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像韩国人使用金属筷,挽救更多的森林?

齐智敏 2019-11-03 16:22:00

推荐回答

并像在日本和韩国他们也会使用筷子吃饭。但我们使用的筷子和韩国人、日本人使用的筷子也不一样,日本人使用尖头筷子这是为了更好的食用像寿司,鱼片这些食物。而韩国人喜欢使用扁平筷子,在材质上也不同,韩国人正因为我们使用木质筷子,在美版知乎上就有这样一个提问,有外国网民提问道:为什么中国人不像韩国人使用金属筷,挽救更多的森林。这里我们可能会想,筷子和森林有什么关系?在国外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人用树木制作筷子,每年破坏一个亚马逊丛林!”使用金属筷,而我们使用木质筷子。现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老外会觉得我们应该像韩国人使用金属筷子了,他们认为我们用木头制作筷子是一种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行为。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为什么韩国人使用金属筷子,实际上韩国资源贫瘠,对他们来说用金属筷子可以长久使用,而且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还比如韩国人喜欢吃的泡菜?为什么是泡菜?泡菜说白了就是一种保质时间长的食物,解决了冬天没有蔬菜吃的问题。还有韩国人为什么学会了很多中国菜但是不会炒,原因在于油脂早期在韩国是一种稀缺资源,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样。在饮食习惯上我们喜欢吃热的食物,讲究食物出锅即食,如果这时候我们使用金属筷子会烫伤嘴唇,像火锅这种食物,如果我们用金属筷这并不适合这顿饭,这也是我们不使用金属筷子的原因之一。那么我们使用木质筷子真的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吗?竹子是个好东西,但有趣的是因为气候、环境原因竹子在欧洲没有自然生长,在美国南部只有少量生长。所以对很多老外来说他们完全不知道竹子有什么好处,仅仅认为竹子是一种非常难缠的杂草。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竹子制作床,然后穿着用竹子做的拖鞋,用竹筒做的水杯刷牙,躺在竹椅上休息,用竹子做筷子吃饭。竹子虽然是草,但是它有很多好处挺拔、结实、容易生长,一些竹子可以每天生长一米以上。所以我们不用金属制作筷子是因为我们用竹子做筷子,而且竹子在中国是非常容易获得的资源,生长快,质地良好,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破坏。实际上现在我们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速度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我们比很多人做得更好。
连中连2019-11-03 16:36:4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据有关统计结果表明,一亩树林可产木材1立方米,这1立方米木材可生产一次性方便筷8箱左右。据了解,我国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用9000万双。按每500双一箱,约合18万箱,算下来,每年要消耗森林2.25万亩,平均每天“吃掉”61.6亩。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每年消耗450亿双一次性筷子,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然而,与这一消耗相对应的却是我们有限的森林资源。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
    黄登荣2019-11-03 17:00:31
  • 一次性木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原料多为桦木、杨木。日本的国土森林覆盖率率高达65%,但他们从不砍自己的树木用于制造一次性木筷子。其一次性木筷子全依赖于进口,日本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次性木筷子进口国。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然而我国却砍伐着自己珍贵的树木,生产着即内销又外销的一次性木筷子。从1998年以来我国仅因生产一次性木筷子而造成的木材损失量竟高达500万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北京市植树造林的全部林木总蓄积量。而据全国128个林业局统计:现金,我国森林采伐量大与可伐量的43%,但森林更新面积只有采伐量的56.5%。而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2.5%。但却以每年450亿的速度生产着一次性木筷子。意味着每年就有2500万棵20年的树木、百多万立方米的木材被我们“吃掉”,而这其中的150亿双是被我们出口到韩国、日本去了!!!专家预测,照此下去我国的森林在20年内将被我们“吃光”。而森林素有大自然的肺的美称。北京市的沙尘天气就是因为西北的森林遭受破坏的结果。可想而知,当我们把森林吃光后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一次性木筷子的广泛使用,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它的弊远远大于利,是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不利于森林环境的保护的。我们应当提高环境意识,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一次性木筷子对环境的影响。我相信青山远远比金山银山重要,发展需要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更加稳健。
    桑韩飞2019-11-03 16:54:36

相关问答

中国的制裁手段1、限韩令限制韩国艺人在中国电视台、电影、其他文艺作品中出现。限制韩国文化用品在中国传播,限制或禁止进口韩国的娱乐节目,对联合录制的节目的播出设限。把韩国文化封锁在中国之外。2、进口制裁对韩国的各类商品进行制裁,使韩国经济下滑。尤其是进口韩国的食品、化妆品、造船、电子设备等中国可以自行生产的东西,尤其要禁止。韩国跟中国有很大的经济重合性,中国可以在相关产品上制裁韩国。前几年,韩国禁止进口中国大蒜,价值1000万美金,中国禁止韩国电子产品,价值5亿美金,结果韩国老实了好几年。3、国内制裁对三星手机和电池,不列入中国采购目录对于乐天相关产业,进行制裁和负面报道。加大宣传韩国出口到中国商品的负面新闻。韩国出口中国的电子产品,例如三星手机、汽车,中国都大量生产,根本没必要去买韩国货。4、旅游制裁对去韩国旅游,设限。尤其是限制中国去济州岛旅游。中国人去韩国旅游,去韩国购物,去韩国整容,简直就是资敌行为,这些都应该收紧,去韩国旅游产品下架。尤其是公职人员,绝对不允许去韩国旅游,把各类韩国免税店都不列入旅游范围,让韩国知道中国的利益不能侵犯。5、技术上反制所谓的中国反制萨德的武器或者杀手锏,其实就是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应该部署在韩国的对面,距离韩国最近的地方也就是威海。对方一开机,中国立即开机,进行干扰。让萨德的核心——X波段雷达无法正常工作。前几年,台湾曾部署过铺路爪雷达,中国反制措施就是在福建部署了大型相控阵雷达,进行干扰。当然了,如果打起仗了,用导弹、远程火箭弹、铁壳弹都可以把萨德打烂。萨德主要是拦截高空弹道导弹的,对巡航导弹,远程火箭弹这样的武器无法拦截。
中国作为一个几乎和整个欧洲一样大的大国,自秦朝统一后,历代基本保持了政治统一和文明的延续性,这与欧洲自罗马帝国以后分崩离析的政治局面大异其趣,即使拿破仑和希特勒也未能强行统一欧洲。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它们都起源于许多封建国家,国际秩序都是频繁战争推动的动态平衡,也都经历了封建制的垮台和官僚科层制的形成,但欧洲最终形成多国平衡的局面,中国却走向了统一。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历史上春秋战国和近代欧洲纷扰乱世的外表之下掩盖着深刻的变化:所有国家都在竭力效仿邻国取得的成功,进行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以求避免灭国的命运。这种变革的逻辑要求导致了中国和欧洲某些相似的历史演进路径:比如界定领土主权、边界日趋固定、中央任命的官员逐渐取代地方世袭贵族统治……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实践甚至要远远领先于欧洲。例如普鲁士德国的文官考试、统一税制和定期人口普查等行政实践在欧洲非常罕见,但在中国却早已司空见惯——欧洲第一次文官考试的笔试于1693年在柏林进行,而且“这一灵感来自中国”。秦朝一系列举措为以后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统一的基本模式,但它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事实上对秦朝政治及其失败统治的反思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家和儒家学者不断挖掘的课题。秦朝过于强大的国家力量摧毁了家庭和社会纽带,完全控制了社会,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相对荒芜,压抑了民间的创造性力量,而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无需再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统治者为取得民众合作而作出让步。欧洲历史走向与中国春秋战国的反差有着极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作者所不幸忽略的:即英国,几乎总是会在支配欧洲大陆后考虑入侵英国。英国的这一作用不容小觑,也保证了它自1066年之后再未遭到过成功的入侵。中国历史上从没出现过这样一支平衡性的外部力量。不过在强调理解中国模式的同时,许田波也许又走得有点过头了:她以一种现代观念去回顾和理解某些中国史上的现象和思想轨迹。例如她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的“启蒙时代”,认为孟子和慎到的“天命学说”是坚持“人民具有最终的主权,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创造性误读”。这又启迪我们另外一个思路:要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欧洲历史发展的差异,仅仅比较其政治和国家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文明本质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