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如何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黄玲君 2019-11-06 14:53:00

推荐回答

一是实效性。一般来说,在一个积极行为发生后就要立即给予强化。强化”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如果“强化”间隔越长,效果就越差。在负强化时,也要注意把握时机。一般说来,最佳时期是,事情真相弄清了,消极的影响尚未扩大,大家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时效果较好。如何坚持时效性原则?第一,要及时发现,及时强化。对好人好事保持关注,掌握主动权,不放“马后炮”。第二,强化要果断。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第三,要积极争取理解支持。有的表彰奖励,下属未必能够全部理解并积极支持,有的惩罚下属未必马上接受心悦诚服。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者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该解释的要向下属及群众解释,该说明的要说明,该公示的要及时公示,这样大家明白没有成见,领导者也心里坦然,激励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适度性。适度性就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要了解下属的需要及其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恰当合适的激励措施。激励要适当,不管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激励,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要适度为好。适度的刺激既能让下属满意接受,也能为下一步措施提供弹性空间,使激励行为合情合理、恰如其分,从而使每个下属的不同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三是针对性。针对性是领导者激励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领导者激励时,要摸准对象的心理特点,抓住最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激励。激励的针对性要求上下属之间心理接触,彼此融洽。心理接触就是了解下属的需要,把行为症结抓住。例如,奖励表面上很简单,但要搞好不容易。奖励有发纪念性的奖品,有发奖金,有授予先进称号等等。有的人上进心和荣誉感较强,经济条件又较好,就很可能希望授予先进称号或发纪念性奖品。相反,有的人家庭生活困难,发给奖金可能比授予先进称号或发纪念品的效果好得多。四是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也是搞好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激励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努力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在许多单位,奖励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对激励工作的危害非常大。实践经验表明,领导者作风正派,对全体下属一视同仁,实事求是,激励就能贯彻公平性原则。相反,领导作风不正派,对下属厚此薄彼,不能一碗水端平,就会造成人为的不公平感。五是可持续性和反馈性。保持持续不断的活力,需要有长远的激励规划。要使下属始终积极努力,就要考虑激励的可持续性问题。有的领导者善于搞“运动”,一阵风过后,下属的积极性反而出现了明显下降。这种违反激励可持续性原则的激励是失败的。激励又是从激励投入到激励产出的动态过程,需要及时了解激励措施的效应并做相应的调整,事实上这也是对领导者的一种激励。领导者与下属的相互激励,构成了完整的激励过程。领导者要时刻关注下属和周围群众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和调整激励的方式方法。领导者激励的过程也是自我行为纠正的过程。
车建业2019-11-06 15:55:1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激励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职能,是根据具体的目标,通过满足人的各项需求,有效启迪和引导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力,使之充满活力并朝着目标前进。因此激励是一种目的性很明确的管理活动。激励有它特定的运行规律,要达到受“激”而“励”的功效,首先应该掌握和认识激励的分类,并能有针对性地统筹运用。最常使用的激励手段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那么两者到底哪个重要呢?行家们自有观点。物质激励VS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最重要它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舒浩上海先达条码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我相信大多数人为企业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利益,所以我相信物质激励应该是最重要的。物质激励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加薪那么简单。比如你给每个员工一个独立的办公室,很多人会把它看成精神的激励,但如果在这个独立的办公室里放上一个破烂的办公桌,我相信谁坐在里面都不会产生被激励的感觉。所以,这也应该属于物质激励的范畴。物质激励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从这层意义上说,物质利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国外企业对物质激励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这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还建立了一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采取物质激励的效果可能会好于精神激励。很多人认为精神激励的作用更长久,我却认为它很可能只起到短期作用。比如上司对某位员工进行公开的表扬甚至发证书,那么这位员工不仅会产生荣誉感,也会由此萌发加薪或升职的愿望曾经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它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在物质激励不可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有效的精神激励,可缓解某些特定时期员工的内心不平衡。因此,创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有为的企业环境,其功效是一般物质激励难以替代的。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激发员工的潜能,应该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且激励其自我提升。同时,好领导还应该引导员工更加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简单管理,从这一点讲,现代企业的领导,其领导力比管理能力更为重要。另外,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精神激励对于级别比较高的人的作用更加明显。因为这些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这些较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他们所需要的是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对于这一群体,就更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合的精神激励,以此产生积极的效果。
    齐晓光2019-11-06 15:06:26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和员工是平等的关系,作为员工,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效益。作为企业,要获得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就要给员工报酬,从而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回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获得满足,更好的状态是与此同时还能让员工体验到为企业工作的快乐。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物质的鼓励是精神的动力,但精神鼓励也很重要,不管是物质鼓励还是精神激励,寄予的是领导的厚望,是责任的强化,员工当然也会心存感激。这两种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和员工在共同努力下正沐浴着这片明媚的阳光尽情的伸展着枝条,体验着共同成长的快乐。→人都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两者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不可偏废其一,都有自己的特性,也就都占着重要的地位。→只讲物质鼓励或者只讲精神激励,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为两者是连在一起的,只讲其一,就难免会失衡,当然就不能很好地激发企业的活力了。→物质鼓励可以让人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是讲精神激励的基础,如果没有物质方面的鼓励,一味地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无异于在建一座不能居住的空中楼阁,还骗员工可以住进去,相信是没有员工愿意去接受的,这样做毫无意义。只对员工进行物质鼓励,会让人感觉缺少企业文化,也不现实。→既然两者是同气连声,一脉相承的,就必须两者兼顾,既讲物质鼓励也讲精神激励,他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讲其一,就会片面。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当然要两者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目的。物质鼓励让员工更有奔头,精神激励让员工更坚信这种奔头,精神激励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物质鼓励更高一个层次,但绝对离不开物质鼓励的支撑,因为离开物质谈精神或者离开精神谈物质都是不科学的。
    龚小雪2019-11-06 15:02:47
  • 据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来分析,人最开始的需求便是物质需求,只有保证温饱后,才会产生其他方面的精神与社会需求。上述员工里,大多都是毕业刚两三年的年轻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会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他们的上司却没有意识到员工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仅凭口头上的鼓励来管理,日子久了,员工的动力就会慢慢削弱甚至对此类的激励产生抵抗情绪。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再好的精神激励方式,若没有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不会如想象般的发挥全部作用,甚至引起员工的反感。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该怎样激励员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自己的团队良性运转呢?一、了解你的员工需要什么。一个管理者,应该学会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试着去了解员工心里最迫切的需求,是一个管理者管理好团队的必要前提。员工们究竟是需要更好的物质待遇?还是需要轻松的办公环境?又或是需要领导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不同类型的、处在职场不同阶段的员工心中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只有凭借自己的观察及了解,把握住员工的心理,并员工进行相应的激励动作,才会让员工如加满油的汽车,高效地飞驰在日常工作中。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先物质再精神。与唯物主义哲学讲的一样,世界是先有物质,再有精神,激励员工也脱离不了这个道理。先满足员工期望的物质需求,再用精神需求加以刺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激励效果。单纯的物质或精神激励,都不能全面地满足员工的需要,必定会陷入恶性管理循环中,无法自拔。三、不论精神还是物质激励,都要适当,不能滥用。凡事都要有度,超过了合适的限度,便会产生负面效果。一个领导者,切记不能将奖励作为日常谈话一样随便,不能事无巨细,觉得只要员工做了,就该鼓励。员工对工作负责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而领导者需要做的是,从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及努力程度中,分辨出哪些是真正将工作当作事业,而哪些只是尽责尽职的当作任务完成。只有这样区分开来,才能更显奖励的价值与意义,也才能让员工从被动接受工作变为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工作。其实,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只要领导者用心地去体谅员工,为员工的利益着想,将心比心,员工也一定会以努力工作回报上司。领导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企业与员工并不是对立的两面,而应该是并肩的战友,不是互利双赢,便是两败俱伤。
    黄登渭2019-11-06 14:58:20

相关问答

一、消除认识误区,树立好抓机关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对于业务部门来说,机关党建毕竟不是直接以经济、行政等业务工作为对象,其作用的发挥更多体现在通过抓好党员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促进部门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在部分党员和干部职工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要实现机关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二、注重职能定位,把握好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根据党章的规定,机关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是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在处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上,关键是要摆正二者的位置、找准切入点,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促进业务工作高质量完成,同时也使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改善和加强,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摆正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党建工作可以带动业务工作,促进业务工作更有效果;通过业务工作能使党建工作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如果脱离了业务工作谈党建工作,就等于没看见本质;只谈业务工作而不抓党建工作,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不结合业务工作抓党建工作,肯定是走形式;抓好党建工作,对业务工作是一种促进。因此,一方面应当明确机关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机关党的工作必须为党的中心工作和部门业务工作服务,如果离开了中心工作和部门业务工作,机关党的工作就会脱离实际,形成"两张皮",失去针对性和目的性,也不会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机关业务工作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依靠机关党的工作的有力保证。通过机关党组织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协调理顺各方面关系,解决矛盾,克服困难,保证部门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三,要把党建工作融入党员干部的心灵。以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提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中国环保精神为主题,教育党员干部和职工敢于奔赴污染最严重、最危险的地方,关键时刻高度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的连续作战精神;敢于直面急难险重任务,招之能战,战之能胜;敢于把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始终放在首位,无论是到一线直接从事管理,还是在后方值守保障,都要坚持大局为重,无私奉献一切。四是以创建"廉洁型党组织"引领"廉洁型机关"建设,着眼于提高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和防控能力,着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纪律严明的环保队伍。坚持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常态化,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建设活动;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明晰化,将党风廉政建设列入目标考核和每月主要工作安排,做到年初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坚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动态化,积极争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示范点,把风险隐患化解在初始阶段,确保环保部门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五是以创建"创新型党组织"引领"创新型机关"建设,着眼于提升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于打造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环保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