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C泰国华人投资商会ACC理财积分有什么优势

樊明灏 2019-11-05 21:23:00

推荐回答

比之前更低了。
黄睿杰2019-11-05 22:02:0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总结了泰国置业八大优势:永久产权!无遗产税,房产税,无强拆!跟国内相比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稳定的租金收益!高品质精装修,方便打理。按实际使用面积计价,不为公摊买单!低总价、购买门槛低,持有成本低!不限购!完善配套,贴心物业、专业管理!泰国,全球度假旅游及养老圣地!政局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利好不断!1.永久产权!无遗产税,房产税,无强制拆迁!中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房产业主只是从开发商手上购买了带有年限的房屋。住宅物业只拥有70年产权,而商业物业只拥有40年产权。到期之后还需要补缴土地出让金。并且中国即将开征房产税和遗产税。后期的房屋在持有、转让、传给子女的税负成本会越来越高。而泰国房产具有永久产权,土地是你自己的,房屋是你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剥夺你的权利!外籍人士的物业所有权和泰国人一样受到法律保护,就算有开发商或者政府要购买你的房屋,也只有征求你的意见,不能强制购买或拆迁!这也是为何泰国有些城市道路比较拥挤,因为土地是私人的,政府不能强拆。而且泰国没有房产税和遗产税,持有和传承房屋的成本都很低。2.跟国内相比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稳定的租金收益!中国房价摆在国际上都算贵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动辄单价7、8万/平,二三线城市也得2、3万/平;而泰国曼谷、普吉岛、华欣、甲米均价大约2-3万,芭堤雅、清迈大约1.5-2万,虽然单价看着跟二线城市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价格却便宜很多。因为国内的价格是含公摊的毛坯房,而泰国的价格是精装修的使用面积的价格!从过去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曼谷、清迈、芭堤雅等中心区公寓平均每年涨幅大约10%。加上出租回报,泰国公寓的平均年投资回报率在15%以上。相对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已显示泰国经济的良好增长迹象,经济学家相信泰国经济复苏前景基本面仍然看好。中国房产自住成本高,而出租回报率低,以北京为例,人民币1000万的房子租金大概能租个9000-11000元/月,租金收益比非常低。而泰国公寓平均年出租回报率在房价的5%-8%,有的地方可达10%以上。例如在曼谷或清迈,人民币50多万的公寓能租到人民币3000元/月;人民币100万的房子月租能到大概人民币6000元/月。这样算来,每年的租金回报率都稳定在6%。3.高品质精装修,方便打理。按实际使用面积计价,不为公摊买单!泰国的公寓住宅绝大部分是精装修,配有地板、墙面、卫浴、厨柜、嵌入式衣柜等等,简单理解就是搬不走的硬装都是送的。开发商也提供软装套餐可以挑选,支付一定的费用由开发商帮您一次性配齐,房屋便可以自住或出租。如果您不愿意采用开发商提供的软装方案,也完全可以自己购买软装。相比国内,花一两百万买房子,一般还得再花房价的20%装修,购买泰国精装修房产相当于打了20-30%的折扣。不仅比国内的房价便宜,还方便出租出售,节省了时间。泰国公寓单价按使用面积计算,不计公摊面积。国内的住宅得房率基本在80%左右,赠送面积有限,利用率不高。4.低总价、购买门槛低,持有成本低!总价对比:中国房产的主力户型是80㎡—140㎡的外国人士都可以申请为期一年的养老签证。养老签证期为一年一签,在有效期内可允许持有者自由多次出入泰国。与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要求资金冻结不同,为了办理泰国养老签证而存入泰国账户的资金可以随时取用。8.泰国政局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利好不断!从投资环境吸引力的角度,泰国的竞争优势有六方面:社会总体较稳定,对华友好;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市场潜力较大;地理位置优越,位处东南亚地理中心;工资成本低于发达国家;政策透明度较高,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泰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泰国经济在各个领域保持着活力,其房地产业最为突出。根据泰国政府的统计,泰国房产近一半是由外籍人士持有。并且,目前有180万的外国退休人士在泰国生活,这其中大部分是欧美、日本人士。随着中泰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来泰国的中国游客、商人、常住居民越来越多!中泰铁路的修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惠及,这使得中泰关系稳定发展!目前泰国经济健康成长,强劲发展的制造业及旅游业为该国打下经济基础。过去三年,泰国房价一直自然上升,且租金回报率较为乐观。以曼谷中央城区房产为例,与大型公寓相比,小型公寓租金回报率更高。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家族式企业的三大弊端及发展途径综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中有很多适合家族企业生存的特点,所以,经过近20年的迅速发展,用家族制的方法管理企业已经成为70%-80%的民营企业的普遍管理模式。从国际上看,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家族企业也是最普遍的企业形式,很多闻名全球的大企业也仍然带有家族的色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发达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纯粹的家族企业只是在一些行业、一定的范围内有着有限的生存与成长空间,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主角。当市场变革速度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完全由家族成员掌控的封闭式家族管理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弊端之一:组织机制障碍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类利益集团,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家族式企业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可以共苦但不可同甘,创业初期,所有矛盾都被创业的激情所掩盖,但创业后的三关——分金银,论荣辱,排座次往往给组织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阻碍。当对待荣誉、金钱和权利的看法出现分歧时,亲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可能出现反目现象。弊端之二:人力资源的限制家族式企业似乎对外来的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排斥作用。尤其是由于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中。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正如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所说:“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英进不来。几兄弟都在企业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没有一个突破点。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决策某件事就很难,容易耽误商机。弊端之三:不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失误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靠的就是果敢、善断,因为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开始失效,生意越做越大,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的损失还可以弥补回来。这个时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的重要。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关于家族企业的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进行了饶有兴致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而言,基本上有如下观点:1、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经理式企业的路径演进的;2、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原始企业-家族式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3、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族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路径演进的;4、家族企业的发展是以家庭式企业-纯家族式企业-准家族制企业-混和家族制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在具体的变迁路径上,大家的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是沿着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公众公司这一路径演进的,而且对最终的演进结果,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家族企业最终必然演进为公众公司。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证。从现实情况来看,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家族型经营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所有权和经营者分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的加剧,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转变,以及经理阶层的兴起,家族型经营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那些股份较大的家族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的经营权落到管理专家们的手中,企业的两权分离从根本上动摇家族型经营的基础。IBM、福特、壳牌、摩托罗拉等西方的老牌家族企业都因为主动适应这种趋势而得以继续发展。2、泛家族主义管理的盛行。家长式的管理将在家族企业中消失,但企业的家庭主义色彩仍然被保持和发扬。西方提倡带有家庭主义色彩的团队精神,在东方的日本,封建效忠主义和家族恩情主义的家长式管理正在被命运共同体平等主义的经营所取代,员工和经理一样是企业大家族中平等的一员。3、家族企业进一步社会化。家族企业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内部员工转让股份,向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使企业的所有权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社会化在其经营宗旨上表现为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公司的发展过程是松下幸之助个人股权比例不断下降和稀释的过程,从企业之初的100%下降到1950年的43%,1955年的20%,而1975年更猛降到2.9%,使松下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绝大部分都成了公众公司。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迪斯尼,这些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家族企业更是如此。其殊途同归之路就是家族企业发展方向的最好说明,也是对上述结论的有力实证。家族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终将演化为公众公司,这并不是由创业者或其继承者的个人意志所决定的。从主观意愿来讲,他们更不愿意成为公众公司,因为他们不想丧失企业的控制权。这种发展的必然是由家族企业生存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在日益开放的经济形态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家族企业的内在缺陷逐步成为企业扩张的羁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变革自身,顺应环境就成为唯一出路。公众公司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过渡能有效完善其治理结构,变家族管理为职业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制度效用,有效克服家族企业的人才和文化瓶颈两大内在缺陷,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避免被市场所淘汰而得以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