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西方流行金币,中国人用银子,中

黄瑞湖 2019-11-05 21:49:00

推荐回答

因为中国的黄金产量很低,根本不足以流通。甚至直到宋代,中国通过历年的开采以及海外贸易的盈余才获得了一定多数量的白银可以用以流通。而白银获得广泛的流通则是到了明代的事情。而欧洲金银的人均量较中国高很多,长期是金银共同流通的,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不仅有金币也有很多银币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金银比价大约是1:4-5,而西欧是1:15左右。
连传强2019-11-05 23:03:1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我国的古典美学,或者说古人的审美趣味,与我国的古典哲学观是分不开的。在笔者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数字五的非凡意义。简单来说,古人认为数字五居阳数之间,可起到调和的作用。不过,其实对于很多爱泉人士来说,可能更好奇的是为什么西方古币大多都是图像占重,而我国的古币大部分都是文字占重。其实,这也与“平衡”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个“调和”实际上就是指平衡,平衡天地万象,平衡阴与阳。这种对于平衡的尊崇在人教兴起之后成为很多子家流派言论的根据。儒家提出中庸之道,正是立据于此,所谓“不偏不倚,允当适度”。这讲求的就是一种平衡,舍重于“两极”,而重“中间”。一就是尊崇对称。美学与哲学的发展是共融的,美学可以用具体的表达来表达哲学。西方人也尊崇对称,早期仅仅是对于图案的崇拜,认为对称是天赐的形,是自然界万物的构成。而在哲学上则是一直讲求辩证,是非分明,界限分明。因此在他们的美学上,历来追求形象,追求写实,注重实际的表达。而我国文化中对于对称的尊崇不仅仅如此,更是融入了对于“平衡”的哲学诉求,所谓“过犹不及”,对于分明的东西不多做追求,不重实形而重意。哲学与美学的根一致并且互相融合影响,因此,早期在美学影响下催生的诸多事物,都有“对称”性。例如很多的文字是对称的,很多的器皿用具是对称的,建筑群布局讲求中轴线等等。第二,则是“质”的均衡。虽着时间推移,对称又拥有了庄重、肃穆、严谨等诸多意义。事物皆由“质”构成,一件事物可能不是绝对的对称,但是在人为的控制之下,让人感受到它的“形”足以成立。并且具备美感,或可称之为“结构”的合理与成立。这在很多中国文字中就可见得线索,用器中讲求的“优美”也源于此。
    齐斯汉2019-11-17 02:50:59
  • 从美学的角度主要是看它的构图品相和材质的关系不是很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金子比银子价格高可是艺术价值是部能用价格去衡量的。
    黄登源2019-11-05 22:20:43
  • 中国黄金不是哪去了,是本来就没多少。中国金银矿相对匮乏,明朝前基本都是粮本位,用铜钱,影视剧作品里面大量使用银子金子是个漏洞。比如我们能查到的南宋税收一年大约一亿6千万贯。明朝开始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才开始使用银子。也是因为外国大量廉价白银流入,才闭关锁国。
    龙子鹏2019-11-05 22:06:52
  • 中国古代铸造货币的金属不管是金子还是银子事实上都不能充分供应市场需求,所以在古代一般是用铜钱的,就是圆形方孔钱。春秋战国时期可能用各种金属货币,金币银币,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以后基本沿用。明代一条鞭法后,纳税才开始用银,但是日常还是铜钱为主。真实的情况中国产银量很少的,实际上银子大量流入中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那时候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发现了美洲,美洲有大量的银矿,欧洲人去美洲挖银矿。但是又要和中国做丝绸、香料、茶叶等等众多的生意,而中国人又知道银子稀有贵重,所以找外国人做生意多收银子,所以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至于金币对于西方的人来说,各个国家在重商经济引导严格禁止金子外流,也就是说西方人认为金币才是货币,银子只是和中国人交易的货品而已。
    黄石卫2019-11-05 22:03:42

相关问答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和清明,这是外来文化无法撼动的,不管人中国人的思想如何进步如何转变,对家庭团圆和对祖先的缅怀的认知是不会变的,如果说说传统节日即使最终都要消亡,那么春节和清明将会是最后消失的两个。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类似大浪淘沙,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反映在传统节日方面,有的节日几近湮灭了,有的则在岁月洗礼中嬗变,吸收了时代因素后变得光怪陆离,比如过度注重物质形式,以及商业化的过度侵蚀,这些无疑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民俗精神是一种挑战。节日是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的许多中国人虽过洋节,但却不知道洋节所承载的文化,仅仅知道是西方一个节日,许多商家也不过借洋节为借口,借机推销产品,很多青年也以节日为借口发泄一下、放松一下。这个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去除了文化承载的节日是没有生命力的,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入侵仅仅具备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