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流行耳垂镶大环

樊新祥 2019-11-05 21:41:00

推荐回答

扩耳器,扩长耳洞的。很痛,是一点点扩大的,等扩好了才能戴环。
齐朝华2019-12-03 02:39:0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首饰是指佩戴在人体上的装饰品。在2万年前的欧洲洞穴壁画中。就有佩戴装饰品的人物形象,所用的原料可能是鱼骨、石子、贝壳等。现存最古的首饰是古埃及的中王朝前1991-1778时期,古埃及妇女戴着发环、发卡、项链、手镯,在腰下围着狭长的珍珠饰带。当时用的金属几乎只有金和银,宝石有红玉髓、紫晶、绿松石、青金石、长石、绿柱石和碧玉等,还经常用蓝色或绿色的陶珠代替宝石。金珠和银珠是空心的,以两个半球合起来。手镯用金丝绞成,以妻花金片作装饰。最为出色的是金垂坠,那是用狭长的金片将边缘包起来形成美丽的轮廓,中间是宝石镶嵌图案。指环上经常是一个圣甲虫,它用一根小绳系在指上。这是戒指的前身。在新王朝前1573-1085时期出现了耳环。有的耳环是穿过耳垂上的小孔,有的是开一道裂缝夹在耳朵上。此时还有了指环印章。古埃及文化影响到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在岛上的克里特·迈西尼前1800-1100文化中,也包括首饰。种类有金叶饰带、耳环、饰针、指环、项链、挂件等。主要用浮雕装饰,题材有圆圈纹、螺旋纹、玫瑰花、棕搁、狮子、山羊、狮身人面像等。纹样是刻在金箔上再贴在软性材料如树脂上。螺旋纹可能是用金属丝弯好再附在金箔上捶打而成。约在前9至7世纪,迈西尼的首饰受到亚述的影响,例如它用了玫瑰花形。还出现了一种谷粒纹样。它是用小颗金属球焊接在同类金属平面上而形成的。古希腊有着丰富的首饰遗产。主要品种有王冠、花环、耳环和项链。花环是用于宗教行列,也用于奖励某位功臣。希腊工匠的最主要贡献是直接用金子铸造人和动物的形象。在前3世纪之前希腊首饰很少用宝石,色彩效果是靠珐琅工艺获得的。在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后,东方宝石渐渐用于希腊首饰。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首饰继承希腊的传统。宝石和玻璃人造宝石的运用渐渐增多。耳环有着各种不同式样的垂坠,甚至一种做成有两耳的酒瓶形状,显示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影响。有的耳朵有S形的钩子。项链的是8字链。扣上具有护身符意义的挂坠。手镯变得粗大,有的做成一条盘曲的蛇,有的用金属线绞在一根基线之上。也有用珍珠、青金、绿玉髓精致编成。古罗马还盛行一种浮雕宝石饰品,称为“卡米奥’。那是用玛瑙琢成的椭圆形片,它利用宝石上下不同层面的不同色彩,将浮雕部分与底子部分区分开来,例如在黑色或棕色底子上刻有白色的浮雕。建于公元4世纪的拜占廷帝国的首饰在罗马传统加上了东方的风格。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掐丝珐琅技术。图案的轮廓是由金属细条围在金属胎边匕和焊在表面,中间填上釉彩。公元5至9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的严酷统治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个时代的首饰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因素的介人,如十字架成为重要的垂坠。此时宝石是献给教堂的,较少见于佩戴。圆形和环形的饰针是为了在颈部束紧衣服。在技术方面,8至10世纪出现了“失蜡浇铸’技术.先用蜡做一个模型,外面做一个铸模。将蜡溶化,灌人熔化的金属,等到冷却后去掉铸模,产品便制成了。这种饰品镀l几锡或金,再用宝石或珐琅装饰。14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的曙光。由于意大利与东方贸易的加强,宝石地位逐渐L升。妇女的裙子变得丰富华丽,需要更多形式的首饰来配合。女子佩戴着花冠、头饰和项链,男子佩戴镶着黄金或珐琅的腰带。佩戴首饰成为地位的标记。戒面做成精致的花瓣形凸起。心形的胸针上刻着爱情语句在情人间交换。在14世纪簇形胸针发展成一圈图案围着一颗大宝石的式样。15世纪宝石工艺更为发展。宝石切割越来越精妙。设计形式受到火焰式和垂直式哥特风格建筑的影响,壁完和窗花格微型化为首饰式样。低敞胸裙子的流行,引起对项链和垂饰的需要。而宽袖衣给于手镯露面的机会,男子佩着镶宝石的皮带扣,女子项链L挂着可开合的空心小盒。盒面卜有着珐琅的宗教画如耶稣受难、受胎告知、圣母像、天使等,盒里装一}f爱人的头发015世纪还流行帽饰,用黄金或其它金属制成。文艺复兴早期的首饰匠力图在设计中表现古希腊罗马的精神。他们对希腊罗马的首饰原型知之甚少,因而表现得较多的是运用希腊罗马神话题材,如林中少女、半人半羊的“山道尔’和古典柱式、山墙。真正反映出文艺复兴与古罗马联系的是:古罗马的“卡米奥”浮雕在14世纪被广泛仿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一般首光被训练为一个金匠,他们用涂上珐琅的黄金做微型雕塑。从76世纪中期开始,浮雕让位于镌刻。首饰中心从意大利、法国移向奥地利和德国。首饰越来越被看作是妇女的专用装饰品而且越发奢华精巧。妇女佩戴一整套首饰,包括手镯、衣领角、有垂饰的项链和头饰。垂饰有龙形、海马、魔鬼、动物、圣经和其它神话题材,都是用涂十珐琅的黄金制成,镶着奇JF:怪状的玲珠。有时还有方形的宝石镶边‘在17世纪,具象断饰不再流行,人们把对涂珐琅的黄金的热情转向了宝石。随着切割技术高度发展,出现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切割方式。从1650年后,圆顶宝石很少再用。托架从自然花朵形态转向叶形。当时还出现了有骼骸和交又骨头的葬礼首饰。那是将死者的遗产打成一批葬礼戒指,分赠死者的亲友,这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一种风俗。17世纪未至18世纪、人们的兴趣转向欣赏首饰的光芒。切割技术更为完美,钻石切割技术发明于7700年,到18世纪初一颗钻石最多可以切割出58个面。钻石在宝石中占统治地位,次等是水品,最次的是白铁矿石。一套首饰行尖包括耳环、项链、手镯、胸饰以及鞋扣。首饰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在H光下使用一种在晚间烛光下使用。H间}a饰有妇女的衣带串饰,戴在妇女的腕卜,系「一串钥匙,钱袋或小装饰品,鼻烟盒,镶金和+:石的怀表,烛光首饰是闪光的钻了。加}几祖母绿、黄玉或红宝石。开始啊!常言道,f;不琢不成器。对古玉来说,“琢’字怕要改成“盘”字了。18世纪后20年,英国的艺术与建筑出现了古典复兴主义,它也波及首饰设计。戒面、垂坠和怀表面上镶着一幅画珐琅的微型画,题材是神话故事或贵族人像。在法国拿破仑时期,拿破仑的妻子斯坦芬尼创立了一种流行式样:长长的耳环,高高的花冠冕,宽手镯,花项链和大皮带扣,这是法国新古典1:义的式样。在19世纪柏林出现了铸铁首饰,以后又出现了煤金首饰,它一直在当世纪流行。19世纪是时装首饰流行的世纪。典型的有在颈上系一个天鹅绒结,上面有饰物针。19世纪的后半世纪,批量生产的首饰开始大量出现。批量首饰成为一种普及的商品。但也有像俄国的法布尔兹这样的大师出现。20世纪以后首饰的主流是时装首饰。它一般是在金属架上嵌玻璃、白铁矿石或其它仿制品。它与时装配套,流行周期短暂,已没有任何保值价值,只具装饰价值。但也有少数著名的艺术家参与首饰设计,如毕加索,达里都曾设计过现代风格的首饰,伦敦和巴黎是当今世界主要的首饰生产中心。
    齐春泽2019-11-05 23:02:52
  • 翡翠耳环的种类很多。根据佩戴方式,可分贴耳式和垂耳式两类,每一式中又可分为素身镶嵌组合款式,款式有很多。如有的把金属做成叶形,花瓣形等各种形状,所镶翡翠的具体位置,或偏上方或偏下方,或略左置或略右置,再有配镶的宝石的颗数、种类又可各不相同,所以镶嵌组合的款式各异。年纪稍大的女性偏爱怀古式翡翠耳钉,其外形呈圆形,中心琢有小圆孔,有的还在圆孔中和外缘上镶有钻石。怀古式翡翠耳钉,所用多数比较深,也有浅色翡翠,可根据自己肤色自由选择,戴上很有古代的味道。中年妇女喜欢这种古色古香,并有团团圆圆吉祥寓意的饰物。耳坠将翡翠耳环一端加挂一条短链,短链的另一端连接一个螺丝耳夹,佩戴时只要把螺丝耳夹旋紧于耳垂上即可。戴这类耳环的人不需要在耳垂上扎“耳孔”。目前,还有在短链的另一端连接一个精致的小夹子,佩戴时只需夹在耳朵的下部,装上与取下都十分方便。由于翡翠宝石是靠短链而垂于耳朵下方,随头部的摆动而在耳下晃荡,颇受年轻人的青睐。古代对女人有种种行为规范,走路要有所谓的“走相”,既不能走快了,也不能大摇在摆,佩戴耳坠的女子行走时,如觉察耳坠打脸,就要纠正自己的“走相”了。心形翡翠耳坠。
    黄盛福2019-11-05 22:20:19
  • 耳环又称耳坠,是戴在耳朵的饰品,古代又称珥、珰。大部分耳环都是金属的,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耳环可以由金属、塑胶、玻璃、宝石等物料制成。有些是圈状的,有些是垂吊式的,有些是颗粒状。垂吊式耳环耳环在世界上许多古今地方与文化中都会找到。在很多文化中,有给刚出生的女孩子穿耳的习惯,这种习俗备受争议,因为穿耳并非婴孩的意愿。耳环,用金属或玉石制成的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饰。造型丰富,佩戴主要以妇女为主,个别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种:穿挂于耳孔;以簧片夹住耳垂;或以螺丝钉固定。一般用金银制成,也有镶嵌珠玉或悬挂珠玉镶成的坠饰。现代还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饰,一般与服装相配套。耳环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出某种风俗、信仰、地位、财富等。佩带缘由:佩戴耳环、耳环的由来,说法各异。有人认为它最早源于北方民族用于御寒防风的金属耳套,但比较可信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耳环、耳环的出现,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产生的;另一种说法是,耳环、耳环最初是用于医疗治病的目的而出现的。第一种说法很好理解,不言而喻;第二种说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佩戴耳环、耳环的耳垂的部位,恰是眼部的穴位。由此可知,佩戴耳环、耳环,对保护视力、防治眼病,特别是预防和治疗近视,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古籍记载见于《石氏星经》,《石氏星经》后来失传,现存日本书书籍《巫女、诚心之受继者》篇章中有详细记载:旺夫,需四象之气有利于丈夫,古代有口诀称“朱雀玄武顺阴阳”如旺夫需要带橘子石手链这样可以做到顺和阴阳,之后要按照丈夫的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古代称作是“青龙白虎避不祥”农历3到5月出生的需添加“羽心,竹内古河,夕城”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青竹丹枫,云月舞鹤,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生的需添加“音无响子,云松,五音分金”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竹雀,刳舟剡楫,赑屃”3个结印。古代人认为这样砂中金命可以化解丈夫的灾祸。耳环配合蓝绒晶可以旺事业:唐代李凤《天文要录》记载:旺事业财运要女士需要带紫冰银镶嵌蓝绒晶项坠,男士需要带红竹石饰品。之后需要请阴阳道师傅用“影子石,蜜蜡石,赤鱬鳞,玫瑰金,法体盐”制作成石碑护身符放在身边,并按照农历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的需添“木灵御币,千帆团扇,赑屃”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需添加“扶桑伞幡,八重冰梅,百目静”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枫,夕城,羽心”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五音分金,羽心,刳舟剡楫”3个结印。饰品与石碑护身符和结印册三个组成的民俗风水中的“三才风水局”这样组合可以旺事业财运,缺一不可“耳环”的由来已久。自古至今,从占卜守护到趋病除邪,从追求睿智到追逐时尚,从控''制卑贱奴''隶到新潮女性又到时尚男性,耳环历尽亘古,跨越时空,不断地发出永''恒的熠熠光''芒。耳环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佩戴耳环与古老的迷''信有关,传说中的魔''鬼和其他妖灵总想进''入人''体,强占人''体,因此人''体上所有可能进出的孔窍都必须特别守护。而耳环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运符。2、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长耳''垂是美丽的象征。女孩自幼开始穿耳洞,随着年龄的增长,带越来越沉的耳环。使耳''垂愈拉愈长。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长时期的沉重负担而不幸断裂,她的一切美也跟着顿时破碎。对于男人来说,耳朵是智慧的中心,聪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环会把耳''垂往下拉使它变得更长,相对的人也变得更睿智。4、最初带耳环的男人是水手们。他们相信穿耳洞能保护他们不至于溺水。之后戴耳环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因为男性戴耳环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暗语,如左耳戴耳环代''表同''性恋,右耳戴耳环则是双性恋等等。随着摇滚歌手的大受欢迎,男性戴耳环已完全丧''失性方面的意义,但大多数仍是社''会底层的男人,或是在耳洞上挂起安全刀片、电灯泡等等,“耳饰不惊人死不休”的新潮人。5、而现在,上流社''会也逐渐接受了男人戴耳环,如超级的职业运''动员们在签订高薪合约时,也会公开地在耳''垂上点缀一颗亮晶晶的钻石。这似乎证实,男性有权像女性一样费尽心思装扮自己。钉状耳环:最流行,最普遍的一种。耳环的针穿过耳洞,在耳背用托固定。一般穿耳的时候,用的都是钉状耳环。两粒钉状耳环悬垂式耳环:在耳珠垂下来,通常还有一串珠宝作点缀。长度不一,有些只有耳珠下2厘米,有些却可以长至肩膀。较长的悬垂式耳环,通常在较隆重的场合使用。圈状耳环:一个360度的大圈,在中间开一个口,穿过耳洞。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以有缺口玉环制成的圈状耳环,称为玉玦,有学者认为佩戴玉玦需要穿很大的耳洞,亦有学者认为这是夹式的。悬挂式耳环:不用钉耳洞的设计,只挂在耳背上。这种悬挂式耳环也愈来愈流行。夹状耳环及磁石耳环:为方便没有穿耳孔的人,部分圆环形耳环会设计成夹状,夹着耳珠。颗粒状或钉状的耳环一般无法设计成夹形,因此需要利用磁石的特性来夹着耳珠。磁石耳环分别为外方一颗连有磁铁的耳环,及内方一块带有相反磁性的迷你磁铁,两块磁铁将耳珠牢牢夹着。古时候,人们讲究“耳大如轮,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认为耳垂小了是没有福气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除北方少数民族仍旧佩挂耳坠以外,汉族妇女也开始佩戴,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县华塔遗址出土的一对,上部用金条作成圆环,下部为金丝编成圆柱,在圆柱的两端挂有五个缀有宝石的圆形金片,中间又挂着五个小球,在圆柱的下部,还连缀着六根金质链索,链索下端各垂一个金质的尖形锤饰,整件器物重16.6克,长9厘米左右。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那是因为不尚穿耳的缘故。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所见甚少。 明代妇女既戴耳环,也戴耳坠。天水冰山录》中就记载有多种耳坠:如"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摺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词话》也叙及不少耳坠名称,只是将耳坠称之为"坠子",或称"坠儿,''。如"金坠儿"、"金灯笼坠子"、"金镶紫瑛坠子"、"玲珑坠儿"、"金镶假青石头坠子"、"宝石坠子"、"银镶坠儿"等等。不仅质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异,反映了当时首饰制作工艺的进步。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后墓所出土者最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坠,在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捣药状;在玉兔的脚下,还衬托着一片以金镶宝石制成的朵云。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设计制作的,玉兔向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着皇后,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是最贴切不过了。清代妇女也有戴耳坠的风尚。考究者还注意耳坠与服装色彩的搭配。富贵之家的妇女,往往拥有几十付甚至数百付耳坠,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使用。替换方法十分简便,一般不用更换耳环,只要将耳坠连系在耳环上即可。在满族妇女中,还流行着一个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的习俗,时谓"一耳三钳"。这是满族妇女固有的装饰习惯。乾隆时,一些新派妇女受汉族影响,也开始佩戴"一耳一钳",以至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因为这样一来,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妆饰习俗了。乾隆皇帝还专为此事下过诏谕,他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族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由于朝廷的干涉,这种现象才有了改变。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后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钳"的形象。进入民国以后,在东北满族集居之地,仍保留着这一风习。近代妇女曾因反对旧的封建礼教而废止过穿耳。为了使不穿耳的妇女也能用上耳饰,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耳坠。这种耳坠的上部,不再做成圆环,而是用金属加工成一种弓型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松开轧头,套入耳垂,然后再将轧头旋紧即可。这种耳坠实物有大量传世。元代耳环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面的弯钩和金代耳环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制成各式花样。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环就作这种样式。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出土的耳环也是如此,只是装饰部分用白玉雕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环的连系,则用极细的金丝。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甘肃兰州上西圆明墓及上海肇嘉滨明墓出土的耳环,都是这种类型。在热衷诵经念佛的妇女中,还出现将佛像装饰在耳环上的情况。江苏无锡江溪陶店桥明墓就出土这种耳环实物,其制以金制成托座,上缀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莲花状;在佛像的顶部,还镶嵌着四颗珍珠。整件器物虽然不大,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明代的笔记小记中也往往有关于耳环的记载。如《天水冰山录》记严蒿被籍没的家产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环"、"金点翠珠宝耳环"、"纯金方楞耳环"、"金厢四珠宝石古老钱耳环"、"金珠串楼台人物耳环"、"金厢玉灯笼耳环"及"金累丝灯笼耳环"等,共几十种。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书中,也叙及不少耳环名目。其中有一种"丁香耳环"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很小,呈椭圆形。丁香耳环就是仿照其形状制作而成,在明代,这种小巧玲珑的耳环很受妇女欢迎。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喜欢戴这种耳环。只是所用质料不同,贵者用金银珍宝,贫者以铜锡玉石。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曾谈及这种耳环:"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除耳环之外,古代妇女也用耳坠。耳坠是连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耳坠也来自于异族,本为男子所用,大约在晋六朝时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所采用。目前能见到的耳坠,以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为早。墓主人髡发,面覆麻布,出土时两耳均戴着耳环,其中左耳环下另用皮条系挂一个铜质坠饰。据文物工作者分析,这是一座东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耳坠实物,在内蒙古境内的阿鲁柴登遗址以及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鲁柴登出土的一对,上部为金丝弯成的圆型耳环,耳环下缀有坠饰,坠饰上部由两头包金的绿松石构成,下部则垂悬着一组三角形金片;准格尔旗出土的一对也很有特色:其圆环上有钮,钮下的坠饰为金丝盘绕而成的两个圆锥体,其中一件还串有宝石。金耳坠商代:这对金耳坠其一长7.4厘米,宽6.6厘米,厚0.04厘米,重10克;其二长7.3厘米,宽5.5厘米,厚0.03厘米,重8克。耳坠呈扁平螺旋式,钩为倒V字形,薄厚均匀,光滑平坦,锤击成型:长5厘米,共重17.3克,1979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匈奴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螭龙纹玉耳坠西汉:高6.5厘米,现藏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有金牌和玉坠两部分组成,外侧周边包金,此器出土于准格尔匈奴墓。男式耳坠清:长形坠通长17厘米、环形坠周长10.5厘米。藏族男式耳坠的形状,一种是长形坠,一种是环形坠。长形耳坠为前、后藏地区男子所佩戴,藏语称为“索其”。环形耳坠则为西藏腹地男子常戴的耳饰。西藏地方政府俗官和文人戴耳坠,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女式耳坠清:通长17厘米、宽3.5厘米。这副女式耳饰,藏语称为“埃果尔”,以天蓝松石为主色,以黄金为骨架衬映,视觉效果相当强烈。耳饰上部以圆锥造型为主,下部饰花瓣蓓蕾。挂于耳前,即显妇女之纯真高贵,又衬托其貌美如花。
    齐旺梅2019-11-05 22:06:25
  • ■耳环趣谈我们不知道,像耳环这种司空见惯的饰物居然能够讲述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也不曾考虑,为什么当代时髦青年会以远古野蛮人的顺从态度自愿接受体罚:刺穿自己的耳垂、鼻子、眉毛、舌头、嘴唇、肚脐和身体所有可以装饰的部位。现在世界上所流行的饰物中只有耳环要求人们做出这样的自我牺牲。人们在自己的肉体上穿窟窿只是为了实现一个简单的愿望,在这个古怪的举动中交织着顺应时髦、释放野性,把自己对美的追求串成密码传递的种种念头。耳环起源于辟邪想让自己身体变形的念头从创世纪时就一直萦绕于人们的心头。可见,人们对于自然自然美是不满足的。于是,千方百计借助修饰来打扮自己――从简单的化妆到精致的珠宝,使形体日臻完美。不过对于人类愚钝的远祖,佩带各种各样的动物牙齿、植物果实以及加工过的木石则主要是为了免遭天灾和妖魔的暗算。同时,饰品还使人有别于动物,有别于其他部族。人们在装饰自己的过程中渐渐摆脱原始的野性,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环境。耳环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被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古罗马,耳环标示着奴隶的身份――通常担任拉车工作的努米底亚人;宫廷丑角则在左耳朵里戴一只耳环;海盗在耳朵上戴长长的大耳环,希望以次博取上苍的庇护。几乎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航海者自古以来就喜欢在横渡赤道时挂一只新耳环。吉卜赛人把耳环挂在继上一个孩子夭折之后诞生的儿子的耳垂上。哥萨克人把氏族密码放进佩戴的耳环:左耳戴耳环是家庭中最后一个孩子;右耳戴耳环是家族中最后一个孩子。按照哥萨克人家庭高于一切的传统,首领在战争中应当保护这些人,无权派他们去冒生命危险。俄罗斯妇女为了保佑丈夫在战争中不受伤,也用耳环给他们做护身符。因此产生了这样的谚语:“为了好朋友,连戴着的耳环也可以摘下来给他。随着岁月的流逝,耳环的许多象征意义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了,如今无论耳环、手镯、珠串还是项链,都成为顺应美饰和乖谬行为的贡品。古代世界各民族的耳环世界各地考古发现,耳环几乎是古代每一个民族都特别钟爱的饰物,而且无论男女。在古埃及陵墓中所发现的女子饰物中,耳环分为很多种,有带坠儿和不带坠儿的,有环状和圈状的。许多精巧的金属耳环是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那里的女人最常用的饰物就是环状带珊瑚石、金属和石头坠儿的耳环。在亚述利亚达官贵人身上,各种不同形状的贵重耳环是男女华服必不可少的装饰物。遐迩闻名的腓尼基人则被公认为古代世界上最好的制造首饰的大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的镶有石雕的金银戒指和各种花式的金银耳环。身体各部位的耳环许多世纪以来,一些原始民族对饰物的需求比对衣服的需求更强烈。在他们眼里,饰物至今仍起着象征物、典礼用品的作用,并被当作能使普通人变成超人具有魔力的法宝。众多的成年仪式都附有十分痛苦的过程――改变身体的各部分、切除肉体,其中包括刺穿鼻、唇、耳等部位。非洲人的成年仪式,巴布亚人、印第安人的祭祀仪式,撒多马佐希斯特人的宗教仪式都把在人体上穿孔作为一种标记。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朋克分子开始做令世人感到恼火的穿孔术――从普通的耳环到佩针和刮脸刀片刺入耳朵、面颊、嘴唇、眉毛。在印度、北非,流行把耳环戴在鼻孔上。戴在鼻孔上的不仅有普通的耳环,还有钉子、木棒和镶有宝石的首饰。亚马孙和新几内亚的民族会刺穿鼻隔膜,并在结疤时往里面装上一只环。会引起变形的唇饰――薄片、塞子、木棒在目前许多原始民族里也是特别普及的。刺穿眉毛是不久以前的发明,也是在伤口愈合时往眉毛里装入一只环,然后再用形状较为复杂的带坠儿的饰物替换它。刺穿肚脐在当代姑娘身上成了非常时髦的事,特别是在模特儿和流行女歌星开始穿着露脐装亮相在公众面前之后。肚脐通常是用半环、整环或其他饰物“标出”的,例如动物的形体或黄道十二宫的符号。皇后的珠宝有关克娄特拉女王的传说描述了女王举办的豪华宴会。应邀赴宴的罗马统帅安东对女王的华丽服饰和奢侈的宫殿感到极为惊讶。克娄巴特拉从耳朵上取下一只非常珍贵带有坠子的梨型大珍珠耳环,顺手扔入盛有葡萄酒的大酒杯里,等到杯中的珍珠化了后,她便一口喝干了,以此显示她对财富毫不在意的态度。好莱坞影星伊丽莎白·泰勒扮演过埃及艳后,她从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上“继承”到了对珍宝的帝王式的癖好。不久前,在索思比慈善拍卖会上,泰勒展出了自己的珠宝收藏品。这些珠宝不仅价值高昂,而且还是一部讲述这位女明星的辉煌过程、众多的男人和多次婚姻的完整小说。从与尼克?希尔顿昙花一现的结合,泰勒得到了著名的阿佩尔珠宝首饰公司的戒指和带钻石坠子的耳环;从与制片人迈克尔?托德的婚姻中,以及对死于空难的迈克尔的一种纪念,泰勒留下了丈夫为女儿诞生送给她的一套蓝宝石首饰、一条宝石项链和一对向日葵形状的黄宝石耳环。在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人乃是理查德?巴顿――好莱坞影星,在《埃及艳后》中扮演安东尼。在占有了理查德的心之后,泰勒成了欧美高级首饰大师艺术作品的令人震惊的占有者。她的收藏品中迅速出现了大量珍奇的瑰宝:拉?彼列格里娜珍珠、克鲁帕钻石、出自卡蒂埃大师之手的那颗为纪念明星夫妇命名的泰勒—巴顿钻石。现代生活中的耳环耳环像气态首饰一样,属于人类文化的符号体系。它会鲜明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审美观和生活态度。所以,在现代生活中,选择耳环的式样和质材要与自己的脸、眼、耳型和谐搭配,还要考虑衣服的样式、季节和环境。妇女平常佩带的耳环不需要太大、太笨重、太鲜艳,但应该雅致和别具一格;晚上,尤其是出席社交活动,则可以佩带造型新奇、做工精致、价值珍贵的耳环。如果耳环不是用贵重金属制作的,那么最好是成套地佩带。无论时尚多么标新立异,经典的耳环式样永远是美貌女人身上一个华丽的亮点。http://www.cnerhuan.com。
    齐春峰2019-11-05 22:03:16

相关问答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和清明,这是外来文化无法撼动的,不管人中国人的思想如何进步如何转变,对家庭团圆和对祖先的缅怀的认知是不会变的,如果说说传统节日即使最终都要消亡,那么春节和清明将会是最后消失的两个。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类似大浪淘沙,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反映在传统节日方面,有的节日几近湮灭了,有的则在岁月洗礼中嬗变,吸收了时代因素后变得光怪陆离,比如过度注重物质形式,以及商业化的过度侵蚀,这些无疑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民俗精神是一种挑战。节日是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的许多中国人虽过洋节,但却不知道洋节所承载的文化,仅仅知道是西方一个节日,许多商家也不过借洋节为借口,借机推销产品,很多青年也以节日为借口发泄一下、放松一下。这个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去除了文化承载的节日是没有生命力的,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入侵仅仅具备象征性。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多民族的融合,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谱系。中国以农耕民族为主,推崇熟食,所以煎炒烹炸花样翻新,欧洲国家游牧民族为主,饮食简洁,使用香料遮盖食物的味道。当然这也是泛泛而谈,中国的各大菜系也相去甚远,西方国家弄出几十种风格也很正常。总的来说,高纬度地区口味浓,低纬度地区口味淡。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