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哪些食物可以预防肝硬化呢?

管石侠 2019-11-05 21:31:00

推荐回答

得了肝硬化,哈尔滨传染病医院的专家表示: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当坚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限制高脂肪的原则,这样就能够比较好的预防肝硬化。同时,这样的饮食方案还能够防止肝细胞的进一步变性,能够使受损的肝组织复原、再生,而且还能够为肝脏提供能量,能够减轻肝脏的负担。因此,在平时的饮食中,我们应当多吃牛乳、鸡蛋白、鱼虾、瘦肉、大米、白面、果汁、动物肝、蛋黄、胡萝L、玉米、水果、绿叶蔬菜等等。希望这些能给你有所帮助,祝健康。
齐晓娴2019-11-05 22:02:3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多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及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发展而来。对原发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性。要忌烟、禁酒、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不暴饮暴食,不用食有肝脏损害的药物等,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使肝细胞有再生、修复的时机。3.保持心情愉快。中医理论认为,心情抑郁可致肝气郁结,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加速肝硬化的进展。
    齐本会2019-11-05 23:02:21
  •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由于乙肝、丙肝等极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因此肝硬化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肝硬化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肝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但是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肝硬化治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也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控制药物使用: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硬化患者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以免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2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饮食方面应选用应易消化、富含营养、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类食物。另外,在有腹水的情况下要增加营养,并限制盐的摄入,最好采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克1钱为宜。腹水明显时还要限制水的摄入,一般进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严重低钠血症者,应限制在500毫升以内。3注意调节情绪:肝病患者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恼怒、悲观、焦虑等,这些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不舒,加重患者的病情,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4注意静养休息:若超负荷体力活动会增加肝细胞的负担,加重病情的发展。因此,在代偿期的患者不应过劳,而失代偿期的患者,则应卧床休息,这样才能保护肝脏。5禁止吸烟饮酒: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而酒精在肝脏内代谢,容易造成肝细胞坏死,患者要注意戒烟戒酒。对于早期肝硬化,很多采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只能暂缓症状,疗效并不明显。虽然有些症状暂时缓解,不久后病情再度加重。并且药物治疗耗时长,几乎一辈子用药,给患者造成了肝硬化很难治疗的印象。望阅读愉快~~O∩_∩O~~满意就请及时采纳我吧,即使不采纳也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啦~~PS:如有问题,1、继续追问2、私信我哦。
    赵高启2019-11-05 22:19:40
  • 肝硬化食疗方早餐:大米粥大米50克,馒头面粉75克,肉松猪肉松15克加餐:甜牛奶鲜牛奶250克,白糖10克,苹果150克午餐:大米饭大米150克,烧带鱼带鱼200克,素炒油菜油菜150克加餐:冲藕粉藕粉30克,白糖10克晚餐:大米饭大米150克,烧鸡块鸡块100克,西红柿炒豆腐豆腐50克,西红柿100克全日用油25克。以上食谱含热能2422千卡10120千焦耳。2.肝硬化不可以吃什么1.严禁饮酒,以免加重对肝脏的损害;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3.适当限制动物、动物油的摄入,如猪板油等;4.粗硬食物、煎烤食物、带碎骨的禽鱼类,要严格控制,以免诱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3.肝硬化可以吃什么1.宜食高蛋白、高糖类、高维生素、低、易消化的物食,如瘦肉、鱼、蛋、蔬菜、水果等;2.晚期肝硬化并有肝昏迷者,应低蛋白饮食。浮肿较重或伴有腹水者,应少盐或无盐饮食;3.如伴便秘者,可多食麻油、蜂蜜、芝麻、香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积聚,防止肝昏迷。
    赵风雪2019-11-05 22:05:41

相关问答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多民族的融合,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谱系。中国以农耕民族为主,推崇熟食,所以煎炒烹炸花样翻新,欧洲国家游牧民族为主,饮食简洁,使用香料遮盖食物的味道。当然这也是泛泛而谈,中国的各大菜系也相去甚远,西方国家弄出几十种风格也很正常。总的来说,高纬度地区口味浓,低纬度地区口味淡。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