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像瑞士一样做永久中立国?

赵鹏勃 2019-12-21 18:15:00

推荐回答

中立国家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已有7个国家宣布为永久中立,并得到国际广泛承认。瑞士1291年,瑞士三州结成永久同盟,1513年,13州达成同盟,中立开始。1516-1521年,瑞士与法国达成条约,保证不向法国开战,这是瑞士执行全面中立的开端。1674年,国家确立行为准则——中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巴黎条约》,与会各国一致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幸免于战争,其永久中立国地位得到巩固。冷战期间,瑞士也因为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得到了两大阵营的尊重。中立条件主体为国家;地位由国际条约确认;国家主动放弃、限制一些权利。永久中立国成立的法律依据来自一国政治宣言、双边协定、国际性组织协议。政治宣言可以是单方声明,可以是双方签署的联合公报。单方声明偏重于国外的认可。因为就永久中立的法律意义而言,主要是他国对其的保证。政治宣言是一种政治性文件,不被他国认可的一国政权宣布的宣言其法律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受到政治力量、经济因素等牵制。中立义务不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必须一直保持中立;不得主动发动战争,但是当受到其他国家攻击时,为了保卫本国独立和领土完整,允许进行自卫战以及为此目的而在平时保持军备;不得参加承担进行战争义务的条约,如同盟条约、互助条约等。不得采取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义务,如让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外国军队过境、参与对别国的经济抵制或封锁、不得接受附有损害中立地位的援助。
赵馨惠2019-12-21 19:12:5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永久中立国是指将永世中立奉为国家政策的国家,永久中立国为根据条约或单方发表的宣言,不论在平时或战时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在世界近二百个国家中,已有7个宣布为永久中立,并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它们分别是: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之所以能够保持,主要基于:①各主要国家的公认;②本身战略地位不重要或者不值得花费军队去攻击;③本国的军力建设足以让入侵者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④本身不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得主动发动战争,允许自卫战以及平时保持军备;不得参加承担进行战争义务的条约,如同盟条约、互助条约等;不得采取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义务,如让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外国军队过境、参与对别国的经济抵制或封锁、不得接受附有损害中立地位的援助。目前只有瑞士一直保持真正的中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巴黎条约》,与会各国一致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幸免于战争,其永久中立国地位得到巩固。冷战期间,瑞士也因为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得到了两大阵营的尊重。曾经永久中立国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中立地位,比如比利时于1831年被承认为独立国时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并通过缔结条约得到了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担保。但是1914年德国对比利时的入侵破坏了它的永久中立地位。卢森堡也曾于1867年根据英国、法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与其签订的条约成为永久中立国,由这8个国家联合担保。但是,1914年卢森堡也遭遇到与比利时相同的命运。
    黄盛昌2019-12-21 18:55:40
  • 瑞士联邦的雏形是1291年8月四森林湖附近的乌里、施维茨和瓦尔登组成的永久同盟,规定任何一州遭侵犯时,要互相援助,以防范共同强敌——哈布斯堡家族的步步紧逼。瑞士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罗马帝国终结后大规模迁入的日耳曼阿勒曼尼人,属神圣罗马帝国管辖。永久同盟为消除哈布斯堡家族在联邦区域内的封建权利,极力西向拓展势力,卢塞恩在1332年、苏黎世在1351年先后加入联邦,凭借着增加的财政和人力资源,联邦实力剧增。他们甚至在1386年的森帕赫战役中将奥地利的公爵利奥波德击杀,堪称桎梏下的解放之战。此后瑞士长矛军阵的威名逐渐在欧洲飘荡,同勃艮第公爵查理在穆尔滕的鏖战更是将瑞士长矛军推向巅峰。穆尔滕之战,查理军队阵亡以万计,可谓扼杀了勃艮第公国的强盛之路,亦使招募瑞士雇佣军渐成欧洲普遍风气。由此瑞士版图西扩至弗里堡和索洛图恩。战后瑞士这个“独立和自由的范例”成功吸引到追随者。1501年号称莱茵河桥头堡的巴塞尔和沙夫豪森加入联邦,1513年阿彭策尔亦紧随其后,至此瑞士联邦已扩大到十三州。随后瑞士迅速卷入列强劫掠意大利的争霸战争。1515年法军同米兰公国的瑞士雇佣军在马里尼亚诺村附近交战,被荣誉环绕的瑞士长矛军折戟沉沙,阵亡和被俘者高达1.1万人。而转入法国阵营后瑞士雇佣军也未能再现昔日荣光,可以说极重的伤亡影响了他们勇往无前的气势,他们叱咤风云的时代已经结束,他们已不愿再卷入到诸国的争端中……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士即恪守中立。三十年战争源自德意志天主教皇帝和新教诸侯间的矛盾,天主教皇帝背后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新教诸侯背后则是希望维持德意志分裂割据状态的英法和瑞典等。此战后,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独立获得承认,当然这是英法为削弱德意志皇权而刻意为之的,自此德意志分崩离析的境况进一步加深。瑞士十三州联邦在1798年法军占领伯尔尼后宣告终结,随后拿破仑依据中央集权的模式筹建海尔维第共和国,这同瑞士的传统是相悖的,以致局势混乱,甚至深陷到无政府状态。无奈的拿破仑只得恢复联邦,瑞士联邦扩大至19州。新增的6个州——提契诺、格劳宾登、图尔高等先前均是联邦的保护区或由数州共管的地区。如图尔高在1460年时即归并到瑞士,由乌里等州联合管理。拿破仑覆灭后,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分赃议会上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作为法、奥、德、意诸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此次会议上,战败国法国的疆界被限定在1790年时期的状态,将部分区域归并到瑞士版图,如法国汝拉地区就被划属到瑞士伯尔尼州。瑞士汝拉是法语区,1979年自伯尔尼州分离而成为瑞士最年轻的一个州。如此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地位逐渐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赖鸣晓2019-12-21 18:39:15
  • 瑞士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永久中立国也是十分幸运的,而且瑞士到现在已经快有500多年没有打过仗了。而瑞士能够成为现在的永久中立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和法国签订的《巴黎公约》。第一个就是当时的拿破仑时期的事情了,拿破仑时代瑞士仍然悲催地在法国的控制之下,并且还被强行划分成由19个州构成的联邦国家。可以说是十分的可怜,但是后来拿破仑倒台了,这也是瑞士能够成为永久中立国的一个重要的凭借。战败的法国与当时的欧洲列强签订了《巴黎条约》。在《巴黎条约》上不仅是承认瑞士的独立国家的一个地位,同时也是允许瑞士从今往后不被介入任何军事冲突当中,而且瑞士也是不会被其他国家侵略。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当时的俄国人吧,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巴黎条约》上积极推动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其他的欧洲国家也是没有反对,都是纷纷赞同,他们的想法可能就是为了让瑞士作为法国旁边的一个缓冲地带吧。从当时来看的话,瑞士能成为永久中立国地位一开始也不是自愿的。而是一帮列强强加给他的。但是瑞士也是比较赞同的,正中下怀,符合他们的外交理念。一直到了1900年左右,国际上才承认他的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在1907年的《海牙公约》里注明了瑞士作为中立国,瑞士是有权不去介入任何军事冲突,但是也是可以保留国防需要的军队。
    齐文良2019-12-21 18:22:14

相关问答

他们当然知道。90年代末,日本很多媒体还认为这是中国对下一代进行反日宣传和洗脑教育,是灌输仇恨的不友好行为。但是现在他们好像也见怪不怪了,更本没有反应了。其实日本也拍了很多战争片,除了60,7年代,也就是日本战后发展最好最迅速,日本民族自信心恢复的时候,他们拍了一些缅怀自己当年在日俄,日清战争中煌煌武威战功的影片,涉及到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也基本是怀念无数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个体。进入90年代后,日本再拍摄战争片,开始更多地探讨战争中个人命运,直面战争的愚蠢和血腥。主题基本以反战为主。像《没有出口的海》,谴责日军泯灭人性,白白牺牲士兵的做法。如《我是贝壳》,揭露了日军屠杀平民,虐待战俘的问题,还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日本民族不可理喻的盲从性。男人的大和》在中国被批判为复活军国主义的片子,可是在片中,也多次批评了日军中体罚士兵,压抑人性的黑暗面。在描述大和舰最后进行自杀性的“菊水特攻”时,伊藤整一中将在面对大本营代表气愤地质疑任务时,大本营代表说:“天皇问海军是不是已经没有军舰了?”从而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裕仁天皇:仅仅为了效忠天皇的虚无空洞的口号,就要牺牲无数生命。仅仅是害怕天皇的诘难,海军就罔顾上万条人命毫无理智地进行特攻。要说第一次在反思战争时把矛头指向日本天皇,这还是第一次。在以后影片中,质疑天皇和天皇制的倾向也越来越普遍。所以说,现在中俄在拍摄战争片时依然是武大郎放风筝-出手就不高。还总是纠缠于如何刻画敌人的凶残野蛮,如何吹捧构建领袖的睿智和伟大,想方设法地追求战争场面的恢弘和特效。而日本基本已经和欧美一个路数了:更多地表现人性,人文主义情怀,关注在战争中痛苦无奈彷徨的个人,早已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把所有人都当成人来刻画和剖析。
早在16世纪初,瑞士在瑞法战争中大败,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山地小国,不可能称雄欧洲,产生了闭关内向、不介入他国事务的“中立”思想。17世纪中期,瑞士正式宣布;热爱和平的瑞士人今后再不介入欧洲国家间任何政治、军事冲突,保持永久中立地位。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承认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使这个地处中欧是非之地的小国得以躲过波及欧洲的历次战乱,龙其是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从而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因此,瑞士十分珍视并维护自己的中立地位,不肯轻易加入某个政治集团。中立国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立场的国家。在国际法中,严守中立法规、任何战争都不参加的国家为永久中立国。有的是外国公认的中立国,如瑞士、奥地利;有的是自己主张与实践为基础的中立国,如瑞典。瑞士是1841~1815年维也纳会议公认的永久中立国,从那以后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奥地利是根据1955年缔和约由美、法、英、苏公认为永久中立国。瑞典从1814年以来没有经过战争,自己主张为永久中立国,在第两次世界大战中也严正地保持了中立。比利时虽也曾被认为是永久中立国,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犯了它的中立,它也就放弃了中立。
中国作为一个几乎和整个欧洲一样大的大国,自秦朝统一后,历代基本保持了政治统一和文明的延续性,这与欧洲自罗马帝国以后分崩离析的政治局面大异其趣,即使拿破仑和希特勒也未能强行统一欧洲。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它们都起源于许多封建国家,国际秩序都是频繁战争推动的动态平衡,也都经历了封建制的垮台和官僚科层制的形成,但欧洲最终形成多国平衡的局面,中国却走向了统一。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历史上春秋战国和近代欧洲纷扰乱世的外表之下掩盖着深刻的变化:所有国家都在竭力效仿邻国取得的成功,进行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以求避免灭国的命运。这种变革的逻辑要求导致了中国和欧洲某些相似的历史演进路径:比如界定领土主权、边界日趋固定、中央任命的官员逐渐取代地方世袭贵族统治……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实践甚至要远远领先于欧洲。例如普鲁士德国的文官考试、统一税制和定期人口普查等行政实践在欧洲非常罕见,但在中国却早已司空见惯——欧洲第一次文官考试的笔试于1693年在柏林进行,而且“这一灵感来自中国”。秦朝一系列举措为以后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统一的基本模式,但它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事实上对秦朝政治及其失败统治的反思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家和儒家学者不断挖掘的课题。秦朝过于强大的国家力量摧毁了家庭和社会纽带,完全控制了社会,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相对荒芜,压抑了民间的创造性力量,而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无需再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统治者为取得民众合作而作出让步。欧洲历史走向与中国春秋战国的反差有着极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作者所不幸忽略的:即英国,几乎总是会在支配欧洲大陆后考虑入侵英国。英国的这一作用不容小觑,也保证了它自1066年之后再未遭到过成功的入侵。中国历史上从没出现过这样一支平衡性的外部力量。不过在强调理解中国模式的同时,许田波也许又走得有点过头了:她以一种现代观念去回顾和理解某些中国史上的现象和思想轨迹。例如她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的“启蒙时代”,认为孟子和慎到的“天命学说”是坚持“人民具有最终的主权,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创造性误读”。这又启迪我们另外一个思路:要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欧洲历史发展的差异,仅仅比较其政治和国家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文明本质的把握。