改变作为实质性改变的标准,但在“规则”中,没有“以税目号改变”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签证人员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2“清单”规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较为简单,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标准较为宽松,涉及的税目也很不全面;3“清单”中有些产品的原产地标准缺少合理性,甚至严于普惠制原产地标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2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造成了许多不利:1不利于拓展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2由于出口产品使用的进口成份过多,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额外汇支出,而且不利于我国对原材料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3不利于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4由于标准过低,外商往往通过投资设立企业,在我国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申领我国十分有限的“被动配额”,挤占了我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配额,致使加工贸易对一般贸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5.我国加工贸易中国内价值链过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1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从而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1-4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665.6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31.5%;加工贸易进口456.1亿美元,占同期进口总额的32.7%。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短,生产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逐渐失去发展后劲。根据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查,广东省电子工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同行业中列第8到1991年跃居全国第5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装配业的转移,但广东目前的优势只体现在最终产品的总量,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产品设计、材料、零部件生产以及销售均严重依赖香港和海外,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利用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产业,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类似问题。2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致使大量利润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研发、设计、制造、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承担的往往是对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占有的价值链环节较少,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状况极不理想。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业平均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8%左右的工缴费收入,其余大量的产品增值部分被外方获得;而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由于外方控制着原材料采购和制成品销售等关键环节,便于利用转移价格等手段,使我方企业利润严重流失。6.中国的对外贸易政府管制严厉,进出口自由程度地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二、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存隐忧的对策1.切实落实“走出去”战略1明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所谓“走出去”,既包括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也包括向外输出资本,但主要是输出资本,即到国外投资办厂。目前,通过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攻坚,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已经从政府的怀抱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无疑也应当成为主体。各级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观调控、服务、监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业作经营决策。2科学确定“走出去”的具体方式。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致有以下类型:1海外直接投资。目前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我国绝大多数对外投资项目都属中小项目,企业平均规模为198万美元。2对外承包工程和设计咨询。对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成熟的方式,能够发挥我国企业产业基础全面、设备制造技术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综合优势;3对外劳务合作。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其中有3/4输往亚洲国家,劳务人员仍以建筑工、缝纫工等中低级劳务为主。走出去”作为一项长远的开放战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微观层面上,应制定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解决“走出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问题。1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应主要立足于非洲、拉美、中亚及其他友好国家,重点投资于这些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2对于境外生产型项目,重点应放在东南亚、南非、北非、拉美和欧美等经济环境较好的国家,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为主,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3对于国际承包工程,应立足于传统的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力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欧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有所突破;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在全球劳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确保原有市场,力争扩大外派劳务规模;宏观层面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要从金融保险服务、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做好国际市场和国别情况的信息发布和咨询工作,以满足国内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国外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自相残杀。3科学选择“走出去”的区位。走出去”应当贯彻多元化的方针,面向全球市场,切不可搞单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应当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独联体经济转轨国家。因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装备水平、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但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却有一定的优势。而有无比较优势,则是“往哪儿走”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2.政府企业共同预防和避免贸易壁垒,减少损失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3.政府完善应对机制,减少贸易摩擦1政府方面。①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歧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4.完善我国原产地规则1制订合理、科学、适用的原产地规则根据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适度的原产地规则标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确定上应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比例标准。同时原产地判断标准不宜过低,特别是出口货物原产地的判断标准更是如此。原产地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在技术上是严谨的,同时有适当的灵活性。2原产地规则应有广泛的适用性制订原产地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适用,特别是要考虑原产地规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中,应包括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所需要的原产地判断标准,以及针对反倾销、反补贴中规避措施的原产地规则;应制定进口优惠关税条件下适用的原产地规则,特别是复进口、复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对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确定专门的原产地判断标准,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规定合理的原产地判断标准。3加强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我国有多家单位可签发原产地证,这给我国对原产地证签发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各机构对于原产地证签发标准的尺度不一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全国目前有200多个发放原产地证的单位,每年发60多万张,每个证收50元手续费,有个别发证单位,只盖章收费,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规则,也不监管货物。此种情况的出现无疑不利于正确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应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5.通过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来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从跨国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加工贸易企业希望通过对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阶段,有一些外资企业尝试将零部件的采购转移到我国国内。因此,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扩大我国国产料件的出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有关政策。1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我国的上游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产业,长期以来,这些产业生产发展的滞后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而国家的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产业倾斜。因此,不从根本上扭转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就难以实现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2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和零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国家应提供资金扶植国内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或者向用户提供试用品。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中单列鼓励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同时国家应鼓励建立民间的“风险融资”机制,如通过减免税改革,鼓励企业间成立“风险基金”,投资于具有较高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和试制项目。3鼓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进行国内采购。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的大多数产品会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属于间接出口,因此可对这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以降低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成本,从经济角度激励来料加工企业扩大国内采购;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目前出口退税机制运行效率较低,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实行税收“免、抵、退”会挤占企业大量资金,进而严重削弱了出口退税制度的激励效果,因此可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4建立需求信息库。在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由于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对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因此国家应实行扶植政策。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和供应渠道等。
    黄百芬2019-12-21 21:54:39

相关问答

,提供一篇关于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供参考。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其长远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问题,对策1.前言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说明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不仅是扩大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市场的短期政策选择,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它们在与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效益比大企业明显要低。加之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加入WTO后新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2.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投入到创办民企的过程中,有些是高学历者,但中低学历者仍占多数,这种文化素质的差异,就导致有些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在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时,目光短浅,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基本呈提高趋势,但因文化素质因素引起的管理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重大影响。2.2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的亲戚和朋友,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靠家庭和亲情等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来维系企业。另外由于企业的这种封闭性和不规范性,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具有排他性,不利于从外部吸引优秀人才。2.3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部分中小企业不是依靠健全的机制来管理人,而是凭借经营者的主观经验,通过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用人情代替制度,其代价必然是管理的不规范,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亲情的失落。之所以会如此,一是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度意识,认为“法治”不如“人治”;二是即使有了制度也不完整、不细致、不严密,企业制度缺乏创新;三是即使有较好的制度,但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管理,走过场、搞形式;四是平时对下属信誓旦旦,一旦有亲友、熟人掺和在里面,就感情用事,赏罚不均,执法不严,使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2.4管理过程中放权过少民营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投资相对少,因此对管理费用特别看重。企业一般建立时间不长,在组织结构上也比较精简,这样虽然降低了费用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企业领导者创始人在工作中,事无巨细都去过问、插手,从企业全局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仔细分析却弊端很多。首先分散了企业领导者的精力,使自己不能更好地决策;其次影响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易让下属产生惰性和不信任感,无法形成企业向心力。二是“一人多岗”状况中下属员工需要担当多个岗位的工作,有时甚至要跨部门进行工作,由此导致员工无暇应对。这不仅不利干员工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企业的运作,还会出现各忙各但却效率低下的现象。而且超负荷的工作量,也容易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5企业资金短缺,经营的外部条件较差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其原因首先是家族性本质决定了家族式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单一性,单纯的家族所有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吸纳和利用。家族式企业往往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想,不愿让社会资本投入到企业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取得银行贷款,即使取得一些,也是杯水车薪。其三,民营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和专门的法律保护,没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等,严重限制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2.6组织机构松散,应变能力差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企业组织不能随内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应变能力差,僵化、老化现象严重。企业各个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这样的组织是无法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因此,摆脱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管理现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进行变革势在必行。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等因素的存在,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导致其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本文在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基本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就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大纲一、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概述....................................................1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2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四、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对策..................................................4参考文献.......................................................................8参考文献1.李现宗,《高级财务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3.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事物与实例》,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4.王蕾,“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商业现代化》,2019年第6期5.秦少卿,“化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思考”,《会计之友》,2019年第2期6.徐国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研究》,2019年第3期。7.李惠萍,“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现代化》,2019年第7期下8.李永宁,“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与优化研究”,《会计之友》,2019年第8期9.黄丽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特区经济》,2019年第3期10.金春芳,“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财政监督》,2019年第12期11.党青霞,“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财会通讯》,2019年第2期12.张瑞杰,“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科技与经济》,2019年第19期以上答案来自http://www.lwtxw.com/html/51-5/5460.htm。
以前写过这个论文,直接给你个框架吧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关于创造财富的决策,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总目标离不开财务的筹资、投资以及对资金的运用管理。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生产目标、销售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目标将从跟本上反映企业的总目标。所以确立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财务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的,并受财务管理的内容制约。是依法合理筹资并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项资产,最终提高效益。具体的说,企业的财务管理研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合理的筹资资金,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必备的资金额,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合理地从各种渠道,采用种种方式合理的筹集到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二是要选择好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方式。因为企业筹资有多种渠道和方式可供选择,在进行比较选择时主要考虑资金成本,偿还期限,担保条件可能性和资金提供者的其他具体要求,并考虑其对企业投资收益和风险影响,据此选择确定企业筹资的最佳组合方式。2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企业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管理部门应规划性地,合理地安排各类资产,使其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使货币资产保持在最佳的水平上,避免存货资产占用过多,要及时解决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3分配企业的收益,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税后利润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分配,在分配中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以调动企业、员工、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4实行财务监督,维护财务法规。财务监督是利用货币形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它是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核控制和对财务指标的检查分析,及时发现在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实行财务监督,能够使企业在严格地规范化的范围内生产经营,维护法律制度上的企业完整性。研究的意义: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决策,对企业生存、发展、获利起着“总控制器“作用,它能够投资以及对资金的运用管理。财务管理是制定生产目标、销售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目标将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总目标。所以一个企业有一个好的、合理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前。贸易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领域。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歌尔摩举行。会议“考虑了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励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由此,被认为是该次会议把环境问题提上了意识高度.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议重申1972年在斯德歌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并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该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且,随着《里约宣言》的通过,贸易、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不可回避。因为,有些国家试图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或者以保护环境为由,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当然,导致环境问题进入贸易体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或者从一方面来讲,贸易与环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主要归功于世界范围内环保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不计环境成本地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早已潜在的紧张矛盾凸显的结果。由此看来,贸易与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则坚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自WTO成立以来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进行多边谈判的主要议题。从贸易与环境问题被讨论的一开始,就伴随着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保主义者的争论。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同时,贸易自由不仅有利于克服一个国家面临的资源对经济增长潜力的限制,而且还有利于增加环保的洁净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此外,贸易自由化还能消除那些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等被认为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环保主义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导致环境恶化,甚至认为贸易自由化是环境破坏的最大因素。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的增长,贸易增长扩大了全球经济规模,使生产和消费活动增加,全球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随之增多;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使有害物质跨境转移,助长濒危物种的贸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为此,政府应更多地干预贸易,以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环境。也有人认为,贸易与环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扩大了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但贸易的发展也使生产和消费活动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并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3种效应,即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如何很难精确预测。事实上,贸易自由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取决于诸如国内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状况和贸易与环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等许多其他因素。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在其1996年的报告中认为,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应考虑各国国情、社会经济状况和相关部门的特殊性。贸易自由化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从近十几年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来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核心是,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